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十五章:银针绣尽山河图(肆)
第四回 银针破迷障 素手启玄机(下)
书接上回!
次日清晨,苏州织造局派人送来各色珍稀丝线。为首的是一位三十许的宫女,自称姓沈。她趁着交接丝线的机会,低声道:“奴婢十六岁时曾受董夫人一饭之恩,一直无以为报。”
说着悄悄给董小宛塞过一个小包,“这是织造局特制的金线,或许用得上。另外……”她压低声音,“周奎近日与一个关外来的喇嘛往来密切,姑娘千万小心。”
董小宛心领神会,在布置绣架时,特意在四角暗结平安结——这是母亲教她的辟邪之法。
绣房设在客栈的东厢,朝南的窗户正对着远处的北寺塔。董小宛将八百多个字先写在宣纸上,再依样描摹到素绫上。这项工作极其繁琐,往往一个字的偏差就会影响全文。
冒辟疆虽然手臂受伤,仍坚持在一旁帮忙理线。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照得满室丝线流光溢彩。董小宛专心致志地穿针引线,忽然发现图中“琴清流楚激弦商”一句,若是斜着读,竟然暗藏着一套指法。
“公子请看。”她指着那处,“这似乎是古琴的指法谱。”
冒辟疆细看片刻,忽然取来瑶琴,依谱弹奏。清越的琴音流淌而出,竟是一曲《广陵散》的变调。更奇的是,随着琴声,绣架上的丝线仿佛有了生命,微微颤动起来。
“果然暗藏玄机。”冒辟疆若有所思,“传说《璇玑图》中藏着武库密码,看来不假。”
这时,琥珀进来禀报:“姑娘,门外有个小乞丐送来这个。”说着递上一块破布,上面用炭笔画着奇怪的符号。
董小宛接过来看,忽然脸色一变:“这是董家独有的暗号,意思是‘速离险地’。”
冒辟疆立即起身查看,却发现客栈四周不知何时多了几个可疑的商贩。显然,他们已经被监视了。
当夜,小宛挑灯夜绣。到了三更时分,她正在绣制图中“诗兴感远殊浮沉”一句,忽然觉得眼前一花,那些字句仿佛活了过来,在绢面上流转不定。她定了定神,发现是烛光摇曳造成的错觉。
然而就在这时,她注意到这句诗,若是倒读时成了“沉浮殊远感兴诗”,意境大不相同。更奇妙的是,若是斜着读,又能得到“感时花溅泪”的新句。
“原来如此。”小宛恍然大悟,“这不仅是回文诗,更是一个字谜阵。”
第三日黄昏,小宛正在收最后一道金线,忽然一阵心慌。她想起昨夜那个奇怪的梦:母亲在梦中对她说:“璇玑璇玑,重在旋转。女儿切记,要以动制静。”
她若有所思,在最后收针时,特意将几处关键笔画的丝线留活。当最后一针落下,八尺见方的锦缎忽然无风自动,其上八百余字如星斗流转,在暮色中泛着奇异的光泽。
就在这时,不讲信用的周奎带着一群家奴闯了进来。他原本得意洋洋的脸色,在看到自动旋转的绣图时瞬间煞白。
“妖……妖术!”他吓得连连后退。
更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从绣图之中,忽然飞出一群碧玉色的蝴蝶,蝶翼在夕阳映照下,现出“天道好还”四个篆字。蝴蝶绕梁三周,最终停在周奎头顶,化作一缕青烟。
周奎瘫软在地,面如土色。冒辟疆趁机亮出东林党人信物:“周奎私吞漕粮的证据,已在应天巡抚案头!你勾结阉党、强占民宅的罪行,今日该有个了断了。”
原来这三日间,冒辟疆早已通过复社同仁,收集了周奎贪赃枉法的确凿证据。此刻,客栈外已经布满了官兵。
就这样,周奎连夜被押往应天。
宅院和宅院的旧物,都物归原主。
这日,董小宛独自清扫母亲生前居住的“听雪轩”。这里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连窗边那架绣屏都还在原处。她依照记忆,在床榻下的暗格中摸索,果然找到一个紫檀木匣。
匣中除了半幅《万里河山图》绣品,还有一封母亲的手书:“此图关乎国运,乃你祖父奉张居正大人之命所绣。后因朝局变动,只完成半幅。盼后人补全,以安天下。”
是夜,月华如水,洒在荷塘边的醉翁亭里。冒辟疆凝视着展开的绣品,忽然倒吸一口凉气:“这图中暗藏龙脉走向!”他指向一处针脚,“董姑娘,你看这里,用金线绣出的山脉走向,分明是陕西境内的秦岭。”
董小宛细看,果然发现绣品中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巧妙地标示出山川河流的走向。更奇特的是,一些关键位置还绣着细小的星象图。
“这里应是……”冒辟疆的话还未说完,东北方天际忽然划过一道流星,其色赤红,状如箭矢,久久不散。
二人对视一眼,想起近日江南流传的传闻。关外建州女真蠢蠢欲动,而这幅未完成的绣图,似乎正指向某个关乎天下安危的秘密。
“公子你看。”小宛忽然发现绣品一角用几乎看不见的丝线绣着一行小字:“龙脉既断,紫薇星暗。重续山河,待后来人。”
冒辟疆神色凝重:“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幅绣品,更是一张关系大明江山的气运图。”
夜风拂过荷塘,带来阵阵清香。小宛轻轻抚摸着绣品上母亲留下的针脚,忽然明白,这不仅是家传的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就在这时,琥珀匆匆来报:“姑娘,门外有位道长求见,说是故人之后。”
来人身着青色道袍,仙风道骨,约莫六十岁年纪。
见到董小宛,行礼说道:“贫道青云子,曾是张居正大人门客。”
“青云子,莫不是程老七口中的青云子。”
“正是在下,我见董姑娘久久不来,便亲自登门拜访。”
“既然道长曾是张大人的门口,是否见过此图?”董小宛把藏于背后的《万里河山图》拿出来,徐徐展开。
“《万里河山图》?贫道知道,也正是为此而来。这图原是张大人生前为振兴大明所设之局。”
青云子指着绣图上的几处标记:“这些星象对应的,正是如今天下大势。东北方的赤色流星,应在建州女真。而西南方的晦暗,恐怕预示着……”
他话未说完,远处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满身血污的驿使驰过街道,声嘶力竭地呼喊:“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众人目瞪口呆。冒辟疆手中的白玉建盏“啪”地落地,摔得粉碎。
“该来的躲不过,终究还是来了。”青云子长叹一声,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半幅绣图,“如今看来,补全这幅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董小宛望着绣图上未完成的部分,那里用淡淡的虚线勾勒出长江以北的山川形势。她轻轻握住冒辟疆的手,发现他的手心一片冰凉。
“公子。”她轻声说,“这幅图,我必须完成。”
冒辟疆凝视着她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既然如此,辟疆定当竭尽全力相助。”
更深露重,众人在书房中秉烛夜谈。青云子取出几卷古籍,都是当年张居正主持编纂的地理志。董小宛则根据记忆,复原祖父留下的绣谱。
“灵纹绣最高境界,是以心观天,以针引气。”董小宛指着绣谱上的一段话,“祖父曾言,绣到极致时,针下能现山河气象。”
冒辟疆忽然道:“我曾在宫中秘档中看到,万历年间确有绣娘能以绣品预测天气。莫非就是董家先祖?”
“应该是的,我们董家族人,以刺绣为生……”
一夜过去……
清早,琥珀急匆匆进来,递上一封密信:“姑娘,这是陈圆圆姐姐派人送来的。”
董小宛展开信笺,上面只有寥寥八个小篆字:“九宫有变,速离姑苏。”她心中一凛,想起日前在金陵时,陈圆圆确实提过她在九宫山的一位故人。
“看来,他们不打算放过我们。”冒辟疆沉声道,“周奎虽然入狱,但他的同党还在。”
青云子掐指一算,脸色突变:“明日午时三刻,此地当有血光之灾。我们必须速速离开”。
众人当即收拾行装。小宛将绣品仔细收好,忽然在匣底发现一枚小巧的铜钥匙,上面刻着奇怪的纹路。
“这是……”青云子接过钥匙,对着烛光细看,“这是文渊阁藏书楼的钥匙!难怪一直找不到张大人留下的另一半绣样。”
事态紧急,众人决定兵分两路:青云子前往京城文渊阁,冒辟疆和小宛则暂回金陵。临行前,青云子交给董小宛一个锦囊:“若遇危难,可开此囊。”
临行时,董小宛特意去了一趟宅院后园的祠堂。这里供奉着董家先祖的牌位。她跪在蒲团上,默默祈祷。
忽然,她注意到供桌下的一块地砖有些松动。撬开地砖,里面藏着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写着《灵纹绣秘要》。翻开一看,里面不仅记载了更多失传的绣法,还有一段令人震惊的文字:
“万历三十五年,奉张居正公之遗命,绣《万里河山图》以镇国运。图中暗藏龙脉要害,若为奸人所用,必致天下大乱。后世子孙当谨守此图,非明君不出。”
董小宛将册子贴身收好,心中更加沉重。原来这幅绣图不仅关乎国运,更是一把双刃剑。
马车驶出姑苏城时,东方已经泛白。小宛回头望去,熟悉的街巷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她轻轻抚摸怀中的绣品,知道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将与这幅未完成的《万里河山图》紧紧相连。
冒辟疆似乎看出她的心事,温声道:“董姑娘,待局势稍定,我们再回来。”
董小宛望着车外飞驰而过的田园,轻声道:“只怕到那时,这江南美景,已不复今日模样了。”
前方,金陵城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而更远的地方,战火正在蔓延。一幅关乎天下命运的绣图,一个延续三代的秘密,正在等待她去完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第四回 银针破迷障 素手启玄机(下)
书接上回!
次日清晨,苏州织造局派人送来各色珍稀丝线。为首的是一位三十许的宫女,自称姓沈。她趁着交接丝线的机会,低声道:“奴婢十六岁时曾受董夫人一饭之恩,一直无以为报。”
说着悄悄给董小宛塞过一个小包,“这是织造局特制的金线,或许用得上。另外……”她压低声音,“周奎近日与一个关外来的喇嘛往来密切,姑娘千万小心。”
董小宛心领神会,在布置绣架时,特意在四角暗结平安结——这是母亲教她的辟邪之法。
绣房设在客栈的东厢,朝南的窗户正对着远处的北寺塔。董小宛将八百多个字先写在宣纸上,再依样描摹到素绫上。这项工作极其繁琐,往往一个字的偏差就会影响全文。
冒辟疆虽然手臂受伤,仍坚持在一旁帮忙理线。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照得满室丝线流光溢彩。董小宛专心致志地穿针引线,忽然发现图中“琴清流楚激弦商”一句,若是斜着读,竟然暗藏着一套指法。
“公子请看。”她指着那处,“这似乎是古琴的指法谱。”
冒辟疆细看片刻,忽然取来瑶琴,依谱弹奏。清越的琴音流淌而出,竟是一曲《广陵散》的变调。更奇的是,随着琴声,绣架上的丝线仿佛有了生命,微微颤动起来。
“果然暗藏玄机。”冒辟疆若有所思,“传说《璇玑图》中藏着武库密码,看来不假。”
这时,琥珀进来禀报:“姑娘,门外有个小乞丐送来这个。”说着递上一块破布,上面用炭笔画着奇怪的符号。
董小宛接过来看,忽然脸色一变:“这是董家独有的暗号,意思是‘速离险地’。”
冒辟疆立即起身查看,却发现客栈四周不知何时多了几个可疑的商贩。显然,他们已经被监视了。
当夜,小宛挑灯夜绣。到了三更时分,她正在绣制图中“诗兴感远殊浮沉”一句,忽然觉得眼前一花,那些字句仿佛活了过来,在绢面上流转不定。她定了定神,发现是烛光摇曳造成的错觉。
然而就在这时,她注意到这句诗,若是倒读时成了“沉浮殊远感兴诗”,意境大不相同。更奇妙的是,若是斜着读,又能得到“感时花溅泪”的新句。
“原来如此。”小宛恍然大悟,“这不仅是回文诗,更是一个字谜阵。”
第三日黄昏,小宛正在收最后一道金线,忽然一阵心慌。她想起昨夜那个奇怪的梦:母亲在梦中对她说:“璇玑璇玑,重在旋转。女儿切记,要以动制静。”
她若有所思,在最后收针时,特意将几处关键笔画的丝线留活。当最后一针落下,八尺见方的锦缎忽然无风自动,其上八百余字如星斗流转,在暮色中泛着奇异的光泽。
就在这时,不讲信用的周奎带着一群家奴闯了进来。他原本得意洋洋的脸色,在看到自动旋转的绣图时瞬间煞白。
“妖……妖术!”他吓得连连后退。
更令人震惊的事发生了:从绣图之中,忽然飞出一群碧玉色的蝴蝶,蝶翼在夕阳映照下,现出“天道好还”四个篆字。蝴蝶绕梁三周,最终停在周奎头顶,化作一缕青烟。
周奎瘫软在地,面如土色。冒辟疆趁机亮出东林党人信物:“周奎私吞漕粮的证据,已在应天巡抚案头!你勾结阉党、强占民宅的罪行,今日该有个了断了。”
原来这三日间,冒辟疆早已通过复社同仁,收集了周奎贪赃枉法的确凿证据。此刻,客栈外已经布满了官兵。
就这样,周奎连夜被押往应天。
宅院和宅院的旧物,都物归原主。
这日,董小宛独自清扫母亲生前居住的“听雪轩”。这里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连窗边那架绣屏都还在原处。她依照记忆,在床榻下的暗格中摸索,果然找到一个紫檀木匣。
匣中除了半幅《万里河山图》绣品,还有一封母亲的手书:“此图关乎国运,乃你祖父奉张居正大人之命所绣。后因朝局变动,只完成半幅。盼后人补全,以安天下。”
是夜,月华如水,洒在荷塘边的醉翁亭里。冒辟疆凝视着展开的绣品,忽然倒吸一口凉气:“这图中暗藏龙脉走向!”他指向一处针脚,“董姑娘,你看这里,用金线绣出的山脉走向,分明是陕西境内的秦岭。”
董小宛细看,果然发现绣品中用不同颜色的丝线,巧妙地标示出山川河流的走向。更奇特的是,一些关键位置还绣着细小的星象图。
“这里应是……”冒辟疆的话还未说完,东北方天际忽然划过一道流星,其色赤红,状如箭矢,久久不散。
二人对视一眼,想起近日江南流传的传闻。关外建州女真蠢蠢欲动,而这幅未完成的绣图,似乎正指向某个关乎天下安危的秘密。
“公子你看。”小宛忽然发现绣品一角用几乎看不见的丝线绣着一行小字:“龙脉既断,紫薇星暗。重续山河,待后来人。”
冒辟疆神色凝重:“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幅绣品,更是一张关系大明江山的气运图。”
夜风拂过荷塘,带来阵阵清香。小宛轻轻抚摸着绣品上母亲留下的针脚,忽然明白,这不仅是家传的使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就在这时,琥珀匆匆来报:“姑娘,门外有位道长求见,说是故人之后。”
来人身着青色道袍,仙风道骨,约莫六十岁年纪。
见到董小宛,行礼说道:“贫道青云子,曾是张居正大人门客。”
“青云子,莫不是程老七口中的青云子。”
“正是在下,我见董姑娘久久不来,便亲自登门拜访。”
“既然道长曾是张大人的门口,是否见过此图?”董小宛把藏于背后的《万里河山图》拿出来,徐徐展开。
“《万里河山图》?贫道知道,也正是为此而来。这图原是张大人生前为振兴大明所设之局。”
青云子指着绣图上的几处标记:“这些星象对应的,正是如今天下大势。东北方的赤色流星,应在建州女真。而西南方的晦暗,恐怕预示着……”
他话未说完,远处忽然传来急促的马蹄声。一个满身血污的驿使驰过街道,声嘶力竭地呼喊:“锦州失守!洪承畴降清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震得众人目瞪口呆。冒辟疆手中的白玉建盏“啪”地落地,摔得粉碎。
“该来的躲不过,终究还是来了。”青云子长叹一声,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半幅绣图,“如今看来,补全这幅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迫。”
董小宛望着绣图上未完成的部分,那里用淡淡的虚线勾勒出长江以北的山川形势。她轻轻握住冒辟疆的手,发现他的手心一片冰凉。
“公子。”她轻声说,“这幅图,我必须完成。”
冒辟疆凝视着她坚定的眼神,终于点了点头:“既然如此,辟疆定当竭尽全力相助。”
更深露重,众人在书房中秉烛夜谈。青云子取出几卷古籍,都是当年张居正主持编纂的地理志。董小宛则根据记忆,复原祖父留下的绣谱。
“灵纹绣最高境界,是以心观天,以针引气。”董小宛指着绣谱上的一段话,“祖父曾言,绣到极致时,针下能现山河气象。”
冒辟疆忽然道:“我曾在宫中秘档中看到,万历年间确有绣娘能以绣品预测天气。莫非就是董家先祖?”
“应该是的,我们董家族人,以刺绣为生……”
一夜过去……
清早,琥珀急匆匆进来,递上一封密信:“姑娘,这是陈圆圆姐姐派人送来的。”
董小宛展开信笺,上面只有寥寥八个小篆字:“九宫有变,速离姑苏。”她心中一凛,想起日前在金陵时,陈圆圆确实提过她在九宫山的一位故人。
“看来,他们不打算放过我们。”冒辟疆沉声道,“周奎虽然入狱,但他的同党还在。”
青云子掐指一算,脸色突变:“明日午时三刻,此地当有血光之灾。我们必须速速离开”。
众人当即收拾行装。小宛将绣品仔细收好,忽然在匣底发现一枚小巧的铜钥匙,上面刻着奇怪的纹路。
“这是……”青云子接过钥匙,对着烛光细看,“这是文渊阁藏书楼的钥匙!难怪一直找不到张大人留下的另一半绣样。”
事态紧急,众人决定兵分两路:青云子前往京城文渊阁,冒辟疆和小宛则暂回金陵。临行前,青云子交给董小宛一个锦囊:“若遇危难,可开此囊。”
临行时,董小宛特意去了一趟宅院后园的祠堂。这里供奉着董家先祖的牌位。她跪在蒲团上,默默祈祷。
忽然,她注意到供桌下的一块地砖有些松动。撬开地砖,里面藏着一本薄薄的册子,封面写着《灵纹绣秘要》。翻开一看,里面不仅记载了更多失传的绣法,还有一段令人震惊的文字:
“万历三十五年,奉张居正公之遗命,绣《万里河山图》以镇国运。图中暗藏龙脉要害,若为奸人所用,必致天下大乱。后世子孙当谨守此图,非明君不出。”
董小宛将册子贴身收好,心中更加沉重。原来这幅绣图不仅关乎国运,更是一把双刃剑。
马车驶出姑苏城时,东方已经泛白。小宛回头望去,熟悉的街巷渐渐消失在晨雾中。她轻轻抚摸怀中的绣品,知道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将与这幅未完成的《万里河山图》紧紧相连。
冒辟疆似乎看出她的心事,温声道:“董姑娘,待局势稍定,我们再回来。”
董小宛望着车外飞驰而过的田园,轻声道:“只怕到那时,这江南美景,已不复今日模样了。”
前方,金陵城的轮廓在晨曦中若隐若现。而更远的地方,战火正在蔓延。一幅关乎天下命运的绣图,一个延续三代的秘密,正在等待她去完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