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 章:理宗忧患(至元四十五年春的萨仁猜忌与缓冲之谋)(至元四十五年春?宋宫偏殿与临安羁押营)
至元四十五年春六月初十,互市结束后的第三日,赵昀(宋理宗)坐在宋宫偏殿的楠木椅上,手里攥着赵孟頫递来的《互市成效奏报》—— 奏报上 “流民织坊收入增四成”“农耕亩产增两成” 的字迹,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他的 “悔意”,并非悔悟治世过错,而是悔 “此前对萨仁的信任过深”,如今见萨仁权柄日重,又恐其为患,陷入 “用之怕夺权、除之怕引祸” 的两难。
悔意的根源是 “宗室权力的旁落”。互市期间,赵昀多次派侍从去西郊互市场查看,侍从回报:“流民们只认萨仁姑娘,见了她就问‘什么时候再换铁器’,对陛下的赏赐反而冷淡。” 更让他不安的是,南宋旧部中的开明者(如陈谦、张达)竟主动追随萨仁,参与元廷的治世事务 —— 赵昀看着奏报上 “陈谦协助元廷整理粮储” 的条目,喃喃自语:“连咱们的人,都去帮元廷了,这临安的权,到底是谁的?”
“见贤德” 的具体场景,让悔意更复杂。赵昀曾在偏殿偶遇萨仁处理流民纠纷:两名流民因互市摊位争执,萨仁没有偏袒元廷商贩,反而按南宋的 “乡约” 调解,让双方各让一步;事后,她还让织坊给贫困流民送了两匹粗绸。赵昀躲在屏风后看着,心里既认可 “这姑娘确实懂治世”,又酸溜溜地想:“她用咱们的乡约,收咱们的民心,最后还不是帮元廷办事?” 这种矛盾认知,让他的悔意中掺杂着嫉妒与恐惧。
外部压力加剧悔意。宗室老臣赵与芮虽支持互市,却也对赵昀道:“陛下,萨仁与元廷的联络太密,每月至少三次,咱们根本不知道她们聊什么;流民对她的信任,已经超过宗室,再这样下去,咱们怕是要被架空了。” 赵与芮的话,印证了赵昀的担忧 —— 他想起史宅之之前的挑拨,更觉得 “萨仁权重” 是心腹之患,悔当初没听史宅之的话,早点限制萨仁。
最终,悔意转化为 “除患之念”。赵昀将奏报扔在桌上,对亲信宦官李忠道:“萨仁这姑娘,太能干了,能干得让朕睡不着觉 —— 留着她,迟早是个麻烦,得想个办法,绝了这个后患。” 李忠立刻明白:理宗要对萨仁下手了,而他,就是执行这个 “办法” 的人。
理宗对萨仁的认知,始终在 “贤德” 与 “隐患” 间摇摆 —— 他既看到萨仁为江南治世带来的实效,又无法容忍萨仁的影响力凌驾于宗室之上,这种双重观察,让他的猜忌越来越深,最终走向 “除患” 的极端。
“贤德” 的观察,多来自日常治世场景。互市结束后,萨仁牵头 “流民技能培训”:在临安近郊设 “织坊学堂”,教流民织锦技艺;设 “农耕讲堂”,请元廷农官与南宋老农共同授课。理宗派侍从去学堂查看,侍从回报:“萨仁姑娘每天都去学堂,亲自教流民穿针引线,还帮老农整理农具,流民们都喊她‘萨仁先生’。” 有次,一名流民因家人重病没钱医治,萨仁还从自己的 “治世俸禄”(元廷给的津贴)中拿出银两,让流民去买药 —— 这些细节,让理宗不得不承认:“萨仁确实心善,懂怎么让百姓安稳。”
萨仁对南宋旧部的包容,也被理宗视为 “贤德”。前南宋户部小吏王显,因史宅之倒台而失业,家里断粮,萨仁得知后,推荐他去江南治世司做 “粮储记录官”,还对王显道:“你熟悉南宋粮储流程,这是你的优势,只要好好干,元廷不会亏待你。” 王显感激涕零,对理宗奏报:“萨仁姑娘不计前嫌,给臣活路,臣愿为陛下效力,也愿为萨仁姑娘效力。” 理宗听后,心里五味杂陈 —— 既欣慰旧部有了安置,又怕旧部被萨仁拉拢。
“隐患” 的观察,则聚焦于 “权力与民心”。理宗发现,萨仁的指令比宗室的圣旨更管用:他曾下旨 “流民织坊需向宋宫缴纳三成织锦”,萨仁却以 “流民需留织锦换粮” 为由,劝说元廷护治千户暂缓执行,最终织锦只缴纳了一成;流民们得知后,纷纷称赞萨仁 “为百姓着想”,反而埋怨理宗 “苛待流民”。理宗对李忠道:“朕是宗室,却管不了一个元廷派来的姑娘,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萨仁与元廷的紧密联络,更让理宗恐惧。元廷驿馆的驿卒,每月都会送几封书信给萨仁,理宗派侍从去查,侍从只能查到 “书信是双法进展”,却查不到具体内容 —— 这种 “看得见却摸不透” 的感觉,让理宗疑窦丛生。他甚至怀疑:“萨仁是不是在跟萧虎密谋,要夺朕的宗室之位?” 这种毫无根据的猜忌,在宗室老臣的挑拨下,渐渐变成 “确信”。
最让理宗不安的,是 “民心的转向”。他在宋宫散步时,听到宫女们议论:“萨仁姑娘要是一直在临安就好了,咱们也能有暖毯穿,有青稞吃。” 去流民安置点时,看到流民家的墙上贴着 “萨仁姑娘的画像”(流民们自己画的,虽简陋却恭敬)—— 这些场景,让理宗觉得 “自己这个宗室,反而像个外人”,对萨仁的 “隐患” 认知,彻底压过了 “贤德” 认可。
理宗决定 “赐毒酒除萨仁” 后,没有声张,而是让亲信宦官李忠暗中筹备 —— 从毒酒的配制、赐酒的理由,到后续的 “善后”,每一步都在宋宫的暗箱中操作,却也暴露了他的懦弱与犹豫,筹备过程反复波折,毫无帝王的决断力。
第一步是 “毒酒的配制”。理宗让李忠找 “南宋太医院的老御医”(理宗的亲信,曾为理宗配过慢性毒药),要求 “毒药需无色无味,溶于酒中不易察觉,且发作缓慢,死后像暴病身亡”。老御医不敢违抗,用 “附子、乌头” 等药材,熬制成慢性毒药,装在小瓷瓶里,交给李忠。李忠将毒药藏在 “宋宫常用的青梅酒” 中 —— 青梅酒是南宋宗室的日常饮品,酸甜味能掩盖毒药的微苦,且萨仁此前在宋宫赴宴时,曾说过 “青梅酒好喝”,用这种酒赐饮,不易引起怀疑。
第二步是 “赐酒理由的编造”。理宗与李忠反复商议,最终确定以 “嘉奖萨仁互市之功” 为名 —— 互市刚结束,萨仁确实有 “功”,赐酒嘉奖合情合理;且赐酒地点选在宋宫偏殿的 “听雨轩”(偏殿人少,只有李忠和两名宫女在场,方便后续处理),理由是 “听雨轩安静,适合君臣谈心”。理宗还特意叮嘱李忠:“赐酒时,你要在旁边看着,确保萨仁喝下去,若她推辞,就说‘这是陛下的心意,不喝就是不敬’。”
第三步是 “善后的准备”。理宗怕萨仁死后,元廷追究,让李忠提前准备 “萨仁暴病身亡” 的说辞:“就说萨仁因‘操劳互市,积劳成疾’,在听雨轩饮酒后突发心痛,不治身亡;还让宫女们统一口径,别泄露半点风声。” 他甚至让李忠去流民安置点,提前散布 “萨仁最近身体不好” 的谣言,为后续的 “暴病” 铺垫。李忠领命后,心里却忐忑:“陛下这是既想除萨仁,又怕担责任,万一被元廷发现,咱们都得死。”
筹备过程中,理宗多次犹豫。李忠将毒酒准备好后,理宗却迟迟不发指令,反而问李忠:“萨仁最近有没有跟元廷联络?萧虎有没有什么动静?” 李忠回报 “一切正常”,理宗又道:“再等等,说不定萨仁会自己犯错,咱们不用动手。” 过了两日,见萨仁仍无 “错处”,理宗又催李忠:“明日就请萨仁来听雨轩,赐酒!” 这种反复,让李忠摸不透理宗的心思,也让毒酒谋划迟迟无法推进。
最终,理宗在 “犹豫” 中定下日期:至元四十五年春六月十三日,在听雨轩赐萨仁青梅酒,嘉奖其互市之功。李忠将毒酒放在听雨轩的案上,酒壶旁摆着 “南宋官窑的酒杯”(理宗常用的酒杯,显 “重视”),只待萨仁赴宴 —— 理宗坐在宋宫的龙椅上,心里既盼着萨仁赴宴,又怕宴后引发的风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的扶手,满是焦虑。
史宅之虽被关押在元军羁押营,却通过残余势力(如前户部小吏张强的旧部),得知了理宗的毒酒谋划 —— 他深知,萨仁是自己与元廷博弈的唯一 “缓冲”:杀了萨仁,元廷必迁怒南宋宗室,萧虎可能直接派军进攻,自己再无翻盘机会;留着萨仁,既能安抚元廷,又能借萨仁牵制理宗与赵孟頫,为将来复出铺路。因此,他必须尽快阻止理宗。
史宅之首先通过 “羁押营的送饭杂役”(徐党残余,史宅之早年收买),联络上仍潜伏在宋宫的旧部宦官王喜 —— 王喜曾是史宅之的亲信,负责宋宫的后勤,仍能接触到理宗的动向。史宅之让杂役传递密信给王喜,信中写道:“理宗欲赐毒酒除萨仁,此举必祸及南宋,速想办法让我面见理宗,我有妙计可解此危。” 王喜接到密信后,不敢耽搁,立刻开始谋划如何让史宅之面见理宗。
王喜利用 “理宗对元廷的恐惧”,向理宗进言:“陛下,史宅之虽被羁押,却熟悉元廷的习性,臣听闻他有‘对付元廷的妙计’,若能让他面见陛下,说不定能帮陛下解决萨仁这个隐患,还能应对元军的威胁。” 理宗本就对杀萨仁后的元廷反应担忧,听王喜这么说,立刻心动:“史宅之真有妙计?可他是阶下囚,见他会不会有风险?” 王喜道:“陛下可在宋宫的‘戒备室’见他,周围安排禁军,他插翅难飞;若他说的不是妙计,再将他押回羁押营即可。”
理宗同意后,王喜立刻去元军羁押营,说服看守的元军护治士兵 —— 他谎称 “理宗要让史宅之指认徐党残余,协助元廷清剿”,元军士兵虽有疑虑,却也想尽快肃清残余,便同意让史宅之暂时离开羁押营,由王喜带着禁军 “护送” 前往宋宫。史宅之走出羁押营时,穿着粗布囚服,头发凌乱,却眼神锐利 —— 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前往宋宫的路上,史宅之对王喜道:“你告诉陛下,我不仅能劝他不杀萨仁,还能帮他控制萨仁,让萨仁为南宋所用;但面见时,你要退下,我要单独跟陛下说,这是妙计的关键。” 王喜虽不解,却也不敢违抗,只能答应。史宅之心里盘算:单独面见,才能说服理宗,也能避免王喜泄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 他要的不是帮理宗,是帮自己。
抵达宋宫戒备室后,理宗已坐在案后,周围站着四名禁军。史宅之躬身行礼,不等理宗开口,便直接道:“陛下,臣听说您要赐毒酒除萨仁?万万不可!杀萨仁,就是引元军来攻,南宋宗室危在旦夕;留萨仁,才能保南宋暂时安稳,还能为陛下争取时间!” 理宗没想到史宅之竟知道毒酒谋划,顿时脸色一变:“你…… 你怎么知道?” 史宅之笑道:“陛下的一举一动,臣虽在羁押营,却也能知晓 —— 现在,陛下愿不愿听臣细说?”
史宅之劝止理宗,并非出于 “保护萨仁”,而是基于对 “形势与利益” 的精准算计 —— 他向理宗剖析杀与留萨仁的利弊,句句戳中理宗的恐惧与贪欲,将 “留萨仁” 包装成 “保宗室、抗元廷” 的唯一选择,实则为自己的后续布局埋下伏笔。
第一重逻辑:杀萨仁必引元军之祸。史宅之对理宗道:“陛下,萨仁是萧虎的孙女,是元廷在临安的核心 —— 杀了她,萧虎定会以为是南宋宗室故意挑衅,巴图额尔敦的三千骑兵就在临安西郊,元军可随时攻城;中都的萧虎若再派大军南下,南宋根本抵挡不住,到时候,宗室不仅保不住权,连命都可能没了。” 他还举例:“之前史某挑拨陛下猜忌萨仁,萧虎就派李默来临安监视,可见萨仁在萧虎心中的分量 —— 杀萨仁,就是捅马蜂窝。” 理宗听后,脸色发白,他最怕的就是元军进攻,史宅之的话,正好击中他的软肋。
第二重逻辑:留萨仁可做元廷缓冲。史宅之继续道:“留着萨仁,萧虎会以为陛下仍信任元廷,元军不会轻易动兵;陛下还能通过萨仁,向萧虎传递‘南宋愿继续协作’的假消息,拖延元廷进攻的时间 —— 这期间,咱们可以暗中招募士兵、储备粮草,为将来对抗元廷做准备。” 他甚至提议:“陛下可让萨仁帮咱们向元廷求粮,说江南粮荒未完全缓解,若萨仁能求来粮,既安抚了流民,又能让元廷觉得萨仁仍受陛下信任,一举两得。” 理宗闻言,开始动摇:“留着她,真能拖延时间?”
第三重逻辑:留萨仁可制衡南宋内部。史宅之深知,理宗不仅怕元廷,也怕南宋旧部(如赵孟頫)夺权 —— 赵孟頫支持萨仁,若杀了萨仁,赵孟頫可能彻底倒向元廷;留着萨仁,既能通过萨仁牵制赵孟頫(赵孟頫因萨仁在,不会轻易反),又能利用萨仁打压其他宗室老臣(如赵与芮)。史宅之道:“赵孟頫只认萨仁,留着萨仁,就能控制赵孟頫;赵与芮想夺陛下的权,陛下可让萨仁去‘劝说’赵与芮,萨仁的话,赵与芮不敢不听 —— 这是陛下制衡内部的好机会。” 这番话,让理宗看到了 “留萨仁” 的另一重好处:不仅对外,还能对内夺权。
第四重逻辑:留萨仁可做 “弃子” 备用。史宅之最后道:“就算将来元廷要进攻,陛下也可将萨仁交出去,说‘是萨仁擅自与元廷勾结,陛下不知情’,将责任推给萨仁,既能平息萧虎的怒火,又能保住宗室 —— 萨仁就是陛下的‘弃子’,留着她,陛下多一张底牌。” 这种 “功利到极致” 的逻辑,反而让理宗觉得 “稳妥”—— 他向来习惯推卸责任,史宅之的提议,正好符合他的性格。
理宗沉默半晌,问史宅之:“若萨仁发现朕的谋划,反过头来帮元廷对付朕怎么办?” 史宅之笑道:“陛下放心,臣会帮陛下监视萨仁 —— 臣在临安还有些旧部,可安插在萨仁身边,萨仁的一举一动,都会禀报陛下;若萨仁有异动,臣会第一时间告诉陛下,陛下再做处置也不迟。” 理宗终于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毒酒之事,搁置不议!”
在史宅之的劝说下,理宗虽决定搁置毒酒谋划,内心却仍在 “杀” 与 “留” 间摇摆 —— 他既怕留萨仁引祸,又怕杀萨仁招灾,最终的决策,不是基于 “治世”,而是基于 “逃避”:将难题交给史宅之,自己则做 “表面安稳” 的宗室,这种懦弱的决策,注定了南宋宗室的被动局面。
决策的第一步是 “搁置毒酒”。理宗让李忠将听雨轩的毒酒撤下,藏回太医院,还叮嘱李忠:“此事不准对外人提,若有人问起,就说‘陛下只是想嘉奖萨仁,没别的意思’。” 李忠领命后,心里松了口气 —— 他本就怕毒酒之事败露,现在搁置,正好不用担风险。理宗看着李忠离开的背影,却又喃喃自语:“若萨仁真的反了,史宅之能对付得了吗?” 他对史宅之的信任,也仅停留在 “暂时有用” 的层面。
第二步是 “召见萨仁,假意安抚”。理宗为了掩盖自己的谋划,以 “商议互市后续事宜” 为名,召见萨仁赴宋宫议事。萨仁接到旨意后,心里隐约觉得不对劲 —— 互市后续事宜已与赵孟頫商议妥当,理宗突然召见,恐有变故。楚兰劝萨仁:“姑娘,要不要带些人去?宋宫怕是不安全。” 萨仁摇头:“若理宗真有恶意,带再多的人也没用;若只是议事,带人行事反而显得咱们心虚。” 她只带了小翠,轻装前往宋宫。
议事时,理宗刻意表现 “亲近”:他让宫女给萨仁倒普通的茶水(非之前准备的毒酒),还对萨仁道:“萨仁姑娘,互市能顺利推进,你功不可没,朕赏你‘江南协作都尉’的虚职,以后你在临安处理事务,宗室会多配合你。” 萨仁躬身谢恩,却不动声色地观察理宗 —— 她发现理宗眼神闪烁,不敢与自己对视,且案上的青梅酒(之前准备赐毒酒的酒)不见了,心里立刻明白:理宗定有过不利于自己的谋划,现在只是暂时搁置。
议事结束后,理宗单独留下萨仁,试探道:“萨仁姑娘,元廷将来对南宋宗室,会如何处置?会不会…… 会不会废了朕的宗室之位?” 萨仁道:“陛下放心,萧将军推行双法,只为江南百姓安稳,不会轻易废黜宗室 —— 只要宗室与元廷协作,百姓能过好日子,宗室的体面,元廷会保留。” 这番话,既没承诺,也没安抚,只是陈述事实,却让理宗稍微安心 —— 他觉得萨仁 “暂无反意”,留着她,确实能暂时安稳。
决策的最后一步是 “委托史宅之监视萨仁”。理宗让史宅之 “暂任南宋宗室协防官”,负责 “监视萨仁与元廷的联络、收集萨仁的动向”,还将自己的部分旧部交给史宅之指挥。史宅之领命后,心里暗喜:“终于重新获得权力,只要控制了萨仁的动向,将来就能利用她与元廷博弈,甚至翻盘。” 理宗却没察觉史宅之的野心,只觉得 “有人帮自己监视萨仁,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萨仁离开宋宫后,对楚兰道:“理宗的猜忌,不会因为一次议事就消除,咱们以后要更谨慎 —— 元廷的情报,要及时传递;流民的安抚,不能松懈,只有百姓安稳,咱们才有立足的根本。” 楚兰点头:“姑娘放心,咱们会小心的。” 理宗的摇摆决策,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让南宋宗室的权力格局更复杂 —— 史宅之重新掌权,萨仁警惕加深,元廷的统一步伐,也因这场 “毒酒风波”,变得更加坚定。
萨仁从宋宫议事中,敏锐察觉到理宗的 “异常”—— 理宗的假意亲近、眼神躲闪,以及消失的青梅酒,都让她意识到 “理宗曾有不利于自己的谋划”。她没有声张,而是选择 “低调行事、加强防备”,同时将情况传递给中都的萧虎与耶律楚材,确保元廷知晓南宋宗室的动向,避免陷入被动。
第一步是 “低调行事,减少猜忌”。萨仁减少了与元廷驿馆的联络频率,从 “每月三次” 改为 “每月一次”,且联络时尽量让南宋旧部(如赵孟頫)在场,以示 “公开透明”;她还主动减少在流民中的活动,将织坊与农耕的管理交给陈谦与赵孟頫,自己则专注于 “双法文书整理”,避免因 “过于显眼” 引发理宗的进一步猜忌。小翠不解:“姑娘,您为什么要把权力交给别人?流民们都信任您。” 萨仁道:“现在理宗猜忌我,若我继续掌权,只会让他更不安;交给陈郎中与赵大人,既能让理宗放心,又能让他们多承担责任,一举两得。”
第二步是 “加强身边防备”。萨仁筛选西暖阁的侍女与杂役,将史宅之安插的眼线(如之前的侍女小翠,虽已被感化,但仍与史宅之有联系)调离核心岗位,换上自己信任的流民子女;她还让楚兰与老周(元廷细作)加强西暖阁的夜间巡逻,防止有人暗中偷袭。有次,史宅之派来的旧部试图潜入萨仁的书房,偷取元廷的文书,被巡逻的老周当场抓获 —— 萨仁没有声张,只是将人交给元军护治千户处置,既敲打了史宅之,又没激化与理宗的矛盾。
第三步是 “传递情报给中都”。萨仁用 “织坊报表夹层” 的方式,将理宗的异常动向(包括召见时的试探、史宅之重新掌权、监视自己的旧部)写成情报,交给护治千户张恒,让他送往中都。情报中,萨仁分析:“理宗猜忌加深,史宅之欲借监视我重新掌权,南宋宗室内部矛盾加剧,元廷可趁机推进统一,避免夜长梦多。” 她还建议萧虎:“可派少量虎贲骑兵加强临安西郊的驻守,既震慑南宋宗室,又能保护流民,防止史宅之的残余势力作乱。”
第四步是 “安抚南宋旧部,孤立史宅之”。萨仁知道史宅之想利用旧部监视自己,便主动与陈谦、赵孟頫等南宋旧部联络,向他们透露 “史宅之曾挑拨理宗猜忌,试图破坏互市”,让他们对史宅之产生警惕。陈谦对萨仁道:“萨仁姑娘放心,史宅之的为人,我们清楚,不会听他的挑拨;咱们会继续推进双法,帮百姓过好日子。” 赵孟頫也道:“若史宅之有异动,我们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绝不让他破坏临安的安稳。” 萨仁的这一举措,让史宅之的监视计划难以推进 —— 旧部们不再完全听从史宅之,反而成了萨仁的 “间接眼线”。
最后,萨仁还特意 “示弱” 给理宗看。她以 “身体不适” 为由,减少赴宋宫议事的次数,每次议事都表现得 “谨慎恭敬”,甚至主动向理宗 “请教” 双法的推进细节,让理宗觉得 “萨仁仍受自己控制”。理宗见萨仁如此 “听话”,对她的猜忌果然减轻了几分,不再频繁派人行监视 —— 萨仁的敏锐与应对,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机,还为元廷的统一争取了时间。
史宅之劝止理宗后,并未满足于 “宗室协防官” 的职位 —— 他将萨仁视为 “复出的跳板”,一边假意帮理宗监视萨仁,一边暗中利用萨仁与元廷的关系,为自己铺路,试图在南宋宗室与元廷之间,找到一条 “既能保命,又能夺权” 的道路。
第一步是 “假意监视,实则拉拢”。史宅之派去监视萨仁的旧部,并非真的收集萨仁的 “罪证”,而是向萨仁传递 “示好信号”—— 旧部会悄悄告诉萨仁:“史相公知道姑娘是为百姓好,之前的误会,都是理宗的猜忌,史相公愿帮姑娘化解与宗室的矛盾。” 史宅之还通过旧部,给萨仁送去 “南宋粮储的最新数据”(虽不准确,却能显示 “合作诚意”),试图让萨仁相信 “他是可以合作的对象”。萨仁看穿了史宅之的意图,却不戳破 —— 她知道,留着史宅之与理宗的矛盾,对元廷有利。
第二步是 “向理宗传递假情报,巩固信任”。史宅之故意向理宗禀报 “萨仁与元廷的联络减少,且多与南宋旧部商议,暂无异动”,甚至编造 “萨仁劝元军减少西郊驻军” 的假消息,让理宗觉得 “萨仁已被控制,对宗室无威胁”。理宗果然对史宅之更加信任,将 “南宋宗室的部分兵权”(如宋宫禁军的管理权)交给史宅之 —— 史宅之终于重新掌握了部分实权,为后续的布局打下基础。
第三步是 “联络徐党残余,积蓄力量”。史宅之利用 “宗室协防官” 的身份,暗中联络之前溃散的徐党残余(约百人),将他们伪装成 “宋宫禁军”,编入自己的麾下;他还通过旧部,向流民中散布 “史相公将帮宗室恢复权力,让流民过上好日子” 的谣言,试图拉拢流民,与萨仁争夺民心。有次,史宅之的旧部在流民安置点散布谣言,被萨仁的侍女小翠当场揭穿 —— 小翠拿出元廷给流民的青稞,对流民道:“大家能吃饱饭,是萨仁姑娘与元廷的功劳,史相公以前扣咱们的粮,现在又来骗咱们,别信他!” 史宅之的拉拢计划,暂时受挫。
第四步是 “试探元廷的态度”。史宅之通过萨仁的旧部,向元廷驿馆传递 “史宅之愿协助元廷治理江南” 的消息,试图让元廷觉得 “他比理宗更有利用价值”。元廷驿馆将消息传递给中都,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史宅之是个投机分子,不可信任,但可暂时利用他与理宗的矛盾,加速南宋宗室的瓦解。” 萧虎同意:“让驿馆的人假意回应史宅之,说‘若他真能协助治世,元廷可考虑给他职位’,吊着他的胃口,不让他与理宗联手。”
史宅之的最终目标,是 “取代理宗,成为南宋宗室的核心,再与元廷谈判,争取‘半独立’的地位”。他对亲信旧部道:“只要咱们控制了宋宫禁军,拉拢了部分流民,再让萨仁帮咱们向元廷说情,理宗就不得不让位于我;到时候,我再与萧虎谈判,保江南半独立,咱们就能掌控江南的权力。”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暴露了史宅之的贪婪与短视 —— 他既没看清元廷统一的决心,也没意识到流民对萨仁的信任早已超过宗室,他的布局,注定只是一场徒劳。
毒酒风波后,南宋宗室的内部矛盾彻底激化 —— 理宗的懦弱多疑、史宅之的功利夺权、赵孟頫的务实协作,三方形成对峙,宗室的权力结构摇摇欲坠,再也无法形成 “对抗元廷” 的合力,反而加速了南宋的衰落。
理宗与赵孟頫的矛盾,因萨仁而起。赵孟頫支持萨仁推进双法,多次劝理宗 “信任萨仁,以百姓为重”,却被理宗视为 “通元”。有次,赵孟頫向理宗奏报 “江南农耕试点需元廷农官协助”,理宗却怒道:“你眼里只有萨仁,只有元廷,还有没有南宋宗室?” 赵孟頫无奈,只能私下与萨仁协作,不再向理宗请示 —— 这让理宗更加猜忌,甚至让史宅之监视赵孟頫的动向。赵孟頫对萨仁道:“陛下现在只信史宅之,咱们的协作,只能更隐蔽,不然会被史宅之抓住把柄。”
史宅之与赵孟頫的矛盾,则是权力之争。史宅之想拉拢南宋旧部,却发现赵孟頫在旧部中威望更高 —— 陈谦、张达等旧部都更愿意听从赵孟頫的安排,而非史宅之。史宅之便向理宗进谗言:“赵孟頫与萨仁过从甚密,恐已投靠元廷,若不限制他,将来会成为宗室的大患。” 理宗果然下旨,限制赵孟頫的权力,将 “江南粮储的管理权” 交给史宅之 —— 史宅之趁机安插自己的旧部,却因不懂粮储管理,导致江南粮储记录混乱,流民的青稞供应出现延迟,旧部们对史宅之更加不满。
理宗与史宅之的矛盾,隐藏在 “信任” 之下。理宗虽信任史宅之,却也怕史宅之夺权 —— 他将宋宫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交给史宅之,另一部分交给自己的亲信宦官李忠,相互制衡;史宅之则想彻底掌控禁军,多次向理宗 “请求统一禁军管理”,都被理宗拒绝。史宅之心里清楚:“理宗只是利用我,若我真的掌控了禁军,他定会像对萨仁一样,对我下杀手。” 这种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关系,让宗室的权力结构更加脆弱。
三方矛盾的爆发,源于 “粮储延迟事件”。史宅之管理粮储后,因旧部贪污,导致流民的青稞供应延迟三日,流民们聚集在宋宫门外请愿,要求 “恢复赵孟頫管理粮储”。理宗让史宅之处理,史宅之却将责任推给 “元廷粮援未到”,还想派兵驱散流民 —— 赵孟頫得知后,立刻找到萨仁,请求元廷提前调拨青稞,缓解流民的不满。萨仁让张恒从元军粮站调拨一千石青稞,很快送到流民手中,流民们纷纷散去。理宗得知后,既感激萨仁,又对史宅之不满,对史宅之道:“你连粮储都管不好,还怎么帮朕对付元廷?” 史宅之只能谢罪,心里却对赵孟頫与萨仁更加怨恨。
矛盾的激化,让南宋宗室彻底分裂:理宗困在宋宫,既怕元廷,又怕内部夺权;史宅之掌控部分权力,却不得人心;赵孟頫与萨仁协作,获得流民与旧部的支持,却被理宗猜忌。耶律楚材从元廷驿馆的情报中得知后,对萧虎道:“南宋宗室已内部分裂,无力抵抗,统一江南的时机,已经成熟。” 萧虎点头:“再等几日,待巴图额尔敦的骑兵休整完毕,咱们就可推进统一,让江南百姓彻底安稳。”
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毒酒风波”,虽以 “毒酒搁置” 告终,却成了南宋宗室走向末路的 “催化剂”—— 它暴露了理宗的懦弱与猜忌、史宅之的贪婪与短视、宗室内部的分裂与无能,也让元廷彻底认清 “南宋宗室不可靠,统一江南需主动推进”,最终加速了元代统一江南的进程。
对南宋宗室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民心尽失”。流民们虽不知 “毒酒谋划”,却从理宗的反复、史宅之的夺权、粮储的延迟中,看到了宗室的 “无能与自私”—— 他们不再信任宗室,反而更加依赖萨仁与元廷。流民王氏对织坊工匠们道:“宗室只想着自己的权,萨仁姑娘才想着咱们的饭,以后咱们就跟着萨仁姑娘,跟着元廷,准没错。” 这种民心的转向,是南宋宗室最可怕的损失 —— 没有民心,宗室的统治便失去了根基。
对史宅之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短暂复出,最终覆灭”。史宅之虽借风波重新获得权力,却因粮储管理失误、拉拢流民失败,失去了理宗的部分信任;他试图与元廷谈判,却被元廷视为 “投机分子”,只是被暂时利用。最终,在元廷统一江南的战役中,史宅之试图率宋宫禁军抵抗,却因禁军士兵多是流民出身,不愿为他卖命,纷纷倒戈 —— 史宅之被元军抓获,最终被押往中都处置,他的 “翻盘梦” 彻底破碎。
对萨仁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更坚定的治世立场”。萨仁从风波中,彻底看清了南宋宗室的 “不可协作性”—— 理宗的猜忌、史宅之的算计,让她明白 “通过双法让南宋宗室主动归附” 已不可能,只有元廷统一江南,才能让百姓真正安稳。她向萧虎建议:“江南宗室内部矛盾激化,流民渴望统一,元廷可趁机推进,以‘护民安治世’为名,减少抵抗,快速稳定江南。” 萧虎采纳了她的建议,加快了统一的准备。
对元廷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统一策略的调整”。此前,萧虎还希望 “通过互市、和亲等手段,和平统一江南”;风波后,他意识到 “南宋宗室的反复与不可信”,决定调整策略:在保持互市、安抚流民的同时,加强军事部署,准备 “武力威慑下的和平统一”—— 巴图额尔敦的三千虎贲骑兵加强了临安西郊的驻守,耶律楚材则开始整理江南的治世文书,为统一后的管理做准备。
最深远的影响,是 “江南统一的加速”。毒酒风波后仅一个月,元廷便以 “史宅之试图叛乱、威胁流民安全” 为由,派巴图额尔敦率骑兵进入临安城,接管宋宫 —— 理宗见元军势大,又无流民支持,只能选择归附;赵孟頫、陈谦等南宋旧部,主动协助元廷整理江南事务;萨仁则继续推进双法,安抚流民。至元四十五年秋,江南彻底纳入元廷的治世体系,南宋宗室的统治,正式终结。
回顾这场毒酒风波,耶律楚材在《双廷治世录》中写道:“理宗之猜忌,史宅之之算计,皆为权力私欲,不顾百姓死活;萨仁之贤德,流民之期盼,才是治世之本。南宋宗室之亡,非因元军之强,实因自身之失 —— 失民心者,失天下,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这场风波,不仅是南宋宗室的末路悲歌,更是元代统一江南的重要节点,它证明:治世的核心是民心,而非权力;统一的必然,源于百姓对安稳的渴望,而非军事的征服。
至元四十五年春六月初十,互市结束后的第三日,赵昀(宋理宗)坐在宋宫偏殿的楠木椅上,手里攥着赵孟頫递来的《互市成效奏报》—— 奏报上 “流民织坊收入增四成”“农耕亩产增两成” 的字迹,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他的 “悔意”,并非悔悟治世过错,而是悔 “此前对萨仁的信任过深”,如今见萨仁权柄日重,又恐其为患,陷入 “用之怕夺权、除之怕引祸” 的两难。
悔意的根源是 “宗室权力的旁落”。互市期间,赵昀多次派侍从去西郊互市场查看,侍从回报:“流民们只认萨仁姑娘,见了她就问‘什么时候再换铁器’,对陛下的赏赐反而冷淡。” 更让他不安的是,南宋旧部中的开明者(如陈谦、张达)竟主动追随萨仁,参与元廷的治世事务 —— 赵昀看着奏报上 “陈谦协助元廷整理粮储” 的条目,喃喃自语:“连咱们的人,都去帮元廷了,这临安的权,到底是谁的?”
“见贤德” 的具体场景,让悔意更复杂。赵昀曾在偏殿偶遇萨仁处理流民纠纷:两名流民因互市摊位争执,萨仁没有偏袒元廷商贩,反而按南宋的 “乡约” 调解,让双方各让一步;事后,她还让织坊给贫困流民送了两匹粗绸。赵昀躲在屏风后看着,心里既认可 “这姑娘确实懂治世”,又酸溜溜地想:“她用咱们的乡约,收咱们的民心,最后还不是帮元廷办事?” 这种矛盾认知,让他的悔意中掺杂着嫉妒与恐惧。
外部压力加剧悔意。宗室老臣赵与芮虽支持互市,却也对赵昀道:“陛下,萨仁与元廷的联络太密,每月至少三次,咱们根本不知道她们聊什么;流民对她的信任,已经超过宗室,再这样下去,咱们怕是要被架空了。” 赵与芮的话,印证了赵昀的担忧 —— 他想起史宅之之前的挑拨,更觉得 “萨仁权重” 是心腹之患,悔当初没听史宅之的话,早点限制萨仁。
最终,悔意转化为 “除患之念”。赵昀将奏报扔在桌上,对亲信宦官李忠道:“萨仁这姑娘,太能干了,能干得让朕睡不着觉 —— 留着她,迟早是个麻烦,得想个办法,绝了这个后患。” 李忠立刻明白:理宗要对萨仁下手了,而他,就是执行这个 “办法” 的人。
理宗对萨仁的认知,始终在 “贤德” 与 “隐患” 间摇摆 —— 他既看到萨仁为江南治世带来的实效,又无法容忍萨仁的影响力凌驾于宗室之上,这种双重观察,让他的猜忌越来越深,最终走向 “除患” 的极端。
“贤德” 的观察,多来自日常治世场景。互市结束后,萨仁牵头 “流民技能培训”:在临安近郊设 “织坊学堂”,教流民织锦技艺;设 “农耕讲堂”,请元廷农官与南宋老农共同授课。理宗派侍从去学堂查看,侍从回报:“萨仁姑娘每天都去学堂,亲自教流民穿针引线,还帮老农整理农具,流民们都喊她‘萨仁先生’。” 有次,一名流民因家人重病没钱医治,萨仁还从自己的 “治世俸禄”(元廷给的津贴)中拿出银两,让流民去买药 —— 这些细节,让理宗不得不承认:“萨仁确实心善,懂怎么让百姓安稳。”
萨仁对南宋旧部的包容,也被理宗视为 “贤德”。前南宋户部小吏王显,因史宅之倒台而失业,家里断粮,萨仁得知后,推荐他去江南治世司做 “粮储记录官”,还对王显道:“你熟悉南宋粮储流程,这是你的优势,只要好好干,元廷不会亏待你。” 王显感激涕零,对理宗奏报:“萨仁姑娘不计前嫌,给臣活路,臣愿为陛下效力,也愿为萨仁姑娘效力。” 理宗听后,心里五味杂陈 —— 既欣慰旧部有了安置,又怕旧部被萨仁拉拢。
“隐患” 的观察,则聚焦于 “权力与民心”。理宗发现,萨仁的指令比宗室的圣旨更管用:他曾下旨 “流民织坊需向宋宫缴纳三成织锦”,萨仁却以 “流民需留织锦换粮” 为由,劝说元廷护治千户暂缓执行,最终织锦只缴纳了一成;流民们得知后,纷纷称赞萨仁 “为百姓着想”,反而埋怨理宗 “苛待流民”。理宗对李忠道:“朕是宗室,却管不了一个元廷派来的姑娘,这天下,到底是谁的?”
萨仁与元廷的紧密联络,更让理宗恐惧。元廷驿馆的驿卒,每月都会送几封书信给萨仁,理宗派侍从去查,侍从只能查到 “书信是双法进展”,却查不到具体内容 —— 这种 “看得见却摸不透” 的感觉,让理宗疑窦丛生。他甚至怀疑:“萨仁是不是在跟萧虎密谋,要夺朕的宗室之位?” 这种毫无根据的猜忌,在宗室老臣的挑拨下,渐渐变成 “确信”。
最让理宗不安的,是 “民心的转向”。他在宋宫散步时,听到宫女们议论:“萨仁姑娘要是一直在临安就好了,咱们也能有暖毯穿,有青稞吃。” 去流民安置点时,看到流民家的墙上贴着 “萨仁姑娘的画像”(流民们自己画的,虽简陋却恭敬)—— 这些场景,让理宗觉得 “自己这个宗室,反而像个外人”,对萨仁的 “隐患” 认知,彻底压过了 “贤德” 认可。
理宗决定 “赐毒酒除萨仁” 后,没有声张,而是让亲信宦官李忠暗中筹备 —— 从毒酒的配制、赐酒的理由,到后续的 “善后”,每一步都在宋宫的暗箱中操作,却也暴露了他的懦弱与犹豫,筹备过程反复波折,毫无帝王的决断力。
第一步是 “毒酒的配制”。理宗让李忠找 “南宋太医院的老御医”(理宗的亲信,曾为理宗配过慢性毒药),要求 “毒药需无色无味,溶于酒中不易察觉,且发作缓慢,死后像暴病身亡”。老御医不敢违抗,用 “附子、乌头” 等药材,熬制成慢性毒药,装在小瓷瓶里,交给李忠。李忠将毒药藏在 “宋宫常用的青梅酒” 中 —— 青梅酒是南宋宗室的日常饮品,酸甜味能掩盖毒药的微苦,且萨仁此前在宋宫赴宴时,曾说过 “青梅酒好喝”,用这种酒赐饮,不易引起怀疑。
第二步是 “赐酒理由的编造”。理宗与李忠反复商议,最终确定以 “嘉奖萨仁互市之功” 为名 —— 互市刚结束,萨仁确实有 “功”,赐酒嘉奖合情合理;且赐酒地点选在宋宫偏殿的 “听雨轩”(偏殿人少,只有李忠和两名宫女在场,方便后续处理),理由是 “听雨轩安静,适合君臣谈心”。理宗还特意叮嘱李忠:“赐酒时,你要在旁边看着,确保萨仁喝下去,若她推辞,就说‘这是陛下的心意,不喝就是不敬’。”
第三步是 “善后的准备”。理宗怕萨仁死后,元廷追究,让李忠提前准备 “萨仁暴病身亡” 的说辞:“就说萨仁因‘操劳互市,积劳成疾’,在听雨轩饮酒后突发心痛,不治身亡;还让宫女们统一口径,别泄露半点风声。” 他甚至让李忠去流民安置点,提前散布 “萨仁最近身体不好” 的谣言,为后续的 “暴病” 铺垫。李忠领命后,心里却忐忑:“陛下这是既想除萨仁,又怕担责任,万一被元廷发现,咱们都得死。”
筹备过程中,理宗多次犹豫。李忠将毒酒准备好后,理宗却迟迟不发指令,反而问李忠:“萨仁最近有没有跟元廷联络?萧虎有没有什么动静?” 李忠回报 “一切正常”,理宗又道:“再等等,说不定萨仁会自己犯错,咱们不用动手。” 过了两日,见萨仁仍无 “错处”,理宗又催李忠:“明日就请萨仁来听雨轩,赐酒!” 这种反复,让李忠摸不透理宗的心思,也让毒酒谋划迟迟无法推进。
最终,理宗在 “犹豫” 中定下日期:至元四十五年春六月十三日,在听雨轩赐萨仁青梅酒,嘉奖其互市之功。李忠将毒酒放在听雨轩的案上,酒壶旁摆着 “南宋官窑的酒杯”(理宗常用的酒杯,显 “重视”),只待萨仁赴宴 —— 理宗坐在宋宫的龙椅上,心里既盼着萨仁赴宴,又怕宴后引发的风波,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龙椅的扶手,满是焦虑。
史宅之虽被关押在元军羁押营,却通过残余势力(如前户部小吏张强的旧部),得知了理宗的毒酒谋划 —— 他深知,萨仁是自己与元廷博弈的唯一 “缓冲”:杀了萨仁,元廷必迁怒南宋宗室,萧虎可能直接派军进攻,自己再无翻盘机会;留着萨仁,既能安抚元廷,又能借萨仁牵制理宗与赵孟頫,为将来复出铺路。因此,他必须尽快阻止理宗。
史宅之首先通过 “羁押营的送饭杂役”(徐党残余,史宅之早年收买),联络上仍潜伏在宋宫的旧部宦官王喜 —— 王喜曾是史宅之的亲信,负责宋宫的后勤,仍能接触到理宗的动向。史宅之让杂役传递密信给王喜,信中写道:“理宗欲赐毒酒除萨仁,此举必祸及南宋,速想办法让我面见理宗,我有妙计可解此危。” 王喜接到密信后,不敢耽搁,立刻开始谋划如何让史宅之面见理宗。
王喜利用 “理宗对元廷的恐惧”,向理宗进言:“陛下,史宅之虽被羁押,却熟悉元廷的习性,臣听闻他有‘对付元廷的妙计’,若能让他面见陛下,说不定能帮陛下解决萨仁这个隐患,还能应对元军的威胁。” 理宗本就对杀萨仁后的元廷反应担忧,听王喜这么说,立刻心动:“史宅之真有妙计?可他是阶下囚,见他会不会有风险?” 王喜道:“陛下可在宋宫的‘戒备室’见他,周围安排禁军,他插翅难飞;若他说的不是妙计,再将他押回羁押营即可。”
理宗同意后,王喜立刻去元军羁押营,说服看守的元军护治士兵 —— 他谎称 “理宗要让史宅之指认徐党残余,协助元廷清剿”,元军士兵虽有疑虑,却也想尽快肃清残余,便同意让史宅之暂时离开羁押营,由王喜带着禁军 “护送” 前往宋宫。史宅之走出羁押营时,穿着粗布囚服,头发凌乱,却眼神锐利 —— 他知道,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前往宋宫的路上,史宅之对王喜道:“你告诉陛下,我不仅能劝他不杀萨仁,还能帮他控制萨仁,让萨仁为南宋所用;但面见时,你要退下,我要单独跟陛下说,这是妙计的关键。” 王喜虽不解,却也不敢违抗,只能答应。史宅之心里盘算:单独面见,才能说服理宗,也能避免王喜泄露自己的真实意图 —— 他要的不是帮理宗,是帮自己。
抵达宋宫戒备室后,理宗已坐在案后,周围站着四名禁军。史宅之躬身行礼,不等理宗开口,便直接道:“陛下,臣听说您要赐毒酒除萨仁?万万不可!杀萨仁,就是引元军来攻,南宋宗室危在旦夕;留萨仁,才能保南宋暂时安稳,还能为陛下争取时间!” 理宗没想到史宅之竟知道毒酒谋划,顿时脸色一变:“你…… 你怎么知道?” 史宅之笑道:“陛下的一举一动,臣虽在羁押营,却也能知晓 —— 现在,陛下愿不愿听臣细说?”
史宅之劝止理宗,并非出于 “保护萨仁”,而是基于对 “形势与利益” 的精准算计 —— 他向理宗剖析杀与留萨仁的利弊,句句戳中理宗的恐惧与贪欲,将 “留萨仁” 包装成 “保宗室、抗元廷” 的唯一选择,实则为自己的后续布局埋下伏笔。
第一重逻辑:杀萨仁必引元军之祸。史宅之对理宗道:“陛下,萨仁是萧虎的孙女,是元廷在临安的核心 —— 杀了她,萧虎定会以为是南宋宗室故意挑衅,巴图额尔敦的三千骑兵就在临安西郊,元军可随时攻城;中都的萧虎若再派大军南下,南宋根本抵挡不住,到时候,宗室不仅保不住权,连命都可能没了。” 他还举例:“之前史某挑拨陛下猜忌萨仁,萧虎就派李默来临安监视,可见萨仁在萧虎心中的分量 —— 杀萨仁,就是捅马蜂窝。” 理宗听后,脸色发白,他最怕的就是元军进攻,史宅之的话,正好击中他的软肋。
第二重逻辑:留萨仁可做元廷缓冲。史宅之继续道:“留着萨仁,萧虎会以为陛下仍信任元廷,元军不会轻易动兵;陛下还能通过萨仁,向萧虎传递‘南宋愿继续协作’的假消息,拖延元廷进攻的时间 —— 这期间,咱们可以暗中招募士兵、储备粮草,为将来对抗元廷做准备。” 他甚至提议:“陛下可让萨仁帮咱们向元廷求粮,说江南粮荒未完全缓解,若萨仁能求来粮,既安抚了流民,又能让元廷觉得萨仁仍受陛下信任,一举两得。” 理宗闻言,开始动摇:“留着她,真能拖延时间?”
第三重逻辑:留萨仁可制衡南宋内部。史宅之深知,理宗不仅怕元廷,也怕南宋旧部(如赵孟頫)夺权 —— 赵孟頫支持萨仁,若杀了萨仁,赵孟頫可能彻底倒向元廷;留着萨仁,既能通过萨仁牵制赵孟頫(赵孟頫因萨仁在,不会轻易反),又能利用萨仁打压其他宗室老臣(如赵与芮)。史宅之道:“赵孟頫只认萨仁,留着萨仁,就能控制赵孟頫;赵与芮想夺陛下的权,陛下可让萨仁去‘劝说’赵与芮,萨仁的话,赵与芮不敢不听 —— 这是陛下制衡内部的好机会。” 这番话,让理宗看到了 “留萨仁” 的另一重好处:不仅对外,还能对内夺权。
第四重逻辑:留萨仁可做 “弃子” 备用。史宅之最后道:“就算将来元廷要进攻,陛下也可将萨仁交出去,说‘是萨仁擅自与元廷勾结,陛下不知情’,将责任推给萨仁,既能平息萧虎的怒火,又能保住宗室 —— 萨仁就是陛下的‘弃子’,留着她,陛下多一张底牌。” 这种 “功利到极致” 的逻辑,反而让理宗觉得 “稳妥”—— 他向来习惯推卸责任,史宅之的提议,正好符合他的性格。
理宗沉默半晌,问史宅之:“若萨仁发现朕的谋划,反过头来帮元廷对付朕怎么办?” 史宅之笑道:“陛下放心,臣会帮陛下监视萨仁 —— 臣在临安还有些旧部,可安插在萨仁身边,萨仁的一举一动,都会禀报陛下;若萨仁有异动,臣会第一时间告诉陛下,陛下再做处置也不迟。” 理宗终于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毒酒之事,搁置不议!”
在史宅之的劝说下,理宗虽决定搁置毒酒谋划,内心却仍在 “杀” 与 “留” 间摇摆 —— 他既怕留萨仁引祸,又怕杀萨仁招灾,最终的决策,不是基于 “治世”,而是基于 “逃避”:将难题交给史宅之,自己则做 “表面安稳” 的宗室,这种懦弱的决策,注定了南宋宗室的被动局面。
决策的第一步是 “搁置毒酒”。理宗让李忠将听雨轩的毒酒撤下,藏回太医院,还叮嘱李忠:“此事不准对外人提,若有人问起,就说‘陛下只是想嘉奖萨仁,没别的意思’。” 李忠领命后,心里松了口气 —— 他本就怕毒酒之事败露,现在搁置,正好不用担风险。理宗看着李忠离开的背影,却又喃喃自语:“若萨仁真的反了,史宅之能对付得了吗?” 他对史宅之的信任,也仅停留在 “暂时有用” 的层面。
第二步是 “召见萨仁,假意安抚”。理宗为了掩盖自己的谋划,以 “商议互市后续事宜” 为名,召见萨仁赴宋宫议事。萨仁接到旨意后,心里隐约觉得不对劲 —— 互市后续事宜已与赵孟頫商议妥当,理宗突然召见,恐有变故。楚兰劝萨仁:“姑娘,要不要带些人去?宋宫怕是不安全。” 萨仁摇头:“若理宗真有恶意,带再多的人也没用;若只是议事,带人行事反而显得咱们心虚。” 她只带了小翠,轻装前往宋宫。
议事时,理宗刻意表现 “亲近”:他让宫女给萨仁倒普通的茶水(非之前准备的毒酒),还对萨仁道:“萨仁姑娘,互市能顺利推进,你功不可没,朕赏你‘江南协作都尉’的虚职,以后你在临安处理事务,宗室会多配合你。” 萨仁躬身谢恩,却不动声色地观察理宗 —— 她发现理宗眼神闪烁,不敢与自己对视,且案上的青梅酒(之前准备赐毒酒的酒)不见了,心里立刻明白:理宗定有过不利于自己的谋划,现在只是暂时搁置。
议事结束后,理宗单独留下萨仁,试探道:“萨仁姑娘,元廷将来对南宋宗室,会如何处置?会不会…… 会不会废了朕的宗室之位?” 萨仁道:“陛下放心,萧将军推行双法,只为江南百姓安稳,不会轻易废黜宗室 —— 只要宗室与元廷协作,百姓能过好日子,宗室的体面,元廷会保留。” 这番话,既没承诺,也没安抚,只是陈述事实,却让理宗稍微安心 —— 他觉得萨仁 “暂无反意”,留着她,确实能暂时安稳。
决策的最后一步是 “委托史宅之监视萨仁”。理宗让史宅之 “暂任南宋宗室协防官”,负责 “监视萨仁与元廷的联络、收集萨仁的动向”,还将自己的部分旧部交给史宅之指挥。史宅之领命后,心里暗喜:“终于重新获得权力,只要控制了萨仁的动向,将来就能利用她与元廷博弈,甚至翻盘。” 理宗却没察觉史宅之的野心,只觉得 “有人帮自己监视萨仁,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萨仁离开宋宫后,对楚兰道:“理宗的猜忌,不会因为一次议事就消除,咱们以后要更谨慎 —— 元廷的情报,要及时传递;流民的安抚,不能松懈,只有百姓安稳,咱们才有立足的根本。” 楚兰点头:“姑娘放心,咱们会小心的。” 理宗的摇摆决策,不仅没解决问题,反而让南宋宗室的权力格局更复杂 —— 史宅之重新掌权,萨仁警惕加深,元廷的统一步伐,也因这场 “毒酒风波”,变得更加坚定。
萨仁从宋宫议事中,敏锐察觉到理宗的 “异常”—— 理宗的假意亲近、眼神躲闪,以及消失的青梅酒,都让她意识到 “理宗曾有不利于自己的谋划”。她没有声张,而是选择 “低调行事、加强防备”,同时将情况传递给中都的萧虎与耶律楚材,确保元廷知晓南宋宗室的动向,避免陷入被动。
第一步是 “低调行事,减少猜忌”。萨仁减少了与元廷驿馆的联络频率,从 “每月三次” 改为 “每月一次”,且联络时尽量让南宋旧部(如赵孟頫)在场,以示 “公开透明”;她还主动减少在流民中的活动,将织坊与农耕的管理交给陈谦与赵孟頫,自己则专注于 “双法文书整理”,避免因 “过于显眼” 引发理宗的进一步猜忌。小翠不解:“姑娘,您为什么要把权力交给别人?流民们都信任您。” 萨仁道:“现在理宗猜忌我,若我继续掌权,只会让他更不安;交给陈郎中与赵大人,既能让理宗放心,又能让他们多承担责任,一举两得。”
第二步是 “加强身边防备”。萨仁筛选西暖阁的侍女与杂役,将史宅之安插的眼线(如之前的侍女小翠,虽已被感化,但仍与史宅之有联系)调离核心岗位,换上自己信任的流民子女;她还让楚兰与老周(元廷细作)加强西暖阁的夜间巡逻,防止有人暗中偷袭。有次,史宅之派来的旧部试图潜入萨仁的书房,偷取元廷的文书,被巡逻的老周当场抓获 —— 萨仁没有声张,只是将人交给元军护治千户处置,既敲打了史宅之,又没激化与理宗的矛盾。
第三步是 “传递情报给中都”。萨仁用 “织坊报表夹层” 的方式,将理宗的异常动向(包括召见时的试探、史宅之重新掌权、监视自己的旧部)写成情报,交给护治千户张恒,让他送往中都。情报中,萨仁分析:“理宗猜忌加深,史宅之欲借监视我重新掌权,南宋宗室内部矛盾加剧,元廷可趁机推进统一,避免夜长梦多。” 她还建议萧虎:“可派少量虎贲骑兵加强临安西郊的驻守,既震慑南宋宗室,又能保护流民,防止史宅之的残余势力作乱。”
第四步是 “安抚南宋旧部,孤立史宅之”。萨仁知道史宅之想利用旧部监视自己,便主动与陈谦、赵孟頫等南宋旧部联络,向他们透露 “史宅之曾挑拨理宗猜忌,试图破坏互市”,让他们对史宅之产生警惕。陈谦对萨仁道:“萨仁姑娘放心,史宅之的为人,我们清楚,不会听他的挑拨;咱们会继续推进双法,帮百姓过好日子。” 赵孟頫也道:“若史宅之有异动,我们会第一时间告诉你,绝不让他破坏临安的安稳。” 萨仁的这一举措,让史宅之的监视计划难以推进 —— 旧部们不再完全听从史宅之,反而成了萨仁的 “间接眼线”。
最后,萨仁还特意 “示弱” 给理宗看。她以 “身体不适” 为由,减少赴宋宫议事的次数,每次议事都表现得 “谨慎恭敬”,甚至主动向理宗 “请教” 双法的推进细节,让理宗觉得 “萨仁仍受自己控制”。理宗见萨仁如此 “听话”,对她的猜忌果然减轻了几分,不再频繁派人行监视 —— 萨仁的敏锐与应对,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机,还为元廷的统一争取了时间。
史宅之劝止理宗后,并未满足于 “宗室协防官” 的职位 —— 他将萨仁视为 “复出的跳板”,一边假意帮理宗监视萨仁,一边暗中利用萨仁与元廷的关系,为自己铺路,试图在南宋宗室与元廷之间,找到一条 “既能保命,又能夺权” 的道路。
第一步是 “假意监视,实则拉拢”。史宅之派去监视萨仁的旧部,并非真的收集萨仁的 “罪证”,而是向萨仁传递 “示好信号”—— 旧部会悄悄告诉萨仁:“史相公知道姑娘是为百姓好,之前的误会,都是理宗的猜忌,史相公愿帮姑娘化解与宗室的矛盾。” 史宅之还通过旧部,给萨仁送去 “南宋粮储的最新数据”(虽不准确,却能显示 “合作诚意”),试图让萨仁相信 “他是可以合作的对象”。萨仁看穿了史宅之的意图,却不戳破 —— 她知道,留着史宅之与理宗的矛盾,对元廷有利。
第二步是 “向理宗传递假情报,巩固信任”。史宅之故意向理宗禀报 “萨仁与元廷的联络减少,且多与南宋旧部商议,暂无异动”,甚至编造 “萨仁劝元军减少西郊驻军” 的假消息,让理宗觉得 “萨仁已被控制,对宗室无威胁”。理宗果然对史宅之更加信任,将 “南宋宗室的部分兵权”(如宋宫禁军的管理权)交给史宅之 —— 史宅之终于重新掌握了部分实权,为后续的布局打下基础。
第三步是 “联络徐党残余,积蓄力量”。史宅之利用 “宗室协防官” 的身份,暗中联络之前溃散的徐党残余(约百人),将他们伪装成 “宋宫禁军”,编入自己的麾下;他还通过旧部,向流民中散布 “史相公将帮宗室恢复权力,让流民过上好日子” 的谣言,试图拉拢流民,与萨仁争夺民心。有次,史宅之的旧部在流民安置点散布谣言,被萨仁的侍女小翠当场揭穿 —— 小翠拿出元廷给流民的青稞,对流民道:“大家能吃饱饭,是萨仁姑娘与元廷的功劳,史相公以前扣咱们的粮,现在又来骗咱们,别信他!” 史宅之的拉拢计划,暂时受挫。
第四步是 “试探元廷的态度”。史宅之通过萨仁的旧部,向元廷驿馆传递 “史宅之愿协助元廷治理江南” 的消息,试图让元廷觉得 “他比理宗更有利用价值”。元廷驿馆将消息传递给中都,耶律楚材对萧虎道:“史宅之是个投机分子,不可信任,但可暂时利用他与理宗的矛盾,加速南宋宗室的瓦解。” 萧虎同意:“让驿馆的人假意回应史宅之,说‘若他真能协助治世,元廷可考虑给他职位’,吊着他的胃口,不让他与理宗联手。”
史宅之的最终目标,是 “取代理宗,成为南宋宗室的核心,再与元廷谈判,争取‘半独立’的地位”。他对亲信旧部道:“只要咱们控制了宋宫禁军,拉拢了部分流民,再让萨仁帮咱们向元廷说情,理宗就不得不让位于我;到时候,我再与萧虎谈判,保江南半独立,咱们就能掌控江南的权力。” 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暴露了史宅之的贪婪与短视 —— 他既没看清元廷统一的决心,也没意识到流民对萨仁的信任早已超过宗室,他的布局,注定只是一场徒劳。
毒酒风波后,南宋宗室的内部矛盾彻底激化 —— 理宗的懦弱多疑、史宅之的功利夺权、赵孟頫的务实协作,三方形成对峙,宗室的权力结构摇摇欲坠,再也无法形成 “对抗元廷” 的合力,反而加速了南宋的衰落。
理宗与赵孟頫的矛盾,因萨仁而起。赵孟頫支持萨仁推进双法,多次劝理宗 “信任萨仁,以百姓为重”,却被理宗视为 “通元”。有次,赵孟頫向理宗奏报 “江南农耕试点需元廷农官协助”,理宗却怒道:“你眼里只有萨仁,只有元廷,还有没有南宋宗室?” 赵孟頫无奈,只能私下与萨仁协作,不再向理宗请示 —— 这让理宗更加猜忌,甚至让史宅之监视赵孟頫的动向。赵孟頫对萨仁道:“陛下现在只信史宅之,咱们的协作,只能更隐蔽,不然会被史宅之抓住把柄。”
史宅之与赵孟頫的矛盾,则是权力之争。史宅之想拉拢南宋旧部,却发现赵孟頫在旧部中威望更高 —— 陈谦、张达等旧部都更愿意听从赵孟頫的安排,而非史宅之。史宅之便向理宗进谗言:“赵孟頫与萨仁过从甚密,恐已投靠元廷,若不限制他,将来会成为宗室的大患。” 理宗果然下旨,限制赵孟頫的权力,将 “江南粮储的管理权” 交给史宅之 —— 史宅之趁机安插自己的旧部,却因不懂粮储管理,导致江南粮储记录混乱,流民的青稞供应出现延迟,旧部们对史宅之更加不满。
理宗与史宅之的矛盾,隐藏在 “信任” 之下。理宗虽信任史宅之,却也怕史宅之夺权 —— 他将宋宫禁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交给史宅之,另一部分交给自己的亲信宦官李忠,相互制衡;史宅之则想彻底掌控禁军,多次向理宗 “请求统一禁军管理”,都被理宗拒绝。史宅之心里清楚:“理宗只是利用我,若我真的掌控了禁军,他定会像对萨仁一样,对我下杀手。” 这种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关系,让宗室的权力结构更加脆弱。
三方矛盾的爆发,源于 “粮储延迟事件”。史宅之管理粮储后,因旧部贪污,导致流民的青稞供应延迟三日,流民们聚集在宋宫门外请愿,要求 “恢复赵孟頫管理粮储”。理宗让史宅之处理,史宅之却将责任推给 “元廷粮援未到”,还想派兵驱散流民 —— 赵孟頫得知后,立刻找到萨仁,请求元廷提前调拨青稞,缓解流民的不满。萨仁让张恒从元军粮站调拨一千石青稞,很快送到流民手中,流民们纷纷散去。理宗得知后,既感激萨仁,又对史宅之不满,对史宅之道:“你连粮储都管不好,还怎么帮朕对付元廷?” 史宅之只能谢罪,心里却对赵孟頫与萨仁更加怨恨。
矛盾的激化,让南宋宗室彻底分裂:理宗困在宋宫,既怕元廷,又怕内部夺权;史宅之掌控部分权力,却不得人心;赵孟頫与萨仁协作,获得流民与旧部的支持,却被理宗猜忌。耶律楚材从元廷驿馆的情报中得知后,对萧虎道:“南宋宗室已内部分裂,无力抵抗,统一江南的时机,已经成熟。” 萧虎点头:“再等几日,待巴图额尔敦的骑兵休整完毕,咱们就可推进统一,让江南百姓彻底安稳。”
至元四十五年春的 “毒酒风波”,虽以 “毒酒搁置” 告终,却成了南宋宗室走向末路的 “催化剂”—— 它暴露了理宗的懦弱与猜忌、史宅之的贪婪与短视、宗室内部的分裂与无能,也让元廷彻底认清 “南宋宗室不可靠,统一江南需主动推进”,最终加速了元代统一江南的进程。
对南宋宗室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民心尽失”。流民们虽不知 “毒酒谋划”,却从理宗的反复、史宅之的夺权、粮储的延迟中,看到了宗室的 “无能与自私”—— 他们不再信任宗室,反而更加依赖萨仁与元廷。流民王氏对织坊工匠们道:“宗室只想着自己的权,萨仁姑娘才想着咱们的饭,以后咱们就跟着萨仁姑娘,跟着元廷,准没错。” 这种民心的转向,是南宋宗室最可怕的损失 —— 没有民心,宗室的统治便失去了根基。
对史宅之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短暂复出,最终覆灭”。史宅之虽借风波重新获得权力,却因粮储管理失误、拉拢流民失败,失去了理宗的部分信任;他试图与元廷谈判,却被元廷视为 “投机分子”,只是被暂时利用。最终,在元廷统一江南的战役中,史宅之试图率宋宫禁军抵抗,却因禁军士兵多是流民出身,不愿为他卖命,纷纷倒戈 —— 史宅之被元军抓获,最终被押往中都处置,他的 “翻盘梦” 彻底破碎。
对萨仁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更坚定的治世立场”。萨仁从风波中,彻底看清了南宋宗室的 “不可协作性”—— 理宗的猜忌、史宅之的算计,让她明白 “通过双法让南宋宗室主动归附” 已不可能,只有元廷统一江南,才能让百姓真正安稳。她向萧虎建议:“江南宗室内部矛盾激化,流民渴望统一,元廷可趁机推进,以‘护民安治世’为名,减少抵抗,快速稳定江南。” 萧虎采纳了她的建议,加快了统一的准备。
对元廷而言,风波的影响是 “统一策略的调整”。此前,萧虎还希望 “通过互市、和亲等手段,和平统一江南”;风波后,他意识到 “南宋宗室的反复与不可信”,决定调整策略:在保持互市、安抚流民的同时,加强军事部署,准备 “武力威慑下的和平统一”—— 巴图额尔敦的三千虎贲骑兵加强了临安西郊的驻守,耶律楚材则开始整理江南的治世文书,为统一后的管理做准备。
最深远的影响,是 “江南统一的加速”。毒酒风波后仅一个月,元廷便以 “史宅之试图叛乱、威胁流民安全” 为由,派巴图额尔敦率骑兵进入临安城,接管宋宫 —— 理宗见元军势大,又无流民支持,只能选择归附;赵孟頫、陈谦等南宋旧部,主动协助元廷整理江南事务;萨仁则继续推进双法,安抚流民。至元四十五年秋,江南彻底纳入元廷的治世体系,南宋宗室的统治,正式终结。
回顾这场毒酒风波,耶律楚材在《双廷治世录》中写道:“理宗之猜忌,史宅之之算计,皆为权力私欲,不顾百姓死活;萨仁之贤德,流民之期盼,才是治世之本。南宋宗室之亡,非因元军之强,实因自身之失 —— 失民心者,失天下,此乃千古不变之理。” 这场风波,不仅是南宋宗室的末路悲歌,更是元代统一江南的重要节点,它证明:治世的核心是民心,而非权力;统一的必然,源于百姓对安稳的渴望,而非军事的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