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文才墨宝齐整活(下)-《众生芸:王者浴血》

  1.鲍照:卖文的人生不如意

  鲍照的文采,曾冠绝南朝。

  若不是死于内乱,他真是一根好苗子。

  成绩超过李杜,都可能不是问题。

  但他的运气不如意,一生崎岖坎坷,令人感叹。

  少年的鲍照,出生于没落士族。

  家庭条件艰苦,仅仅比佃户好一些。

  父母花钱给他找了位私塾先生,教他诗词歌赋。

  鲍照也很争气,不仅天资聪颖,才能很快就发挥出来。

  不仅老师自叹不如,更在乡里出了名气。

  之后,鲍照献诗言志,被临川王刘义庆招为抢手。

  和一群文人,关在大屋子里编写《世说新语》。

  没过多久,刘义庆就生病去地府报到了。

  鲍照吃完席,就主动辞职回到了年中。

  意志消沉的鲍照,独游广陵作《芜城赋》博得声名。

  又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忧患,寄予悲愤。

  时值南朝动乱,出仕跟随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

  后刘骏率军攻入建康,登基称帝。

  鲍照写诗赞美刘骏,却被人构陷,谪守秣陵。

  失意的鲍照,又出仕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

  刘子顼起兵造反失败,被宋明帝所杀。

  鲍照尚在军中为兵将所杀,一腔热血终是报国无门。(完)

  2.任昉:家里的藏书累死牛

  任昉是个书痴,就喜爱藏书。

  而且大部分的藏书,连国家图书馆也没有。

  所以,当萧衍篡位建立南梁。

  给任昉黄门侍郎、吏部郎中等职位。

  而把着作事务的具体事务,安排给任昉操办。

  这摆明是高配,让任昉提高些收入。

  对于萧衍来说,任昉写的东西,他看着舒心。

  任昉自然也没有辜负萧衍的厚望,极尽骈文之能事。

  成为萧衍殿下,最当红的“辣子鸡”。

  任昉走红之后,并没有放弃读书人的理想。

  而是在处理政务之余,花更多的时间采办书籍。

  尤其是那些孤本、单行本之类的,更是爱不释手。

  特别是地理方面的书籍,他特别的喜欢。

  华夏大陆,地域博大,藏着太多神秘的东西。

  那些神秘的背后,是自然界的鬼斧神工。

  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庞大世界观。

  而这些,对于执政者而言,是没用的东西。

  但对于任昉来说,却是无价之宝。

  他将那些别人眼中的糟粕,都收藏在家里。

  由于书籍太多,活活累死了两头牛。

  家族素来清贫,得以加餐吃牛排,还靠任他的藏书工程。(完)

  3.刘义庆:夜空中最亮的月亮

  如果说,鲍照、袁淑、陆展、何长瑜是星星的话。

  那么,临川郡王刘义庆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月亮。

  要说刘义庆有什么过人之处,那就是出色的文学才华。

  十三岁那年,刘义庆任秘书监一职。

  掌管国家的图书着作,得以博览皇家典籍。

  十七岁那年升任尚书左仆射,也就是副宰相,位极人臣。

  也就在这段时间,刘义隆和刘义康为了相位大打出手。

  刘义庆担心夹在当中,变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所以一拍屁股,外调去了荆州,远离是非之地。

  刘义庆到了荆州,治政有方,百姓生活安居乐业。

  转眼八年过去,一纸任命,让刘义庆去了扬州。

  在扬州这个烟花之地,他认识了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文人和僧人。

  他们经常聚在一起,把酒言欢,激扬文字。

  嗨到无聊处,刘义庆提出编纂《世说新语》的想法。

  刘义庆的想法,得到了鲍照等人的支持。

  有这个大座矿山在,什么样的作品不能出刊。

  更何况,刘义庆曾当过国家新闻出版总局一把手。

  命题、组稿审稿、排版设计、校对出版,一条龙服务。

  千里之外赶来凑热闹的文人,也不在少数。

  《世说新语》刚出版,刘义庆的身体就出现了问题。

  回到京城之后,没多久就病死了。(完)

  4.颜之推:家庭教育的第一人

  说起家庭教育,自认专家的从家门口排队到西塘。

  但是真正的专家,从来不对外说。

  他就安心在家里写书,然后悄悄地留给子孙。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颜之推。

  若是放在现代,就连梁启超都要向他学习。

  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谓的深奥,在于人伦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平衡。

  在儒家经典与道家法门博弈之下,没有绝对的第一。

  只有适合孩子的方法,以及可以付出的努力。

  即便许多付出,并不是一厢情愿的以为就能成为公论的。

  除非那些个公论,是没得争,没的比,没的说。

  谁也不会和一个死人计较,是不是。

  所以,许多发明都是在发明者过世之后才披露。

  不为别的,只为低调才是成大事的关键。

  那些为了工作,被人家看穿的人。

  也就是围绕着工作,做一个跳梁小丑。

  永远,苟且着、祈祷着、奢望着人生可以顺风顺水。

  随意躺平,努力摆烂,低欲望社会的特征。

  但终究,那些摆烂的人,不过是蹉跎日子。

  只有心底藏着梦想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才是颜之推,一直在寻求的答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