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章 兼听则明-《汉武帝:这个穿越者太敢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江公反复默念这句话,心中极为震惊。

  这是刘彻能说出来的话么,他什么时候成了这种风格,形象崩了呀。

  难道是被汲黯给刺激了?

  谁都知道,当朝陛下不喜欢听不同意见。

  他要做的事情,有再多人反对也没用,他就是坚持要做。

  可他现在就是说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江公一时间有些混乱,他辩才不足,反应略显迟钝的毛病又犯了。

  你那是什么眼神,刘彻不乐意了。

  “该你落子了。”

  在刘彻的催促下,他才反应过来。

  “陛下有如此胸襟,是天下之幸。臣敬佩之至。”

  事实摆在面前,刘彻确实说了这句话,江公只能相信,刘彻确实有了很大改变。

  “陛下既然知道偏信则暗,为何还要坚持提高工匠待遇,大力发展理工科?

  天下士子众多,又该如何看待此事?”

  刘彻提醒他别忘了落子,

  “这就是兼听则明,朕是大汉的皇帝,是天下人的皇帝,不只是你们儒生的皇帝。

  发展理工科对大汉很有好处,自然不能只顾着儒生们的利益。”

  江公感觉自己脑子不够用了,原来陛下的兼听则明是这么用的。

  “隆虑侯的事情你怎么看?”

  刘彻又问了一遍。

  “陛下,依臣来看,隆虑侯所说,只是在针对富民侯,并无影射陛下之意。”

  隆虑侯和富民侯有仇,众人皆知。

  至于那些指桑骂槐的话,有没有影射刘彻,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江公看来,隆虑侯是没有这个意思的。

  刘彻深深的看了他一眼,继续下棋。

  ……

  “我们读书人究竟有没有资格享有免除赋税的特权?”

  这个问题,在长安城的读书人之中成为热点,尤其是儒家弟子,对此事的讨论尤为热烈。

  “孔太常等大臣为我辈读书人谋取福祉,自然是为我等考虑。

  而富民侯等人却说这不符合仁义之道,偏偏这科举又是富民侯搞出来的。

  我等究竟该如何看待。”

  读书人们有些矛盾。

  科举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所有参与科举的士子,即便不感谢陆鸣,也不能说他的不是。

  否则会被别的士子认为有忘恩负义的嫌疑。

  但陆鸣又亲口否决了他们可能获得的优待,还将其与仁义之道联系在一起。以后谁再重提此事,也难以绕过这个问题。

  可以说,陆鸣在他们获得优待的路上,放了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有没有可能,孔太常所说的免除赋税,是给那些在科举中脱颖而出者,并无是给所有读书人。

  按照第一次科举的情况,大概二十人之中才能有一人通过郡试,最终能进入殿试者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孔太常所谓的福祉,只是给少数人的。”

  有人不同意,“给少数人的又怎样,我们考过郡试不就成了少数人么。”

  “可是,我等读书是为了什么呢?

  难道真的像富民侯所说,我们因自己会读书就觉得高人一等么。

  诸位可还记得,何为读书人。”

  陆鸣四句,回响在他们的脑海中,为生命立命这句更是反复敲打着他们的心脏。

  “我等寸功未立,怎能平白受朝廷恩典,将赋税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

  读书人群体中,意见并不统一。

  武德充沛的大汉,天下人早已习战场觅封侯,科举又给了他们另一条升迁之途,正是欣欣向荣之际。

  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讲,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对于朝廷,对于升迁路径,他们前所未有的满意。

  并不是他几句话就能挑拨情绪的。

  孔臧的打算落空了,他低估了天下读书人的羞耻感,低估了陆鸣长久以来形成的威望。

  他更加低估的是,对于仁义道德的解释权,早已不在他的手上。

  陆鸣可以挥舞仁义的大棒,对他发动猛烈反击。

  “听说隆虑侯被御史大夫给带走了。”

  人群中发出嗤笑声。

  “他以为天下读书人如同他想的一样蠢么,会受他的挑拨去攻击富民侯?”

  “隆虑侯家门不正,屡出事端,却又把事情怪在富民侯头上。

  如今还想借刀杀人,也算自作自受。”

  陈桥还不如孔臧。

  孔臧多少还被人感谢,但对于陈桥,读书人们几乎都是嘲讽。

  毕竟陈桥的儿子和夫人做下的事情并不光彩。

  ……

  未央宫 ,

  “陆鸣,你觉得朕该如何处置隆虑侯?”

  刘彻又把问题抛给了陆鸣。

  “陛下,按照我的思维习惯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

  刘彻有些好奇,“这是为何?”

  “网络上各种阴阳怪气的见多了,隆虑侯的话根本就没有杀伤力。

  对我来说,甚至还想指点他一下怎么说更能阴阳怪气。”

  没想到是这个原因,刘彻对后世的网络环境有些好奇,可惜他体验不到。

  “对朕来说,此事可轻可重。”

  刘彻交了底。

  若是他执意追究,隆虑侯会被扣上一顶大不敬的大帽子,而且理由充足。

  按照大汉律法,在公开场合,对陛下的诏令阴阳怪气,不是大不敬又是什么?

  若是他不想追究,只当做是臣子间的一次语言冲突就好。

  “我就得从轻会比较好。”

  相比于从重处置隆虑侯可能带来的影响,陆鸣觉得还是从轻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为何?”

  刘彻等着解释。

  “历史上,陛下曾处死过一位大农令,名为颜异。

  陛下为了筹集钱财,发行过龙、马、龟三种高级货币,龙币价值三千文,马币价值五百文,龟币价值三百文,还有价值四十万文的白鹿皮币。

  陛下要求诸侯到长安朝觐时都要购买,但颜异认为此事不合常理。”

  刘彻立即反应过来,他是在割诸侯的韭菜。

  吃相确实有些难看,这个颜异不错,是个敢说真话的人,就是不够听话。

  “后来便有人告发颜异,称他的门客谈论朝廷的政令有问题,应该做出修订,但颜异听后却沉默不语,只是微动嘴唇而已。

  张汤得到消息后,认为颜异身为九卿,听到他人评论法令有不适当之处,不向朝廷进言而是进行腹诽,如此大逆不道,应判处死刑。”

  陆鸣当初看到这个事情时,对张汤的印象急转直下,深刻明白了什么叫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