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谋士智囊脑洞团-《众生芸:王者浴血》

  第九章:谋士智囊脑洞团

  1.王朴:有种野蛮生长叫跨界

  四年时间,柴荣的军队便占据了整个淮南。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王朴。

  王朴,少年聪颖,但没什么名气。

  到了四十岁,好不容易才考取了进士的功名。

  到岗后,天天下基层做核酸。

  累得像狗一样,年底综合评定还扣了奖金。

  眼看着在后汉也混不出名堂,要签字担责的事情又多。

  王朴开着他的五菱宏光,回乡种田去了。

  有才华的人,种田也能种出主角光环。

  他充分发挥商业天赋,以及音乐方面的才华。

  研究出了一套以“歌舞伎 农家乐”的乡村振兴模式。

  在此期间,他结识了毕生好友,后来的周世宗柴荣。

  柴荣很欣赏王朴,自个儿掏钱请王朴做掌书记。

  希望今后两个人能够并肩携手,一起谋求国家复兴。

  王朴认为,有政府的背书,农家乐的流量上升的也快。

  于是,就很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国家复兴离不开违章搭建,首先要有足够大的疆土。

  他一手抓《平边策》,一手抓武力征讨。

  一边搞城乡一体化配套改革,一边考证雅乐谱曲。

  在跨界这条道路上,王朴单枪匹马,骐骥驰骋。

  翻越一座座的山顶,到达前人不曾到达的巅峰。(完)

  2.顾全武:做和尚有啥好笑话的

  嘿,真是奇了个怪了。

  当和尚,有什么好笑的。

  又没有偷,也没有抢,凭什么看不起人。

  除草犁地,做鞋卖布,是度日。

  吃斋念佛,衲衣青灯,也是度日。

  顾全武想不通,于是问寺里的慧能大住持。

  慧能笑而不语,在顾全武掌心写了个“毛”字。

  没多久,寺里来了一群吃了败仗的兵匪。

  兵匪头子占领了寺庙,想要刮菩萨身上的金箔。

  慧能住持想要阻拦,被兵匪头子打个半死。

  等顾全武砍柴回来,看见倒在血泊中的慧能,伤心的大哭。

  慧能将左臂微微抬起,示意顾全武不要哭。

  然后用食指,在地上写了个“毛”字。

  写完,慧能微微一笑,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多年以后,已是明州刺史的顾全武把这件事告诉吴越王钱镠。

  钱缪想了一想,对顾全武说道。

  “佛可佛,非常佛;毛可毛,非常毛。”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佛,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佛。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毛,那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毛。

  你若信毛,毛就长在你的头上。

  慧能法师的本意,是要你真正放下来自世俗的眼光啊。(完)

  3.苏逢吉:囚徒的脑袋庆生的球

  升官、发财、死老婆。

  苏逢吉,将它视之为人生的三大喜事。

  这年,老婆武氏病亡。

  苏逢吉以统一着装为由,暗示朝廷和州镇有所表示。

  一干人等迫于其淫威,只得送来上等的绫罗锦帛。

  苏逢吉嘴上婉拒,一双手却诚恳的笑纳之。

  没有上贡的一些个官员,没过几天就发配出去了。

  发配的公文上,美其名曰写着:安排基层锻炼。

  实际上,就是将他们驱逐出皇城,自我反省。

  要说起来,被赶出门的还算是命大的。

  前些年,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过五十大寿。

  让决定举行“静狱”仪式,彰显自己的德政。

  身为节度判官的苏逢吉,故意曲解。

  令人将监狱里的所有犯人,一夜之间全部杀死。

  向刘知远禀报,说监狱里非常的安静。

  用囚犯的脑袋,作为庆生的彩球。

  普天之下,也就苏逢吉能够想得出来。

  用周星驰的经典表情包来说,就一个字:绝!

  绝绝子的苏逢吉,终究还是晚景凄凉。

  带着后汉隐帝,亡命于不知名的小村庄。

  为他卑鄙的人生,画上了完整的句号。(完)

  4.杨光义:皇帝的兄弟是块招牌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也容易感冒。

  作为赵匡胤的铁杆好兄弟,杨光义很失落。

  陈桥兵变的第四年,他就离开了中央政权的中心。

  选择在偏远的边疆落脚,过他想过的生活。

  穷山恶水出刁民,况且来了位京城来的大官。

  这一张飞出大山的传送符,成为大家竞相巴结的香饽饽。

  每天寻他帮忙的人,在大宅外面排上好几百米。

  继而发展出一个新兴产业阶层,大家都称他们为黄牛党。

  正是如此,杨光义渐渐从失落的阴影中了出来。

  他开始与人为善,向京城举荐心中的良才。

  赵匡胤接到杨光义的信,前面些个并没有回绝。

  到了后来,他举荐的人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

  赵匡胤便遣人回信,推说京城人员无空缺。

  实则暗示,让杨光义在举荐之事上收敛一点。

  政治的艺术不在于本事,而在于平衡。

  此刻的杨光义,早已经在众星捧月中膨胀。

  赵匡胤兄弟的金字招牌不用,那就是浪费资源。

  京城塞不下的人,就往相邻的州县塞。

  临州官员虽有不爽,碍于面子也就隐忍了过去。

  更可恶的是,还积极组织人员与临州开展双向挂职锻炼。

  赵匡胤知道了也不制止,反正不来烦到自己就好了。(完)

  5.李弘臬:天策府学士的催泪弹

  天策府,如同一朵短暂的昙花。

  匆匆数年,便灰飞烟灭于南楚。

  一同湮灭,还有弱小的南楚王朝。

  李弘臬,身为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

  如同江南的烟雨,飘落在历史的书页上。

  淡淡的,没有叹息与哀伤。

  生于乱世的文人,最无奈的抉择。

  就是用脆弱的理想,去抵挡欲望的矛和枪。

  那一夜,前线传来捷报。

  喜得李弘臬连衣服都来不及穿,便匆匆出门。

  他要将胜利的消息,告诉小伙伴们。

  也要告诉青山、绿水,以及细柳和高墙。

  他说:弥足珍贵的和平,应该被铭记。

  他说:天下苍生,才是君心所系。

  他说:笺书易腐,铜柱方能遗世。

  很快,南楚王马希范接受了他的意见。

  命工匠铸造了大型铜柱,嘱咐李弘臬着文。

  李弘臬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两千字一气呵成。

  马希范阅罢,啧啧称赞。

  命工匠将文字雕刻在铜柱上,并将铜柱立在疆界边。

  路过之人,无不热泪盈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