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合法游说-《华娱2006起风了》

  一夜讨论无果。

  回到卧室,内心烦闷的刘启峰强迫自己冷静。

  重生以来的连胜心态首次在关键时期遭到挫败。且对于接下来如何做出调整,他暂时也没有理出头绪。

  对于明天郑教授的加入是否有帮助?

  刘启峰并不抱期待,也不敢把希望寄托于他人。

  思虑无果,他暂时的抛开眼前事。

  想到过完生日的刘艺菲——她…应该看过信了吧……

  他下意识拿过手机,却迟迟没有拨出。

  最终长叹一口气…

  …

  抵达威尼斯的第三日。

  一早,刘启峰和团队交代一声,便留在酒店大厅休息区等待。

  不久。

  接到电话的刘启峰走出酒店大堂,终于见到郑远山教授,一旁还有两名青年。

  67岁的他却依然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尽显干练,岁月仿佛未曾在身上留下痕迹。

  “郑教授!您好!你们好!”

  “你好,启峰。这是我学生。”

  几人互相握手,郑教授审视了刘启峰几眼,当先抬步迈去:

  “客套就不必了。我们闲言少叙,剩下的时间很紧!我会协助你运作《活埋》,先上楼吧。”

  这般雷厉风行的效率,让刘启峰不禁一怔。紧接着与郑教授三人一同上楼。

  房间客厅内,已经是临时的作战中心。

  昨晚的草稿还杂七杂八散落在场。

  一行人进门时,中影团队的人也全部到齐。

  一番介绍和寒暄后。

  自此,北影加中影的完整团体正式成立。

  出乎刘启峰意料,郑远山的加入,完全弥补了中影的不足,在电影节背后的人脉牵连、评委倾向、公关经验上,北影这位老教授远超中影。

  他先是把中影对评委的分析情况推翻重做,紧接着他提出,要从《活埋》电影本身的内容里做相应的计划。

  商讨中,陈芷希建议——对七名评委划分出各自优先级别、简要的公关思路,按难度排序,以节省资源。

  短短一个早上,郑远山团队就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一起通力合作。

  这场忘乎所以的讨论,让团队完全沉浸其中,彻底忘记了昨天的惨败。

  无论是对于北影方还是中影方,这都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能够成功,不仅个人资历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双方背后史无前例的一个成功案例。

  中午。

  一份经过缜密评估的名单正式出炉。

  ————

  朴赞郁(韩国导演)★★★★★

  暴力美学共鸣:用《活埋》的“极简生理暴力”与其“形式主义暴力”的人性本质共性避免提及商业性,强调“痛苦的真实性”

  ————

  查尔潘·卡玛托娃(俄女演员)★★★★★

  表演方法论:突出黄博“无台词表演”的斯坦尼体系功底(颤抖的肌肉、窒息的眼神)不谈政治隐喻,聚焦演员本身作为叙事载体。

  ————

  凯瑟琳·德纳芙(法女演员、评委主席)(郑远山旧友)★★★★☆

  女性隐性创伤:解读《活埋》主角未出场妻子的生存崩塌——丈夫消失后的精神‘活埋’。

  避开女权标签,用“家庭解体的沉默代价”代替。中国新现实主义的沉默革命!

  ————

  米歇尔·普拉西多(意导演)★★★☆☆

  新现实主义血脉:关联开发商黑幕与意大利《偷自行车的人》的阶级批判传统弱化意识形态,强调‘个体对抗系统的无力感’。

  ————

  放弃公关对象:

  卡梅伦·克罗(美):《甜心先生》导演,崇尚积极人文主义,与《活埋》绝望基调根本冲突;

  毕加斯·路纳(西):《乳房与月亮》导演,痴迷超现实情欲,对现实主义生理痛苦无感。

  —————

  对于宝罗·布兰科。

  郑远山在详细了解昨天失败的全过程后,他明确点出了中影团队策略的错误核心:

  “将公关简单理解成了国内的‘资源置换或交易’。触碰了威尼斯‘透明、公正、无直接利益交换’的底线。”

  郑远山补充道:“这不代表不能游说。而是不能用‘讨价还价’式的‘野蛮’交易,对这名制片人评委…我们需要包裹一层艺术的包装。”

  ……

  “诸位!如今目标明确,我们两方人马当携手同行,共尽人事!”

  “无论成败如何,我们大家都应全力以赴,不留遗憾,不负此次机遇!”

  鼓舞一番士气,郑远山接着对团队众人强调、解释道:

  “我们这套做法,在这里,叫游说!”

  “游说,不同于国内那套潜规则,更不是贿赂!在这里游说是合情合法合理的,但要记住!”

  “必须确宝透明度和公正性。不能有不正当的利益交换,要符合当地法律法规、以及——这边的道德准则!”

  顿了顿,他拿起水杯猛喝一口,随后用更明确、更直观的话强调:

  “换句话说,我们必须要在公共场合进行所有行动;不得直接讨论入围影片;且…评委赠礼的一切花费不得超过——50欧元!”

  “大家谨记!所有行动都必须基于以上的准则,一旦被发现越过红线,一切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这番话听得黄博和陈芷希瞠目结舌。

  刘启峰也心下吃惊,这是他第一次详细了解到国外的‘红线规则’。

  但接着,他很快反推出来,这也只是在规则内玩的游戏,规则,本就是强者为弱者制定的。

  清楚游说的红线之后,众人开始头脑风暴发散思绪:

  “朴赞郁崇尚暴力美学,电影节官方有一个亚洲电影联盟酒会,朴赞郁一定在场!”

  “在酒会制造一个偶遇?”

  “我觉得可以!”

  “怎么引起他的兴趣?”

  “这…”

  “分镜对比!”

  刘启峰对于分镜这个点子很有把握:“一份《老男孩》走廊刀战和《活埋》主角窒息的对比分镜。”

  他越说越清晰:“让他意外看到,勾起共鸣——当暴力剥离了动作,痛苦是否更纯粹?”

  “这个注意不错,而且花费绝对不超标!”“可以,就定这个法子!”

  ———

  “接下来是查尔潘。”

  “演员共情的能力强,这是一张情感票!”

  “那走表演线路?”“我觉得可行!”

  “组织一个表演交流课!让黄博上‘美男计’!”

  “啊!!我?”

  “可以,我看过你缺氧濒死那段戏。相当不错!”

  “那就用【当演员失去台词,如何用喉咙的颤抖代替呐喊?】这个钩子?”

  “那怎么保证她参加?”

  陈芷希说出想法:“中影联合俄罗斯电影学会一起举办可以吗?这种公开举办的表演课,不算超标赠礼吧?”

  “这是公开的肯定不算!”

  “可行。”

  “就这么定!”

  ————

  “接下来这个是关键,评委主席——德纳芙,嗯……女性视角吗…”

  郑远山轻咳一声站出来:“这个我来办吧!另外中影联系国内,给我准备一些资料……”

  “太好了!”

  “好,如果真能拿下评委主席就稳了”

  “没问题,我现在去联系国内。”

  ……

  随着思维的碰撞与拓展,团队为每位评委量身定制出方案并逐一丰富细节。

  接下来,要挽回舆论,刘启峰会‘常规’的游走在各个酒会、专访、宣传中。

  而其他人则依照计划,分配人手展开行动。

  这不是公关,只是通过一点点细微的好感,让评委感受到导演的诚意、影片的深度和独特性,留下一个深刻且良好的印象。

  让评委们在闭门讨论中,为影片赢得了关键的一两票支持,或是在势均力敌时成为一个微妙的、轻量的——砝码!

  〖陈芷希在WNS实习笔记里记到:“事前准备的第一要务,永远是了解真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