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雷霆破阵子(上)-《众生芸:王者浴血》

  第二章:雷霆破阵子(上)

  1.陈璧娘:男儿志在家国与戎装

  乱世,男人必须以国为家。

  乱世,女子必须为男子撑起半边天。

  对陈璧娘而言,元兵攻下临安的那一刻。

  曾经“赌书泼茶”的美好生活,就难以继续了。

  如果,就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

  那人生,和一张白纸有什么区别。

  文天祥、陆秀夫可以做的事情,陈璧娘自己做不到。

  但至少,她丈夫的张达可以那样做。

  在那个星月初升的夜晚,她轻轻地摇着小船。

  送走了自己的丈夫,也送走了一生的理想。

  郎有身,身许国,无以家为仇可复。

  妾有身,身许郎,无谓兵气不我扬。

  不多久,传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自杀的消息。

  崖山一别,终究是夫妻俩的一场永诀。

  陈璧娘知道,如果当初自己没那么坚决。

  或许,她和丈夫可以隐姓埋名度过平凡的一生。

  但是,那不是她想要的人生。

  她要的,是像男儿一样的戎马人生。

  还有,那一份忠君报国的赤子之心。

  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没有衷肠?

  那夜的三尺白绫,留下了璧娘的刻骨衷肠。(完)

  2.明玉珍:高丽棒子的精神领袖

  明玉珍做鬼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高丽棒子的精神领袖。

  故事,还要从明升投诚说起。

  元朝末年,大厦将倾。

  全国各地,出现有组织的农民起义。

  尤其以韩林儿、徐寿辉等部,最为凶悍。

  随着大元朝的衰退,农民起义军数次易主。

  先是,明玉珍的老领导徐寿辉,被陈友谅杀死。

  陈友谅篡夺政权,还抢走了徐寿辉的全部值钱家当。

  明玉珍听闻噩耗,立马发出军令。

  与陈友谅割袍断义不说,还要为徐寿辉报仇雪恨。

  口号喊得震天响,那都是喊给别人听的。

  就这样迁延了两年,明玉珍便在众人簇拥下称了帝。

  直到将徐寿辉牌位移入神坛,便没有了什么动作。

  毕竟,逝者已矣,要化干戈为玉帛。

  更何况,眼下最大的敌人,还是元朝军队。

  所以直到明玉珍病逝,一直都在和元朝军队战斗。

  明玉珍死后,十岁的太子明升继承大统。

  两年后,朱元璋称帝派人劝降,不从。

  又两年,朱元璋派兵讨伐,明升出降。

  第二年,朱元璋将明升和他的家人全部赶去了高丽。

  明升在高丽安了家,明玉珍一不小心便成了“太阳的先裔”。(完)

  3.史弼:英雄远征印尼爪哇岛

  战争,从来没有善恶可言。

  英雄的背后,依然是刀剑与血的悲歌。

  王权,是不可撼动的威信。

  君王的命令,除了遵从,还是遵从。

  对于史弼来说,远征印尼爪哇岛,是一项光荣的使命。

  今夜,是进攻通牒上标注的最后的期限。

  天幕下浩瀚的星月,似乎比昨天更加明亮一些。

  湿热的海风吹拂在脸上,还留着昨日的黏稠。

  若是此刻在荆楚大地,江畔的风要细腻很多。

  荆楚的星月之下的渔火,也要温柔许多。

  攻打爪哇,最不方便的一件事,要数语言上的沟通交流。

  爪哇的语言,叽里呱啦的鸟语,和国内是大相径庭。

  风俗习惯,也是俗不可耐,甚至吃饭还用手抓。

  三个月前,史弼率领大军逼近爪哇城。

  面对整齐划一的军队,锋利的刀剑闪闪发光。

  除了少数爪哇人手舞足蹈,哇哇大叫。

  大部分爪哇人抱头鼠窜,豕突狼奔,慌不择路。

  海岛的那些土着,根本没有任何战斗力。

  劝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方式。

  史弼相信,明天爪哇统治者会想办法拜上降书。

  其余番夷,也定会向大元朝俯首称臣。(完)

  4.史天泽:良禽择木而栖可也哉

  汉人的血,蒙古的官。

  有何不可乎?良禽择木而栖可也哉!

  说起史天泽,汉人恨的牙痒痒。

  明明是汉人,非要助纣为虐。

  帮助蒙古人攻占汉人的江山,就是卖国贼。

  难道汉人之中,没有他的族人?

  难道蒙古人,才是他的再生父母?

  只是,生逢乱世,谁又明白史天泽的苦处。

  人世浮沉雨打萍,小命不是靠愚忠,就可以保下来的。

  蒙古灭宋,那是大势所趋,光靠喊口号自嗨,有个鸟毛用。

  一个日薄西山的国家,一群尸位素餐的官僚。

  他们眼里,只有灯红酒绿、推杯换盏,最后的狂欢。

  哪里还有,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理想。

  如果留在大宋,最后的结局,便是和他们一起沉沦。

  死,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一个没救的国家而枉死。

  没有理想,没有作为,如草芥一般消弭。

  那并不是史家的使命,更不是史天泽的追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没办法选择出生,但有办法选择活着的方式。

  人就一辈子,国和家真的重要么?

  或许,只有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完)

  5.董文炳:带头大哥都喊我大哥

  董文炳是谁,几乎没有人知道。

  但说起他的小弟忽必烈,很多人都知道。

  能让带头大哥忽必烈喊大哥的人,肯定不一般。

  事实上,董文炳确实不一般。

  十六岁父亲战死,顺利接手父亲的军队。

  那在当年,也是不多见的。

  掌握实权的董文炳,治军有方。

  除了年少轻狂的闯劲,还有洞察先机的睿智。

  当时的元朝,正处扩张的关键期。

  南下攻打宋朝,是早晚的事情。

  他虽为汉人,却对汉人同胞没有多少感情。

  更何况,自己的父亲死于对宋作战。

  他得知忽必烈,准备南下攻宋。

  自动请缨,请求可以跟随忽必烈一同出征。

  也是在那时,董文炳和忽必烈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至元十一年,元军吹响了攻宋的集结号。

  此时,董文炳已是一方统帅,麾下大将较多。

  疏于战斗的南宋水军,在他面前如同砧板上的西瓜。

  轻轻地捶打了几下,就裂开了花。

  拿下首杀的董文炳顺理成章地当了大官,可惜没几年就死了。

  或许,这才是他不为人所熟知的另外一个原因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