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1章 茶引互搏-《巴图虎》

  871 章:茶引互搏(南宋的经济反击)(至元四十三年夏?临安与汴梁)

  史宅之在转运司的密室里,摩挲着新印的 “军票”—— 桑皮纸为底,上印朱雀纹,左侧盖着 “江淮盐铁司” 朱印,右侧是 “枢密院督造” 铜章。“这不是纸,是刀子。” 他对盐铁使道,“持宋室茶引者,可按一比三兑换军票,既能抵赋税,又能买官盐,让北境的虎纹茶引变成废纸。”

  军票的设计藏着深意:票面金额分 “一贯”“十贯”,背面印着淮南盐场的位置 —— 既是防伪,也暗示 “军票可换盐” 的信用根基。史宅之特意让人在临安最大的茶肆 “清风楼” 张贴告示,派说书先生讲解兑换流程:“拿一张宋引,换三贯军票,买盐能省两文钱,缴粮能顶三成税!” 百姓围着告示议论,有茶商当场掏出宋引:“我这就去换,看北人的虎纹引还能嚣张多久!”

  军票发行三日后,临安的茶引兑换点排起长队。茶商王敬之捧着五十张宋引,换了一百五十贯军票,转身就去盐市买了三车盐 —— 按市价,这些盐比用铜钱买省了两贯多。“史相公这招太狠了。” 他对同行道,“谁还留着虎纹引?北境的茶价怕是要塌了。”

  消息传到盱眙互市,虎纹茶引的价格一日三跌。月初能换两石米的一张引,月底连一石都换不到。北境茶商急得跳脚,有个蒙古商人抱着引去找张诚:“萧将军说这引能抵税,现在连粮铺都不收了!” 张诚按萧虎的吩咐,假意安抚:“只是暂时的,过几日就好了。” 心里却清楚,史宅之这是釜底抽薪 —— 断了虎纹引的流通,北境的茶叶就卖不出去,水师的军饷都成问题。

  汴梁的军器监里,萧虎看着堆积如山的铁器 —— 铁锅、铁犁、箭头,都是按他的命令赶制的。“告诉盱眙的人,” 他对周显道,“凡持虎纹茶引者,可用引换铁器,一张引换一口铁锅,十张换一把弯刀。” 周显皱眉:“铁器是军资,这么换太亏了。”

  萧虎指着账册上的茶库存:“北境现在堆着三百万斤茶,卖不出去就会发霉。用铁换引,一来能让虎纹引继续流通,二来南宋缺铁,茶商定会偷偷来换。” 他特意交代,换给南宋的铁锅要 “缺个角”“薄三分”—— 看似吃亏,实则用残次铁器换有用的茶引,还能让南宋的铁匠没生意做。“等他们的铁锅都用坏了,就只能来求咱们。” 萧虎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淮南铁矿,“这才是长久之计。”

  盱眙的黑市在夜色中活跃起来。南宋茶商李茂才揣着二十张虎纹引,摸进北岸的破庙,与张诚的人交易。对方递来一口铁锅,锅底果然有个小窟窿。“这……” 李茂才犹豫了。“嫌差?” 张诚的副手冷笑,“要么换,要么看着你的茶烂在库里。”

  李茂才咬牙换了 —— 他在北境进了十万斤茶,全用虎纹引付的账,不换成铁器,连本钱都收不回。回去的路上,他摸着锅上的窟窿,忽然明白:萧虎是故意的,这锅在南宋卖不出价,只能自己用,等于逼着他下次还来换。“南北的引,都成了他们的棋子。” 李茂才望着淮河的夜色,只觉得脊背发凉。

  这样的黑市交易越来越多,临安的巡逻兵查到过三起,缴获的铁锅都带着窟窿。史宅之看着这些残锅,对盐铁使道:“萧虎在用铁铺路,铺一条让虎纹引活下去的路。”

  临安的 “茶行街” 往日车水马龙,如今却关了近半店铺。小茶商赵三郎把最后一张宋引换成军票,只够买半车米。“前两年用虎纹引进茶,赚了些钱,” 他蹲在倒闭的店铺前,摸着门板上的 “赵记” 二字,“这月换军票,宋引是值钱了,可北境的茶卖不出去,南境的茶又被大商户垄断,我们这些小的,只能等死。”

  盱眙互市更惨,往日每日有两百多笔交易,如今只剩三四十笔,还都是大商户在撑。有个卖了三十年茶的老汉,把引撕碎扔进淮河:“朝廷打仗,我们遭殃!宋引、虎纹引,都是催命符!” 这话传到临安,理宗的御案上堆起了几十封诉苦的奏折,有官员甚至直言:“再这么下去,淮南要出民变了。”

  六、大商观望(资本的趋利避害)

  江南最大的茶商汪孚,手里握着十万张宋引和五万张虎纹引,却按兵不动。史宅之派人劝他 “全换军票,支持朝廷”,他只送了两箱龙井,说 “容老夫再想想”;萧虎的人许他 “用虎纹引换最好的铁器”,他也只回了句 “等北境的茶价稳了再说”。

  汪孚的账房里,掌柜的指着算盘:“宋引换军票,能赚三成;虎纹引换铁器,能赚五成,但风险大。” 汪孚捻着胡须:“史相公的军票,靠的是朝廷信用;萧将军的铁器,靠的是水师实力。谁赢,我就站谁那边。” 他让人把一半的茶运到福建,避开淮南的纷争 —— 大商户的生存之道,从来不是选边站,而是等胜负分。

  理宗在紫宸殿再次召集议事,何梦然拿着民间的怨言奏折:“军票兑换搞得民怨沸腾,不如暂停!” 史宅之反驳:“一停,虎纹引就会卷土重来,之前的努力全白费!” 户部尚书急道:“国库的盐快不够换了,再兑下去,军饷都发不出!”

  争论到午时,理宗望着殿外的梧桐叶,忽然道:“先停三个月吧。” 史宅之大惊:“陛下!” 理宗摆摆手:“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朕不能只为打仗,不管他们死活。” 他心里另有盘算 —— 徐党最近总说 “经济战劳民伤财”,暂停兑换,也算给他们一个台阶。

  史宅之退出大殿时,秋风卷起他的袍角,像在嘲笑这场半途而废的反击。他知道,这一停,萧虎的虎纹引就能喘口气,而南宋,失去了最好的压制机会。

  萧虎得知南宋暂停军票兑换,立刻下令:“虎纹引可换北境的棉布、药材,一张引换一匹布,十张换一斤当归。” 他还让李默在江南散布消息:“北境的引能换救命药,宋室的引只能压箱底。”

  效果立竿见影,盱眙的虎纹引价格回升了两成,有药铺甚至直接挂出 “收虎纹引,换药材” 的牌子。张诚在密信里写道:“汪孚已派人来谈,想用五万张虎纹引换铁器,说是要运去泉州卖。” 萧虎批复:“给最好的铁器,但要让他保证,只在南宋境内卖。” 他要让虎纹引不仅能流通,还能渗透到南宋的腹地。

  军票兑换暂停后,史宅之没闲着,他让人在宋引上加盖新印:“凭此引可优先买楼船票。” 原来他早与漕运司约定,用宋引能换长江的船票,比用铜钱便宜一半。“不能换盐,就换船运。” 他对盐铁使道,“只要宋引还有用,就压得住虎纹引。”

  这招虽没军票兑换厉害,却稳住了部分茶商。汪孚果然让人用宋引换了船票,把茶运到临安,赚了笔差价。“史相公还有后招。” 汪孚对掌柜的道,“这经济战,还没结束。” 只是他不知道,史宅之的船票里,藏着另一个计划 —— 每艘运茶的船上,都有暗探,盯着谁在用虎纹引交易。

  夏季的淮河,水面飘着残叶,像极了那些被撕碎的茶引。宋引靠着船票维持着一丝生气,虎纹引借着铁器交易缓过劲来,双方在市场上继续角力,只是不再像之前那般激烈。

  萧虎在汴梁看着茶价回升的账册,对周显道:“史宅之是个对手,可惜理宗不够信任他。” 史宅之在临安的灯下,修改着新的《茶引法》,准备开春后再推出。而淮南的茶商们,依旧在两种引之间挣扎,有人把引缝在棉袄里,有人用引换了过冬的口粮 —— 他们不懂什么经济战,只知道,能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淮河的水静静流淌,载着破碎的茶引,也载着南北双方未完的较量,奔向更深的秋冬。这场由茶引发起的战争,像一根无形的线,牵着朝堂的决策、民间的生计,还有那艘在长江上蓄势待发的楼船与虎头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