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章:税案互参(至元四十四年夏的廷争与制衡)(至元四十四年夏?大都刑部衙署与白虎殿)
刑部的案卷在案上堆成小山,赵谦用朱笔圈出 “云州税册” 上的异常 —— 原定为 “每丁年纳粟三石” 的汉民税,被改成了 “粟二石、马一匹”。更刺眼的是修改处盖着的蒙古千户印,墨迹尚未干透。“是合丹王的人干的,” 赵谦对周显道,“他把云州当成了草原,用‘茶马互市’的规矩收税。”
云州的里正(汉人乡官)送来的诉状上,血指印洇透了纸背:“蒙古兵强牵耕牛抵马,十户已无畜力,秋播难继。” 周显翻到税册的蒙古文副本,发现 “马一匹” 旁被批注 “可折羊五只”—— 完全照搬草原的 “牲畜税” 标准。他捏紧诉状:“再这么改下去,燕云的汉人怕是要逃去江南了。”
帖木儿却在北馆为合丹王辩护:“云州本是牧马地,收匹马怎么了?当年咱们打下来时,流的是蒙古人的血!” 合丹王更让亲兵带着改过的税册去户部 “备案”,户部尚书不敢拒,只能在备注栏写 “暂存待议”,这三个字成了导火索。
周显联合二十余名汉臣在白虎殿外 “伏阙上书”,奏章用锦缎封套,封面题 “请正税律,以安民生”。赵谦捧着云州的地契账册跪在最前,账册里夹着农户的纳税记录,每笔都标着 “按至元新律”—— 与蒙古千户改的税目形成刺眼对比。
“合丹王擅改税赋,是违《至元新格》!” 周显的声音在丹墀下回荡,“律法载明‘汉地用粮税,草原用畜税’,岂能混为一谈?” 卢景裕补充:“云州七成是农田,若强征马匹,明年必生民变。” 汉臣们齐声附和,纱帽在日头下泛着白光,像一片沉默的抗议。
合丹王冲出列,手里的马鞭指着周显:“你们汉人懂什么!马是兵源,不收马,将来谁去打仗?” 帖木儿帮腔:“萧将军说了‘军民分治’,税赋也该分治 —— 蒙古人定的税,汉人管不着!” 双方的争执让廊下的铜鹤都在震颤,礼官急得直冒汗,却不敢打断。
萧虎在白虎殿内听着外面的争吵,手里摩挲着那把波斯锦包裹的匕首(伊本所赠)。李默刚送来密报:合丹王改税是为了讨好阿里不哥(和林的宗室),想借 “增加军畜” 邀功;周显的弹劾则是为了给江南士族看 —— 证明汉臣在大都仍有话语权。
“两边都在演戏,” 萧虎对耶律楚材道,“合丹要的是宗室的支持,周显要的是汉人的信任。” 他翻看着云州的舆图,云州位于燕云与草原的交界,是税收制度的 “缓冲区”,改税之争本质是 “谁来定义缓冲区的规则”。
当争吵声传到 “狼虎交椅” 前时,萧虎忽然起身,匕首 “当啷” 一声插在案上:“都进来。”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外瞬间安静 —— 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裁决开始了。
白虎殿内,合丹王把改过的税册拍在萧虎面前:“云州收的马,臣已分给怯薛军(禁军),这是为了朝廷!” 他掀开账册,里面记着 “得马三百匹”,却没提 “强夺耕牛三百头”。周显立刻呈上里正的血状:“合丹王的‘马’,是抢来的!” 赵谦补充:“有七户农户被逼得卖了女儿,这是税册上没写的。”
帖木儿试图和稀泥:“不如各退一步,马折半收?” 被周显厉声驳回:“律法不是买卖!” 合丹王见状,突然跪请:“若按汉臣说的改回去,蒙古子弟会说大汗偏护汉人 —— 臣请将军三思!” 这话戳中了要害 —— 萧虎既要稳住汉人,又不能失了蒙古军心。
萧虎的目光扫过殿柱上的 “日月同辉” 浮雕,忽然问耶律楚材:“《大札撒》里,擅改税赋该当何罪?” 耶律楚材答:“罚没畜产一半,鞭二十。” 又问:“汉律里,大臣借弹劾结党营私呢?” 赵谦接口:“按《唐律》,杖三十,罢官。” 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 谁也没想到,萧虎会把两边都算进去。
“合丹王擅改税律,罚没云州所收马匹,鞭二十,闭门思过三月。” 萧虎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合丹王的脸瞬间涨成紫猪肝色,却不敢反驳 —— 他知道这已是从轻发落。“周显率臣伏阙,虽为正税,却有结党之嫌,杖三十,罚俸半年。” 周显叩首领罚,额头抵着金砖,心里却松了口气 —— 至少保住了税律的尊严。
最惊人的是对赵谦与帖木儿的处置:“赵谦身为刑部官,未先禀而后奏,杖二十;帖木儿偏袒宗室,失察之过,同杖二十。” 虎卫营的士兵立刻上前,廷杖的木板在青砖上磕出闷响,汉臣与蒙古那颜都看着自己人受刑,谁也说不出话。
萧虎指着那把波斯匕首:“这匕首的柄,一边是宝石,一边是象牙,缺了哪边都握不稳。” 他走到狼虎交椅旁,拍了拍左扶手上的狼首:“这扶手是蒙古,” 又拍右扶手的虎爪,“这是汉人,缺一,椅必倾。” 这话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
合丹王被抬回北馆时,鞭伤渗血染红了毡毯。他对亲信吼道:“萧将军是帮汉人压咱们!” 亲信却递上耶律楚材送来的伤药:“楚材大人说,将军罚您,是怕阿里不哥借‘蒙古人受辱’闹事,这是护着您。” 合丹王捏着药瓶,忽然沉默 —— 他懂,这是 “打一巴掌给颗糖”。
周显在府里养伤,赵谦带伤来看他,膝盖还在渗血。“将军是想让咱们知道,” 周显忍着痛道,“弹劾可以,但不能逼得太紧。” 他让门生把云州税册改回原样,特意在蒙古文副本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 这是向蒙古那颜示好:汉臣不会独占税权。
帖木儿去探望合丹王时,带了壶马奶酒:“别怨将军,他要是偏着咱们,江南的士绅就该反了。” 合丹王灌了口酒,忽然笑了:“那汉人也挨了打,算扯平。” 两个蒙古那颜的笑声里,带着几分无奈的清醒。
萧虎让耶律楚材牵头,重拟《汉地畜税补充条例》:“汉人纳粮为主,若有畜产,每十头可折粮一石 —— 不得强征。” 特意加了 “蒙古千户改税需经户部与刑部会签”,堵死了私改的漏洞。
云州的里正带着新税册回乡时,虎卫营派了两队人护送:一队蒙古兵,监督 “不得强征”;一队汉兵,核查 “折粮标准”。农户们看着改回的税目,又看了看护送的士兵,有人试着牵回被抢的耕牛,蒙古兵没拦 —— 这比任何律法都更让人安心。
户部尚书把新条例刻在石碑上,立在衙门口,左边刻蒙古文,右边刻汉文,中间用朱砂画了道线 —— 像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像条必须共存的纽带。
观星台的密报汇总里,李默标注了南北的反应:燕云汉人 “私设香案,谢萧将军”;蒙古牧民 “虽怨罚合丹,却赞将军公平”;江南士族 “说汉臣虽受杖,却保住了税权”;和林宗室 “骂合丹无能,却未敢问责萧将军”。
“两边都觉得自己没输,” 李默对萧虎道,“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他呈上云州的最新舆情:有蒙古兵帮汉人耕地,因为 “将军说罚没的马可以借他们用”;也有汉人给蒙古千户送新麦,“谢他不再强征”。这些细节,比奏章更能说明人心。
萧虎把密报放在狼虎交椅旁:“制衡不是让他们相斗,是让他们知道,斗则两伤,和则两利。” 窗外的阳光透过虎首浮雕,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这微妙的平衡。
云州的农户王老实,把改过的税册用布包好,藏在房梁上。他去年纳了三石粟,今年按新条例,用两头羊折了半石,剩下的用粟补齐 —— 比蒙古千户改的税少了近一半。“不管是狼是虎,” 他对儿子道,“能让咱活下去的就是好官。”
蒙古百户巴特尔,在被罚没马匹后,按萧虎的命令帮汉人耕地。他看着汉人的曲辕犁比草原的木犁好用,忍不住问:“这犁能教咱们做吗?” 王老实笑着递给他个麦饼:“只要不抢,啥都能教。” 两人的手在犁把上碰在一起,一个粗糙带茧,一个沾着泥土,却没再缩回。
这些琐碎的互动,没被写进税册,却悄悄改变着云州的空气 —— 比廷争更实在,比律法更绵长。
萧虎在白虎殿单独召见周显与帖木儿,指着狼虎交椅:“你们看这扶手,狼首的獠牙对着外,虎爪的锐甲也对着外 —— 它们不是互相撕咬,是一起护着中间的座位。” 他让两人各扶一边扶手,“试试少一边会怎样。”
周显松开手,椅子立刻向蒙古那颜那边倾斜;帖木儿松手,又向汉臣这边歪。“这就是大都的规矩,” 萧虎道,“蒙古人不能没汉人治农耕,汉人不能没蒙古人保疆土,缺了谁,这椅子都坐不稳。”
两人躬身领命时,忽然明白:杖责不是惩罚,是提醒。合丹王的私改、周显的弹劾,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而萧虎要做的,就是划定这条底线 —— 既不让特权压过律法,也不让文臣架空武备。
暮色中的白虎殿,狼虎交椅静静立在中央,左右扶手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它们或许永远不会真正 “相融”,却在日复一日的制衡中,成了支撑这座新城最稳固的骨架。而那本改过又改的税册,不过是这骨架上,又一道被岁月磨平的刻痕。
刑部的案卷在案上堆成小山,赵谦用朱笔圈出 “云州税册” 上的异常 —— 原定为 “每丁年纳粟三石” 的汉民税,被改成了 “粟二石、马一匹”。更刺眼的是修改处盖着的蒙古千户印,墨迹尚未干透。“是合丹王的人干的,” 赵谦对周显道,“他把云州当成了草原,用‘茶马互市’的规矩收税。”
云州的里正(汉人乡官)送来的诉状上,血指印洇透了纸背:“蒙古兵强牵耕牛抵马,十户已无畜力,秋播难继。” 周显翻到税册的蒙古文副本,发现 “马一匹” 旁被批注 “可折羊五只”—— 完全照搬草原的 “牲畜税” 标准。他捏紧诉状:“再这么改下去,燕云的汉人怕是要逃去江南了。”
帖木儿却在北馆为合丹王辩护:“云州本是牧马地,收匹马怎么了?当年咱们打下来时,流的是蒙古人的血!” 合丹王更让亲兵带着改过的税册去户部 “备案”,户部尚书不敢拒,只能在备注栏写 “暂存待议”,这三个字成了导火索。
周显联合二十余名汉臣在白虎殿外 “伏阙上书”,奏章用锦缎封套,封面题 “请正税律,以安民生”。赵谦捧着云州的地契账册跪在最前,账册里夹着农户的纳税记录,每笔都标着 “按至元新律”—— 与蒙古千户改的税目形成刺眼对比。
“合丹王擅改税赋,是违《至元新格》!” 周显的声音在丹墀下回荡,“律法载明‘汉地用粮税,草原用畜税’,岂能混为一谈?” 卢景裕补充:“云州七成是农田,若强征马匹,明年必生民变。” 汉臣们齐声附和,纱帽在日头下泛着白光,像一片沉默的抗议。
合丹王冲出列,手里的马鞭指着周显:“你们汉人懂什么!马是兵源,不收马,将来谁去打仗?” 帖木儿帮腔:“萧将军说了‘军民分治’,税赋也该分治 —— 蒙古人定的税,汉人管不着!” 双方的争执让廊下的铜鹤都在震颤,礼官急得直冒汗,却不敢打断。
萧虎在白虎殿内听着外面的争吵,手里摩挲着那把波斯锦包裹的匕首(伊本所赠)。李默刚送来密报:合丹王改税是为了讨好阿里不哥(和林的宗室),想借 “增加军畜” 邀功;周显的弹劾则是为了给江南士族看 —— 证明汉臣在大都仍有话语权。
“两边都在演戏,” 萧虎对耶律楚材道,“合丹要的是宗室的支持,周显要的是汉人的信任。” 他翻看着云州的舆图,云州位于燕云与草原的交界,是税收制度的 “缓冲区”,改税之争本质是 “谁来定义缓冲区的规则”。
当争吵声传到 “狼虎交椅” 前时,萧虎忽然起身,匕首 “当啷” 一声插在案上:“都进来。”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殿外瞬间安静 —— 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裁决开始了。
白虎殿内,合丹王把改过的税册拍在萧虎面前:“云州收的马,臣已分给怯薛军(禁军),这是为了朝廷!” 他掀开账册,里面记着 “得马三百匹”,却没提 “强夺耕牛三百头”。周显立刻呈上里正的血状:“合丹王的‘马’,是抢来的!” 赵谦补充:“有七户农户被逼得卖了女儿,这是税册上没写的。”
帖木儿试图和稀泥:“不如各退一步,马折半收?” 被周显厉声驳回:“律法不是买卖!” 合丹王见状,突然跪请:“若按汉臣说的改回去,蒙古子弟会说大汗偏护汉人 —— 臣请将军三思!” 这话戳中了要害 —— 萧虎既要稳住汉人,又不能失了蒙古军心。
萧虎的目光扫过殿柱上的 “日月同辉” 浮雕,忽然问耶律楚材:“《大札撒》里,擅改税赋该当何罪?” 耶律楚材答:“罚没畜产一半,鞭二十。” 又问:“汉律里,大臣借弹劾结党营私呢?” 赵谦接口:“按《唐律》,杖三十,罢官。” 殿内的空气瞬间凝固 —— 谁也没想到,萧虎会把两边都算进去。
“合丹王擅改税律,罚没云州所收马匹,鞭二十,闭门思过三月。” 萧虎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合丹王的脸瞬间涨成紫猪肝色,却不敢反驳 —— 他知道这已是从轻发落。“周显率臣伏阙,虽为正税,却有结党之嫌,杖三十,罚俸半年。” 周显叩首领罚,额头抵着金砖,心里却松了口气 —— 至少保住了税律的尊严。
最惊人的是对赵谦与帖木儿的处置:“赵谦身为刑部官,未先禀而后奏,杖二十;帖木儿偏袒宗室,失察之过,同杖二十。” 虎卫营的士兵立刻上前,廷杖的木板在青砖上磕出闷响,汉臣与蒙古那颜都看着自己人受刑,谁也说不出话。
萧虎指着那把波斯匕首:“这匕首的柄,一边是宝石,一边是象牙,缺了哪边都握不稳。” 他走到狼虎交椅旁,拍了拍左扶手上的狼首:“这扶手是蒙古,” 又拍右扶手的虎爪,“这是汉人,缺一,椅必倾。” 这话像重锤,砸在每个人心上。
合丹王被抬回北馆时,鞭伤渗血染红了毡毯。他对亲信吼道:“萧将军是帮汉人压咱们!” 亲信却递上耶律楚材送来的伤药:“楚材大人说,将军罚您,是怕阿里不哥借‘蒙古人受辱’闹事,这是护着您。” 合丹王捏着药瓶,忽然沉默 —— 他懂,这是 “打一巴掌给颗糖”。
周显在府里养伤,赵谦带伤来看他,膝盖还在渗血。“将军是想让咱们知道,” 周显忍着痛道,“弹劾可以,但不能逼得太紧。” 他让门生把云州税册改回原样,特意在蒙古文副本上签了自己的名字 —— 这是向蒙古那颜示好:汉臣不会独占税权。
帖木儿去探望合丹王时,带了壶马奶酒:“别怨将军,他要是偏着咱们,江南的士绅就该反了。” 合丹王灌了口酒,忽然笑了:“那汉人也挨了打,算扯平。” 两个蒙古那颜的笑声里,带着几分无奈的清醒。
萧虎让耶律楚材牵头,重拟《汉地畜税补充条例》:“汉人纳粮为主,若有畜产,每十头可折粮一石 —— 不得强征。” 特意加了 “蒙古千户改税需经户部与刑部会签”,堵死了私改的漏洞。
云州的里正带着新税册回乡时,虎卫营派了两队人护送:一队蒙古兵,监督 “不得强征”;一队汉兵,核查 “折粮标准”。农户们看着改回的税目,又看了看护送的士兵,有人试着牵回被抢的耕牛,蒙古兵没拦 —— 这比任何律法都更让人安心。
户部尚书把新条例刻在石碑上,立在衙门口,左边刻蒙古文,右边刻汉文,中间用朱砂画了道线 —— 像道不可逾越的界限,又像条必须共存的纽带。
观星台的密报汇总里,李默标注了南北的反应:燕云汉人 “私设香案,谢萧将军”;蒙古牧民 “虽怨罚合丹,却赞将军公平”;江南士族 “说汉臣虽受杖,却保住了税权”;和林宗室 “骂合丹无能,却未敢问责萧将军”。
“两边都觉得自己没输,” 李默对萧虎道,“这就是最好的结果。” 他呈上云州的最新舆情:有蒙古兵帮汉人耕地,因为 “将军说罚没的马可以借他们用”;也有汉人给蒙古千户送新麦,“谢他不再强征”。这些细节,比奏章更能说明人心。
萧虎把密报放在狼虎交椅旁:“制衡不是让他们相斗,是让他们知道,斗则两伤,和则两利。” 窗外的阳光透过虎首浮雕,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像极了这微妙的平衡。
云州的农户王老实,把改过的税册用布包好,藏在房梁上。他去年纳了三石粟,今年按新条例,用两头羊折了半石,剩下的用粟补齐 —— 比蒙古千户改的税少了近一半。“不管是狼是虎,” 他对儿子道,“能让咱活下去的就是好官。”
蒙古百户巴特尔,在被罚没马匹后,按萧虎的命令帮汉人耕地。他看着汉人的曲辕犁比草原的木犁好用,忍不住问:“这犁能教咱们做吗?” 王老实笑着递给他个麦饼:“只要不抢,啥都能教。” 两人的手在犁把上碰在一起,一个粗糙带茧,一个沾着泥土,却没再缩回。
这些琐碎的互动,没被写进税册,却悄悄改变着云州的空气 —— 比廷争更实在,比律法更绵长。
萧虎在白虎殿单独召见周显与帖木儿,指着狼虎交椅:“你们看这扶手,狼首的獠牙对着外,虎爪的锐甲也对着外 —— 它们不是互相撕咬,是一起护着中间的座位。” 他让两人各扶一边扶手,“试试少一边会怎样。”
周显松开手,椅子立刻向蒙古那颜那边倾斜;帖木儿松手,又向汉臣这边歪。“这就是大都的规矩,” 萧虎道,“蒙古人不能没汉人治农耕,汉人不能没蒙古人保疆土,缺了谁,这椅子都坐不稳。”
两人躬身领命时,忽然明白:杖责不是惩罚,是提醒。合丹王的私改、周显的弹劾,都在试探对方的底线,而萧虎要做的,就是划定这条底线 —— 既不让特权压过律法,也不让文臣架空武备。
暮色中的白虎殿,狼虎交椅静静立在中央,左右扶手在烛火下泛着冷光。它们或许永远不会真正 “相融”,却在日复一日的制衡中,成了支撑这座新城最稳固的骨架。而那本改过又改的税册,不过是这骨架上,又一道被岁月磨平的刻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