海运大开的第十五年,泉州港热闹得有些喧嚣。
当阳光漫过防波堤时,有二三十艘挂着不同旗号的商船已在港外列队,波斯的三角帆染着漂亮的金红色,而爪哇的船身上点缀着漂亮的贝壳,就连北地的沙国人,也学着前人竖起了写着大靖友好的木牌。
码头力夫扛着香料、象牙、西洋镜穿梭,银号伙计则用戥子称着一锭锭的马蹄银,叮叮当当的碰撞声混着各国商人的吆喝声,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户部的账册,在这十五年间里厚了十倍还不止,沿海地区的地方大员,每季度递上的洋税清册上都能看到税银数字以惊人的幅度向上攀升着,从最初的每年一百万两白银,到如今单月就能入库五十万两。
这些银子,全都化作了大靖镇守疆土的火炮,全国各地的粮仓也慢慢被填满,西南、西北两地修缮了善于通行的驿道,甚至就连京城护城河边的柳树,都比往年栽得更密了些。
徐景行斜倚在紫宸殿偏殿的软榻上,看着墙上挂的海疆图再一次因船队回归而发生变化,心中尤为满意,他虽不想殖民他国,但若是他国主动申请大靖的庇佑,他也不会拒绝。
这十五年里,在他的努力下大靖水师的楼船从一开始的漕船到现在有正经的三百余艘战船,兵部尚书前不久新递上来的奏折里写的是暹罗、安南皆遣使献宝称臣的大好消息,甚至南直隶的农户能用一匹棉布换一大桶来自南洋的蔗糖,给孩子们甜嘴。
民间百姓们早已忘了海禁二字怎么写,泉州的渔户边打渔边做船商,日子过得有津有味,江南两地的绣娘绣的作品全被高价卖去了西洋,连往日里大骂海寇如狼的一群老顽固们,如今也能在茶馆里摇头晃脑地讲海纳百川,方为大国的话语。
甚至沿海地区街头巷尾的孩童唱起了新编的童谣:靖天子,开海疆,东海捞得白银两,南洋换回胡椒香,阿爹笑,阿娘忙,娃娃兜里响叮当……
到了永昌三十五年,新春伊始,泉州港就响起了商船启航的号角声,港外千帆竞发,桅杆如林,而佛郎机的三桅巨舰也在此刻缓缓驶入港内,甲板上的红毛商人捧着镶宝石的航海钟,恭敬的递给市舶司官员,南洋的香料船卸下一筐筐在大靖还算珍惜的胡椒、丁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来自异域的辛香味。
远在京城里的已经年老并荣升为内阁首辅的户部尚书阮知节,不顾此时正是正月,捧着最新得奏报,声音激动到发颤的进宫觐见徐景行。
“陛下,去岁海税实收九百二十万两,南洋稻米输入北方,粮价已跌至永昌三年的五成!”
徐景行此刻正在御花园赏花放空自己,闻言,轻声开口道:“来人,传旨下去,减今明两年两成农赋。”
既然国库充盈不需要为国家运转而担忧,徐景行立马想到给大靖百姓福利,他当年之所以没有放弃这个任务,就是想让大靖百姓免手兵戈战乱得以安居乐业,如今,他终于做到了。
到徐景行这具身体年过六十且鬓角因常年耗神太过生出白发时,秋收刚过,他便摆摆手让太子监国,而后带着骆养性等几个老臣,第一次出了京城。
这是他顶替原主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京城,他来到了新修的矗立在东海之滨悬崖上的天涯海阁,九重飞檐如大鹏展翅一般雄伟,每一片琉璃瓦都映着海面粼粼的波光。
徐景行扶着特制栏杆,眺望着前往无垠的海面,那里有他亲手缔造的舰队,有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更有无数他曾只在奏折上或者回忆里见过的远方。
“陛下,前方就是您新设不久的四海关了。”阮知节指向远处星罗棋布的灯塔开口道:“灯塔每三十里一座,夜不熄火,保证每一艘杨帆出海的船只,在黑夜里都能找到返航的路线。”
徐景行闻言微微颔首,他还记得自己当年为了建这指路的灯塔,满朝文武在奉天殿内与阮知节吵得面红耳赤的画面,如今,这些灯塔在黑夜里所散发的光芒,串联起了大靖整条海岸线,守护着这偌大的海疆。
“陛下,您看那船。”骆养性指着远方一艘挂着大靖国号且甲板上有水兵正在操练新式火炮的巨舰开口道。
徐景行没有答话,说句实在话,大靖如今的火炮虽然比这方任务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不少,但跟他从前参与研发的武器相比,落后得不是一星半点,他虽有能力将那些武器复刻出来,但他不能太过拔苗助长,不然等他死后,大靖很快就会再度迎来分崩离析的乱局。
当暮色漫上来时,海鸟绕着阁楼盘旋,徐景行摸了摸栏杆上刻着的海不扬波的四个大字,心中莫名生起一股诡异的踏实感,他顶替原主后,矜矜业业当了近四十年的国君,他修过运河,平过叛乱,更是亲手打开了广阔的海域,打造了永昌盛世,如此,也算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他高呼万岁了。
暮色彻底降临,徐景行等人正准备从天涯海阁离开时,一艘特殊的海船开始靠岸。
而后不多时,便从船板上走下一群黝黑的青年,他们无一例外,都穿着靖海营的制式短打,腰间却挂着异国的各种标志物件,他们是徐景行五年前派出的远航队,如今,终于带着《万国海图》归来。
为首的青年被人带着来到徐景行面前,而后跪地献上一个铁盒:“陛下,这是按您所给的地球仪所示,我等绕过天竺,成功抵达了红毛番所说的欧罗巴!”
徐景行接过铁盒将其打开,发现里面是一撮来自异国他乡的土壤和一份用拉丁文与大靖文字对照写成的《通商条约》。
徐景行极目远眺,在那海天交接之处,仿佛正有无数帆影正踏浪向大靖驶来,他知道,那里面有大靖的商船,更有前来大靖朝贡的使节,更有他从未谋面却已改变命运且对大靖心生向往的黎民百姓。
如今太子已长成,虽不能像他这般做扩展之君,在他的教导下,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再有他留下的一些后手,他于这个任务世界,已然彻底无憾。
当阳光漫过防波堤时,有二三十艘挂着不同旗号的商船已在港外列队,波斯的三角帆染着漂亮的金红色,而爪哇的船身上点缀着漂亮的贝壳,就连北地的沙国人,也学着前人竖起了写着大靖友好的木牌。
码头力夫扛着香料、象牙、西洋镜穿梭,银号伙计则用戥子称着一锭锭的马蹄银,叮叮当当的碰撞声混着各国商人的吆喝声,比菜市场还要热闹。
户部的账册,在这十五年间里厚了十倍还不止,沿海地区的地方大员,每季度递上的洋税清册上都能看到税银数字以惊人的幅度向上攀升着,从最初的每年一百万两白银,到如今单月就能入库五十万两。
这些银子,全都化作了大靖镇守疆土的火炮,全国各地的粮仓也慢慢被填满,西南、西北两地修缮了善于通行的驿道,甚至就连京城护城河边的柳树,都比往年栽得更密了些。
徐景行斜倚在紫宸殿偏殿的软榻上,看着墙上挂的海疆图再一次因船队回归而发生变化,心中尤为满意,他虽不想殖民他国,但若是他国主动申请大靖的庇佑,他也不会拒绝。
这十五年里,在他的努力下大靖水师的楼船从一开始的漕船到现在有正经的三百余艘战船,兵部尚书前不久新递上来的奏折里写的是暹罗、安南皆遣使献宝称臣的大好消息,甚至南直隶的农户能用一匹棉布换一大桶来自南洋的蔗糖,给孩子们甜嘴。
民间百姓们早已忘了海禁二字怎么写,泉州的渔户边打渔边做船商,日子过得有津有味,江南两地的绣娘绣的作品全被高价卖去了西洋,连往日里大骂海寇如狼的一群老顽固们,如今也能在茶馆里摇头晃脑地讲海纳百川,方为大国的话语。
甚至沿海地区街头巷尾的孩童唱起了新编的童谣:靖天子,开海疆,东海捞得白银两,南洋换回胡椒香,阿爹笑,阿娘忙,娃娃兜里响叮当……
到了永昌三十五年,新春伊始,泉州港就响起了商船启航的号角声,港外千帆竞发,桅杆如林,而佛郎机的三桅巨舰也在此刻缓缓驶入港内,甲板上的红毛商人捧着镶宝石的航海钟,恭敬的递给市舶司官员,南洋的香料船卸下一筐筐在大靖还算珍惜的胡椒、丁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来自异域的辛香味。
远在京城里的已经年老并荣升为内阁首辅的户部尚书阮知节,不顾此时正是正月,捧着最新得奏报,声音激动到发颤的进宫觐见徐景行。
“陛下,去岁海税实收九百二十万两,南洋稻米输入北方,粮价已跌至永昌三年的五成!”
徐景行此刻正在御花园赏花放空自己,闻言,轻声开口道:“来人,传旨下去,减今明两年两成农赋。”
既然国库充盈不需要为国家运转而担忧,徐景行立马想到给大靖百姓福利,他当年之所以没有放弃这个任务,就是想让大靖百姓免手兵戈战乱得以安居乐业,如今,他终于做到了。
到徐景行这具身体年过六十且鬓角因常年耗神太过生出白发时,秋收刚过,他便摆摆手让太子监国,而后带着骆养性等几个老臣,第一次出了京城。
这是他顶替原主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走出京城,他来到了新修的矗立在东海之滨悬崖上的天涯海阁,九重飞檐如大鹏展翅一般雄伟,每一片琉璃瓦都映着海面粼粼的波光。
徐景行扶着特制栏杆,眺望着前往无垠的海面,那里有他亲手缔造的舰队,有满载丝绸瓷器的商船,更有无数他曾只在奏折上或者回忆里见过的远方。
“陛下,前方就是您新设不久的四海关了。”阮知节指向远处星罗棋布的灯塔开口道:“灯塔每三十里一座,夜不熄火,保证每一艘杨帆出海的船只,在黑夜里都能找到返航的路线。”
徐景行闻言微微颔首,他还记得自己当年为了建这指路的灯塔,满朝文武在奉天殿内与阮知节吵得面红耳赤的画面,如今,这些灯塔在黑夜里所散发的光芒,串联起了大靖整条海岸线,守护着这偌大的海疆。
“陛下,您看那船。”骆养性指着远方一艘挂着大靖国号且甲板上有水兵正在操练新式火炮的巨舰开口道。
徐景行没有答话,说句实在话,大靖如今的火炮虽然比这方任务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不少,但跟他从前参与研发的武器相比,落后得不是一星半点,他虽有能力将那些武器复刻出来,但他不能太过拔苗助长,不然等他死后,大靖很快就会再度迎来分崩离析的乱局。
当暮色漫上来时,海鸟绕着阁楼盘旋,徐景行摸了摸栏杆上刻着的海不扬波的四个大字,心中莫名生起一股诡异的踏实感,他顶替原主后,矜矜业业当了近四十年的国君,他修过运河,平过叛乱,更是亲手打开了广阔的海域,打造了永昌盛世,如此,也算对得起天下百姓对他高呼万岁了。
暮色彻底降临,徐景行等人正准备从天涯海阁离开时,一艘特殊的海船开始靠岸。
而后不多时,便从船板上走下一群黝黑的青年,他们无一例外,都穿着靖海营的制式短打,腰间却挂着异国的各种标志物件,他们是徐景行五年前派出的远航队,如今,终于带着《万国海图》归来。
为首的青年被人带着来到徐景行面前,而后跪地献上一个铁盒:“陛下,这是按您所给的地球仪所示,我等绕过天竺,成功抵达了红毛番所说的欧罗巴!”
徐景行接过铁盒将其打开,发现里面是一撮来自异国他乡的土壤和一份用拉丁文与大靖文字对照写成的《通商条约》。
徐景行极目远眺,在那海天交接之处,仿佛正有无数帆影正踏浪向大靖驶来,他知道,那里面有大靖的商船,更有前来大靖朝贡的使节,更有他从未谋面却已改变命运且对大靖心生向往的黎民百姓。
如今太子已长成,虽不能像他这般做扩展之君,在他的教导下,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再有他留下的一些后手,他于这个任务世界,已然彻底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