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集:文化交流-《大秦:我杀敌就可以升级成神》

  文兴林缚地

  林缚站在城楼上,望着下方熙熙攘攘的街市,眼中满是欣慰。战后的这片土地,在他的治理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生机。农田里禾苗茁壮,集市上商旅往来,百姓脸上渐渐有了笑容。但他知道,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安定繁荣,仅有物质的富足远远不够。

  “将军,您看这新送来的名册。”参军赵文捧着一卷竹简走上城楼,“周边郡县的文人,已有近百位应了您的邀请,不日便会抵达。”

  林缚接过名册,指尖划过那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嘴角微微上扬:“好。告诉户曹,把城东那处空置的宅院收拾出来,好生布置,用作此次文会的场地。另外,备足笔墨纸砚,不可怠慢了诸位先生。”

  赵文应诺,又道:“只是军中弟兄们听说要学认字,不少人犯了难。他们说这辈子舞刀弄枪还行,拿笔杆子实在是强人所难。”

  林缚闻言朗声大笑:“你去告诉他们,能握得动枪杆,就握得动笔杆。本将军亲自教他们,谁敢不学?”

  三日后,城东宅院已是焕然一新。朱漆大门两侧挂起了“以文会友”的匾额,院内辟出了三处场地:前院铺着青石,摆好了数十张案几,是诗词大会的会场;中院搭起了竹棚,挂满了从各地征集来的书法作品,供人赏鉴;后院则圈出一片空场,堆放着新制的沙盘和木简,是给士兵们准备的识字课堂。

  清晨的露水还未干透,第一批文人便到了。为首的是位白发老者,身着洗得发白的儒衫,正是邻郡有名的学者周明远。他曾因战乱避居山林,听闻林缚在此兴文,特地带着弟子赶来。

  “林缚将军,久仰大名。”周明远拱手行礼,目光扫过院内的布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将军于戎马倥偬中不忘文事,实乃百姓之福。”

  林缚连忙回礼:“周先生过誉了。林缚是粗人,只知要让百姓过得安稳,不仅要吃饱穿暖,更要心里亮堂。这文化之事,便如春日细雨,能润人心田啊。”

  两人正说着,忽闻前院传来一阵争执。原来是两位年轻文人在讨论诗词格律,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一位说“仄起平收”才是正理,另一位却道“不拘一格”方能出新。周围的人也跟着议论纷纷,场面一时有些混乱。

  林缚却不恼,反而拉着周明远上前:“两位先生莫急,不妨听听周先生的高见。”

  周明远捋着胡须,笑道:“依老夫看,格律如规矩,不可不守,却也不必死守。就像这院中草木,需依时令生长,却也不妨碍它们各有姿态。”

  这话一出,众人都陷入了沉思。方才争执的两位文人也拱手致歉,一场风波消弭于无形。林缚看在眼里,心中暗喜:这便是文化的力量,能让人平和讨论,而非兵刃相向。

  午后的诗词大会上,更是佳作频出。有位来自江南的文人,见此地山河壮阔,挥笔写下“朔风卷地起,长河落日圆”;本地一位老秀才则以战事为题,写下“残垣今又绿,不见旧烽烟”,引得满堂喝彩。林缚虽不善作诗,却也听得心潮澎湃,当即命人将这些诗词誊抄下来,张贴在城门处,让百姓共赏。

  与此同时,后院的识字课堂也热闹起来。林缚亲自拿着木简,教士兵们认字。起初,不少士兵确实手足无措,握着笔的手都在发抖。有个叫王二的小兵,自幼在乡野长大,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急得满头大汗。

  “将军,俺实在学不会。”王二涨红了脸,把笔往案上一放,“俺还是去练枪吧,杀敌俺在行。”

  林缚却拿起木简,指着上面的“家”字:“你看这个字,上面是屋顶,家书都不会写,将来怎么给家里报平安?”

  王二愣住了,他想起远在家乡的老娘,每次托人带信,都要请人代笔。若是自己能写字,定要告诉娘,他现在过得很好,不用牵挂。想到这里,他重新拿起笔,咬着牙一笔一划地学了起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文会持续了整整一月。书法展览上,有北方的雄浑大字,有南方的娟秀小字,不同风格的作品挂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百姓们也渐渐养成了习惯,茶余饭后总要来看看新贴出的诗词,孩子们更是围着识字的士兵,缠着要学写自己的名字。

  这天傍晚,林缚又来到识字课堂。只见王二正拿着木简,教几个刚入伍的新兵认字。他的字虽然还很生涩,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看到林缚进来,王二连忙起身,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将军,俺现在能写家书了,昨天刚给俺娘写了一封,托人捎回去了。”

  林缚接过王二写的信,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字字真诚。信里说他在这里吃得好、穿得暖,还学会了认字,让老娘放心。末了,还画了一个歪歪扭扭的笑脸。

  “写得好。”林缚拍了拍王二的肩膀,“不仅要会写家书,还要学着看懂兵书。将来咱们不仅要能打仗,还要会用兵,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家园。”

  王二重重地点点头,眼里闪着光。

  文会结束那天,周明远找到林缚,递给他一卷书稿:“这是老夫整理的各家诗词,还有一些经史子集的抄本,或许对将军有用。”他顿了顿,又道,“老夫打算在此地开馆讲学,将军若不嫌弃,老夫愿为这方土地的文化兴盛尽一份力。”

  林缚大喜过望,连忙作揖:“有周先生在此,林缚求之不得。我这就让人准备学堂,让更多百姓能读书识字。”

  此后,这片土地上不仅有练兵场上的呐喊,更有学堂里的朗朗书声;不仅有集市上的讨价还价,更有文人雅士的诗词唱和。百姓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眼神也越来越亮。他们知道,这里不仅能让他们安居乐业,更能让他们明白为何而活,为何而守。

  林缚站在城楼上,望着夕阳下的炊烟和学堂的灯火,心中一片安宁。他知道,文化的种子已经种下,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让这里的人们永远活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