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注山的夜露带着初秋的寒意,辛弃疾在篝火旁铺开缴获的雁门关的布防图,图上的箭楼、粮仓、马厩标注得密密麻麻,这是跟来的几名北魏向导连夜根据记忆所画出的 。
“雁门关守将叫乙旃眷,这员老将是拓跋焘的亲卫出身,跟随拓跋焘多年,是他的‘自己人’。”
辛弃疾用树枝在地上划出战术,“沈攸之带第一、二队,从西侧烽燧潜入,控制箭楼;薛安都带第三、四队,主攻南门;宗悫带第五队,策应各方;刘勔,你和其他人跟我等待门开后冲锋。”
他将五个投降的北魏军卒分到各队:“让他们说,是石城派来的信使,有紧急军情禀报。记住,要装作慌乱,越像越好。”
沈攸之捏了捏拳头,指节发白:“将军放心,末将这队若拿不下箭楼,提头来见!” 这位青年将领自入飞虎军以来,最看不惯北魏军的嚣张,剑鞘上还刻着 “复仇” 二字。
“莫冲动。” 辛弃疾按住他的肩甲,“乙旃眷如果在那里,定会盘问细节。让降卒说‘石城遭南朝小股兵匪袭扰,请求支援’,半句不提飞虎军。”
“沈将军,记住《吴子》中的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辛弃疾继续布置战术,“各队带十支火箭,若遇变故,以火箭为号。”
天刚蒙蒙亮,五队斥候便披着晨雾出发。第一队的北魏降卒,原是乙旃眷的旧部,此刻抖着嗓子朝关隘喊:“快开城门!石城有急报!”
城楼上传来乙旃眷的声音,沙哑如破锣:“是你?你怎么来这边了,难道说拓跋石那小子又惹出什么祸了?”
投诚的向导按事先排练的台词哭喊:“将军!一伙兵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抢了咱们的粮车就跑,听说话的语调像是从南朝那边来的,都尉让小的来请援军!”
乙旃眷沉默片刻,忽然喝道:“放下吊桥!但只许你一人进来!”
吊桥缓缓放下的瞬间,沈攸之对身后九人使了个眼色。
投诚向导刚走到城门下,就被乙旃眷的亲卫按住搜身。
就在此时,沈攸之率队如狸猫般窜出草丛,短斧精准地劈向守军的咽喉,惨叫声被晨雾吞没。
“火箭!” 沈攸之扯下守军的火把,点燃火箭射向天空。
信号箭在晨光中划出一道红线,南门方向顿时传来厮杀声 —— 薛安都的队伍已趁乱攻入。
乙旃眷提着长刀冲出校尉府,见箭楼已插满飞虎旗,顿时目眦欲裂:“是飞虎军!给我杀!” 他的亲卫举着盾牌组成铁壁,将薛安都的突击营挡在瓮城之外。
“将军有令,活捉乙旃眷!” 薛安都掷出短斧,劈开一名亲卫的盾牌,却被乙旃眷的长刀逼得连连后退。这员北魏老将的刀法狠辣如狼,刀刀直取要害。
就在此时,宗悫的第五队从西侧城墙翻入,弓弩手齐射,亲卫的盾牌阵瞬间溃散。乙旃眷见大势已去,突然横刀自刎,鲜血溅在 “雁门关” 的匾额上,红得刺眼。
“元帅!” 斥候来报,“关后发现三百匹战马,还有大量囤积的粮草!”
辛弃疾踏入关隘时,晨光正透过城头箭窗照在满地尸体上。
他望着乙旃眷的尸体,忽然对降卒道:“告诉他,不是我们要杀他,是他自己不肯降。”
那名北魏向导跪地磕头:“辛王爷仁德!小人愿继续为向导,直取平城!”
“不急。” 辛弃疾登上箭楼,望着南面的来路,“我们要等几个客人。”
他命人将雁门关的旗帜换成 “魏” 字旗,又让大军扮成北魏守军,“传下去,紧闭城门,只说是防备南朝奸细。”
休整期间,沈攸之在粮仓发现一批发霉的粟米,顿时怒不可遏:“这些狗官!自己喝美酒,给士兵吃这个!” 他一脚踹翻粮囤,霉味呛得人咳嗽起来。
辛弃疾却从中抓起一把粟米:“留着有用。” 他对刘勔低语几句,这位白面参军顿时眼睛发亮:“元帅是想。。。”
“没错。” 辛弃疾冷笑,“平城方面若知晓此间已丢失数座城池,定会派大军镇压我等。带着这些霉米去山阴县,正好给他们‘接风’。”
两日后的黄昏,关下果然传来马蹄声。几个衣衫褴褛的溃兵滚下马背,为首者哭喊:“快开城门!阳泉已被南朝一群兵痞所攻破了!我们是突围来报信的!”
紧随其后的是晋阳派来的十名斥候,个个佩刀带箭,神色警惕。
“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在箭楼挥手,“但要‘搜身’。”
溃兵和斥候被 “仔细” 搜查后放行,几个北魏降卒装作慌张地迎上去:“几位辛苦!快随我见将军(实为他以前的下属假扮的乙旃眷)!”
当这些人穿过北面瓮城时,辛弃疾在箭楼默默计数。
直到最后一人消失在去往北方平城的路途之上,他才对薛安都等人道:“按计划,放他们去平城。我们随后跟上。”
夜色降临时,五百飞虎军留在雁门关,其余两千多人悄悄出关。
辛弃疾回望这座千年雄关,忽然想起《史记》中 “张骞出塞” 的记载:“当年张骞持节而过,今日我等持刃而来,皆是为了汉家河山。”
队伍沿官道向北疾行,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沈攸之忍不住问:“将军,山阴县真能如石城般诈开?”
“山阴守将是个文官,叫崔浩(与被赐死的北魏名臣同名,实为其族侄),最信‘官样文章’。”
辛弃疾扬了扬手中的 “调兵文书”,那是他模仿拓跋焘笔迹伪造的,“他见此文书,定会开门。”
前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灯火,山阴县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显。
辛弃疾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薛安都带五百人绕到东门,听我号令行事。” 他勒转马头,斩马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好戏,才刚刚开始。”
“雁门关守将叫乙旃眷,这员老将是拓跋焘的亲卫出身,跟随拓跋焘多年,是他的‘自己人’。”
辛弃疾用树枝在地上划出战术,“沈攸之带第一、二队,从西侧烽燧潜入,控制箭楼;薛安都带第三、四队,主攻南门;宗悫带第五队,策应各方;刘勔,你和其他人跟我等待门开后冲锋。”
他将五个投降的北魏军卒分到各队:“让他们说,是石城派来的信使,有紧急军情禀报。记住,要装作慌乱,越像越好。”
沈攸之捏了捏拳头,指节发白:“将军放心,末将这队若拿不下箭楼,提头来见!” 这位青年将领自入飞虎军以来,最看不惯北魏军的嚣张,剑鞘上还刻着 “复仇” 二字。
“莫冲动。” 辛弃疾按住他的肩甲,“乙旃眷如果在那里,定会盘问细节。让降卒说‘石城遭南朝小股兵匪袭扰,请求支援’,半句不提飞虎军。”
“沈将军,记住《吴子》中的 ‘用兵之法,教戒为先’。
辛弃疾继续布置战术,“各队带十支火箭,若遇变故,以火箭为号。”
天刚蒙蒙亮,五队斥候便披着晨雾出发。第一队的北魏降卒,原是乙旃眷的旧部,此刻抖着嗓子朝关隘喊:“快开城门!石城有急报!”
城楼上传来乙旃眷的声音,沙哑如破锣:“是你?你怎么来这边了,难道说拓跋石那小子又惹出什么祸了?”
投诚的向导按事先排练的台词哭喊:“将军!一伙兵匪不知从哪冒出来的,抢了咱们的粮车就跑,听说话的语调像是从南朝那边来的,都尉让小的来请援军!”
乙旃眷沉默片刻,忽然喝道:“放下吊桥!但只许你一人进来!”
吊桥缓缓放下的瞬间,沈攸之对身后九人使了个眼色。
投诚向导刚走到城门下,就被乙旃眷的亲卫按住搜身。
就在此时,沈攸之率队如狸猫般窜出草丛,短斧精准地劈向守军的咽喉,惨叫声被晨雾吞没。
“火箭!” 沈攸之扯下守军的火把,点燃火箭射向天空。
信号箭在晨光中划出一道红线,南门方向顿时传来厮杀声 —— 薛安都的队伍已趁乱攻入。
乙旃眷提着长刀冲出校尉府,见箭楼已插满飞虎旗,顿时目眦欲裂:“是飞虎军!给我杀!” 他的亲卫举着盾牌组成铁壁,将薛安都的突击营挡在瓮城之外。
“将军有令,活捉乙旃眷!” 薛安都掷出短斧,劈开一名亲卫的盾牌,却被乙旃眷的长刀逼得连连后退。这员北魏老将的刀法狠辣如狼,刀刀直取要害。
就在此时,宗悫的第五队从西侧城墙翻入,弓弩手齐射,亲卫的盾牌阵瞬间溃散。乙旃眷见大势已去,突然横刀自刎,鲜血溅在 “雁门关” 的匾额上,红得刺眼。
“元帅!” 斥候来报,“关后发现三百匹战马,还有大量囤积的粮草!”
辛弃疾踏入关隘时,晨光正透过城头箭窗照在满地尸体上。
他望着乙旃眷的尸体,忽然对降卒道:“告诉他,不是我们要杀他,是他自己不肯降。”
那名北魏向导跪地磕头:“辛王爷仁德!小人愿继续为向导,直取平城!”
“不急。” 辛弃疾登上箭楼,望着南面的来路,“我们要等几个客人。”
他命人将雁门关的旗帜换成 “魏” 字旗,又让大军扮成北魏守军,“传下去,紧闭城门,只说是防备南朝奸细。”
休整期间,沈攸之在粮仓发现一批发霉的粟米,顿时怒不可遏:“这些狗官!自己喝美酒,给士兵吃这个!” 他一脚踹翻粮囤,霉味呛得人咳嗽起来。
辛弃疾却从中抓起一把粟米:“留着有用。” 他对刘勔低语几句,这位白面参军顿时眼睛发亮:“元帅是想。。。”
“没错。” 辛弃疾冷笑,“平城方面若知晓此间已丢失数座城池,定会派大军镇压我等。带着这些霉米去山阴县,正好给他们‘接风’。”
两日后的黄昏,关下果然传来马蹄声。几个衣衫褴褛的溃兵滚下马背,为首者哭喊:“快开城门!阳泉已被南朝一群兵痞所攻破了!我们是突围来报信的!”
紧随其后的是晋阳派来的十名斥候,个个佩刀带箭,神色警惕。
“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在箭楼挥手,“但要‘搜身’。”
溃兵和斥候被 “仔细” 搜查后放行,几个北魏降卒装作慌张地迎上去:“几位辛苦!快随我见将军(实为他以前的下属假扮的乙旃眷)!”
当这些人穿过北面瓮城时,辛弃疾在箭楼默默计数。
直到最后一人消失在去往北方平城的路途之上,他才对薛安都等人道:“按计划,放他们去平城。我们随后跟上。”
夜色降临时,五百飞虎军留在雁门关,其余两千多人悄悄出关。
辛弃疾回望这座千年雄关,忽然想起《史记》中 “张骞出塞” 的记载:“当年张骞持节而过,今日我等持刃而来,皆是为了汉家河山。”
队伍沿官道向北疾行,月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沈攸之忍不住问:“将军,山阴县真能如石城般诈开?”
“山阴守将是个文官,叫崔浩(与被赐死的北魏名臣同名,实为其族侄),最信‘官样文章’。”
辛弃疾扬了扬手中的 “调兵文书”,那是他模仿拓跋焘笔迹伪造的,“他见此文书,定会开门。”
前方的地平线上突然出现灯火,山阴县的轮廓在夜色中渐显。
辛弃疾抬手示意队伍停下:“薛安都带五百人绕到东门,听我号令行事。” 他勒转马头,斩马刀在月光下泛着冷光,“好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