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喇叭声里的新事
村口老槐树上的广播喇叭第三遍响起时,王满仓正蹲在自家门槛上抽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眉头拧成的疙瘩——那铁皮喇叭里喊的“律法普及”,听着就像城里干部才会念叨的新鲜词。
“满仓叔,不去看看?”隔壁二柱子背着半篓猪草路过,裤脚还沾着泥,“村部院里搭了台子,说是有干部来讲法呢。”
王满仓往地上磕了磕烟灰:“讲法?我这辈子没偷没抢,要那玩意儿干啥?”话虽如此,眼角却瞟向村部的方向。那边隐约传来人声,夹杂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闹,不像要抓人抄家的架势。
他终究还是慢悠悠地站起身。自打去年开春,村西头李寡妇因为宅基地被占,哭着去乡里闹了三回都没结果,最后还是乡上派来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拿着本红皮册子念了几段,那占地方的张老五就灰溜溜地把墙拆了。当时有人说那是“王法”,王满仓只当是运气。
村部院里已经聚了二十多号人。晒谷场中央支着块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农村常用法律知识”,旁边还贴了几张花花绿绿的海报,画着些打官司、签合同的小人儿。三个穿蓝布中山装的干部正忙着调试扩音器,其中一个正是去年帮李寡妇说话的年轻人,胸前别着的钢笔在阳光下闪了闪。
“老少爷们,静一静!”一个高个子干部拿起话筒,电流声刺啦响了两声,“今天咱们不讲别的,就说跟大伙儿过日子息息相关的事儿。比如有人欠你钱不还咋办?比如自家地让人占了咋办?再比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家里闺女嫁人,彩礼被婆家克扣了,该找谁说话?”
这话像块石头扔进水里,人群顿时起了波澜。后排的几个妇女交头接耳,王满仓听见斜对门的张婶低声说:“这不就是说我家三丫头那事儿吗?”
二、黑板上的明白账
高个子干部叫赵建国,是县司法局的干事。他没急着开讲,先让助手把一摞油印的小册子分下去。王满仓捏着那本薄薄的纸,封面印着《农村常见法律问题一百问》,纸页边缘还带着油墨的腥气。
“大伙儿翻到第十五页,”赵建国在黑板上画了个简易的房子,“宅基地纠纷,这是咱们村最常遇到的。有人说‘我家祖祖辈辈在这儿住,这块地就是我的’,这话对不对?”
底下有人喊“对”,也有人摇头。王满仓想起李寡妇家的事,默默翻开册子。
“不对!”赵建国拿起粉笔重重画了个叉,“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咱们只有使用权。就像租来的房子,你能住,但不能随便扒了给别人盖房。张老五占李寡妇家的地,就是侵犯了使用权,法律上叫‘侵权’,必须恢复原状,还得赔损失。”
他说着从包里掏出个红皮本子,举起来给众人看:“这叫土地使用证,上面写着谁家的地在哪,多大面积。以后再闹纠纷,别光靠嗓门大,拿这个说话!”
人群里炸开了锅。李寡妇挤到前排,颤巍巍地问:“赵同志,那我家男人前几年借出去的钱,有借条,能要回来不?”
“能!”赵建国肯定地说,“只要借条是真的,没超过三年,去法院起诉,准能赢。咱们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王满仓心里一动。他侄子前年在镇上买拖拉机,付了钱没拿到货,卖家跑了,当时只当是倒霉。他悄悄翻到“买卖合同纠纷”那一页,手指在“违约责任”几个字上划了划。
日头爬到头顶时,赵建国开始讲婚姻家庭。他指着海报上“禁止家庭暴力”的字样说:“不管是丈夫打媳妇,还是爹妈虐待孩子,都是犯法的。邻居看到了要劝,劝不住就报派出所,咱们不能再信奉‘家丑不可外扬’那套旧理。”
这话让角落里的刘翠低下了头。她袖口往下拉了拉,遮住手腕上的青痕。旁边的王大娘碰了碰她胳膊,低声说:“翠啊,真要是过不下去,听听赵同志说的,有法能帮你。”
三、祠堂里的老规矩
律法普及会开了三天,村部院里天天挤满人。有人来问承包地的事,有人来咨询孩子上学的权益,连最不爱管闲事的老支书都搬着板凳来听。但也有不买账的,比如祠堂管事的三叔公。
这天傍晚,赵建国正收拾东西准备回乡上,三叔公拄着拐杖找上门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对襟褂子,身后跟着两个族里的长辈。
“赵同志,”三叔公往门槛上一坐,烟杆在鞋底上磕了磕,“你们讲的那些法,管得了外头,管不了咱们村的宗族事。”
赵建国给几位老人倒了水:“三叔公,您说说看,啥事儿是法律管不了的?”
“就说上周,狗剩他媳妇不孝顺公婆,还偷着往娘家送粮食。按族规,该罚她跪在祠堂门口,让全村人看看!”三叔公提高了嗓门,“可你们说这是人身自由,不能罚。那以后谁还守规矩?”
“三叔公,”赵建国耐心解释,“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孝顺不是靠罚跪逼出来的。”他从包里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您看,这里写着‘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这和咱们讲的孝道是一致的。但用罚跪的方式处理,就侵犯了人身权利,是违法的。”
他顿了顿,接着说:“至于偷送粮食,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她确实不该瞒着丈夫。但这是家庭内部矛盾,该由夫妻双方沟通,或者找村委会调解,而不是用族规处罚。真要是情节严重,比如转移大额财产,法律也有规定,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旁边的二爷爷插话说:“那要是有人犯了偷窃、赌博的事,族里能不能开祠堂公审?”
“不能。”赵建国明确地说,“偷窃是治安问题,赌博是违法行为,都该由公安机关处理。咱们村规民约可以提倡道德,但不能代替法律定罪处罚。就像以前有人犯了错,族里私设公堂打板子,那是犯法的,严重的还要负刑事责任。”
三叔公沉默了。他想起三十年前,族里有个年轻人偷了集体的牛,被绑在祠堂柱子上打了三天,最后落下终身残疾。当时只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听赵建国一说,后背竟有些发凉。
“赵同志,”他磕了磕烟杆,“那以后族里的事……”
“祠堂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啊。”赵建国笑了,“比如调解邻里纠纷,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这些和法律不冲突。咱们要的是‘老规矩’和‘新律法’相辅相成,不是让它们对着干。”
四、田埂上的调解书
律法普及会结束后,赵建国留下了两个联系电话,一个是乡司法所的,一个是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村支书让人把号码抄在黑板上,就挂在村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
没过几天,王满仓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领着侄子王强找到村支书,说要去镇上找司法所,把买拖拉机的钱要回来。
“叔,真能行?”王强搓着手,眼里带着怯意,“那卖家据说在邻县有关系。”
“试试呗,”王满仓拍着他的肩膀,手里攥着那本快被翻烂的小册子,“赵同志说了,有合同就不怕。再说了,咱们村现在有懂法的人了——李寡妇家那事儿,不就是个例子?”
他们说的“懂法人”,是村里的小学老师陈梅。陈梅高中毕业,在普及会上听得最认真,还把赵建国讲的重点都记了下来。她主动提出陪王满仓叔侄俩去镇上。
到了司法所,接待他们的正是赵建国。看到王满仓手里的合同,赵建国眼睛一亮:“这合同写得规范,有双方签字,还有手印,没问题。”他当即给邻县的工商所打了电话,核实卖家的信息。
三天后,好消息传来:卖家在邻县被找到了,因为还欠着别人的钱,拖拉机被查封了。经过调解,卖家同意把钱退给王强,只是要扣除一部分违约金。
“扣就扣,”王强拿着退回来的钱,手都在抖,“能要回大半就谢天谢地了。以前总觉得这些部门是给有钱人办事的,没想到真能帮咱庄稼人。”
这事在村里传开后,找陈梅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刘翠趁着丈夫去外地打工,悄悄来找她,问离婚需要啥手续。陈梅把赵建国留下的《婚姻法》小册子给她,指着“家庭暴力是离婚的法定理由”那一条说:“翠姐,你要是想清楚了,我陪你去乡里。”
刘翠看着册子上的字,眼泪掉了下来:“我就想让孩子跟着我,不受他爹打骂。”
“法律会保护你和孩子的。”陈梅握住她的手,“孩子抚养权要看谁更适合抚养,他爸有暴力行为,法院会考虑的。”
没过多久,村里又出了件事:张老五和李寡妇因为宅基地边界又吵了起来,这次张老五没敢动土,而是找到村委会,说要按赵同志讲的“相邻关系”来解决。村支书请了陈梅当中间人,拿着两家的土地使用证,在田埂上量了又量,最后划了条线,双方都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李寡妇看着那条线,抹了把眼泪:“这要是搁以前,少说也得打三场架,骂半个月街。”
五、晒谷场的新风景
秋收的时候,村部的黑板换了新内容,上面写着“秋收期间注意事项”,除了防火防盗,还加了条“雇佣收割机需签订安全协议,明确责任”。陈梅用红粉笔把这条圈了出来,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王满仓路过时,停下来看了看。他今年雇了台收割机,想起陈梅的提醒,特意让卖家写了张收据,注明“如因机器故障造成损失,由卖家承担”。虽然到现在也没出问题,但揣着那张纸,心里踏实多了。
晒谷场上,几个妇女一边翻晒玉米,一边聊着天。张婶正给大伙儿讲她女儿的事:“……我就拿着赵同志给的小册子去亲家说,彩礼是赠与,不是卖女儿,陪嫁的东西也该归我闺女。亲家一开始还嘴硬,后来听说能去法院告,就软了。”
“还是懂法好啊,”刘翠接话道,她现在和丈夫离了婚,带着孩子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前阵子有个混混来赊账不给钱,我就说要报警,他立马就把钱给了。”
远处,三叔公拄着拐杖走过来,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手里捧着个红布包。走到晒谷场中央,三叔公清了清嗓子:“老少爷们,都过来看看!”
大伙儿围过去,只见红布包里是块崭新的牌子,上面写着“柳溪村法律服务点”。三叔公指着牌子说:“祠堂腾了两间房,以后陈老师就在这儿给大伙儿答疑。赵同志说了,这叫‘法律顾问进村’,以后咱们办事,既讲情理,也讲法理。”
陈梅站在牌子旁边,脸上有些不好意思,手里却紧紧攥着一把钥匙——那是法律服务点的钥匙。她身后的墙上,挂着新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土地管理法》,阳光照在字上,亮得有些晃眼。
王满仓蹲在谷堆旁,看着这热闹的景象,摸出旱烟锅想点上,又放下了。他想起赵建国临走时说的话:“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是帮大伙儿过日子的工具。用得越熟,日子过得越踏实。”
远处的广播喇叭又响了,这次是陈梅的声音,在教大伙儿怎么写借条。风把声音吹得很远,掠过金黄的稻田,掠过崭新的法律服务点牌子,也掠过每个认真倾听的庄稼人心里。
这个秋天,柳溪村的田埂上,除了沉甸甸的稻穗,还多了些新的东西——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是记在心里的规矩,是大伙儿脸上越来越踏实的笑容。律法的种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落了地,等着来年,长出更茂盛的希望。
村口老槐树上的广播喇叭第三遍响起时,王满仓正蹲在自家门槛上抽旱烟。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着他眉头拧成的疙瘩——那铁皮喇叭里喊的“律法普及”,听着就像城里干部才会念叨的新鲜词。
“满仓叔,不去看看?”隔壁二柱子背着半篓猪草路过,裤脚还沾着泥,“村部院里搭了台子,说是有干部来讲法呢。”
王满仓往地上磕了磕烟灰:“讲法?我这辈子没偷没抢,要那玩意儿干啥?”话虽如此,眼角却瞟向村部的方向。那边隐约传来人声,夹杂着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闹,不像要抓人抄家的架势。
他终究还是慢悠悠地站起身。自打去年开春,村西头李寡妇因为宅基地被占,哭着去乡里闹了三回都没结果,最后还是乡上派来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拿着本红皮册子念了几段,那占地方的张老五就灰溜溜地把墙拆了。当时有人说那是“王法”,王满仓只当是运气。
村部院里已经聚了二十多号人。晒谷场中央支着块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农村常用法律知识”,旁边还贴了几张花花绿绿的海报,画着些打官司、签合同的小人儿。三个穿蓝布中山装的干部正忙着调试扩音器,其中一个正是去年帮李寡妇说话的年轻人,胸前别着的钢笔在阳光下闪了闪。
“老少爷们,静一静!”一个高个子干部拿起话筒,电流声刺啦响了两声,“今天咱们不讲别的,就说跟大伙儿过日子息息相关的事儿。比如有人欠你钱不还咋办?比如自家地让人占了咋办?再比如……”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家里闺女嫁人,彩礼被婆家克扣了,该找谁说话?”
这话像块石头扔进水里,人群顿时起了波澜。后排的几个妇女交头接耳,王满仓听见斜对门的张婶低声说:“这不就是说我家三丫头那事儿吗?”
二、黑板上的明白账
高个子干部叫赵建国,是县司法局的干事。他没急着开讲,先让助手把一摞油印的小册子分下去。王满仓捏着那本薄薄的纸,封面印着《农村常见法律问题一百问》,纸页边缘还带着油墨的腥气。
“大伙儿翻到第十五页,”赵建国在黑板上画了个简易的房子,“宅基地纠纷,这是咱们村最常遇到的。有人说‘我家祖祖辈辈在这儿住,这块地就是我的’,这话对不对?”
底下有人喊“对”,也有人摇头。王满仓想起李寡妇家的事,默默翻开册子。
“不对!”赵建国拿起粉笔重重画了个叉,“宅基地所有权归集体,咱们只有使用权。就像租来的房子,你能住,但不能随便扒了给别人盖房。张老五占李寡妇家的地,就是侵犯了使用权,法律上叫‘侵权’,必须恢复原状,还得赔损失。”
他说着从包里掏出个红皮本子,举起来给众人看:“这叫土地使用证,上面写着谁家的地在哪,多大面积。以后再闹纠纷,别光靠嗓门大,拿这个说话!”
人群里炸开了锅。李寡妇挤到前排,颤巍巍地问:“赵同志,那我家男人前几年借出去的钱,有借条,能要回来不?”
“能!”赵建国肯定地说,“只要借条是真的,没超过三年,去法院起诉,准能赢。咱们法律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王满仓心里一动。他侄子前年在镇上买拖拉机,付了钱没拿到货,卖家跑了,当时只当是倒霉。他悄悄翻到“买卖合同纠纷”那一页,手指在“违约责任”几个字上划了划。
日头爬到头顶时,赵建国开始讲婚姻家庭。他指着海报上“禁止家庭暴力”的字样说:“不管是丈夫打媳妇,还是爹妈虐待孩子,都是犯法的。邻居看到了要劝,劝不住就报派出所,咱们不能再信奉‘家丑不可外扬’那套旧理。”
这话让角落里的刘翠低下了头。她袖口往下拉了拉,遮住手腕上的青痕。旁边的王大娘碰了碰她胳膊,低声说:“翠啊,真要是过不下去,听听赵同志说的,有法能帮你。”
三、祠堂里的老规矩
律法普及会开了三天,村部院里天天挤满人。有人来问承包地的事,有人来咨询孩子上学的权益,连最不爱管闲事的老支书都搬着板凳来听。但也有不买账的,比如祠堂管事的三叔公。
这天傍晚,赵建国正收拾东西准备回乡上,三叔公拄着拐杖找上门来。他穿着洗得发白的对襟褂子,身后跟着两个族里的长辈。
“赵同志,”三叔公往门槛上一坐,烟杆在鞋底上磕了磕,“你们讲的那些法,管得了外头,管不了咱们村的宗族事。”
赵建国给几位老人倒了水:“三叔公,您说说看,啥事儿是法律管不了的?”
“就说上周,狗剩他媳妇不孝顺公婆,还偷着往娘家送粮食。按族规,该罚她跪在祠堂门口,让全村人看看!”三叔公提高了嗓门,“可你们说这是人身自由,不能罚。那以后谁还守规矩?”
“三叔公,”赵建国耐心解释,“孝顺父母是应该的,但孝顺不是靠罚跪逼出来的。”他从包里拿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您看,这里写着‘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这和咱们讲的孝道是一致的。但用罚跪的方式处理,就侵犯了人身权利,是违法的。”
他顿了顿,接着说:“至于偷送粮食,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她确实不该瞒着丈夫。但这是家庭内部矛盾,该由夫妻双方沟通,或者找村委会调解,而不是用族规处罚。真要是情节严重,比如转移大额财产,法律也有规定,可以通过诉讼解决。”
旁边的二爷爷插话说:“那要是有人犯了偷窃、赌博的事,族里能不能开祠堂公审?”
“不能。”赵建国明确地说,“偷窃是治安问题,赌博是违法行为,都该由公安机关处理。咱们村规民约可以提倡道德,但不能代替法律定罪处罚。就像以前有人犯了错,族里私设公堂打板子,那是犯法的,严重的还要负刑事责任。”
三叔公沉默了。他想起三十年前,族里有个年轻人偷了集体的牛,被绑在祠堂柱子上打了三天,最后落下终身残疾。当时只觉得理所当然,现在听赵建国一说,后背竟有些发凉。
“赵同志,”他磕了磕烟杆,“那以后族里的事……”
“祠堂可以继续发挥作用啊。”赵建国笑了,“比如调解邻里纠纷,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这些和法律不冲突。咱们要的是‘老规矩’和‘新律法’相辅相成,不是让它们对着干。”
四、田埂上的调解书
律法普及会结束后,赵建国留下了两个联系电话,一个是乡司法所的,一个是县法律援助中心的。村支书让人把号码抄在黑板上,就挂在村部门口最显眼的地方。
没过几天,王满仓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领着侄子王强找到村支书,说要去镇上找司法所,把买拖拉机的钱要回来。
“叔,真能行?”王强搓着手,眼里带着怯意,“那卖家据说在邻县有关系。”
“试试呗,”王满仓拍着他的肩膀,手里攥着那本快被翻烂的小册子,“赵同志说了,有合同就不怕。再说了,咱们村现在有懂法的人了——李寡妇家那事儿,不就是个例子?”
他们说的“懂法人”,是村里的小学老师陈梅。陈梅高中毕业,在普及会上听得最认真,还把赵建国讲的重点都记了下来。她主动提出陪王满仓叔侄俩去镇上。
到了司法所,接待他们的正是赵建国。看到王满仓手里的合同,赵建国眼睛一亮:“这合同写得规范,有双方签字,还有手印,没问题。”他当即给邻县的工商所打了电话,核实卖家的信息。
三天后,好消息传来:卖家在邻县被找到了,因为还欠着别人的钱,拖拉机被查封了。经过调解,卖家同意把钱退给王强,只是要扣除一部分违约金。
“扣就扣,”王强拿着退回来的钱,手都在抖,“能要回大半就谢天谢地了。以前总觉得这些部门是给有钱人办事的,没想到真能帮咱庄稼人。”
这事在村里传开后,找陈梅咨询的人越来越多。刘翠趁着丈夫去外地打工,悄悄来找她,问离婚需要啥手续。陈梅把赵建国留下的《婚姻法》小册子给她,指着“家庭暴力是离婚的法定理由”那一条说:“翠姐,你要是想清楚了,我陪你去乡里。”
刘翠看着册子上的字,眼泪掉了下来:“我就想让孩子跟着我,不受他爹打骂。”
“法律会保护你和孩子的。”陈梅握住她的手,“孩子抚养权要看谁更适合抚养,他爸有暴力行为,法院会考虑的。”
没过多久,村里又出了件事:张老五和李寡妇因为宅基地边界又吵了起来,这次张老五没敢动土,而是找到村委会,说要按赵同志讲的“相邻关系”来解决。村支书请了陈梅当中间人,拿着两家的土地使用证,在田埂上量了又量,最后划了条线,双方都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李寡妇看着那条线,抹了把眼泪:“这要是搁以前,少说也得打三场架,骂半个月街。”
五、晒谷场的新风景
秋收的时候,村部的黑板换了新内容,上面写着“秋收期间注意事项”,除了防火防盗,还加了条“雇佣收割机需签订安全协议,明确责任”。陈梅用红粉笔把这条圈了出来,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王满仓路过时,停下来看了看。他今年雇了台收割机,想起陈梅的提醒,特意让卖家写了张收据,注明“如因机器故障造成损失,由卖家承担”。虽然到现在也没出问题,但揣着那张纸,心里踏实多了。
晒谷场上,几个妇女一边翻晒玉米,一边聊着天。张婶正给大伙儿讲她女儿的事:“……我就拿着赵同志给的小册子去亲家说,彩礼是赠与,不是卖女儿,陪嫁的东西也该归我闺女。亲家一开始还嘴硬,后来听说能去法院告,就软了。”
“还是懂法好啊,”刘翠接话道,她现在和丈夫离了婚,带着孩子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前阵子有个混混来赊账不给钱,我就说要报警,他立马就把钱给了。”
远处,三叔公拄着拐杖走过来,身后跟着两个年轻人,手里捧着个红布包。走到晒谷场中央,三叔公清了清嗓子:“老少爷们,都过来看看!”
大伙儿围过去,只见红布包里是块崭新的牌子,上面写着“柳溪村法律服务点”。三叔公指着牌子说:“祠堂腾了两间房,以后陈老师就在这儿给大伙儿答疑。赵同志说了,这叫‘法律顾问进村’,以后咱们办事,既讲情理,也讲法理。”
陈梅站在牌子旁边,脸上有些不好意思,手里却紧紧攥着一把钥匙——那是法律服务点的钥匙。她身后的墙上,挂着新贴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土地管理法》,阳光照在字上,亮得有些晃眼。
王满仓蹲在谷堆旁,看着这热闹的景象,摸出旱烟锅想点上,又放下了。他想起赵建国临走时说的话:“法律不是高高在上的条文,是帮大伙儿过日子的工具。用得越熟,日子过得越踏实。”
远处的广播喇叭又响了,这次是陈梅的声音,在教大伙儿怎么写借条。风把声音吹得很远,掠过金黄的稻田,掠过崭新的法律服务点牌子,也掠过每个认真倾听的庄稼人心里。
这个秋天,柳溪村的田埂上,除了沉甸甸的稻穗,还多了些新的东西——是写在纸上的条文,是记在心里的规矩,是大伙儿脸上越来越踏实的笑容。律法的种子,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落了地,等着来年,长出更茂盛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