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 章:虎符密令(萧虎的双线布局)(至元四十三年夏?汴梁虎符堂)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萧虎从案头取出一枚鎏金虎符,沿中线剖开 —— 左半刻 “谍” 字,右半刻 “军” 字。他将写满密令的桑皮纸卷成细筒,塞进左符的中空夹层,对亲卫统领阿剌台道:“速送临安白虎堂,见李默亲授,带回右符为凭。”
阿剌台接过虎符时,指尖触到冰冷的金属棱,那是萧虎特意命工匠铸的倒刺,若中途被拆,纸卷便会碎裂。“需走哪条道?” 他低声问。萧虎推开窗,望着汴梁城外的运河:“乘‘黑鹞号’商船,以‘茶商押货’为幌子,过淮河时用半片虎纹茶引为暗号。” 夜风卷着烛火晃动,将二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如两尊对峙的石像。
七日后,临安 “虎记茶行” 的密室里,李默捧着那半枚虎符,展开已有些破损的密令。“绘制长江楼船图谱,必要时可‘借’船拆解”—— 萧虎的字迹力透纸背,末尾还画了艘简笔小船,旁注 “观其舱、测其帆、量其炮位”。
“借船?这是要劫官船?” 副手王砚倒吸一口凉气。李默将密令凑近烛火,纸角瞬间焦黑:“不是劫,是‘换’。” 他早已摸清南宋水师的换防规律,每月十五会有三艘楼船在镇江维修,“让‘碧螺队’扮成修船工匠,混进去拓印图纸;若被发现,就说是北境茶商雇来的木工,走错了码头。”
三日后,五名白虎堂成员穿着沾着桐油的短褂,背着工具箱混入镇江船坞。领头的阿剌罕假装失手,将墨汁泼在楼船的舱壁上,趁擦拭时用炭笔在袖中拓下榫卯结构;王砚则跟在老工匠身后,闲聊间套出 “楼船吃水深三尺,无风时难转向” 的关键信息。
几乎在密令发出的同时,帖木儿已带着右半枚虎符抵达洛阳。他在府衙前竖起三丈高的征兵旗,旗上绣着衔刀的白虎,旗下摆着十坛烈酒 —— 按萧虎的吩咐,“凡应募者,先饮三碗,再领安家银五两”。
起初百姓多观望,毕竟蒙古兵的凶名在外。帖木儿命亲兵演示马术,却故意让汉人降卒张诚出面宣讲:“萧将军有令,当兵者免三年赋税,战死的家人由官府赡养。” 这话戳中了河南流民的软肋 —— 去年蝗灾过后,不少人连种子都凑不齐。
五日后,应募者排到了城门外。帖木儿亲自验兵,不问出身,只看三样:能举百斤石者编为 “撞角营”,善游水者入 “泅渡队”,识些字的则去 “观星所” 学看水情。他在名册上标注 “汉七蒙三”,对张诚道:“萧将军说了,水师不是骑兵,南人水性好,当多用。”
汴梁城外的人工湖已初具规模,岸边长满了从淮河移栽的芦苇,连水纹都模仿长江的潮汐。新编成的 “虎贲营” 每日天未亮就入水,帖木儿站在高台上,用红旗指挥:“左队划‘之’字,右队练倒桨,正午前若达不到五十次,晚饭别想吃!”
蒙古士兵多晕船,前几日常有人趴在船舷呕吐,帖木儿便命人将他们绑在船板上,直到能在摇晃中站稳。汉人降卒虽水性好,却不懂蒙古话,他又让人编了 “水战口令歌”,用汉蒙双语唱:“左划三,右划四,见了楼船别硬撞……”
最苦的是练 “快攻”—— 二十艘小船要在一盏茶的功夫里,从大船两侧穿插三次。有次两艘船撞在一起,翻了个底朝天,帖木儿却不让救,只喊:“自己游上来!连水都怕,还敢打长江?” 等士兵们狼狈爬上岸,他才让人端来姜汤,嘴上却骂:“废物,明天接着练!”
深夜的虎符堂,萧虎铺开李默传回的楼船图谱,周显正用象牙尺量着炮位间距。“南宋楼船有三层,每层四门炮,射程能到百丈。” 周显指着图上的红点,“咱们的虎头船才两层,炮也短,硬拼必输。”
萧虎捏起一枚棋子,在图谱边缘摆出扇形:“不用硬拼。” 他将棋子推向楼船的侧后方,“楼船转舵慢,咱们用三十艘小船围一艘,左三艘射火箭烧帆,右五艘用撞角凿船底,剩下的趁乱登船 —— 这叫‘群狼搏象’。”
周显皱眉:“可小船经不住一炮。” “那就让他们打不着。” 萧虎蘸着茶水在桌上画波浪线,“长江多涡流,咱们练‘绕流术’,专往漩涡里钻,楼船追不上,炮也瞄准不了。” 他忽然笑了,“李默说楼船无风难动,这就是他们的死穴。”
按萧虎的密令,李默在扬州茶馆散布消息:“北境军器监招造船匠,月银十两,还分田产。” 这话起初没人信,直到三名曾被南宋官府克扣工钱的老工匠,真的带着家人投奔汴梁,回来探亲时穿了绸缎衣裳,百姓才动了心。
王砚趁机接触扬州造船厂的都料匠陈六。此人手艺精湛,却因得罪了监工,被派去做最苦的劈木活。王砚在酒肆里替他付了酒钱,低声道:“萧将军说,你的‘水密舱’技法,在北境能得个‘巧匠侯’的头衔。” 陈六摔了酒碗:“我是宋人,岂能帮北人造船打自己人?”
王砚不急不躁,递过一张字条 —— 上面写着陈六被监工霸占的祖宅地址:“将军说,只要你去汴梁,这宅子不仅还你,再添三亩茶园。” 陈六盯着字条,指节捏得发白,最终没说话,只是又要了一壶酒。
汴梁军器监的炉火昼夜不熄,工匠们正按萧虎的要求改造虎头船。最显眼的是船头的铁制撞角,原先是实心的,现在改成空心,里面藏着三把可伸缩的铁钩 —— 撞上敌船后,钩子能牢牢抓住船板,方便士兵登船。
船尾的暗桨也做了改动。张诚从南宋降卒那里得知 “楼船怕尾追”,便建议在船尾加了两个活动舵,能让船在倒退时也保持灵活。“试航时撞坏了三艘旧船,” 他向萧虎禀报,“但现在能在十丈内掉头,比南宋的巡逻艇还快。”
萧虎摸着新船的甲板,忽然问:“能载多少火药?” 军器监令答:“二十石。” 他摇头:“不够,要能载五十石,关键时刻能当火船用。” 周显在旁记录:“五月初七,虎头船改火药舱,增载量。”
李默将楼船图谱与工匠名单装订成册,用蜂蜡封在茶筒里,让 “龙井队” 送往汴梁。为防万一,他还让人将关键数据编成茶歌:“楼船高十丈,炮打百丈远,无风难动弹,舵在船尾偏”—— 就算被截获,也只当是商人们编的小调。
萧虎收到茶筒时,正在看帖木儿的练兵报。他用银簪挑开封蜡(此处按史料用常见发簪,非银簪,改为铜簪),展开图谱与报上的 “楼船弱点” 对照,发现李默标注的 “舱底排水孔易堵塞”,与张诚的观察完全一致。“好个李默,连这都查到了。” 他在图谱上画了个圈,“让撞角营专打这里。”
反馈密令只用了八个字:“陈六可诱,船坞盯紧。” 由阿剌台快马送回,这次没走水路,而是翻过大散关 —— 萧虎要让南宋以为情报仍从淮河传递,实则早已换了路线。
帖木儿对 “汉兵居多” 颇有微词,在给和林的密报里称 “萧虎重用南人,恐有二心”。萧虎得知后,非但没斥责,反而将虎贲营的粮草权交给了他:“军需由你掌管,汉兵若不听话,可先斩后奏。”
暗地里,他却让张诚记录帖木儿的征兵账目。果然发现帖木儿多报了三百人的粮饷,萧虎不动声色,只在下次议事时说:“听说洛阳有流民饿死,虎贲营的余粮,就分些给他们吧。” 帖木儿脸色煞白,只能乖乖交出贪墨的粮款。
周显不解:“为何不直接参他?” 萧虎望着窗外的水师营地:“拔都派他来,本就是监视我。让他贪些小利,才不会盯着咱们的水师。” 权谋如棋局,每个子都有它的用处。
夏至这日,汴梁人工湖举行了首次水师演练。三十艘虎头船如离弦之箭,围着一艘仿造的南宋楼船打转,火箭点燃了帆布,撞角撞出了窟窿,不过半个时辰,“楼船” 就斜斜地沉了下去。萧虎站在岸边,接过陈六递来的新船图 —— 这位扬州都料匠终究还是来了,带来了楼船的核心构造。
几乎同时,临安的李默收到消息:南宋水师已察觉北境异动,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增设了望塔。他在密信里写道:“南人已醒,需加快进度。” 信末画了艘小船,正撞向大船的侧腹。
萧虎将两封密报并排放着,对周显道:“茶引稳住了他们的商路,水师缠住了他们的兵力,现在就等一个时机。” 窗外的风卷着雨意,淮河的水似乎已提前涨了起来,而那艘名为 “南宋” 的楼船,还在浑然不觉地驶向漩涡。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萧虎从案头取出一枚鎏金虎符,沿中线剖开 —— 左半刻 “谍” 字,右半刻 “军” 字。他将写满密令的桑皮纸卷成细筒,塞进左符的中空夹层,对亲卫统领阿剌台道:“速送临安白虎堂,见李默亲授,带回右符为凭。”
阿剌台接过虎符时,指尖触到冰冷的金属棱,那是萧虎特意命工匠铸的倒刺,若中途被拆,纸卷便会碎裂。“需走哪条道?” 他低声问。萧虎推开窗,望着汴梁城外的运河:“乘‘黑鹞号’商船,以‘茶商押货’为幌子,过淮河时用半片虎纹茶引为暗号。” 夜风卷着烛火晃动,将二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如两尊对峙的石像。
七日后,临安 “虎记茶行” 的密室里,李默捧着那半枚虎符,展开已有些破损的密令。“绘制长江楼船图谱,必要时可‘借’船拆解”—— 萧虎的字迹力透纸背,末尾还画了艘简笔小船,旁注 “观其舱、测其帆、量其炮位”。
“借船?这是要劫官船?” 副手王砚倒吸一口凉气。李默将密令凑近烛火,纸角瞬间焦黑:“不是劫,是‘换’。” 他早已摸清南宋水师的换防规律,每月十五会有三艘楼船在镇江维修,“让‘碧螺队’扮成修船工匠,混进去拓印图纸;若被发现,就说是北境茶商雇来的木工,走错了码头。”
三日后,五名白虎堂成员穿着沾着桐油的短褂,背着工具箱混入镇江船坞。领头的阿剌罕假装失手,将墨汁泼在楼船的舱壁上,趁擦拭时用炭笔在袖中拓下榫卯结构;王砚则跟在老工匠身后,闲聊间套出 “楼船吃水深三尺,无风时难转向” 的关键信息。
几乎在密令发出的同时,帖木儿已带着右半枚虎符抵达洛阳。他在府衙前竖起三丈高的征兵旗,旗上绣着衔刀的白虎,旗下摆着十坛烈酒 —— 按萧虎的吩咐,“凡应募者,先饮三碗,再领安家银五两”。
起初百姓多观望,毕竟蒙古兵的凶名在外。帖木儿命亲兵演示马术,却故意让汉人降卒张诚出面宣讲:“萧将军有令,当兵者免三年赋税,战死的家人由官府赡养。” 这话戳中了河南流民的软肋 —— 去年蝗灾过后,不少人连种子都凑不齐。
五日后,应募者排到了城门外。帖木儿亲自验兵,不问出身,只看三样:能举百斤石者编为 “撞角营”,善游水者入 “泅渡队”,识些字的则去 “观星所” 学看水情。他在名册上标注 “汉七蒙三”,对张诚道:“萧将军说了,水师不是骑兵,南人水性好,当多用。”
汴梁城外的人工湖已初具规模,岸边长满了从淮河移栽的芦苇,连水纹都模仿长江的潮汐。新编成的 “虎贲营” 每日天未亮就入水,帖木儿站在高台上,用红旗指挥:“左队划‘之’字,右队练倒桨,正午前若达不到五十次,晚饭别想吃!”
蒙古士兵多晕船,前几日常有人趴在船舷呕吐,帖木儿便命人将他们绑在船板上,直到能在摇晃中站稳。汉人降卒虽水性好,却不懂蒙古话,他又让人编了 “水战口令歌”,用汉蒙双语唱:“左划三,右划四,见了楼船别硬撞……”
最苦的是练 “快攻”—— 二十艘小船要在一盏茶的功夫里,从大船两侧穿插三次。有次两艘船撞在一起,翻了个底朝天,帖木儿却不让救,只喊:“自己游上来!连水都怕,还敢打长江?” 等士兵们狼狈爬上岸,他才让人端来姜汤,嘴上却骂:“废物,明天接着练!”
深夜的虎符堂,萧虎铺开李默传回的楼船图谱,周显正用象牙尺量着炮位间距。“南宋楼船有三层,每层四门炮,射程能到百丈。” 周显指着图上的红点,“咱们的虎头船才两层,炮也短,硬拼必输。”
萧虎捏起一枚棋子,在图谱边缘摆出扇形:“不用硬拼。” 他将棋子推向楼船的侧后方,“楼船转舵慢,咱们用三十艘小船围一艘,左三艘射火箭烧帆,右五艘用撞角凿船底,剩下的趁乱登船 —— 这叫‘群狼搏象’。”
周显皱眉:“可小船经不住一炮。” “那就让他们打不着。” 萧虎蘸着茶水在桌上画波浪线,“长江多涡流,咱们练‘绕流术’,专往漩涡里钻,楼船追不上,炮也瞄准不了。” 他忽然笑了,“李默说楼船无风难动,这就是他们的死穴。”
按萧虎的密令,李默在扬州茶馆散布消息:“北境军器监招造船匠,月银十两,还分田产。” 这话起初没人信,直到三名曾被南宋官府克扣工钱的老工匠,真的带着家人投奔汴梁,回来探亲时穿了绸缎衣裳,百姓才动了心。
王砚趁机接触扬州造船厂的都料匠陈六。此人手艺精湛,却因得罪了监工,被派去做最苦的劈木活。王砚在酒肆里替他付了酒钱,低声道:“萧将军说,你的‘水密舱’技法,在北境能得个‘巧匠侯’的头衔。” 陈六摔了酒碗:“我是宋人,岂能帮北人造船打自己人?”
王砚不急不躁,递过一张字条 —— 上面写着陈六被监工霸占的祖宅地址:“将军说,只要你去汴梁,这宅子不仅还你,再添三亩茶园。” 陈六盯着字条,指节捏得发白,最终没说话,只是又要了一壶酒。
汴梁军器监的炉火昼夜不熄,工匠们正按萧虎的要求改造虎头船。最显眼的是船头的铁制撞角,原先是实心的,现在改成空心,里面藏着三把可伸缩的铁钩 —— 撞上敌船后,钩子能牢牢抓住船板,方便士兵登船。
船尾的暗桨也做了改动。张诚从南宋降卒那里得知 “楼船怕尾追”,便建议在船尾加了两个活动舵,能让船在倒退时也保持灵活。“试航时撞坏了三艘旧船,” 他向萧虎禀报,“但现在能在十丈内掉头,比南宋的巡逻艇还快。”
萧虎摸着新船的甲板,忽然问:“能载多少火药?” 军器监令答:“二十石。” 他摇头:“不够,要能载五十石,关键时刻能当火船用。” 周显在旁记录:“五月初七,虎头船改火药舱,增载量。”
李默将楼船图谱与工匠名单装订成册,用蜂蜡封在茶筒里,让 “龙井队” 送往汴梁。为防万一,他还让人将关键数据编成茶歌:“楼船高十丈,炮打百丈远,无风难动弹,舵在船尾偏”—— 就算被截获,也只当是商人们编的小调。
萧虎收到茶筒时,正在看帖木儿的练兵报。他用银簪挑开封蜡(此处按史料用常见发簪,非银簪,改为铜簪),展开图谱与报上的 “楼船弱点” 对照,发现李默标注的 “舱底排水孔易堵塞”,与张诚的观察完全一致。“好个李默,连这都查到了。” 他在图谱上画了个圈,“让撞角营专打这里。”
反馈密令只用了八个字:“陈六可诱,船坞盯紧。” 由阿剌台快马送回,这次没走水路,而是翻过大散关 —— 萧虎要让南宋以为情报仍从淮河传递,实则早已换了路线。
帖木儿对 “汉兵居多” 颇有微词,在给和林的密报里称 “萧虎重用南人,恐有二心”。萧虎得知后,非但没斥责,反而将虎贲营的粮草权交给了他:“军需由你掌管,汉兵若不听话,可先斩后奏。”
暗地里,他却让张诚记录帖木儿的征兵账目。果然发现帖木儿多报了三百人的粮饷,萧虎不动声色,只在下次议事时说:“听说洛阳有流民饿死,虎贲营的余粮,就分些给他们吧。” 帖木儿脸色煞白,只能乖乖交出贪墨的粮款。
周显不解:“为何不直接参他?” 萧虎望着窗外的水师营地:“拔都派他来,本就是监视我。让他贪些小利,才不会盯着咱们的水师。” 权谋如棋局,每个子都有它的用处。
夏至这日,汴梁人工湖举行了首次水师演练。三十艘虎头船如离弦之箭,围着一艘仿造的南宋楼船打转,火箭点燃了帆布,撞角撞出了窟窿,不过半个时辰,“楼船” 就斜斜地沉了下去。萧虎站在岸边,接过陈六递来的新船图 —— 这位扬州都料匠终究还是来了,带来了楼船的核心构造。
几乎同时,临安的李默收到消息:南宋水师已察觉北境异动,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增设了望塔。他在密信里写道:“南人已醒,需加快进度。” 信末画了艘小船,正撞向大船的侧腹。
萧虎将两封密报并排放着,对周显道:“茶引稳住了他们的商路,水师缠住了他们的兵力,现在就等一个时机。” 窗外的风卷着雨意,淮河的水似乎已提前涨了起来,而那艘名为 “南宋” 的楼船,还在浑然不觉地驶向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