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坛璀璨星辰(下)-《众生芸:王者浴血》

  第十一章:文坛璀璨星辰(下)

  1.王勃:上元三年夏天

  今夜,南海风高浪急。

  一位深情落寞的男子,独自坐在船舱里。

  身上的素衣,沾染了海风,看上去黏答答的。

  忽然,船舱外传来一阵嘈杂的声音。

  “啊呀,不好啦,船漏水啦,子安,小心啊!”

  男子猛然回过神来,匆匆拿起包袱,三步并两步,推门而出。

  刚出门口,就被陌生人撞倒在地。

  包袱里的笔墨纸砚,散落在甲板之上。

  一个巨浪袭来,男子浑身上下湿了个透。

  紧接着,又一个巨浪袭来,船舷应声折断。

  男子被巨浪卷入海水中,还没等惊呼,立刻呛了一口水。

  男子伸出双手胡乱的抓,抓了许久,才抓到一块浮木。

  男子用力扒住浮木,脑子里昏昏沉沉。

  男子想起,去年的冬天,他从洛阳出发。

  沿着大运河一直南下,直达淮阴。

  在淮阴稍作休整,又出发前往楚州。

  离开楚州之后,沿运河入长江,转而西行至江宁。

  紧接着,他快马加鞭,于今年的春夏之交,到达脚趾。

  在交趾,他见到了久违的老父亲。

  老父亲生活窘迫,全因为他的鲁莽而造成如今的局面。

  男人看着老父亲的背影,流下的愧疚的泪水。(完)

  2.王昌龄:边塞长夜漫漫

  时间,会带走眼前的一切。

  但带不走,曾经许下的诺言。

  这一地的黄沙,是散落在王昌龄心头的珍珠。

  守着漫漫的长夜,王昌龄永远都不寂寞。

  不归,有不归去的理由。

  就像那年,他义无反顾地来。

  今夜,王昌龄又写下一首满怀深情的诗。

  他在思念,那个亏欠一生的女子。

  那年,桃花树下,牵手许下盟约。

  说好了,今生今世永远不分离。

  然而春来,心爱的女子受风寒,竟至病殁。

  此时,定亲的聘礼正在路上。

  终究没能迎娶心爱的女子,终究爱情败给了世事无常。

  自此,王昌龄带着女子的定情信物,远走边塞。

  在塞外,他寄情于黄沙和风月,写下了许多思念的诗。

  可是,他从来不向任何人说明。

  独自喝着酒,对着遥远的月亮说话。

  说着说着,眼泪忍不住的流下来。

  滴落在酒中,分不清哪些是泪,哪些是酒。

  千年之后,有一位男子读懂了他。

  那个男子,名叫纳兰容若。(完)

  3.王维:乡巴佬爱田园

  小桥,流水,人家。

  王维提着灯笼,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他不爱官服,只爱素衣。

  他的信条是:一粥一饭,思来处不易。

  他不拿笏板,只拿锄头。

  他的观点是:半丝半缕,念物力维艰。

  他追求生态的饮食,以及睡觉睡到自然醒的生活。

  鸡鸣桑树颠,再颠劲的鸡都叫不醒他。

  当然,王维从来不是那种不学无术的人。

  他擅长写田园诗,意境与文辞俱佳。

  此外,他还会上网,在网上结交了许多同道中人。

  每逢春暖花开,朋友们不远千里而来。

  来到王维家吟诗作对,蹭吃蹭喝。

  王维笑脸迎人,热情地接待。

  比龙门客栈的老板娘金镶玉,还要有声望。

  下厨下多了,王维练就了一身好厨艺。

  什么宫保鸡丁、什么水煮鱼,在他手里都是小菜一碟。

  至于佛跳墙、蒸熊掌等山野美食,亦不在话下。

  谁说乡巴佬的生活,不如城里人。

  城里的锦衣玉食,哪有山珍海味来得地道。

  这便是王维不愿意离开田园,搬进城里安置房居住的理由。(完)

  4.温庭筠:花落不过俗事

  花落不过俗事,心痴难渡宦海。

  以温庭筠的才华,如果只是专注于《花间集》。

  那么,那些风花雪月的诗词,定不会毁了他的仕途。

  偏是他放浪的生性,纵酒直言,屡次得罪权贵。

  要知道,权贵们虽然无才,但有的是时间来整人。

  他们联合起来,不许温庭筠进入公务员队伍。

  这让温庭筠,更加的愤世嫉俗,发表些牢骚言论。

  其实,像温庭筠这样才华横溢的人,是应该远离政治的。

  毕竟,政治的黑暗,只要读了些书的人都知道。

  但知道的东西,不说出来,那才是涵养。

  而越是牛逼的文人,越是恃才傲物,越是耐不住性子。

  温庭筠一喝酒,容易误把小人当知己。

  掏心掏肺,把不能言说的秘密,也如倒豆一般倒出来。

  小人们为了能够上位,就会把温庭筠当垫脚石。

  如果,大嘴巴子,是他一生郁郁不得志的因由。

  那么帮人“替考”,就是他自毁前程的引线。

  扰乱科场,放在任何一个朝代,被抓到都是重罪。

  更何况他这么一个才子,做出如此出格的事情。

  杜牧曾和他说:“小温啊,做个校书郎,其实也不错。”

  可惜,年轻气盛的温庭筠哪里听得进去。

  哪怕被社会毒打千万遍,还要把官场当作初恋。(完)

  5.杨炯:神童也有机会

  有些孩子,在小时候被称乡邻称之为神童。

  其中一部分,确实要比同龄人的聪慧一点。

  但有些孩子,靠的是家族的名气。

  个人的天赋、能力,与同龄人没有多大的差别。

  有时,甚至还比不上同龄人。

  只是,传言说的太久,也就被人当真了。

  杨炯从小就有文学天赋。

  十岁那年,便进士及第,授弘文馆待制。

  这个年纪,一半的孩子还在玩泥巴。

  而杨炯,却开始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

  可惜,文学和政治,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规律。

  杨炯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是越来越高。

  但在政治方面,却越来越不被重视。

  直到十六年后,才得了个校书郎的九品官位。

  校书郎的日常,也就是订正书中的错误。

  也就是个低薪养廉、可有可无的闲差。

  荷尔蒙爆发期的杨炯,自然不甘心这样的生活。

  终于,杨炯被太子李显提拔到成弘文馆学士,掌管东宫庶务。

  杨炯本以为,自己的官运就此开始了。

  而事实上,除了诗文,杨炯根本不适合在官场混。

  所谓的寒门,可以衣食无忧,但不会飞黄腾达。(完)

  6.元稹:醉卧花间销魂

  辞或曲,人生难之。

  娓娓动听,皆因心境使然。

  莫不可放开者,行文而不可自持也。

  故学者醉卧,籍寂寥之夜色。

  元稹好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唯独饮酒欢醉,却是没几个人理解的。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像元稹这种貌似吊儿郎当,却心思缜密的人。

  对于俗事,从来不去问,也不高兴打理的。

  唯独,为了生活而奔波。

  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理想和尊严。

  写归写,那是截然相反的思绪。

  不是为了展示才情,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

  人,身上缺点多,偶尔一个有亮点,便是闪光点。

  相反之,人优点多,偶尔一次失误,那便是万劫不复。

  不参与政治,那是对生命最好的保护。

  毕竟,屠刀可以屠龙,也可以斩草。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人生,置放在屠刀之下。

  那样,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元稹就是聪明,写就是写了。

  后人怎么理解,他反正也不知道了。(完)

  7.张九龄:别人家的孩子

  有些人,注定是天之骄子。

  比如说,天赋绝佳的张九龄。

  张九龄,擅才情,九岁名震天下。

  是大众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读书行、当官行、赚钱行,做人也行。

  简直是新时代的“五条杠”少年,意气风发。

  说起张九龄的故事,有不同的版本。

  网上的版本是,张九龄从小就认真。

  连蹲坑,也会带着书一起去。

  有一次,他看书看得入迷。

  居然把袖子当草纸,擦屁股而不自知。

  他就是靠这种毅力,考取了功名。

  因为清正廉洁,直言不讳,当上了李唐的大官。

  实际的版本是,张九龄出生官宦世家。

  曾祖、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廷做官。

  优渥的家庭条件,让他不用为学杂费担忧。

  即便是学费高昂的补课班,也不在话下。

  赢在起跑线上的张九龄,轻而易举地获取了功名。

  又靠着家族的关系,当上了高官。

  无论是那个版本,都是大人在给小孩讲故事。

  只是有本事大人自己飞了,没本事的指望孩子能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