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战始-《大魏第一武卒》

  戎人主力大军来到东山府五里之外便停了下来。

  随后对方便在薛云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开始安营扎寨。

  当然。

  负责安营扎寨的无疑是魏军降卒。

  至于其他戎人不仅没有帮忙,还会毫不留情地训斥催促这帮降卒动作快一点。

  有些地位较高的戎人甚至会直接拿鞭子抽打他们。

  简直是完全没把他们当人看。

  “这帮家伙……”

  看到这一幕的卫超咬牙切齿地说了句。

  只是不知道说的是戎人残暴不仁,还是愤恨这群降卒逆来顺受。

  眼看连绵起伏的帐篷开始搭起,戎人大军里都忽然走出了一支上百人的兵马,朝着东山府的方向便慢悠悠走来。

  或许是受到提醒的关系,深知薛云箭术高超的他们不敢太过靠近东山府。

  约莫八百米之外。

  这群戎人顿时停了下来。

  紧接着一个个戎人骑兵手里拿着面大盾便护佑在了十来个人面前。

  一看就知道是戎人内部的贵人首领前来查探军情。

  他们年纪有大有小,身上穿戴的袍服甲胄都相对艳丽,这在灰扑扑的戎人骑兵里都显得格外显眼。

  彼此朝着东山府的城墙上指指点点,不断交头接耳。

  奈何距离太远,薛云他们也听不到对方到底在说什么。

  没过多久。

  这十来个戎人贵人便在其余骑兵的护卫下朝着其他城墙的方向行去。

  估计是在评估四面城墙何处的防御最为薄弱。

  “卫校尉,当初戎人大军包围幽都府的时候,他们也这样派人近距离侦查过吗?”

  随着这支兵马渐渐消失在视线,薛云不禁扭头询问起了卫超。

  “印象里有过几次,据我观察,这些人要么是小部族的头领,要么是来自大部族的千夫长,而他们显然是这支戎人大军的掌控者。”

  卫超都不知道和戎人打过多少次交道,自然比常人要了解戎人的情况。

  为了方便薛云理解,他还特意解释说明了一番。

  “戎人和大魏的军制不一样,在草原上小部族往往会依附大部族才能得以生存,不打仗的时候,小部族会在大部族划分的草场定居生活,基本互不干涉,若是小部族与其他部族因水源草场发生冲突,大部族都会介入主持公道。

  可一旦大部族打仗,依附的小部族首领都要率领族内青壮前去助阵,倘若胆敢不来,事后大部族都会吞并消灭对方。

  草原上有十三个大部族,为了争夺水源草场以及女人,这些大部族间经常会大打出手,可一旦遇到强大的外敌入侵,这些大部族都会组成松散的联盟一致对外。

  只是打仗的时候,各大部族都是率领各自部族的兵马,其他部族无权也无法干涉。

  正如现在一样,为何戎人拖了这么久才派人来征讨东山郡,无非是各大部族都不想平白消耗自身的实力。

  哪怕最后派出了这支各部族联军,彼此都互不统属,不管干什么都需要这些头领千夫长共同商议出结果。”

  “原来如此。”

  不同的环境会塑造不同的制度。

  在薛云看来,可能会觉得戎人太过松散难以成事。

  但对于戎人而言可能早已习惯了这套制度。

  “不过这些年来难道没有人统一过草原吗?”

  薛云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

  “当然有啊,往前数一千年,草原上不乏出现过两三个枭雄统一整合了草原诸部,偏偏对方死后,草原诸部往往都会陷入内乱,基本过个三五十年,草原又会变成以往诸族对立的分裂状况。”

  将门世家出身的卫超是读过史书的。

  毕竟史书上记载了无数经典的战例,从中都能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

  比如大魏建立之前。

  草原上便存在过一个短暂的统一政权。

  当时戎人还不叫戎人,而是称呼为狄人。

  前朝末期,短暂统一草原的狄人兵锋之盛,南下打草谷的军队都一度威胁到中原地区。

  如今的北境更是囊括在狄人的版图之下。

  结果大魏建立后,狄人首领一死,为了争夺首领之位,老首领下面的三个儿子直接爆发了内战。

  然而这场大战却没有赢家,老首领的三个儿子一个战死,一个死于其他部族背刺,一个暴病而亡。

  最终草原又再次分裂逐渐形成了如今十三大部族分割草原的局面。

  所以凡是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

  草原诸部强盛的时候,中原朝廷都往往难以抗衡,甚至会出现求和割地赔款的情况。

  但中原朝廷强盛的时候同样会死死压制着草原诸部。

  从时间上来看。

  中原朝廷对于草原一直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

  往往只有草原统一的时候才能对中原造成的威胁。

  偏偏草原往往难以维续自身的统一局面,兴盛个几十年便彻底陷入衰落。

  而中原朝廷存续稳定的时间则比较长,少则五十年,多则两三百年。

  这期间草原诸部都会依附中原朝廷,凡是胆敢作乱劫掠边境。

  通常中原朝廷都不用动手,一发诏书下去,立刻有其他草原部族争抢着代劳。

  因为帮助中原朝廷打击叛乱部族不仅能获得大量草场奴隶,还能得到来自中原朝廷的丰厚赏赐。

  换了哪个草原部族都恨不得给中原朝廷当狗。

  可惜——

  中原朝廷总会有走下坡路的时候。

  一旦国力衰弱,草原部族都会不再把中原朝廷当回事,从此开始频繁犯边劫掠。

  卫超曾经听自己父亲卫宣说过。

  为何陛下要执意率领大军亲征北戎。

  无非是延续了数百年的大魏早已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如果再不做点什么,或许过了几十年大魏都要亡了。

  可惜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励精图治想要改革的魏帝发现他的政令推下去后,非但没有止住大魏的颓势,反而让大魏内部都变得更加动荡。

  所以魏帝才会决定亲征北戎,打算到时候携大胜戎人之威强行掀起变革。

  孰料就在他快胜利的时候。

  国内传来了楚王谋反作乱的消息。

  这是巧合吗?

  至少卫宣告诉卫超,这绝对不是巧合。

  尤其是大军秘密撤离的时候。

  本来都溃不成军的北戎却忽然重新集结,打了个措手不及的魏军都崩溃瓦解以全军覆没告终。

  毫无疑问。

  当时的情况下,有人走漏了风声,甚至是故意给戎人方面通风报信了。

  当然。

  这些都仅仅是卫宣的猜测。

  “怪不得有不少人都不看好戎人。”

  得知草原即便建立统一政权都难以持久后,薛云脑海里都闪过了一个个人。

  不是他们有多相信朝廷,相信魏帝,而是他们相信历史。

  北境让戎人占据了又如何?

  反正历史已经告诉他们,占据往往都是一时的,中原朝廷迟早会驱逐戎人回到草原。

  但不看好归不看好。

  戎人在攻下幽都府后,意味着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北境都会处在戎人的占领下。

  大多数人无法坚持到中原重新恢复北境的那天,只能选择兵锋暂时最为强盛的北戎。

  “而且也不看好朝廷……”

  这句话卫超只是在心里默念,并没有直接说出口。

  大军覆没,陛下失踪,楚王谋反,朝廷动荡无力出兵援救……

  种种因素加起来。

  让人如何能看好朝廷?

  虽然卫超知道自己的想法非常大逆不道,可现实便摆在眼前,他总不能把脑袋埋到沙子里当作视而不见吧?

  “周林,守好城池,有情况记得第一时间派人来通知我。”

  薛云在城墙边上观察了许久。

  在攻城器械打造完成前,他可以确定戎人暂时不会发动进攻。

  继续留在城头上也没太多的意义。

  所以在交代了周林一声,他便转身离开前往了其他地方。

  大战在即。

  东山府内部的气氛都变得格外沉重压抑。

  冷清的街道上已经看不到人影,沿街的店铺都全部关闭。

  愈是这种时候,愈是要小心防范。

  “都尉,不久前醉红楼派人过来问我,这段时间醉红楼需要关门歇业吗?”

  当薛云找到徐虎了解完这些天的工作情况后,徐虎似乎想起了什么,有些小心翼翼地问道。

  “原因是什么?”

  莫非是柳莺莺又在整什么幺蛾子?

  薛云心里如此想到。

  “醉红楼派来的人说,最近几天来楼里的客人都愈来愈多,生意愈发红火,所以楼里担心眼下正值关键时期,是否有些不太合适了?”

  徐虎连忙说道。

  “没事,让他们接着奏乐接着舞,只要不打扰影响到普通百姓即可。”

  薛云顿时恍然,原来是生意太好让醉红楼感到惴惴不安了。

  前线在艰苦奋战,后方在花红酒绿。

  这确实容易动摇军心士气。

  但他更在乎掏空城内有钱人口袋里最后一枚硬币,然后拿这些钱财来提高麾下士卒们的待遇。

  这其实算双赢。

  有钱人享受了醉生梦死的快乐,士卒们也能从中获得好处。

  “好的,属下会如实转告给醉红楼。”徐虎松了口气道。

  “对了,你也能借此机会在醉红楼安插一些自己人,暗中监察行为举止异常的客人。”

  薛云脑袋里忽然冒出了个想法。

  战时期间。

  东山府内大大小小的娱乐活动场所基本都闭门歇业。

  除了仍在光明正大营业的醉红楼外,其余的都是些地处偏僻的小酒肆可能还会偷偷开着。

  毕竟不是所有能娱乐消遣的地方都有醉红楼强大的背景实力。

  如果城内戎人的细作想要暗中进行联系,醉红楼无疑是最适合接头的地方。

  虽然卢公子在醉红楼让薛云给抓走了,至今生死不明。

  但对于戎人细作而言,他们并不知道是柳莺莺出卖了卢公子,很可能还会主动接触对方。

  如此便可谓一石三鸟了。

  “都尉高见,属下等会便去安排。”

  徐虎忍不住赞叹道。

  “行了,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千万别出什么漏子。”

  薛云拍了拍徐虎的肩膀不再多言,很快便告别了对方。

  “去福来客栈把一个叫吕丰的给我喊来。”

  回府的路上,薛云想到了一个人,立刻吩咐崔建德前去着手。

  “属下遵命。”

  崔建德同样是个干脆利落的人,当场便拱手离开。

  等薛云回到府上不久,崔建德便带着吕丰来到了面前。

  “拜见薛将军,不知道薛将军急召老奴前来有何要事吩咐?”

  吕丰一如既往地恭敬卑微道。

  “吕长史那边有消息传来吗?”

  薛云沉吟片刻道。

  “回禀薛将军,因为薛将军这边迟迟都没有回应,所以家主大人那边也一直没有消息传来。”

  吕丰小心翼翼地开口。

  要知道是他一直在等薛云的回应好转告给吕望。

  谁知这段时间薛云却忘了他这个人一样。

  没有回应,他又如何能联系吕望。

  “回头告诉吕长史,希望他不要让我失望。”

  薛云终究还是决定冒险相信吕望。

  “是!老奴到时候便会上报给家主大人。”

  吕丰闻言立马应下,算是没有辜负家主大人的托付。

  “说起来我有点好奇,你现在打算如何在戎人的包围下把消息传递出去?”

  薛云想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

  “莫非薛将军忘了青鸟吗?”吕丰不敢有丝毫隐瞒,“这回老奴过来便特意带来了一只类似青鸟能传递信息的雀鸽过来。”

  “原来是用这种办法……”

  薛云不由恍然。

  可能时间过得有点久,他都忘了当初彼此联系的重要工具青雀。

  既然青雀能传递消息,那么自然有比青雀更合适长远距离送信的鸟类。

  只要途中没让鹰隼之类的大型猛禽给叼走,哪怕隔着上千里彼此都能紧密联系。

  咦?

  突然,他想到了另一个可能。

  “吕丰,戎人方面应该也有类似传递消息的手段吧?”

  “回薛将军,据老奴所知,戎人确实有种猎鹰能将消息传递到很远的地方,只是这种猎鹰相当稀缺,即便是家主大人都没有求购到一只。”

  吕丰仔细想了想道。

  “我知道了,你先回去吧,如果吕长史那边有消息,记得立刻通知我。”

  薛云直接朝着吕丰摆了摆手,整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大人,人已经送走了。”

  不多时,送走吕丰的崔建德回到了薛云身边禀告。

  “回头告诉徐虎,让他和他的人多多注意天上,尤其是警惕有没有鹰飞到城里,又或者是飞离东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