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金銮殿中,此时早朝才刚刚开始!
元武帝手中捏着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折,脸色显得颇为阴霾。
这一封自然是以周凌枫名义上的平叛成功的奏折,其中不乏许多自夸自擂的表功之词。
“众卿,秦王上奏南省叛乱已经平定!只不过叛军首脑青莲教主却是凭借强横武道修为逃走!其余叛乱头目也都被一一镇压!”
元武帝这时候淡淡的开口说道。
事实上,这所谓的平叛本就是周凌枫与青莲教主的一场戏。
当初周凌枫请命回南省平叛是假,不过杨不凡也按照交代,做足了场面,直接进行了最大的军事演习。
一时间,城外各要道兵马调动,旌旗飞扬,尘土遮天,浩浩荡荡的军队来回奔跑,演习之声震耳欲聋。
这阵仗把元武帝派往秦城郡的影子特使都给弄糊涂了。
郡城内一片祥和,百姓安居,可城外却是大军浩荡,气氛肃杀,场面壮观得令人心惊。
“陛下,这奏折之中所言颇有异常啊!”
一个御史此时站出来质疑道。
“哦?何爱卿有什么见解?”
元武帝和颜悦色!这时候他自然希望有人马上跳出来找茬,这才是深谙君心之人哪。
“陛下,青莲教主叛乱,声势何等好大,聚众不下几十万人!秦王殿下回南省之时,身边并没有带什么兵力!仅凭他一人,怎么可能如此快地平定叛乱!”
那御史振振有词的说道。
“不错!秦王殿下就算是有通天之能,短时间也断然无法平叛的!”
“是啊!陛下,这里面疑点重重,朝廷绝不可掉以轻心啊!”
马上又有十几个官员出列说道。
“左相怎么看?”
元武帝这时候目光望向了常延。
“陛下,此事确实有疑点!臣就担心秦王殿下是被叛军裹胁,被强迫之下才写了如此奏疏,误导朝廷决策!”
常延沉声说道。
“陛下,臣也有此顾虑!”
右相高文华这时候也出列说道。
他和常延都是老狐狸,心中早就明白元武帝不会轻易让南省的叛乱落下帷幕!
不给周凌枫找点麻烦,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际真的有叛乱,元武帝都会用这个来做点文章!否则秦王真的平定叛乱,元武帝还要赏他,并且短时间内再也没有借口找周凌枫麻烦了。
而他们当然也不希望周凌枫这吸引元武帝火力的目标淡出他的视线外。
那样的话,元武帝就可能会考虑朝着周臻下手了。
周臻其实去修缮皇陵,早就修好了,只是按照左相的安排,一直在拖延时间,尽量迟一点回到京城。
而四大千年门阀世家,还没有做好和元武帝全力开战的准备。
元武帝轻轻将奏折搁下,目光继续打量着众人!
他怎会看不透这朝堂之上的算计,人人都想借南省叛乱一事谋利。
“那依左相之见,该如何确定秦王此时是安全的,是真正平定了青莲教叛乱的?”
元武帝淡淡的问道。
“陛下,当速派钦差大臣携圣旨前往南省查验真假,同时可召秦王回京述职,若其敢抗命,那就确定了!”
常延很直接地说道,这是保存周臻最好的方法。
“臣等附议!”
高文华等重臣看到常延的眼色,也齐声说道。
“众卿所言,不无道理。”
“秦王此奏,确有太多经不起推敲之处。所谓一人平定叛乱,实乃天方夜谭。秦王有此能耐,真是厉害。”
元武帝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嘲讽。
“既如此,便命礼部右侍郎裴文渊为钦差,即日启程,持节南下。若有异动,密报朝廷。”
“秦王若真平叛有功,朕自不吝封赏;然若有半分欺瞒,朕也不会手下留情!”
“陛下圣明!”
群臣伏地,而常延和高文华彼此之间却是迅速交换了一下目光。
裴文渊此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没有派系的孤臣,但实际上此人乃是洛州常家隐藏了数十年的暗子。
裴文渊的爷爷襁褓之时便被抱出常家,刻意遗弃在一个偏远山村,被一户农家收养,其血脉渊源唯有常家当代家主与少数族老知道。
等其长大之时常家不断地暗自资助其求学仕进,最后担任县令之后才致仕。
当然在这之前,常家自然告知了他真实的身份,毕竟给予了足够丰厚的承诺。
而裴文渊一出生便是妥妥的官三代,无论怎么查都和常家扯不上关系的。
像这样的官员,四大千年门阀世家暗中不知道布置了多少个,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无论裴文渊在秦城郡看到什么,知道什么,但等到他的奏疏传回盛京的时候,必然都只有一个答案。
“秦王被青莲教主控制,南省已成叛军天下!”
这个结局自然会掀起滔天巨浪,而裴文渊也将为这个答案付出自己的生命来献祭。
“陛下,匈奴急报!”
此时,安如海非常巧合地也拿着密报走了进来。
“正好,匈奴内部纷争不断,匈奴单于为表对大周的恭顺,已愿主动割让宛城和天水郡!”
元武帝接过之后,象征的看了看就开口说道。
北郡与突厥的惊天一战,自然引发了匈奴单于的畏惧。
突厥三年难以动弹,匈奴就算是附属,也是岌岌可危。
自拓拔野被他吞噬之后,元武帝并没有提及此事,这却让匈奴单于彻夜难眠。
直到今日,一切都在元武帝的算计之内。
其心机之深难以预测!
这个功绩本应归属秦王,足以载入史册,可惜现在还是成了他的嫁衣。
这在民间,开疆拓土绝对会让元武帝的气运继续增强。
“匈奴言明,此举乃因敬畏我大周帝王之威。此乃邦交大事,接收城池,安抚百姓,不容有失。”
元武帝挺直身子,脸上有了笑容。
只是所有人从他的话语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既然秦王能力如此出众,那么接收之事也交由他去办吧!具体怎么办,就看他自己了……”
元武帝的心中早有决断。
元武帝手中捏着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折,脸色显得颇为阴霾。
这一封自然是以周凌枫名义上的平叛成功的奏折,其中不乏许多自夸自擂的表功之词。
“众卿,秦王上奏南省叛乱已经平定!只不过叛军首脑青莲教主却是凭借强横武道修为逃走!其余叛乱头目也都被一一镇压!”
元武帝这时候淡淡的开口说道。
事实上,这所谓的平叛本就是周凌枫与青莲教主的一场戏。
当初周凌枫请命回南省平叛是假,不过杨不凡也按照交代,做足了场面,直接进行了最大的军事演习。
一时间,城外各要道兵马调动,旌旗飞扬,尘土遮天,浩浩荡荡的军队来回奔跑,演习之声震耳欲聋。
这阵仗把元武帝派往秦城郡的影子特使都给弄糊涂了。
郡城内一片祥和,百姓安居,可城外却是大军浩荡,气氛肃杀,场面壮观得令人心惊。
“陛下,这奏折之中所言颇有异常啊!”
一个御史此时站出来质疑道。
“哦?何爱卿有什么见解?”
元武帝和颜悦色!这时候他自然希望有人马上跳出来找茬,这才是深谙君心之人哪。
“陛下,青莲教主叛乱,声势何等好大,聚众不下几十万人!秦王殿下回南省之时,身边并没有带什么兵力!仅凭他一人,怎么可能如此快地平定叛乱!”
那御史振振有词的说道。
“不错!秦王殿下就算是有通天之能,短时间也断然无法平叛的!”
“是啊!陛下,这里面疑点重重,朝廷绝不可掉以轻心啊!”
马上又有十几个官员出列说道。
“左相怎么看?”
元武帝这时候目光望向了常延。
“陛下,此事确实有疑点!臣就担心秦王殿下是被叛军裹胁,被强迫之下才写了如此奏疏,误导朝廷决策!”
常延沉声说道。
“陛下,臣也有此顾虑!”
右相高文华这时候也出列说道。
他和常延都是老狐狸,心中早就明白元武帝不会轻易让南省的叛乱落下帷幕!
不给周凌枫找点麻烦,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际真的有叛乱,元武帝都会用这个来做点文章!否则秦王真的平定叛乱,元武帝还要赏他,并且短时间内再也没有借口找周凌枫麻烦了。
而他们当然也不希望周凌枫这吸引元武帝火力的目标淡出他的视线外。
那样的话,元武帝就可能会考虑朝着周臻下手了。
周臻其实去修缮皇陵,早就修好了,只是按照左相的安排,一直在拖延时间,尽量迟一点回到京城。
而四大千年门阀世家,还没有做好和元武帝全力开战的准备。
元武帝轻轻将奏折搁下,目光继续打量着众人!
他怎会看不透这朝堂之上的算计,人人都想借南省叛乱一事谋利。
“那依左相之见,该如何确定秦王此时是安全的,是真正平定了青莲教叛乱的?”
元武帝淡淡的问道。
“陛下,当速派钦差大臣携圣旨前往南省查验真假,同时可召秦王回京述职,若其敢抗命,那就确定了!”
常延很直接地说道,这是保存周臻最好的方法。
“臣等附议!”
高文华等重臣看到常延的眼色,也齐声说道。
“众卿所言,不无道理。”
“秦王此奏,确有太多经不起推敲之处。所谓一人平定叛乱,实乃天方夜谭。秦王有此能耐,真是厉害。”
元武帝再次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嘲讽。
“既如此,便命礼部右侍郎裴文渊为钦差,即日启程,持节南下。若有异动,密报朝廷。”
“秦王若真平叛有功,朕自不吝封赏;然若有半分欺瞒,朕也不会手下留情!”
“陛下圣明!”
群臣伏地,而常延和高文华彼此之间却是迅速交换了一下目光。
裴文渊此人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没有派系的孤臣,但实际上此人乃是洛州常家隐藏了数十年的暗子。
裴文渊的爷爷襁褓之时便被抱出常家,刻意遗弃在一个偏远山村,被一户农家收养,其血脉渊源唯有常家当代家主与少数族老知道。
等其长大之时常家不断地暗自资助其求学仕进,最后担任县令之后才致仕。
当然在这之前,常家自然告知了他真实的身份,毕竟给予了足够丰厚的承诺。
而裴文渊一出生便是妥妥的官三代,无论怎么查都和常家扯不上关系的。
像这样的官员,四大千年门阀世家暗中不知道布置了多少个,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无论裴文渊在秦城郡看到什么,知道什么,但等到他的奏疏传回盛京的时候,必然都只有一个答案。
“秦王被青莲教主控制,南省已成叛军天下!”
这个结局自然会掀起滔天巨浪,而裴文渊也将为这个答案付出自己的生命来献祭。
“陛下,匈奴急报!”
此时,安如海非常巧合地也拿着密报走了进来。
“正好,匈奴内部纷争不断,匈奴单于为表对大周的恭顺,已愿主动割让宛城和天水郡!”
元武帝接过之后,象征的看了看就开口说道。
北郡与突厥的惊天一战,自然引发了匈奴单于的畏惧。
突厥三年难以动弹,匈奴就算是附属,也是岌岌可危。
自拓拔野被他吞噬之后,元武帝并没有提及此事,这却让匈奴单于彻夜难眠。
直到今日,一切都在元武帝的算计之内。
其心机之深难以预测!
这个功绩本应归属秦王,足以载入史册,可惜现在还是成了他的嫁衣。
这在民间,开疆拓土绝对会让元武帝的气运继续增强。
“匈奴言明,此举乃因敬畏我大周帝王之威。此乃邦交大事,接收城池,安抚百姓,不容有失。”
元武帝挺直身子,脸上有了笑容。
只是所有人从他的话语中,嗅到了不一样的味道。
“既然秦王能力如此出众,那么接收之事也交由他去办吧!具体怎么办,就看他自己了……”
元武帝的心中早有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