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的梧桐树叶被雨水打湿的时候,老陈正蹲在单元楼的台阶上数蚂蚁。其实他也不是真有那闲心,就是不想上楼,钥匙在裤兜里揣得发烫,像块烙铁。楼上那扇门后面,是妻子林慧刚擦过的地板,是儿子房间里摊开的练习册,还有餐桌上温着的粥——可他不敢进去,就像小时候打碎了邻居家的酱油瓶,躲在楼道里盼着天黑能把自己藏起来。三个月前他从厂里出来,不是退休,是厂子黄了,三十多年的工龄,最后换来一个印着“解除劳动合同”的信封,里面装着几万块钱,够交半年房贷,却填不上心里那个窟窿。
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打在梧桐叶上沙沙响,像谁在耳边轻轻翻书。老陈抬头看了看天,铅灰色的云低低地压着,好像伸手就能摸到,潮乎乎的,带着一股子土腥味。他想起刚进厂那年,也是这样的春天,师傅带着他去车间,机器轰隆隆地转,铁屑子溅在地上像星星,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陈啊,这铁疙瘩看着冷,你跟它处久了,它能给你暖肚子。那时候他信,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把机器擦得锃亮,师傅说他手上有劲儿,拧螺丝比扳手还稳。后来他成了老陈,带了徒弟,徒弟总说他太较真,现在都用自动化了,谁还手动拧螺丝。他不说话,还是照样每天擦机器,直到上个月车间的铁门被贴上封条,红色的印泥像道血口子,他才知道,有些东西不是你较真就能留住的。
“陈师傅,又在这儿发呆呢?”卖煎饼的王大姐推着车经过,车轱辘碾过水洼,溅起一小圈泥点。老陈赶紧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没,刚下来透透气。”王大姐麻利地往鏊子上倒面糊,竹蜻蜓一转,摊成个圆,“这天儿,透透气也得带把伞。你看你,头发都湿了。”她从车斗里抽出个塑料袋,“刚进的新鸡蛋,给你留了几个,家里孩子正长身体呢。”老陈想摆手,手抬到一半又放下了,他知道王大姐的脾气,跟她推搡反而生分。“多少钱?”他摸出钱包,王大姐眼一瞪,“跟我算这个?你前阵子帮我修的煤气灶,我还没谢你呢。”老陈笑了笑,把鸡蛋揣进兜里,蛋壳凉丝丝的,贴着大腿,倒像是有了点实在的分量。
上了楼,掏出钥匙,手还是有点抖。门开了,林慧正在厨房择菜,听见动静回头看了一眼,“回来了?”语气平平的,听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老陈“嗯”了一声,换了鞋,把鸡蛋放在餐桌上,“王大姐给的。”林慧没回头,“哦”了一声,继续择她的菠菜,叶子黄了的地方被她仔细掐掉,扔进垃圾桶。客厅里,儿子小宇趴在茶几上写作业,铅笔尖在纸上划得沙沙响,见了他,抬头喊了声“爸”,又低下头去。老陈走过去,想看看他写的啥,小宇却把作业本往旁边挪了挪,“数学题,有点难。”老陈的手停在半空,尴尬地缩了回来,摸了摸鼻子,“哦,不会的问你妈。”
晚饭的时候,谁都没怎么说话,只有筷子碰着碗沿的声音。林慧给小宇夹了块排骨,“多吃点,明天要考试。”小宇点点头,扒拉着米饭。老陈扒拉着碗里的粥,粥温温的,不烫嘴,是他喜欢的温度。“我今天去人才市场了。”他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林慧夹菜的手顿了一下,“嗯,怎么样?”“没合适的,”老陈声音低了下去,“人家要么要年轻的,要么要文凭高的,我这……”“知道了,”林慧打断他,“慢慢找吧,不急。”话是这么说,可她往嘴里塞了口菠菜,嚼了半天没咽下去。老陈看着她鬓角的白头发,去年还没这么显眼,不知道是不是这三个月熬出来的。
吃完饭,老陈想洗碗,林慧把他推到一边,“你歇着吧,我来。”他只好走到阳台,靠着栏杆抽烟。楼下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雨雾,在地上晕开一片模糊的圆。对面楼的张大爷在阳台浇花,见了他,挥了挥手,“老陈,下来杀盘棋?”老陈摆摆手,“不了,有点累。”张大爷“哦”了一声,继续浇他的月季,花瓣上挂着水珠,红得发亮。老陈掐灭烟头,心里像堵了团棉花,闷得慌。他想起刚结婚那会儿,住的是厂里的筒子楼,十平米的小屋,摆了张床就没多少地儿,林慧总说,等以后条件好了,换个带阳台的房子,能种种花。现在房子换了,带俩阳台,可她却没心思养花了,每天不是算计着柴米油盐,就是愁他的工作。
夜里睡得不踏实,老陈翻来覆去,林慧的呼吸很轻,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醒着。他悄悄爬起来,摸黑走到客厅,打开手机,屏幕的光刺得他眼睛疼。人才网上的招聘信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条,要么是保安,要么是仓库管理员,工资低得可怜,还得倒班。他点开一个“设备维护”的岗位,要求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他苦笑了一下,把手机关了。窗外的雨还在下,滴在空调外机上,嗒嗒嗒,像在数着什么。
第二天一早,老陈没跟林慧说,揣着简历去了开发区。听说那边新开了不少厂子,说不定有机会。公交车晃悠了一个多小时,到地方才发现,开发区大得吓人,一排排厂房长得都一个样,门口挂着的牌子,名字不是带“科技”就是带“智能”,看着就跟他这种老工人不搭边。他沿着马路走,太阳慢慢爬上来,晒得后背发烫,衬衫很快就湿透了。路过一家机械厂,门口贴了张招聘启事,他赶紧走过去,凑近了看,招焊工,要求有证,五年以上经验。他心里一动,他有焊工证,还是高级的,当年在厂里,他焊的活儿,师傅都说能当样板。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厂门,门卫拦住他,“找谁?”“我来应聘,”老陈把简历递过去,“看到门口的招聘启事。”门卫接过简历,瞅了瞅,“应聘焊工?”“嗯。”“跟我来吧。”门卫领着他穿过厂区,院子里堆着不少钢板,阳光下闪着冷光。办公室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接待了他,自称是人事主管。主管翻着他的简历,眉头皱了皱,“陈师傅,您这年龄……”“我身体好着呢,”老陈赶紧说,“焊活儿我熟,保证没问题。”主管笑了笑,“不是信不过您,主要是我们这儿的设备都是新的,数控的,您可能不太熟。”老陈愣了一下,“数控的也没关系,我能学,学得快。”主管摇摇头,把简历递回来,“不好意思啊陈师傅,我们还是想招年轻点的,上手快。”
走出机械厂,太阳更毒了,老陈觉得眼睛有点花,他找了个树荫蹲下,从兜里摸出个馒头,是早上林慧给装的,干巴巴的,咽下去的时候剌得嗓子疼。他想起前阵子,林慧偷偷去超市当收银员,被他撞见了,她穿着红色的工作服,站在收银台后面,扫码的时候手都在抖,看见他,脸一下子红了,跟做错事的孩子似的。那天晚上,他第一次跟她发了脾气,说她看不起他,说他还能挣钱。林慧没跟他吵,就坐在那儿掉眼泪,说她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想帮衬着点。他现在后悔了,那时候的自己,哪来的那么大脾气,不过是输不起罢了。
往回走的时候,路过一个公园,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里面锻炼。老陈也走了进去,找了个长椅坐下。一个遛鸟的大爷凑过来,“老哥,借个火。”老陈掏出打火机递给他,大爷点着烟,吸了一口,“看你愁眉苦脸的,有心事?”老陈叹了口气,“没工作了,找不着活儿。”大爷笑了,“多大点事儿。我前阵子跟你一样,从单位退下来,浑身不得劲,觉得自己成了废人。后来跟他们下下棋,遛遛鸟,嘿,反倒舒坦了。”老陈摇摇头,“不一样,我还得养家呢。”“养家也不是非得靠死工资,”大爷指了指不远处几个摆地摊的,“你看那卖风筝的老李,以前是中学老师,退休了没事干,自己琢磨着做风筝,现在生意好着呢。”
老陈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老头正蹲在地上,给一个小孩递风筝,蝴蝶形状的,蓝盈盈的,在风里轻轻飘。他心里忽然一动,他小时候也爱放风筝,那会儿没钱买,就自己找竹篾子,糊上报纸,虽然飞得不高,可每次拽着线跑,都觉得能飞到天上去。
回到家,林慧不在,桌上留了张纸条,说去给小宇开家长会。老陈走进书房,里面堆着他以前的工具箱,打开箱子,一股子机油味扑面而来,熟悉又亲切。他翻了翻,找出一把锯子,一把刨子,还有几根没用完的竹篾子,是去年给小宇做灯笼剩下的。他拿着竹篾子在手里掂了掂,忽然有了个念头。
接下来的几天,老陈没再去人才市场,每天待在书房里,琢磨着做风筝。他上网查教程,看别人怎么做骨架,怎么糊面,怎么拴线。一开始手生,竹篾子总也削不直,要么就是糊面的时候扯破了纸,气得他想把东西都扔了。可每次看到书房墙上挂着的那张全家福,小宇笑得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又耐着性子捡起来重新弄。
林慧看他天天在书房里忙活,也没多问,只是每天给他端茶的时候,会多留一会儿,看他笨拙地摆弄那些竹条。有一次,她指着一张画着孙悟空的风筝面,“这个颜色是不是太艳了?”老陈抬头看了看,“孩子可能喜欢。”林慧笑了笑,“小宇小时候就爱孙悟空,说他能上天入地。”老陈的手顿了一下,“嗯,我记得。”
第一个风筝做好的时候,是个燕子形状的,黑背白腹,翅膀上画着几道花纹。老陈拿着它,心里有点忐忑,像当年第一次给师傅递自己焊的零件。他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拉着小宇去了公园。小宇一开始不太情愿,说作业还没写完,老陈说,“就玩半小时,爸给你放风筝。”
公园里风正好,老陈拿着线轴,小宇举着风筝跑。跑了几步,小宇一松手,燕子风筝晃晃悠悠地飞了起来,一开始有点歪,老陈拽了拽线,慢慢就稳了,越飞越高,在天上变成个小黑点。小宇仰着头,看得入了神,忽然拍手笑起来,“爸,飞得好高啊!”老陈也笑了,顺着风的方向跑了几步,线轴在手里转得飞快,手心都出汗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身上暖暖的,他忽然觉得,好久没这么痛快过了。
从那以后,老陈每天都做风筝,做完了就拉着小宇去公园放。有时候王大姐路过,会停下三轮车看一会儿,“老陈,你这风筝做得真俊,比店里卖的强多了。”张大爷也来看,说他这手艺能摆摊了。老陈一开始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过来,问他这风筝卖不卖,说孩子特别喜欢。老陈愣了一下,挠挠头,“没打算卖,就是自己做着玩的。”年轻妈妈说,“给你五十块钱,卖我吧,孩子缠了半天了。”老陈看了看那孩子,眼睛亮晶晶的,跟小宇小时候一样,他心里一软,把风筝线轴递了过去,“算了,送给孩子吧。”年轻妈妈非要给钱,推来推去,老陈收下了二十块,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太阳,热乎乎的。
那天晚上,老陈把二十块钱放在餐桌上,林慧看见了,“这是?”“卖风筝挣的。”老陈有点不好意思,林慧拿起钱,对着灯看了看,忽然笑了,“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那是她这三个月来,第一次笑得这么轻松。
后来,老陈真的在公园摆起了小摊,一块布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燕子,有蝴蝶,有孙悟空,还有他自己琢磨的恐龙形状的。他话不多,不会吆喝,就坐在旁边,有人问了就答一句,没人问就自己削竹篾子。可他的风筝做得实在,骨架结实,飞得稳,慢慢就有了回头客。有时候王大姐推着煎饼车过来,会帮他吆喝两句,“陈师傅的风筝,纯手工的,飞得高着呢!”
有一天,老陈正在摆摊,忽然看见以前厂里的徒弟小李走过来。小李现在在一家物流公司开车,看见他,愣了一下,“师傅?您在这儿……”老陈有点尴尬,“瞎忙活,挣点零花钱。”小李拿起一个风筝,“师傅,您这手艺可以啊!比我在网上买的强多了。”他掏出手机,“我给您拍几张照,发朋友圈,帮您宣传宣传。”老陈赶紧摆手,“不用不用。”小李还是拍了,说,“师傅,您别不好意思,凭手艺吃饭,不丢人。”
没过多久,真有人拿着手机来找他,说是看了朋友圈来的,一下子买了三个风筝。老陈忙得手忙脚乱,心里却乐开了花。那天收摊回家,他数了数钱,竟然有三百多块。他把钱递给林慧,林慧数了两遍,眼圈有点红,“老陈,你看,这天不是晴了吗?”
老陈走到阳台,抬头看了看天,不知道什么时候,云散了,蓝得透亮,像一块刚洗过的布。风一吹,带着点槐花的香味,他忽然想起师傅那句话,有些东西看着冷,处久了能暖肚子。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竹篾子,糙糙的,却比当年车间里的铁疙瘩,更让他觉得踏实。
现在,老陈的风筝摊成了公园里的一道风景,每天都有人等着他来。他还是不爱说话,却总有人愿意跟他聊几句,说他的风筝飞得稳,像他的人。林慧有时候会过来帮忙,坐在旁边择菜,跟路过的邻居打招呼,脸上的笑容多了,鬓角的白头发好像也不那么显眼了。小宇写完作业,会来给他看摊,有时候还会帮着画风筝面,画得比老陈还花哨。
有一次,王大姐问他,“老陈,你现在这日子,跟以前在厂里比,哪个舒坦?”老陈想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阳光透过叶子的纹路,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都舒坦,”他说,“就是以前觉得天总灰蒙蒙的,现在才知道,其实天一直很蓝,就是没抬头看罢了。”
风又吹过来,带着风筝线“嗡嗡”的响,远处的天空上,一串风筝飞得正高,红的,蓝的,黄的,像一串挂在天上的小灯笼,亮晃晃的,照得人心头也亮堂起来。
雨不大,淅淅沥沥的,打在梧桐叶上沙沙响,像谁在耳边轻轻翻书。老陈抬头看了看天,铅灰色的云低低地压着,好像伸手就能摸到,潮乎乎的,带着一股子土腥味。他想起刚进厂那年,也是这样的春天,师傅带着他去车间,机器轰隆隆地转,铁屑子溅在地上像星星,师傅拍着他的肩膀说,小陈啊,这铁疙瘩看着冷,你跟它处久了,它能给你暖肚子。那时候他信,每天提前半小时到车间,把机器擦得锃亮,师傅说他手上有劲儿,拧螺丝比扳手还稳。后来他成了老陈,带了徒弟,徒弟总说他太较真,现在都用自动化了,谁还手动拧螺丝。他不说话,还是照样每天擦机器,直到上个月车间的铁门被贴上封条,红色的印泥像道血口子,他才知道,有些东西不是你较真就能留住的。
“陈师傅,又在这儿发呆呢?”卖煎饼的王大姐推着车经过,车轱辘碾过水洼,溅起一小圈泥点。老陈赶紧站起来,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没,刚下来透透气。”王大姐麻利地往鏊子上倒面糊,竹蜻蜓一转,摊成个圆,“这天儿,透透气也得带把伞。你看你,头发都湿了。”她从车斗里抽出个塑料袋,“刚进的新鸡蛋,给你留了几个,家里孩子正长身体呢。”老陈想摆手,手抬到一半又放下了,他知道王大姐的脾气,跟她推搡反而生分。“多少钱?”他摸出钱包,王大姐眼一瞪,“跟我算这个?你前阵子帮我修的煤气灶,我还没谢你呢。”老陈笑了笑,把鸡蛋揣进兜里,蛋壳凉丝丝的,贴着大腿,倒像是有了点实在的分量。
上了楼,掏出钥匙,手还是有点抖。门开了,林慧正在厨房择菜,听见动静回头看了一眼,“回来了?”语气平平的,听不出是高兴还是不高兴。老陈“嗯”了一声,换了鞋,把鸡蛋放在餐桌上,“王大姐给的。”林慧没回头,“哦”了一声,继续择她的菠菜,叶子黄了的地方被她仔细掐掉,扔进垃圾桶。客厅里,儿子小宇趴在茶几上写作业,铅笔尖在纸上划得沙沙响,见了他,抬头喊了声“爸”,又低下头去。老陈走过去,想看看他写的啥,小宇却把作业本往旁边挪了挪,“数学题,有点难。”老陈的手停在半空,尴尬地缩了回来,摸了摸鼻子,“哦,不会的问你妈。”
晚饭的时候,谁都没怎么说话,只有筷子碰着碗沿的声音。林慧给小宇夹了块排骨,“多吃点,明天要考试。”小宇点点头,扒拉着米饭。老陈扒拉着碗里的粥,粥温温的,不烫嘴,是他喜欢的温度。“我今天去人才市场了。”他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林慧夹菜的手顿了一下,“嗯,怎么样?”“没合适的,”老陈声音低了下去,“人家要么要年轻的,要么要文凭高的,我这……”“知道了,”林慧打断他,“慢慢找吧,不急。”话是这么说,可她往嘴里塞了口菠菜,嚼了半天没咽下去。老陈看着她鬓角的白头发,去年还没这么显眼,不知道是不是这三个月熬出来的。
吃完饭,老陈想洗碗,林慧把他推到一边,“你歇着吧,我来。”他只好走到阳台,靠着栏杆抽烟。楼下的路灯亮了,昏黄的光透过雨雾,在地上晕开一片模糊的圆。对面楼的张大爷在阳台浇花,见了他,挥了挥手,“老陈,下来杀盘棋?”老陈摆摆手,“不了,有点累。”张大爷“哦”了一声,继续浇他的月季,花瓣上挂着水珠,红得发亮。老陈掐灭烟头,心里像堵了团棉花,闷得慌。他想起刚结婚那会儿,住的是厂里的筒子楼,十平米的小屋,摆了张床就没多少地儿,林慧总说,等以后条件好了,换个带阳台的房子,能种种花。现在房子换了,带俩阳台,可她却没心思养花了,每天不是算计着柴米油盐,就是愁他的工作。
夜里睡得不踏实,老陈翻来覆去,林慧的呼吸很轻,不知道是睡着了还是醒着。他悄悄爬起来,摸黑走到客厅,打开手机,屏幕的光刺得他眼睛疼。人才网上的招聘信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条,要么是保安,要么是仓库管理员,工资低得可怜,还得倒班。他点开一个“设备维护”的岗位,要求年龄在三十五岁以下,他苦笑了一下,把手机关了。窗外的雨还在下,滴在空调外机上,嗒嗒嗒,像在数着什么。
第二天一早,老陈没跟林慧说,揣着简历去了开发区。听说那边新开了不少厂子,说不定有机会。公交车晃悠了一个多小时,到地方才发现,开发区大得吓人,一排排厂房长得都一个样,门口挂着的牌子,名字不是带“科技”就是带“智能”,看着就跟他这种老工人不搭边。他沿着马路走,太阳慢慢爬上来,晒得后背发烫,衬衫很快就湿透了。路过一家机械厂,门口贴了张招聘启事,他赶紧走过去,凑近了看,招焊工,要求有证,五年以上经验。他心里一动,他有焊工证,还是高级的,当年在厂里,他焊的活儿,师傅都说能当样板。
他深吸一口气,推开厂门,门卫拦住他,“找谁?”“我来应聘,”老陈把简历递过去,“看到门口的招聘启事。”门卫接过简历,瞅了瞅,“应聘焊工?”“嗯。”“跟我来吧。”门卫领着他穿过厂区,院子里堆着不少钢板,阳光下闪着冷光。办公室里,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接待了他,自称是人事主管。主管翻着他的简历,眉头皱了皱,“陈师傅,您这年龄……”“我身体好着呢,”老陈赶紧说,“焊活儿我熟,保证没问题。”主管笑了笑,“不是信不过您,主要是我们这儿的设备都是新的,数控的,您可能不太熟。”老陈愣了一下,“数控的也没关系,我能学,学得快。”主管摇摇头,把简历递回来,“不好意思啊陈师傅,我们还是想招年轻点的,上手快。”
走出机械厂,太阳更毒了,老陈觉得眼睛有点花,他找了个树荫蹲下,从兜里摸出个馒头,是早上林慧给装的,干巴巴的,咽下去的时候剌得嗓子疼。他想起前阵子,林慧偷偷去超市当收银员,被他撞见了,她穿着红色的工作服,站在收银台后面,扫码的时候手都在抖,看见他,脸一下子红了,跟做错事的孩子似的。那天晚上,他第一次跟她发了脾气,说她看不起他,说他还能挣钱。林慧没跟他吵,就坐在那儿掉眼泪,说她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想帮衬着点。他现在后悔了,那时候的自己,哪来的那么大脾气,不过是输不起罢了。
往回走的时候,路过一个公园,不少老头老太太在里面锻炼。老陈也走了进去,找了个长椅坐下。一个遛鸟的大爷凑过来,“老哥,借个火。”老陈掏出打火机递给他,大爷点着烟,吸了一口,“看你愁眉苦脸的,有心事?”老陈叹了口气,“没工作了,找不着活儿。”大爷笑了,“多大点事儿。我前阵子跟你一样,从单位退下来,浑身不得劲,觉得自己成了废人。后来跟他们下下棋,遛遛鸟,嘿,反倒舒坦了。”老陈摇摇头,“不一样,我还得养家呢。”“养家也不是非得靠死工资,”大爷指了指不远处几个摆地摊的,“你看那卖风筝的老李,以前是中学老师,退休了没事干,自己琢磨着做风筝,现在生意好着呢。”
老陈顺着他指的方向看过去,一个老头正蹲在地上,给一个小孩递风筝,蝴蝶形状的,蓝盈盈的,在风里轻轻飘。他心里忽然一动,他小时候也爱放风筝,那会儿没钱买,就自己找竹篾子,糊上报纸,虽然飞得不高,可每次拽着线跑,都觉得能飞到天上去。
回到家,林慧不在,桌上留了张纸条,说去给小宇开家长会。老陈走进书房,里面堆着他以前的工具箱,打开箱子,一股子机油味扑面而来,熟悉又亲切。他翻了翻,找出一把锯子,一把刨子,还有几根没用完的竹篾子,是去年给小宇做灯笼剩下的。他拿着竹篾子在手里掂了掂,忽然有了个念头。
接下来的几天,老陈没再去人才市场,每天待在书房里,琢磨着做风筝。他上网查教程,看别人怎么做骨架,怎么糊面,怎么拴线。一开始手生,竹篾子总也削不直,要么就是糊面的时候扯破了纸,气得他想把东西都扔了。可每次看到书房墙上挂着的那张全家福,小宇笑得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又耐着性子捡起来重新弄。
林慧看他天天在书房里忙活,也没多问,只是每天给他端茶的时候,会多留一会儿,看他笨拙地摆弄那些竹条。有一次,她指着一张画着孙悟空的风筝面,“这个颜色是不是太艳了?”老陈抬头看了看,“孩子可能喜欢。”林慧笑了笑,“小宇小时候就爱孙悟空,说他能上天入地。”老陈的手顿了一下,“嗯,我记得。”
第一个风筝做好的时候,是个燕子形状的,黑背白腹,翅膀上画着几道花纹。老陈拿着它,心里有点忐忑,像当年第一次给师傅递自己焊的零件。他找了个周末的下午,拉着小宇去了公园。小宇一开始不太情愿,说作业还没写完,老陈说,“就玩半小时,爸给你放风筝。”
公园里风正好,老陈拿着线轴,小宇举着风筝跑。跑了几步,小宇一松手,燕子风筝晃晃悠悠地飞了起来,一开始有点歪,老陈拽了拽线,慢慢就稳了,越飞越高,在天上变成个小黑点。小宇仰着头,看得入了神,忽然拍手笑起来,“爸,飞得好高啊!”老陈也笑了,顺着风的方向跑了几步,线轴在手里转得飞快,手心都出汗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身上暖暖的,他忽然觉得,好久没这么痛快过了。
从那以后,老陈每天都做风筝,做完了就拉着小宇去公园放。有时候王大姐路过,会停下三轮车看一会儿,“老陈,你这风筝做得真俊,比店里卖的强多了。”张大爷也来看,说他这手艺能摆摊了。老陈一开始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轻妈妈带着孩子过来,问他这风筝卖不卖,说孩子特别喜欢。老陈愣了一下,挠挠头,“没打算卖,就是自己做着玩的。”年轻妈妈说,“给你五十块钱,卖我吧,孩子缠了半天了。”老陈看了看那孩子,眼睛亮晶晶的,跟小宇小时候一样,他心里一软,把风筝线轴递了过去,“算了,送给孩子吧。”年轻妈妈非要给钱,推来推去,老陈收下了二十块,心里却像揣了个小太阳,热乎乎的。
那天晚上,老陈把二十块钱放在餐桌上,林慧看见了,“这是?”“卖风筝挣的。”老陈有点不好意思,林慧拿起钱,对着灯看了看,忽然笑了,“没想到你还有这本事。”那是她这三个月来,第一次笑得这么轻松。
后来,老陈真的在公园摆起了小摊,一块布铺在地上,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燕子,有蝴蝶,有孙悟空,还有他自己琢磨的恐龙形状的。他话不多,不会吆喝,就坐在旁边,有人问了就答一句,没人问就自己削竹篾子。可他的风筝做得实在,骨架结实,飞得稳,慢慢就有了回头客。有时候王大姐推着煎饼车过来,会帮他吆喝两句,“陈师傅的风筝,纯手工的,飞得高着呢!”
有一天,老陈正在摆摊,忽然看见以前厂里的徒弟小李走过来。小李现在在一家物流公司开车,看见他,愣了一下,“师傅?您在这儿……”老陈有点尴尬,“瞎忙活,挣点零花钱。”小李拿起一个风筝,“师傅,您这手艺可以啊!比我在网上买的强多了。”他掏出手机,“我给您拍几张照,发朋友圈,帮您宣传宣传。”老陈赶紧摆手,“不用不用。”小李还是拍了,说,“师傅,您别不好意思,凭手艺吃饭,不丢人。”
没过多久,真有人拿着手机来找他,说是看了朋友圈来的,一下子买了三个风筝。老陈忙得手忙脚乱,心里却乐开了花。那天收摊回家,他数了数钱,竟然有三百多块。他把钱递给林慧,林慧数了两遍,眼圈有点红,“老陈,你看,这天不是晴了吗?”
老陈走到阳台,抬头看了看天,不知道什么时候,云散了,蓝得透亮,像一块刚洗过的布。风一吹,带着点槐花的香味,他忽然想起师傅那句话,有些东西看着冷,处久了能暖肚子。他摸了摸口袋里的竹篾子,糙糙的,却比当年车间里的铁疙瘩,更让他觉得踏实。
现在,老陈的风筝摊成了公园里的一道风景,每天都有人等着他来。他还是不爱说话,却总有人愿意跟他聊几句,说他的风筝飞得稳,像他的人。林慧有时候会过来帮忙,坐在旁边择菜,跟路过的邻居打招呼,脸上的笑容多了,鬓角的白头发好像也不那么显眼了。小宇写完作业,会来给他看摊,有时候还会帮着画风筝面,画得比老陈还花哨。
有一次,王大姐问他,“老陈,你现在这日子,跟以前在厂里比,哪个舒坦?”老陈想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梧桐叶,阳光透过叶子的纹路,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都舒坦,”他说,“就是以前觉得天总灰蒙蒙的,现在才知道,其实天一直很蓝,就是没抬头看罢了。”
风又吹过来,带着风筝线“嗡嗡”的响,远处的天空上,一串风筝飞得正高,红的,蓝的,黄的,像一串挂在天上的小灯笼,亮晃晃的,照得人心头也亮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