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宫的烛火在铜鹤灯台上明明灭灭,将李斯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身后堆积如山的竹简上。他捏着那枚刻着“密”字的木牍,指腹反复摩挲着边缘的裂纹——这是半个时辰前从函谷关快马递来的急件,墨迹被雨水洇得发蓝,像一块浸了血的冰。
帷幕后传来环佩轻响,赵瑶提着食盒缓步走出。她身着素色襦裙,裙摆绣着几枝淡竹,青丝松松挽成随云髻,仅用一支白玉簪固定。见到殿内凝重的气氛,她脚步轻缓地将食盒放在案边,柔声说:“陛下,李大人,尉缭先生,夜深露重,用些热汤暖暖身子吧。”
嬴政的目光从舆图上移开,落在她身上时,眸中冰霜似有融化之意。“你怎么还没歇息?”
“听闻陛下深夜议事,想着你们定是忘了时辰。”赵瑶揭开食盒,青瓷碗里盛着羊肉汤,热气裹挟着肉香漫开来,“这是御膳房新炖的,加了些驱寒的药材。”
李斯和尉缭起身行礼,她微微颔首示意,将汤碗分到三人面前。指尖不经意擦过嬴政的手背,他掌心的薄茧蹭得她指腹微痒,她慌忙收回手,耳尖悄悄泛起红晕。
“尉缭先生觉得,这消息可信?”嬴政的声音重新沉下来,目光落回那枚木牍。龙涎香的烟气在他指间缭绕,将那张年轻却已刻满沟壑的脸衬得愈发深沉。案上摊着的舆图被朱砂笔画得纵横交错,函谷关以西的区域,密密麻麻标注着代表秦军的黑色三角,而东侧的空白处,只有几个歪歪扭扭的红色圆圈,像几颗悬在喉头的血痣。
尉缭捻着花白的胡须,眉头拧成个川字。他将那木牍凑到灯前,逐字辨认:“燕军残部屯于野王,约三万,主将姓韩……”他忽然冷笑一声,将木牍拍在案上,“野王城破三月,粮草早绝,三万兵马喝西北风吗?再者,燕国宗室哪来的韩姓主将?”
李斯接口道:“更可疑的是送信人。说是细作从燕营脱身,却在函谷关被守军盘查时,连燕国当前的年号都说错了——如今燕地早已归秦,他竟说‘燕王喜二十三年’,岂不可笑?”
赵瑶端着汤碗的手微微一顿。韩姓……她想起三年前在邯郸为质时,曾见过韩国宗室的一位公子,名叫韩珩,那时他总爱穿着月白长衫,在邯郸城外的竹林里抚琴。可韩国覆灭后,再也没听过他的消息。
嬴政的指尖在舆图上重重一点,正落在野王城的位置。那里曾是韩国的西部门户,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暮色中像一头伏卧的死兽。“但昨夜从河内传来的军报,说有不明身份的骑兵袭扰了我们的粮道,手法与当年燕军的‘破风骑’如出一辙。”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最终落在赵瑶脸上,“你在燕国待过数年,可知燕军中有韩姓将领?”
赵瑶垂眸思索,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燕国将领多是宗室或旧勋,韩姓……倒是未曾听闻。不过韩国灭国后,有不少旧部流亡他国,或许……”
“或许有人借韩姓搅局。”尉缭接过话头,“当年韩王为求自保,曾将不少宗室女子嫁往各国,说不定就有后代在燕地扎根。”
李斯忽然道:“说到韩国旧部,臣倒想起一件事。去年胶东郡曾报过,有位姓韩的女子在当地开设药铺,医术高明,只是行踪颇为神秘。当时只当是寻常医者,未曾深究。”
赵瑶的心猛地一跳。她的贴身侍女青禾,便是韩国太医的女儿,当年韩国覆灭时,青禾的姐姐被送往胶东投奔亲戚,此后便断了音讯。难道……
“药铺?”嬴政挑眉,“胶东郡守为何没提过此事?”
“许是觉得无关紧要。”李斯道,“那女子安分守己,从未与地方官绅结交,只在民间行医。”
雨丝顺着窗缝钻进来,打湿了舆图的边角。赵瑶望着那片被朱砂圈住的胶东地域,忽然想起青禾前日偷偷抹泪,说收到姐姐托人带来的信,信里只画了一株桔梗,再无他话。桔梗花语是无望的爱,也是生死相隔的思念,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尉缭忽然起身,从墙角的木箱里翻出一卷泛黄的帛书,展开时簌簌作响。“这是三年前荆轲刺秦后,我们搜出的燕国密档。”他指着其中一段,“燕太子丹曾训练过一支‘影卫’,专司伪造文书、散布流言。当年长平之战后,赵国就是被他们放出的‘廉颇谋反’谣言搅得军心大乱。”
李斯的瞳孔骤然收缩:“您是说,这次的假情报,是影卫的手笔?”
“未必是影卫余党。”嬴政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寒意,“或许是有人想让我们以为是影卫。”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夜风卷着雨丝扑面而来,带着渭水的腥气。“函谷关守将是蒙恬的旧部,忠诚无虞。但细作能从他眼皮底下把假消息送进来,要么是他身边有内鬼,要么……”
“要么,是这假消息本身,就是给我们的饵。”尉缭接话道,眼中闪过精光,“他们想让我们以为野王有诈,从而放松对别处的警惕。”
赵瑶放下汤碗,轻声说:“陛下,臣妾或许知道些线索。”她将青禾姐姐在胶东行医的事和盘托出,只是隐去了自己与青禾的关系,“那药铺名叫‘百草堂’,听闻附近的猎户常去那里治伤,有时会用兽皮抵药钱。”
“兽皮?”嬴政目光锐利,“什么兽皮?”
“多是狼皮、狐皮,胶东山林里常有这些猛兽。”赵瑶道,“青禾说,她姐姐信里画的桔梗,花叶间似乎藏着个‘狼’字。”
尉缭与李斯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惊讶。方才还在说匈奴狼毛,此刻便冒出带狼字的暗号,这绝非巧合。
李斯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堆积的竹简旁,翻出一卷刚从临淄送来的文书。“对了,临淄那边报说,近来有不少燕地商人涌入,行踪诡秘,总打听秦军的布防。起初以为是寻常商贾,现在想来……”
“商人?”嬴政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查过他们的货单吗?”
“查了,都是些皮毛、药材,看着并无异常。”李斯摇头,“但有个细节很奇怪——他们运货的马车,车轮间距比寻常商车宽三寸,更像是……运兵器的军车。”
尉缭猛地一拍大腿:“原来如此!野王是虚,临淄才是实!他们故意在河内制造动静,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西边,实则是想从东边的临淄动手,接应可能藏在胶东的燕军残部!”
赵瑶的心沉了下去。若真是这样,青禾的姐姐岂不是卷入了谋逆大案?她偷偷抬眼望嬴政,见他眉头紧锁,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忽然鼓起勇气说:“陛下,臣妾愿往胶东一趟。”
“不可!”嬴政断然拒绝,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胶东如今局势不明,你怎能涉险?”
“正因局势不明,才需有人从旁打探。”赵瑶迎上他的目光,眸中没有丝毫畏惧,“那些燕地商人既是冲着秦军布防来的,定会与地方势力接触。臣妾以寻访名医的名义前往,不易引起怀疑,或许能查出些蛛丝马迹。”
李斯劝道:“娘娘身份尊贵,此事应交由细作去办。”
“寻常细作怎知韩国旧部的暗号?”赵瑶道,“青禾姐姐既是韩国人,若真与燕军残部有牵连,定会对故国之人留有三分情面。臣妾去,最合适不过。”
嬴政盯着她看了许久,烛火在他眼中明明灭灭。他知道赵瑶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聪慧,当年在邯郸为质时,她曾凭一己之力化解过一场针对他的刺杀。可让她置身险境,他终究放心不下。
“朕派五百精兵乔装护送。”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妥协,“每日须传密信回咸阳,若有异动,立刻撤退。”
赵瑶屈膝行礼,眼中泛起暖意:“谢陛下成全。”
雨越下越大,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像无数只手在拍门。嬴政重新坐回案前,拿起朱砂笔,却没有立刻落下。“但还有一个疑点。”他缓缓道,“胶东郡的郡守是王贲的心腹,上周刚送来密报,说郡内一切安稳,并无异动。若真有燕军残部,他怎会毫无察觉?”
李斯和尉缭同时沉默了。烛火突然爆出一声轻响,将三人的影子晃得支离破碎,仿佛这满室的情报,也跟着晃动起来,变成一团看不清轮廓的迷雾。
三更时分,蒙恬的亲卫叩响了咸阳宫的侧门。这个浑身湿透的汉子跪在阶下,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血布包裹,声音因急促的喘息而沙哑:“将军……将军在河内遇袭,这是他让属下拼死送来的……”
李斯解开包裹,里面是半块染血的甲片,甲片内侧刻着一个极小的“韩”字。更令人心惊的是,甲片上还沾着几根灰色的兽毛,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腥味。
“是胡人的狼毛。”尉缭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燕军从不养狼,只有北边的匈奴人才会在甲胄上缀狼毛。”
赵瑶只觉一阵眩晕。韩字甲片,匈奴狼毛,胶东的桔梗,临淄的商人……这些线索像散落的珠子,隐约能看出串联的痕迹,却又隔着一层薄雾,看不真切。
嬴政的手指捏着那半块甲片,指节泛白。“韩姓主将,匈奴狼毛,临淄的商人,胶东的安稳……”他低声重复着,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宫殿里回荡,带着一丝寒意,“好一个连环计。他们不仅想让我们自乱阵脚,还想把匈奴卷进来,让我们腹背受敌。”
“那我们该怎么办?”李斯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嬴政将甲片扔回包裹,目光重新落回舆图。这次,他的笔尖没有指向野王,也没有指向临淄,而是重重落在了北方的云中郡。“传令下去,让蒙恬继续在河内‘追查’燕军残部,动静越大越好。另外,密令王贲,让他不动声色,彻查胶东郡所有与匈奴有往来的部族。”
他顿了顿,看向赵瑶,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却又藏着几分关切:“至于你,明日出发前,朕让尉缭先生教你辨识匈奴的暗号。记住,万事小心。”
赵瑶点头,心中却乱如麻。她忽然想起青禾姐姐的药铺名叫“百草堂”,而韩珩当年在邯郸抚琴的竹林旁,恰好有一片桔梗花田。难道那位韩姓主将,真的是韩珩?
若真是他,为何要勾结匈奴?是为了复兴韩国,还是另有所图?
雨还在下,咸阳宫的烛火却仿佛亮了些。赵瑶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知道自己即将踏入那片迷雾。前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藏着阴谋,但为了查清真相,也为了不让嬴政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她必须走下去。
临行前夜,嬴政屏退左右,独自来到赵瑶的寝宫。她正在灯下整理行装,素白的绢帕上绣着半朵桔梗,针脚细密,却没绣完另一半。
“还在想事?”他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若是怕了,朕便换别人去。”
赵瑶转过身,指尖抚过他眼角的细纹:“臣妾不怕。只是担心……这迷雾背后的真相,会让人难以承受。”
“无论真相如何,朕都信你。”嬴政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肌肤传来,“待你归来,朕便在这咸阳宫的城楼上,为你置酒接风。”
她踮起脚尖,在他唇上轻轻印下一吻,像清晨落在花瓣上的露珠。“臣妾等陛下的好酒。”
夜色渐深,咸阳宫的烛火映照着相拥的身影。而千里之外的胶东,一场围绕着情报与人心的暗战,正随着即将到来的黎明,悄然拉开序幕。赵瑶知道,她不仅要拨开情报的迷雾,或许还要面对那些尘封的往事,以及藏在心底不敢言说的情愫。但只要想到身后有嬴政的信任,她便有了前行的勇气。
帷幕后传来环佩轻响,赵瑶提着食盒缓步走出。她身着素色襦裙,裙摆绣着几枝淡竹,青丝松松挽成随云髻,仅用一支白玉簪固定。见到殿内凝重的气氛,她脚步轻缓地将食盒放在案边,柔声说:“陛下,李大人,尉缭先生,夜深露重,用些热汤暖暖身子吧。”
嬴政的目光从舆图上移开,落在她身上时,眸中冰霜似有融化之意。“你怎么还没歇息?”
“听闻陛下深夜议事,想着你们定是忘了时辰。”赵瑶揭开食盒,青瓷碗里盛着羊肉汤,热气裹挟着肉香漫开来,“这是御膳房新炖的,加了些驱寒的药材。”
李斯和尉缭起身行礼,她微微颔首示意,将汤碗分到三人面前。指尖不经意擦过嬴政的手背,他掌心的薄茧蹭得她指腹微痒,她慌忙收回手,耳尖悄悄泛起红晕。
“尉缭先生觉得,这消息可信?”嬴政的声音重新沉下来,目光落回那枚木牍。龙涎香的烟气在他指间缭绕,将那张年轻却已刻满沟壑的脸衬得愈发深沉。案上摊着的舆图被朱砂笔画得纵横交错,函谷关以西的区域,密密麻麻标注着代表秦军的黑色三角,而东侧的空白处,只有几个歪歪扭扭的红色圆圈,像几颗悬在喉头的血痣。
尉缭捻着花白的胡须,眉头拧成个川字。他将那木牍凑到灯前,逐字辨认:“燕军残部屯于野王,约三万,主将姓韩……”他忽然冷笑一声,将木牍拍在案上,“野王城破三月,粮草早绝,三万兵马喝西北风吗?再者,燕国宗室哪来的韩姓主将?”
李斯接口道:“更可疑的是送信人。说是细作从燕营脱身,却在函谷关被守军盘查时,连燕国当前的年号都说错了——如今燕地早已归秦,他竟说‘燕王喜二十三年’,岂不可笑?”
赵瑶端着汤碗的手微微一顿。韩姓……她想起三年前在邯郸为质时,曾见过韩国宗室的一位公子,名叫韩珩,那时他总爱穿着月白长衫,在邯郸城外的竹林里抚琴。可韩国覆灭后,再也没听过他的消息。
嬴政的指尖在舆图上重重一点,正落在野王城的位置。那里曾是韩国的西部门户,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暮色中像一头伏卧的死兽。“但昨夜从河内传来的军报,说有不明身份的骑兵袭扰了我们的粮道,手法与当年燕军的‘破风骑’如出一辙。”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最终落在赵瑶脸上,“你在燕国待过数年,可知燕军中有韩姓将领?”
赵瑶垂眸思索,睫毛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燕国将领多是宗室或旧勋,韩姓……倒是未曾听闻。不过韩国灭国后,有不少旧部流亡他国,或许……”
“或许有人借韩姓搅局。”尉缭接过话头,“当年韩王为求自保,曾将不少宗室女子嫁往各国,说不定就有后代在燕地扎根。”
李斯忽然道:“说到韩国旧部,臣倒想起一件事。去年胶东郡曾报过,有位姓韩的女子在当地开设药铺,医术高明,只是行踪颇为神秘。当时只当是寻常医者,未曾深究。”
赵瑶的心猛地一跳。她的贴身侍女青禾,便是韩国太医的女儿,当年韩国覆灭时,青禾的姐姐被送往胶东投奔亲戚,此后便断了音讯。难道……
“药铺?”嬴政挑眉,“胶东郡守为何没提过此事?”
“许是觉得无关紧要。”李斯道,“那女子安分守己,从未与地方官绅结交,只在民间行医。”
雨丝顺着窗缝钻进来,打湿了舆图的边角。赵瑶望着那片被朱砂圈住的胶东地域,忽然想起青禾前日偷偷抹泪,说收到姐姐托人带来的信,信里只画了一株桔梗,再无他话。桔梗花语是无望的爱,也是生死相隔的思念,莫非其中另有隐情?
尉缭忽然起身,从墙角的木箱里翻出一卷泛黄的帛书,展开时簌簌作响。“这是三年前荆轲刺秦后,我们搜出的燕国密档。”他指着其中一段,“燕太子丹曾训练过一支‘影卫’,专司伪造文书、散布流言。当年长平之战后,赵国就是被他们放出的‘廉颇谋反’谣言搅得军心大乱。”
李斯的瞳孔骤然收缩:“您是说,这次的假情报,是影卫的手笔?”
“未必是影卫余党。”嬴政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寒意,“或许是有人想让我们以为是影卫。”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雕花木窗,夜风卷着雨丝扑面而来,带着渭水的腥气。“函谷关守将是蒙恬的旧部,忠诚无虞。但细作能从他眼皮底下把假消息送进来,要么是他身边有内鬼,要么……”
“要么,是这假消息本身,就是给我们的饵。”尉缭接话道,眼中闪过精光,“他们想让我们以为野王有诈,从而放松对别处的警惕。”
赵瑶放下汤碗,轻声说:“陛下,臣妾或许知道些线索。”她将青禾姐姐在胶东行医的事和盘托出,只是隐去了自己与青禾的关系,“那药铺名叫‘百草堂’,听闻附近的猎户常去那里治伤,有时会用兽皮抵药钱。”
“兽皮?”嬴政目光锐利,“什么兽皮?”
“多是狼皮、狐皮,胶东山林里常有这些猛兽。”赵瑶道,“青禾说,她姐姐信里画的桔梗,花叶间似乎藏着个‘狼’字。”
尉缭与李斯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惊讶。方才还在说匈奴狼毛,此刻便冒出带狼字的暗号,这绝非巧合。
李斯忽然想起什么,快步走到堆积的竹简旁,翻出一卷刚从临淄送来的文书。“对了,临淄那边报说,近来有不少燕地商人涌入,行踪诡秘,总打听秦军的布防。起初以为是寻常商贾,现在想来……”
“商人?”嬴政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查过他们的货单吗?”
“查了,都是些皮毛、药材,看着并无异常。”李斯摇头,“但有个细节很奇怪——他们运货的马车,车轮间距比寻常商车宽三寸,更像是……运兵器的军车。”
尉缭猛地一拍大腿:“原来如此!野王是虚,临淄才是实!他们故意在河内制造动静,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西边,实则是想从东边的临淄动手,接应可能藏在胶东的燕军残部!”
赵瑶的心沉了下去。若真是这样,青禾的姐姐岂不是卷入了谋逆大案?她偷偷抬眼望嬴政,见他眉头紧锁,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忽然鼓起勇气说:“陛下,臣妾愿往胶东一趟。”
“不可!”嬴政断然拒绝,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胶东如今局势不明,你怎能涉险?”
“正因局势不明,才需有人从旁打探。”赵瑶迎上他的目光,眸中没有丝毫畏惧,“那些燕地商人既是冲着秦军布防来的,定会与地方势力接触。臣妾以寻访名医的名义前往,不易引起怀疑,或许能查出些蛛丝马迹。”
李斯劝道:“娘娘身份尊贵,此事应交由细作去办。”
“寻常细作怎知韩国旧部的暗号?”赵瑶道,“青禾姐姐既是韩国人,若真与燕军残部有牵连,定会对故国之人留有三分情面。臣妾去,最合适不过。”
嬴政盯着她看了许久,烛火在他眼中明明灭灭。他知道赵瑶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聪慧,当年在邯郸为质时,她曾凭一己之力化解过一场针对他的刺杀。可让她置身险境,他终究放心不下。
“朕派五百精兵乔装护送。”最终,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妥协,“每日须传密信回咸阳,若有异动,立刻撤退。”
赵瑶屈膝行礼,眼中泛起暖意:“谢陛下成全。”
雨越下越大,打在窗棂上噼啪作响,像无数只手在拍门。嬴政重新坐回案前,拿起朱砂笔,却没有立刻落下。“但还有一个疑点。”他缓缓道,“胶东郡的郡守是王贲的心腹,上周刚送来密报,说郡内一切安稳,并无异动。若真有燕军残部,他怎会毫无察觉?”
李斯和尉缭同时沉默了。烛火突然爆出一声轻响,将三人的影子晃得支离破碎,仿佛这满室的情报,也跟着晃动起来,变成一团看不清轮廓的迷雾。
三更时分,蒙恬的亲卫叩响了咸阳宫的侧门。这个浑身湿透的汉子跪在阶下,怀里紧紧抱着一个血布包裹,声音因急促的喘息而沙哑:“将军……将军在河内遇袭,这是他让属下拼死送来的……”
李斯解开包裹,里面是半块染血的甲片,甲片内侧刻着一个极小的“韩”字。更令人心惊的是,甲片上还沾着几根灰色的兽毛,闻起来有股淡淡的腥味。
“是胡人的狼毛。”尉缭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燕军从不养狼,只有北边的匈奴人才会在甲胄上缀狼毛。”
赵瑶只觉一阵眩晕。韩字甲片,匈奴狼毛,胶东的桔梗,临淄的商人……这些线索像散落的珠子,隐约能看出串联的痕迹,却又隔着一层薄雾,看不真切。
嬴政的手指捏着那半块甲片,指节泛白。“韩姓主将,匈奴狼毛,临淄的商人,胶东的安稳……”他低声重复着,忽然笑了,笑声在空旷的宫殿里回荡,带着一丝寒意,“好一个连环计。他们不仅想让我们自乱阵脚,还想把匈奴卷进来,让我们腹背受敌。”
“那我们该怎么办?”李斯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嬴政将甲片扔回包裹,目光重新落回舆图。这次,他的笔尖没有指向野王,也没有指向临淄,而是重重落在了北方的云中郡。“传令下去,让蒙恬继续在河内‘追查’燕军残部,动静越大越好。另外,密令王贲,让他不动声色,彻查胶东郡所有与匈奴有往来的部族。”
他顿了顿,看向赵瑶,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却又藏着几分关切:“至于你,明日出发前,朕让尉缭先生教你辨识匈奴的暗号。记住,万事小心。”
赵瑶点头,心中却乱如麻。她忽然想起青禾姐姐的药铺名叫“百草堂”,而韩珩当年在邯郸抚琴的竹林旁,恰好有一片桔梗花田。难道那位韩姓主将,真的是韩珩?
若真是他,为何要勾结匈奴?是为了复兴韩国,还是另有所图?
雨还在下,咸阳宫的烛火却仿佛亮了些。赵瑶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知道自己即将踏入那片迷雾。前路或许布满荆棘,或许藏着阴谋,但为了查清真相,也为了不让嬴政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她必须走下去。
临行前夜,嬴政屏退左右,独自来到赵瑶的寝宫。她正在灯下整理行装,素白的绢帕上绣着半朵桔梗,针脚细密,却没绣完另一半。
“还在想事?”他从身后轻轻环住她的腰,下巴抵在她发顶,“若是怕了,朕便换别人去。”
赵瑶转过身,指尖抚过他眼角的细纹:“臣妾不怕。只是担心……这迷雾背后的真相,会让人难以承受。”
“无论真相如何,朕都信你。”嬴政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肌肤传来,“待你归来,朕便在这咸阳宫的城楼上,为你置酒接风。”
她踮起脚尖,在他唇上轻轻印下一吻,像清晨落在花瓣上的露珠。“臣妾等陛下的好酒。”
夜色渐深,咸阳宫的烛火映照着相拥的身影。而千里之外的胶东,一场围绕着情报与人心的暗战,正随着即将到来的黎明,悄然拉开序幕。赵瑶知道,她不仅要拨开情报的迷雾,或许还要面对那些尘封的往事,以及藏在心底不敢言说的情愫。但只要想到身后有嬴政的信任,她便有了前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