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兰每天都是凌晨三点半醒,不是闹钟叫的,是几十年熬出来的生物钟。眼睛还没完全睁开,手已经摸到床头的棉袄,套上就往厨房走——老城区的秋夜凉得透骨,瓷砖地踩上去像踩在冰碴子上,她趿拉着旧棉拖,脚步轻得怕吵醒里屋的儿子小勇。厨房的灯是暖黄色的,拉亮时“啪”的一声,照见灶台边泡着的半盆黄豆,是昨天晚上提前泡好的,今天要磨成豆浆,给早起的顾客搭着面吃。她先把煤炉捅开,添了两块新煤,橘红色的火苗慢慢舔着锅底,然后从冰柜里抱出半扇猪骨,是前一天下午在菜市场老吴那儿订的,新鲜得还带着点血丝。洗骨头要费些功夫,她站在水龙头下,水流细细的,搓掉骨头上的筋膜,再用清水泡上,换了三次水,直到水变清才放进大锅里。添水的时候要没过骨头两指,再扔进去几片生姜、两段大葱,大火烧开,撇去浮沫,然后转小火慢慢熬,这汤得熬够四个钟头,熬到骨头缝里的油都渗出来,汤才会稠稠的,鲜得能掉眉毛。
熬着汤,她就开始揉面。面盆是搪瓷的,边缘磕掉了一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还是二十年前跟老周结婚时买的。面粉是本地的冬小麦磨的,雪白雪白,倒在盆里像堆了小雪山。加温水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加,手指在面粉里搅和,直到形成絮状,再下手揉。她的手粗糙得很,指关节肿大,虎口处有层厚厚的老茧,是常年揉面、洗碗磨出来的,冬天一冷还会裂小口,涂多少护手霜都不管用。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胳膊得用劲,面团从松散到紧实,再到光滑,要揉够半个钟头。她一边揉,一边听着煤炉上汤锅“咕嘟咕嘟”的声音,偶尔抬头看看窗外,天还是墨蓝色的,只有远处早点铺的灯亮着一盏,像颗星星。
四点半的时候,汤差不多开始泛白,她掀开锅盖,一股热气扑上来,带着肉香,呛得她揉了揉鼻子。这时候里屋传来动静,是小勇醒了。“妈,我来帮你。”小勇的声音还带着刚睡醒的沙哑,他穿好衣服走出来,个子已经比李桂兰高了,肩膀宽宽的,就是脸色不太好,眼下有淡淡的青黑。李桂兰知道他是睡不着,高考成绩出来快一个月了,差了二十分没考上本科,整天闷在屋里,要么看书要么发呆,话也少了很多。“不用你,你再去睡会儿,早饭好了我叫你。”李桂兰把面团放到案板上,用湿布盖着醒面,转身去洗黄豆。小勇没走,靠在厨房门口,看着他妈忙碌的背影,想说什么,又没开口。
五点半,面馆的门该开了。“兰丫头面馆”的招牌是红底黄字,边缘有点褪色,还是老周在世时亲手刷的。推开木门,“吱呀”一声响,是老物件特有的动静。把折叠桌摆到门口,再搬两把长凳,这是给不想进店的顾客准备的,夏天的时候,有人喜欢坐在外面吃,吹着风凉快。刚摆好,就听见有人喊:“兰丫头,来碗阳春面,多加葱!”是张大爷,住在隔壁楼,退休十年了,每天早上都来吃一碗阳春面,雷打不动。“哎,张大爷,您坐,汤刚熬好,马上就来!”李桂兰应着,转身进厨房下面。水开了,抓一把细面放进锅里,用筷子搅两下,等面浮起来,再煮一分钟就好。捞进碗里,浇上熬好的骨头汤,撒上葱花、盐、少许酱油,一碗阳春面就成了。张大爷接过面,筷子一挑,热气腾腾的,先喝了口汤,“嗯,还是这个味儿,比对面那家强多了。”李桂兰笑着擦桌子,“您喜欢就好,豆浆刚磨好,给您盛一碗?”“好嘞,甜的啊。”
六点多,学生们该上学了,小宇背着书包跑过来,喘着气说:“李阿姨,一碗馄饨,要芹菜馅的!”小宇是附近中学的,父母离婚了,跟着奶奶过,每天早上都来这儿吃馄饨。“别急,刚包好的,马上煮。”李桂兰从冰箱里拿出馄饨,下锅煮三分钟,捞出来浇上鸡汤,撒点虾皮。小宇吃得快,一边吃一边说:“李阿姨,昨天我们班考试,我数学考了九十多分!”“真厉害,下次阿姨给你加个蛋。”李桂兰摸了摸他的头,小宇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七点半,店里的人多了起来,有上班族,有买菜回来的大妈,都熟得像一家人。王婶提着菜篮子进来,“桂兰,给我下碗杂酱面,少放辣,我最近嗓子不舒服。”“知道了,您坐,我给您多放点儿青菜。”王婶是老顾客了,老伴儿走得早,女儿在外地工作,平时就一个人过,经常来这儿吃碗面,跟李桂兰聊聊天。“对了,桂兰,小勇怎么样了?还没缓过来呢?”王婶小声问。李桂兰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还那样,不愿说话,我也不敢多问。”“你也别太急,孩子心里有数,我那闺女当年也没考上本科,后来读了职校,现在不也挺好的?”王婶安慰道。“嗯,我知道,就是心疼他,熬了那么久。”李桂兰把杂酱面端给王婶,转身去给别的顾客下面,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中午人少的时候,李桂兰才能歇会儿,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晒着太阳。小勇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张纸,递给她,“妈,我想好了,我不去复读了,我想去学厨师。”李桂兰接过纸,是本地职校的招生简章,厨师专业的介绍印得清清楚楚。她抬头看小勇,儿子的眼神很坚定,不像之前那样迷茫了。“学厨师?你想好了?”“嗯,妈,我喜欢做饭,你看你每天这么累,我学会了就能帮你,以后咱们还能把面馆开大点儿。”小勇的声音有点哽咽,“我知道我没考上本科,让你失望了,但是我会好好学的,不会让你白辛苦。”李桂兰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她赶紧擦了擦,拉过儿子的手,他的手不像自己的那么粗糙,却也有了点力气。“傻孩子,妈什么时候失望过?只要你踏实干,想学什么妈都支持你,学厨师好,以后饿不着,妈高兴。”那天中午,李桂兰炒了两个菜,母子俩坐在店里吃,小勇说了很多话,说他以后想怎么学,想怎么改良面馆的口味,李桂兰听着,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觉得汤里的肉香都更浓了。
九月,小勇去职校报到,李桂兰送他去的,帮他铺好床,买好生活用品,临走时还叮嘱他“在学校要好好学,别想家,周末就回来,妈给你做好吃的”。小勇点点头,“妈,你也别太累了,晚上早点关门。”李桂兰笑着说“知道了”,转身走的时候,眼泪又掉了下来,不是难过,是觉得儿子长大了。
十月的时候,王婶突然没来吃面,李桂兰有点担心,下午关了店,提着一兜苹果去看她。敲了半天门,王婶才慢慢打开,脸色苍白,走路都有点晃。“王婶,您怎么了?不舒服怎么不跟我说啊?”李桂兰扶着她坐下,摸了摸她的额头,不发烧。“老毛病了,糖尿病,最近血糖控制得不好,头晕得厉害,不敢出门。”王婶叹了口气,“女儿在外地,也不想让她担心,就没说。”李桂兰心里酸酸的,“您这傻老太太,跟我还客气什么?以后您想吃面,我给您送过来,您要是不舒服,就给我打电话,我陪您去医院。”从那以后,李桂兰每天中午都给王婶送一碗少油少盐的面,有时候是蔬菜面,有时候是鸡蛋面,晚上关店后还会去看看她,帮她倒倒水,收拾收拾屋子。邻居们知道了,也都来帮忙,张大爷每天早上帮王婶买早点,三楼的小赵帮她交水电费,王婶感动得直掉眼泪,“都是好人啊,比亲人还亲。”
冬天的时候,面馆加卖羊肉汤,是小勇周末回来教她做的。小勇在学校学了炖羊肉的技巧,放什么料,炖多久,都记得清清楚楚。“妈,羊肉要先焯水,放料酒去腥味,然后用砂锅炖,加萝卜和当归,炖两个小时,这样才软烂。”小勇一边说一边动手,李桂兰在旁边看着,儿子的动作越来越熟练,脸上也有了笑容,比以前开朗多了。羊肉汤卖得很好,很多顾客都是冲着这口来的,说“兰丫头,你家这羊肉汤比饭店的还香”。李桂兰笑着说“是我儿子教我的,他在学厨师”,语气里满是骄傲。
过年的时候,小勇放寒假回来,帮着李桂兰打理面馆,忙前忙后,一点都不觉得累。除夕那天,关店早,母子俩一起包饺子,小勇擀皮,李桂兰包,电视里放着春晚,热热闹闹的。“妈,明年我毕业了,咱们就把面馆重新装修一下,扩大点,再雇个人,你就不用这么累了。”小勇说。“好啊,妈等着那一天。”李桂兰把一个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这个饺子,明年就有好运气。”结果饺子熟了,小勇吃到了那个硬币,他高兴地举起来,“妈,我吃到了!明年咱们的面馆肯定能开好!”李桂兰看着儿子的笑脸,心里暖暖的,觉得这一年的辛苦都值了。
开春的时候,小宇又来了,这次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妈妈也来了,提着一篮水果。“李阿姨,谢谢您这几年照顾小宇,他考上大学了,今天特意来跟您说一声。”小宇的妈妈握着李桂兰的手,感激地说。小宇挠了挠头,“李阿姨,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以后可能不能经常来吃您的馄饨了,但是我会想您的。”李桂兰笑着说“好孩子,真争气,以后去了大学要好好学,常给阿姨打电话”,转身去厨房煮了两碗馄饨,“今天阿姨请客,吃了这碗馄饨,以后顺顺利利的。”小宇和他妈妈吃得很香,临走时,小宇还抱了抱李桂兰,“李阿姨,谢谢您。”
四月的时候,王婶的女儿回来了,专门来面馆感谢李桂兰,给她带了很多外地的特产。“李姐,谢谢您照顾我妈,要不是您,我都不知道我妈病了,您真是个好人。”王婶的女儿红着眼圈说。“都是邻居,应该的,王婶人好,我们都喜欢她。”李桂兰笑着说,心里却有点不好意思。
夏天的时候,小勇毕业了,拿到了厨师证,还在学校的技能比赛中拿了奖。他没去别的地方找工作,而是回到了面馆,跟李桂兰一起打理。“妈,咱们现在就开始装修吧,我都联系好装修队了。”小勇兴致勃勃地说。“好,都听你的。”李桂兰看着儿子,觉得无比踏实。装修的时候,邻居们都来帮忙,张大爷帮着看材料,王婶帮着收拾东西,三楼的小赵帮着联系工人,大家热热闹闹的,像一家人一样。
面馆重新开业那天,来了很多顾客,都是老熟客,还有小勇的同学和老师。招牌换成了新的,红底黄字,比以前亮堂多了,店里也扩大了,摆了六张桌子,墙上还挂着小勇的奖状。小勇穿着白色的厨师服,站在灶台前,熟练地下面、做馄饨,李桂兰在旁边帮忙,脸上满是笑容。张大爷吃了一碗阳春面,说“还是这个味儿,比以前更好吃了”,王婶吃了一碗杂酱面,说“小勇的手艺跟桂兰一样好”,小宇也来了,放暑假回来,吃了一碗馄饨,说“还是李阿姨家的馄饨最好吃”。
晚上关店后,母子俩坐在店里,看着新装修的店面,都很开心。“妈,今天累坏了吧?”小勇给李桂兰倒了杯热水。“不累,高兴。”李桂兰喝了口热水,心里暖暖的。她想起二十年前,跟老周刚开这家面馆的时候,那时候条件不好,店面小,冬天冷夏天热,老周每天跟她一起熬汤、揉面,虽然辛苦,却很开心。后来老周走了,她一个人撑着,那时候觉得天快要塌了,不知道怎么把小勇养大,怎么把面馆开下去。可是慢慢的,有邻居的帮忙,有熟客的支持,有儿子的懂事,日子就这么过来了,有眼泪,有辛苦,可也有欢笑,有温暖。
她抬头看了看窗外,老城区的路灯亮了,昏黄的灯光照在马路上,偶尔有行人走过,很安静。小勇在旁边收拾东西,动作很麻利。李桂兰想,生活确实不是诗篇,没有那么多浪漫的句子,没有那么多完美的结局,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熬汤揉面的辛苦,是孩子考不好时的焦虑,是亲人生病时的担心。可是这些琐碎和辛苦里,也藏着很多好东西,是张大爷每天一句“兰丫头”的亲切,是王婶的关心,是小宇的笑脸,是儿子的成长和懂事,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碗热面的温暖。这些欢笑和眼泪掺在一起,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不华丽,却很实在,像她熬了几十年的骨头汤,虽然要费很多功夫,却鲜得让人心里踏实。
以后的日子,可能还会有新的困难,新的眼泪,但是李桂兰不怕了,因为她知道,身边有儿子,有邻居,有熟客,有这些温暖的人陪着,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再苦的眼泪里,也能开出欢笑的花来。她端起杯子,又喝了一口热水,觉得心里满当当的,都是希望。
熬着汤,她就开始揉面。面盆是搪瓷的,边缘磕掉了一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还是二十年前跟老周结婚时买的。面粉是本地的冬小麦磨的,雪白雪白,倒在盆里像堆了小雪山。加温水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加,手指在面粉里搅和,直到形成絮状,再下手揉。她的手粗糙得很,指关节肿大,虎口处有层厚厚的老茧,是常年揉面、洗碗磨出来的,冬天一冷还会裂小口,涂多少护手霜都不管用。揉面要顺着一个方向,胳膊得用劲,面团从松散到紧实,再到光滑,要揉够半个钟头。她一边揉,一边听着煤炉上汤锅“咕嘟咕嘟”的声音,偶尔抬头看看窗外,天还是墨蓝色的,只有远处早点铺的灯亮着一盏,像颗星星。
四点半的时候,汤差不多开始泛白,她掀开锅盖,一股热气扑上来,带着肉香,呛得她揉了揉鼻子。这时候里屋传来动静,是小勇醒了。“妈,我来帮你。”小勇的声音还带着刚睡醒的沙哑,他穿好衣服走出来,个子已经比李桂兰高了,肩膀宽宽的,就是脸色不太好,眼下有淡淡的青黑。李桂兰知道他是睡不着,高考成绩出来快一个月了,差了二十分没考上本科,整天闷在屋里,要么看书要么发呆,话也少了很多。“不用你,你再去睡会儿,早饭好了我叫你。”李桂兰把面团放到案板上,用湿布盖着醒面,转身去洗黄豆。小勇没走,靠在厨房门口,看着他妈忙碌的背影,想说什么,又没开口。
五点半,面馆的门该开了。“兰丫头面馆”的招牌是红底黄字,边缘有点褪色,还是老周在世时亲手刷的。推开木门,“吱呀”一声响,是老物件特有的动静。把折叠桌摆到门口,再搬两把长凳,这是给不想进店的顾客准备的,夏天的时候,有人喜欢坐在外面吃,吹着风凉快。刚摆好,就听见有人喊:“兰丫头,来碗阳春面,多加葱!”是张大爷,住在隔壁楼,退休十年了,每天早上都来吃一碗阳春面,雷打不动。“哎,张大爷,您坐,汤刚熬好,马上就来!”李桂兰应着,转身进厨房下面。水开了,抓一把细面放进锅里,用筷子搅两下,等面浮起来,再煮一分钟就好。捞进碗里,浇上熬好的骨头汤,撒上葱花、盐、少许酱油,一碗阳春面就成了。张大爷接过面,筷子一挑,热气腾腾的,先喝了口汤,“嗯,还是这个味儿,比对面那家强多了。”李桂兰笑着擦桌子,“您喜欢就好,豆浆刚磨好,给您盛一碗?”“好嘞,甜的啊。”
六点多,学生们该上学了,小宇背着书包跑过来,喘着气说:“李阿姨,一碗馄饨,要芹菜馅的!”小宇是附近中学的,父母离婚了,跟着奶奶过,每天早上都来这儿吃馄饨。“别急,刚包好的,马上煮。”李桂兰从冰箱里拿出馄饨,下锅煮三分钟,捞出来浇上鸡汤,撒点虾皮。小宇吃得快,一边吃一边说:“李阿姨,昨天我们班考试,我数学考了九十多分!”“真厉害,下次阿姨给你加个蛋。”李桂兰摸了摸他的头,小宇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七点半,店里的人多了起来,有上班族,有买菜回来的大妈,都熟得像一家人。王婶提着菜篮子进来,“桂兰,给我下碗杂酱面,少放辣,我最近嗓子不舒服。”“知道了,您坐,我给您多放点儿青菜。”王婶是老顾客了,老伴儿走得早,女儿在外地工作,平时就一个人过,经常来这儿吃碗面,跟李桂兰聊聊天。“对了,桂兰,小勇怎么样了?还没缓过来呢?”王婶小声问。李桂兰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还那样,不愿说话,我也不敢多问。”“你也别太急,孩子心里有数,我那闺女当年也没考上本科,后来读了职校,现在不也挺好的?”王婶安慰道。“嗯,我知道,就是心疼他,熬了那么久。”李桂兰把杂酱面端给王婶,转身去给别的顾客下面,心里却像压了块石头。
中午人少的时候,李桂兰才能歇会儿,坐在门口的长凳上,晒着太阳。小勇从屋里出来,手里拿着一张纸,递给她,“妈,我想好了,我不去复读了,我想去学厨师。”李桂兰接过纸,是本地职校的招生简章,厨师专业的介绍印得清清楚楚。她抬头看小勇,儿子的眼神很坚定,不像之前那样迷茫了。“学厨师?你想好了?”“嗯,妈,我喜欢做饭,你看你每天这么累,我学会了就能帮你,以后咱们还能把面馆开大点儿。”小勇的声音有点哽咽,“我知道我没考上本科,让你失望了,但是我会好好学的,不会让你白辛苦。”李桂兰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上来,她赶紧擦了擦,拉过儿子的手,他的手不像自己的那么粗糙,却也有了点力气。“傻孩子,妈什么时候失望过?只要你踏实干,想学什么妈都支持你,学厨师好,以后饿不着,妈高兴。”那天中午,李桂兰炒了两个菜,母子俩坐在店里吃,小勇说了很多话,说他以后想怎么学,想怎么改良面馆的口味,李桂兰听着,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觉得汤里的肉香都更浓了。
九月,小勇去职校报到,李桂兰送他去的,帮他铺好床,买好生活用品,临走时还叮嘱他“在学校要好好学,别想家,周末就回来,妈给你做好吃的”。小勇点点头,“妈,你也别太累了,晚上早点关门。”李桂兰笑着说“知道了”,转身走的时候,眼泪又掉了下来,不是难过,是觉得儿子长大了。
十月的时候,王婶突然没来吃面,李桂兰有点担心,下午关了店,提着一兜苹果去看她。敲了半天门,王婶才慢慢打开,脸色苍白,走路都有点晃。“王婶,您怎么了?不舒服怎么不跟我说啊?”李桂兰扶着她坐下,摸了摸她的额头,不发烧。“老毛病了,糖尿病,最近血糖控制得不好,头晕得厉害,不敢出门。”王婶叹了口气,“女儿在外地,也不想让她担心,就没说。”李桂兰心里酸酸的,“您这傻老太太,跟我还客气什么?以后您想吃面,我给您送过来,您要是不舒服,就给我打电话,我陪您去医院。”从那以后,李桂兰每天中午都给王婶送一碗少油少盐的面,有时候是蔬菜面,有时候是鸡蛋面,晚上关店后还会去看看她,帮她倒倒水,收拾收拾屋子。邻居们知道了,也都来帮忙,张大爷每天早上帮王婶买早点,三楼的小赵帮她交水电费,王婶感动得直掉眼泪,“都是好人啊,比亲人还亲。”
冬天的时候,面馆加卖羊肉汤,是小勇周末回来教她做的。小勇在学校学了炖羊肉的技巧,放什么料,炖多久,都记得清清楚楚。“妈,羊肉要先焯水,放料酒去腥味,然后用砂锅炖,加萝卜和当归,炖两个小时,这样才软烂。”小勇一边说一边动手,李桂兰在旁边看着,儿子的动作越来越熟练,脸上也有了笑容,比以前开朗多了。羊肉汤卖得很好,很多顾客都是冲着这口来的,说“兰丫头,你家这羊肉汤比饭店的还香”。李桂兰笑着说“是我儿子教我的,他在学厨师”,语气里满是骄傲。
过年的时候,小勇放寒假回来,帮着李桂兰打理面馆,忙前忙后,一点都不觉得累。除夕那天,关店早,母子俩一起包饺子,小勇擀皮,李桂兰包,电视里放着春晚,热热闹闹的。“妈,明年我毕业了,咱们就把面馆重新装修一下,扩大点,再雇个人,你就不用这么累了。”小勇说。“好啊,妈等着那一天。”李桂兰把一个硬币包在饺子里,“谁吃到这个饺子,明年就有好运气。”结果饺子熟了,小勇吃到了那个硬币,他高兴地举起来,“妈,我吃到了!明年咱们的面馆肯定能开好!”李桂兰看着儿子的笑脸,心里暖暖的,觉得这一年的辛苦都值了。
开春的时候,小宇又来了,这次不是一个人来的,他妈妈也来了,提着一篮水果。“李阿姨,谢谢您这几年照顾小宇,他考上大学了,今天特意来跟您说一声。”小宇的妈妈握着李桂兰的手,感激地说。小宇挠了挠头,“李阿姨,我考上了外地的大学,以后可能不能经常来吃您的馄饨了,但是我会想您的。”李桂兰笑着说“好孩子,真争气,以后去了大学要好好学,常给阿姨打电话”,转身去厨房煮了两碗馄饨,“今天阿姨请客,吃了这碗馄饨,以后顺顺利利的。”小宇和他妈妈吃得很香,临走时,小宇还抱了抱李桂兰,“李阿姨,谢谢您。”
四月的时候,王婶的女儿回来了,专门来面馆感谢李桂兰,给她带了很多外地的特产。“李姐,谢谢您照顾我妈,要不是您,我都不知道我妈病了,您真是个好人。”王婶的女儿红着眼圈说。“都是邻居,应该的,王婶人好,我们都喜欢她。”李桂兰笑着说,心里却有点不好意思。
夏天的时候,小勇毕业了,拿到了厨师证,还在学校的技能比赛中拿了奖。他没去别的地方找工作,而是回到了面馆,跟李桂兰一起打理。“妈,咱们现在就开始装修吧,我都联系好装修队了。”小勇兴致勃勃地说。“好,都听你的。”李桂兰看着儿子,觉得无比踏实。装修的时候,邻居们都来帮忙,张大爷帮着看材料,王婶帮着收拾东西,三楼的小赵帮着联系工人,大家热热闹闹的,像一家人一样。
面馆重新开业那天,来了很多顾客,都是老熟客,还有小勇的同学和老师。招牌换成了新的,红底黄字,比以前亮堂多了,店里也扩大了,摆了六张桌子,墙上还挂着小勇的奖状。小勇穿着白色的厨师服,站在灶台前,熟练地下面、做馄饨,李桂兰在旁边帮忙,脸上满是笑容。张大爷吃了一碗阳春面,说“还是这个味儿,比以前更好吃了”,王婶吃了一碗杂酱面,说“小勇的手艺跟桂兰一样好”,小宇也来了,放暑假回来,吃了一碗馄饨,说“还是李阿姨家的馄饨最好吃”。
晚上关店后,母子俩坐在店里,看着新装修的店面,都很开心。“妈,今天累坏了吧?”小勇给李桂兰倒了杯热水。“不累,高兴。”李桂兰喝了口热水,心里暖暖的。她想起二十年前,跟老周刚开这家面馆的时候,那时候条件不好,店面小,冬天冷夏天热,老周每天跟她一起熬汤、揉面,虽然辛苦,却很开心。后来老周走了,她一个人撑着,那时候觉得天快要塌了,不知道怎么把小勇养大,怎么把面馆开下去。可是慢慢的,有邻居的帮忙,有熟客的支持,有儿子的懂事,日子就这么过来了,有眼泪,有辛苦,可也有欢笑,有温暖。
她抬头看了看窗外,老城区的路灯亮了,昏黄的灯光照在马路上,偶尔有行人走过,很安静。小勇在旁边收拾东西,动作很麻利。李桂兰想,生活确实不是诗篇,没有那么多浪漫的句子,没有那么多完美的结局,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熬汤揉面的辛苦,是孩子考不好时的焦虑,是亲人生病时的担心。可是这些琐碎和辛苦里,也藏着很多好东西,是张大爷每天一句“兰丫头”的亲切,是王婶的关心,是小宇的笑脸,是儿子的成长和懂事,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一碗热面的温暖。这些欢笑和眼泪掺在一起,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不华丽,却很实在,像她熬了几十年的骨头汤,虽然要费很多功夫,却鲜得让人心里踏实。
以后的日子,可能还会有新的困难,新的眼泪,但是李桂兰不怕了,因为她知道,身边有儿子,有邻居,有熟客,有这些温暖的人陪着,再难的日子也能熬过去,再苦的眼泪里,也能开出欢笑的花来。她端起杯子,又喝了一口热水,觉得心里满当当的,都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