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铜壶滴漏刚过巳时三刻,李斯捧着一卷竹简站在丹墀下,望着阶前整齐排列的三十余名士子,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初入咸阳时的模样。那时他背着包袱站在城门外,望着\"咸阳\"二字的夯土城墙,手心的汗浸透了怀里的《谏逐客书》草稿。
\"李相,\"侍中在侧轻声提醒,\"陛下已在偏殿等候。\"
李斯回过神,目光扫过阶下众人。这些人中有须发斑白的老者,也有面含青涩的少年,衣衫样式各异,口音更是南腔北调——有楚地士子的婉转,有燕赵男儿的铿锵,甚至还有几位西域装束的异客。他微微颔首,转身向偏殿走去时,袖中的手指不自觉摩挲着一枚犀角印。
嬴政正对着沙盘摆弄列国疆域模型,听到脚步声便直起身。玄色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纹在窗棂投下的光斑里浮动,他指着沙盘东侧:\"临淄来的那批儒生,昨日在驿馆争论'封禅礼仪',你可知晓?\"
\"臣已听闻。\"李斯躬身道,\"为首的淳于越主张沿用古礼,认为应效仿周制封泰山、禅梁父。\"
嬴政冷笑一声,抬脚碾过沙盘里的泰山模型:\"周室东迁后,连洛邑都守不住,他们的礼仪能保大秦万世?\"他忽然话锋一转,\"那个从巴蜀来的李冰后人,今日可来了?\"
\"李二郎已在阶下等候。\"李斯呈上一卷名册,\"此人年方弱冠,却改良了蜀地的筒车,据说能让灌溉效率翻倍。\"
嬴政接过名册时,指尖在\"李二郎\"三个字上停顿片刻。三年前灭楚之战,秦军在淮水南岸因粮草转运不及险些溃败,那时他便知,能让沟渠通于天下者,比持戟百万更难得。
偏殿外的青石地上,李二郎正攥着怀里的图纸卷。麻布衣衫上还沾着蜀地的红泥,他偷偷抬眼望向檐角的飞兽,忽然被身后一声轻咳惊得缩回脖子。
\"小兄弟是第一次来咸阳?\"身后传来温和的问话。
李二郎转身见是位身着褐衣的老者,腰里别着个铜制的算筹袋,连忙拱手:\"晚辈李二郎,自成都来。\"
老者哈哈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老夫陈算,从临淄来的。听说你改良了筒车?\"
\"只是略作改动。\"李二郎脸颊发烫,\"把原来的竹制叶轮换成了铜铁混合,在水流湍急处也能用。\"
陈算眼睛一亮,拽着他蹲在地上,用手指蘸着水渍画起来:\"那你有没有想过,要是把叶轮改成八面?老夫算过,八面叶轮的受力更均匀......\"
两人正说得投机,忽然听到内侍高声唱喏:\"陛下召见——\"
李二郎跟着众人走进偏殿时,心脏差点跳出嗓子眼。直到嬴政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他才猛地想起临行前父亲的叮嘱,慌忙跪下呈上图纸:\"陛下,这是蜀地新制的'水转大纺车'图样,一昼夜可纺丝百斤......\"
话音未落,忽有士子高声道:\"陛下!治国当以礼乐为先,奇技淫巧只会让百姓耽于功利!\"
李二郎抬头见是位高冠博带的儒生,正是昨日在驿馆争论的淳于越。他顿时涨红了脸,正要反驳,却听嬴政开口了。
\"淳于先生以为,当年大禹治水,用的是礼乐还是疏浚之法?\"嬴政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瞬间安静,\"商鞅变法时,若不是墨家弟子改良了耕牛轭具,关中如何能一年增粮百万石?\"
淳于越脸色发白,却仍强辩:\"可......可孔圣人曰......\"
\"孔圣人没见过大秦的驰道,也没见过郑国渠。\"嬴政打断他,拿起李二郎的图纸,\"你说这纺车一昼夜能纺丝百斤?\"
\"是!\"李二郎挺直腰杆,\"晚辈在蜀地试验过,只需两人看管,效率是旧式纺车的十倍。\"
嬴政忽然看向李斯:\"传令将作监,按此图试制十架。若真如他所说,朕赏他黄金百斤,良田五十亩。\"
李二郎惊得瞪圆了眼睛,旁边的陈算却偷偷用胳膊肘碰了碰他,低声道:\"还不快谢恩?\"
当众人退出偏殿时,日头已过中天。淳于越望着宫墙下的日晷,忽然对身边的弟子叹道:\"方才陛下说的,倒让我想起年轻时在稷下学宫,与墨家弟子争论'兼爱'与'耕战'......\"
弟子不解:\"先生不是说墨家'非乐'太过偏激吗?\"
\"可他们造的连弩车,确实能护一城百姓。\"淳于越望着远处工坊的烟囱,忽然笑了,\"去给我买份《大秦律令》,老夫倒要看看,这新朝的律法里,有没有'工匠可入仕'的条文。\"
暮色渐浓时,李斯的车驾从驿馆前经过。听到里面传来楚地的《橘颂》与秦腔的《诗经》混在一起的歌声,他掀开车帘,正见李二郎与几位西域商人围着陈算,在沙盘上推演新的算筹之法。
车旁的侍中低声问:\"相爷,需不需要提醒他们明日卯时早朝?\"
李斯摇摇头,放下车帘时轻声道:\"让他们闹吧。当年商君入秦,不也是在市井酒肆里,与贩夫走卒论过变法吗?\"
车驾碾过青石板路,留下两道辙痕。远处的冶铁工坊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驿馆的歌声、算筹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在咸阳城的暮色里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里有来自七国的贤才,有即将破土而出的新制,还有一个正在悄然生长的,属于天下人的王朝。
三更时分,李二郎在驿馆的油灯下修改图纸。窗纸上映出他俯身书写的影子,忽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开门见是陈算,老者手里捧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十几枚打磨光滑的算筹。
\"老夫算过了,八面叶轮的转速比你原来的设计快三成,但磨损也会加剧。\"陈算指着图纸上的一处,\"这里加个铜制轴承,能多用三年。\"
李二郎连忙提笔改动,忽然听到隔壁传来淳于越与几位儒生的争论声,这次不再是\"封禅礼仪\",而是在讨论如何修订《田律》才能让亩产更高。他抬头看向窗外,咸阳宫的灯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像极了父亲说过的,大禹治水时点亮在龙门山崖上的火把。
天快亮时,李斯审阅完最后一份荐举名册。晨光从窗棂照进来,在\"淳于越\"三个字上投下一道金光——这位昨日还坚持复古的儒生,竟在夜里写了篇《论齐鲁水利与关中农法异同》,字里行间满是对新朝的期许。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谏逐客书》里写的那句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那时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客卿之位,如今站在咸阳宫的晨光里,才真正明白,所谓招揽贤才,从来不是把天下英才纳入囊中,而是让天下人相信,这里有他们可以耕耘的土地。
卯时的钟声响起时,李二郎攥着改好的图纸走向朝堂。路过宫门前的石碑,见上面新刻了一行字:\"天下之土,皆可为秦士。\"他忽然想起父亲送他离蜀时说的话:\"当年李冰修都江堰,不是为了蜀国,是为了天下的水都能流进该去的地方。\"
朝堂上,嬴政正听着陈算讲解新的度量衡换算之法。见李二郎进来,他微微颔首:\"你的纺车,将作监说能成。朕已下旨,在蜀地设十处工坊,由你主持。\"
李二郎跪下谢恩时,眼角余光瞥见淳于越站在文官列里,手里捧着一卷《农桑要术》。而更远处的武将列旁,几位西域来的异客正拿着新式弩机的图纸,与秦军将领讨论射程。
李斯站在阶侧,看着这一幕忽然笑了。他知道,今日朝堂上的这些人,明日会分散到天下各处——有的去修驰道,有的去改良农具,有的去修订律法,有的去教化百姓。他们或许永远成不了留名青史的贤臣,但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里,都会留下他们的痕迹。
散朝时,李二郎被陈算拉着去看新造的算筹。淳于越追上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老夫想起齐鲁有种稻子的法子,或许能在关中试种,你帮我看看水土是否合适?\"
三人说说笑笑走出宫门时,正见一辆辆马车从东门驶入,车帘上印着各地的标记——有邯郸的铁匠铺,有临淄的书社,有宛城的冶铸坊。赶车的人脸上带着期待,像是当年的李斯,像是此刻的李二郎,像是所有奔向这片土地的人。
咸阳城的日头渐渐升高,照在新立的招贤榜文上。榜文末尾写着一行小字:\"有功者,不论出身,皆可入秦籍。\"风拂过榜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应和着远处工坊里传来的,属于新朝代的节奏。
\"李相,\"侍中在侧轻声提醒,\"陛下已在偏殿等候。\"
李斯回过神,目光扫过阶下众人。这些人中有须发斑白的老者,也有面含青涩的少年,衣衫样式各异,口音更是南腔北调——有楚地士子的婉转,有燕赵男儿的铿锵,甚至还有几位西域装束的异客。他微微颔首,转身向偏殿走去时,袖中的手指不自觉摩挲着一枚犀角印。
嬴政正对着沙盘摆弄列国疆域模型,听到脚步声便直起身。玄色冕服上的日月星辰纹在窗棂投下的光斑里浮动,他指着沙盘东侧:\"临淄来的那批儒生,昨日在驿馆争论'封禅礼仪',你可知晓?\"
\"臣已听闻。\"李斯躬身道,\"为首的淳于越主张沿用古礼,认为应效仿周制封泰山、禅梁父。\"
嬴政冷笑一声,抬脚碾过沙盘里的泰山模型:\"周室东迁后,连洛邑都守不住,他们的礼仪能保大秦万世?\"他忽然话锋一转,\"那个从巴蜀来的李冰后人,今日可来了?\"
\"李二郎已在阶下等候。\"李斯呈上一卷名册,\"此人年方弱冠,却改良了蜀地的筒车,据说能让灌溉效率翻倍。\"
嬴政接过名册时,指尖在\"李二郎\"三个字上停顿片刻。三年前灭楚之战,秦军在淮水南岸因粮草转运不及险些溃败,那时他便知,能让沟渠通于天下者,比持戟百万更难得。
偏殿外的青石地上,李二郎正攥着怀里的图纸卷。麻布衣衫上还沾着蜀地的红泥,他偷偷抬眼望向檐角的飞兽,忽然被身后一声轻咳惊得缩回脖子。
\"小兄弟是第一次来咸阳?\"身后传来温和的问话。
李二郎转身见是位身着褐衣的老者,腰里别着个铜制的算筹袋,连忙拱手:\"晚辈李二郎,自成都来。\"
老者哈哈一笑,露出缺了颗门牙的牙床:\"老夫陈算,从临淄来的。听说你改良了筒车?\"
\"只是略作改动。\"李二郎脸颊发烫,\"把原来的竹制叶轮换成了铜铁混合,在水流湍急处也能用。\"
陈算眼睛一亮,拽着他蹲在地上,用手指蘸着水渍画起来:\"那你有没有想过,要是把叶轮改成八面?老夫算过,八面叶轮的受力更均匀......\"
两人正说得投机,忽然听到内侍高声唱喏:\"陛下召见——\"
李二郎跟着众人走进偏殿时,心脏差点跳出嗓子眼。直到嬴政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他才猛地想起临行前父亲的叮嘱,慌忙跪下呈上图纸:\"陛下,这是蜀地新制的'水转大纺车'图样,一昼夜可纺丝百斤......\"
话音未落,忽有士子高声道:\"陛下!治国当以礼乐为先,奇技淫巧只会让百姓耽于功利!\"
李二郎抬头见是位高冠博带的儒生,正是昨日在驿馆争论的淳于越。他顿时涨红了脸,正要反驳,却听嬴政开口了。
\"淳于先生以为,当年大禹治水,用的是礼乐还是疏浚之法?\"嬴政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内瞬间安静,\"商鞅变法时,若不是墨家弟子改良了耕牛轭具,关中如何能一年增粮百万石?\"
淳于越脸色发白,却仍强辩:\"可......可孔圣人曰......\"
\"孔圣人没见过大秦的驰道,也没见过郑国渠。\"嬴政打断他,拿起李二郎的图纸,\"你说这纺车一昼夜能纺丝百斤?\"
\"是!\"李二郎挺直腰杆,\"晚辈在蜀地试验过,只需两人看管,效率是旧式纺车的十倍。\"
嬴政忽然看向李斯:\"传令将作监,按此图试制十架。若真如他所说,朕赏他黄金百斤,良田五十亩。\"
李二郎惊得瞪圆了眼睛,旁边的陈算却偷偷用胳膊肘碰了碰他,低声道:\"还不快谢恩?\"
当众人退出偏殿时,日头已过中天。淳于越望着宫墙下的日晷,忽然对身边的弟子叹道:\"方才陛下说的,倒让我想起年轻时在稷下学宫,与墨家弟子争论'兼爱'与'耕战'......\"
弟子不解:\"先生不是说墨家'非乐'太过偏激吗?\"
\"可他们造的连弩车,确实能护一城百姓。\"淳于越望着远处工坊的烟囱,忽然笑了,\"去给我买份《大秦律令》,老夫倒要看看,这新朝的律法里,有没有'工匠可入仕'的条文。\"
暮色渐浓时,李斯的车驾从驿馆前经过。听到里面传来楚地的《橘颂》与秦腔的《诗经》混在一起的歌声,他掀开车帘,正见李二郎与几位西域商人围着陈算,在沙盘上推演新的算筹之法。
车旁的侍中低声问:\"相爷,需不需要提醒他们明日卯时早朝?\"
李斯摇摇头,放下车帘时轻声道:\"让他们闹吧。当年商君入秦,不也是在市井酒肆里,与贩夫走卒论过变法吗?\"
车驾碾过青石板路,留下两道辙痕。远处的冶铁工坊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驿馆的歌声、算筹碰撞声交织在一起,在咸阳城的暮色里织成一张无形的网——网里有来自七国的贤才,有即将破土而出的新制,还有一个正在悄然生长的,属于天下人的王朝。
三更时分,李二郎在驿馆的油灯下修改图纸。窗纸上映出他俯身书写的影子,忽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断。开门见是陈算,老者手里捧着个木盒,打开后里面是十几枚打磨光滑的算筹。
\"老夫算过了,八面叶轮的转速比你原来的设计快三成,但磨损也会加剧。\"陈算指着图纸上的一处,\"这里加个铜制轴承,能多用三年。\"
李二郎连忙提笔改动,忽然听到隔壁传来淳于越与几位儒生的争论声,这次不再是\"封禅礼仪\",而是在讨论如何修订《田律》才能让亩产更高。他抬头看向窗外,咸阳宫的灯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像极了父亲说过的,大禹治水时点亮在龙门山崖上的火把。
天快亮时,李斯审阅完最后一份荐举名册。晨光从窗棂照进来,在\"淳于越\"三个字上投下一道金光——这位昨日还坚持复古的儒生,竟在夜里写了篇《论齐鲁水利与关中农法异同》,字里行间满是对新朝的期许。
他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在《谏逐客书》里写的那句话:\"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那时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客卿之位,如今站在咸阳宫的晨光里,才真正明白,所谓招揽贤才,从来不是把天下英才纳入囊中,而是让天下人相信,这里有他们可以耕耘的土地。
卯时的钟声响起时,李二郎攥着改好的图纸走向朝堂。路过宫门前的石碑,见上面新刻了一行字:\"天下之土,皆可为秦士。\"他忽然想起父亲送他离蜀时说的话:\"当年李冰修都江堰,不是为了蜀国,是为了天下的水都能流进该去的地方。\"
朝堂上,嬴政正听着陈算讲解新的度量衡换算之法。见李二郎进来,他微微颔首:\"你的纺车,将作监说能成。朕已下旨,在蜀地设十处工坊,由你主持。\"
李二郎跪下谢恩时,眼角余光瞥见淳于越站在文官列里,手里捧着一卷《农桑要术》。而更远处的武将列旁,几位西域来的异客正拿着新式弩机的图纸,与秦军将领讨论射程。
李斯站在阶侧,看着这一幕忽然笑了。他知道,今日朝堂上的这些人,明日会分散到天下各处——有的去修驰道,有的去改良农具,有的去修订律法,有的去教化百姓。他们或许永远成不了留名青史的贤臣,但大秦的每一寸土地里,都会留下他们的痕迹。
散朝时,李二郎被陈算拉着去看新造的算筹。淳于越追上来,手里拿着一卷竹简:\"老夫想起齐鲁有种稻子的法子,或许能在关中试种,你帮我看看水土是否合适?\"
三人说说笑笑走出宫门时,正见一辆辆马车从东门驶入,车帘上印着各地的标记——有邯郸的铁匠铺,有临淄的书社,有宛城的冶铸坊。赶车的人脸上带着期待,像是当年的李斯,像是此刻的李二郎,像是所有奔向这片土地的人。
咸阳城的日头渐渐升高,照在新立的招贤榜文上。榜文末尾写着一行小字:\"有功者,不论出身,皆可入秦籍。\"风拂过榜文,发出哗啦啦的声响,像是在应和着远处工坊里传来的,属于新朝代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