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浮云图(壹)
Part One:青云谱上白眼羊
南昌城外。
青云谱寺的晨钟敲碎了赣江上的薄雾,余音沉闷,仿佛含着千钧重量,直直撞在朱耷的心上。他跪在佛前冰冷的蒲团上,额角抵着青砖地,僧袍宽大,裹着他嶙峋如竹的骨架,更显得空荡。
殿内光线昏昧,只有长明灯豆大的一点火苗,在佛像低垂的眼睑下跳跃,映得那悲悯的面容也忽明忽暗,捉摸不定。殿外的风,吹拂过竹林,沙沙作响,无端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朱耷,这个名字曾与天潢贵胄相连,如今,只是一件沉重的、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旧衣。他削发为僧,躲在这荒山野地,非为向佛,只为活命。
皇子?那是前世的虚妄泡影。
女神王祖贤清冷的声音,时常在他的耳边回响:“想什么想,想也有罪。”随便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血溅五步的催命符。这世道,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青云谱寺这方小小的天地,青砖灰瓦,古木森森,便是他无意间寻得的、勉强能喘息的囚笼。他像五台山的鲁智深,却无那份快意恩仇的豪气,只有深入骨髓的惊惧,如跗骨之蛆,日夜啃噬。
方丈慧明年过七旬,是个枯瘦的老僧,眼神如古井深潭,仿佛能看透人心。他知晓朱耷的画技,也深知他身份的敏感与恐惧,所以初入庙门,他给朱耷的功课是每月两幅画,不多不少。
画作在月初由方丈亲自裹在青布包袱里,悄然送往山下的“墨韵斋”。那掌柜的姓李,精瘦干练,一双眼睛透着商贾的精明,却不多问一句画作来历,只按方丈的吩咐行事。
卖画所得铜钱,悉数用于寺中灯油、僧衣、米粮,维持着这方外之地清苦却安稳的运转。
日子在木鱼声、诵经声和笔墨的沙沙声中缓缓流淌。朱耷的画作上的山水、花鸟也日渐值钱,最重要的是画技也日益精进,高价求画之人趋之若鹜。
在这时,慧明方丈突然改了规矩:三月一幅,继而一年一幅。朱耷不解,一日趁着送画稿给方丈过目,终是忍不住问:“师父,弟子手勤,多画几幅,寺里用度岂不更宽裕些?”
此刻,慧明正在用一把小铜壶浇窗台上一盆半死不活的兰草,闻言停下动作,枯槁的脸上浮起一丝极淡、近乎狡黠的笑意,他捻着佛珠,慢悠悠道:
“痴儿。这世间万物,皆有其道。市井买卖,亦有其理。画作如米,多则价贱,寡则价昂。此乃‘物以稀为贵’,亦是商贾所谓的‘饥饿之法’。”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遥远的天际:“把你当成阿尔卑斯山的那只‘小山羊’,慢慢地‘薅羊毛’。你就不会跑,老衲也不必费心去追。追,是要花大力气,担大风险的。”
那“阿尔卑斯山”和“小山羊”的字眼,从方丈的口中吐出,带着一种古怪的异域腔调,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地贴切。
朱耷默然。
方丈的话,剥开了这安稳表象下冰冷的现实。
他是一头被圈养、被缓慢榨取价值的羊,而青云谱寺,既是庇护所,也是无形的羊圈。这认知让他心头泛起一丝苦涩的凉意,却也奇异地减轻了那份日夜悬心的恐惧。
被利用,至少证明还有价值,有价值,便说明是安全的。他深深一揖,不再多言,心底还是感谢方丈的真诚,对自己说了那句“不中听”的实话。
但自此,他笔下的禽鸟,眼珠常翻向上,透着一股睥睨世间的冷傲与孤愤。他笔下的残山剩水,枯荷败柳,萧索荒寒,满纸尽是末世般的苍凉。
暮春时节,赣江畔草长莺飞。
那日,朱耷避开喧闹的渡口,独自溯流而上,寻到一处僻静的江湾写生。
江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和泥土的气息,吹拂着他宽大的僧袍。他盘膝坐在一块青石上,摊开素纸,研墨濡笔。
江面开阔,对岸汀洲上芳草萋萋,几头水牛悠闲地甩着尾巴。他的目光却越过这恬淡的景致,落在更远处一片嶙峋的怪石滩上。
滩涂乱石间,一抹异样的灰白色攫住了他的视线。定睛看去,竟是一只山羊。
那羊体型不大,毛色灰白相杂,并非本地常见的品种。它站在一块被江水冲刷得溜圆的巨石顶端,姿态奇崛。
最令人心悸的是它的眼睛,并非温顺驯良,而是大睁着,眼白占据了大半,黑色的瞳仁死死地翻向上方,直勾勾地瞪着苍天。
那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漠然、嘲弄,仿佛看穿了世间一切虚妄,带着一种非人间的疏离与孤绝。
朱耷的心猛地一跳,呼吸为之一窒。
这眼神……这眼神何其熟悉。
不正是他笔下,那些白眼向天的鱼鸟所流露的么?
只是眼前这活物眼中的神韵,比他刻意描摹的更加纯粹、更加惊心动魄。一股强烈的战栗感从脊椎升起,直冲头顶,血液仿佛瞬间涌向指尖,带着一种宿命般的灼热。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提笔,墨色饱蘸,带着从未有过的急促与力量,在素白的宣纸上疾走。不再是工笔的细致描摹,而是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枯笔渴墨勾勒出嶙峋怪石的轮廓,焦墨迅疾地扫出山羊扭曲而孤高的身形,浓墨重重点染那翻向苍穹的、硕大而冰冷的白眼。
整幅画,笔触狂放,墨气淋漓,一股郁勃孤愤、睥睨苍天的气息破纸而出。那白眼山羊立于危石之上,背景是苍茫寥廓的虚空,仿佛天地间唯一的叛逆者,无声地质问着亘古的沉默。
画成,朱耷掷笔于地,望着画中那翻白眼的羊,又抬头望向江滩怪石处。那里早已空无一物,只有江风呜咽而过,卷起几片枯叶。
他呆立良久,胸中似有惊雷滚动,又似冰河解冻。
那羊的眼神,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长久以来的惊惧与伪装,直抵灵魂深处某种更为坚硬、更为本质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卷起这幅异乎寻常的画作,如同怀揣着一个巨大而危险的秘密,默然返回青云谱寺。
他没有将这幅画交给方丈。
这幅画太不同了。
画中山羊那直刺苍穹的白眼,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昭示着他内心深处不愿也不敢触碰的真相。
他将画卷起,深深藏在了禅房榻下最隐秘的角落,如同封印了一个来自异界的精魂。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Part One:青云谱上白眼羊
南昌城外。
青云谱寺的晨钟敲碎了赣江上的薄雾,余音沉闷,仿佛含着千钧重量,直直撞在朱耷的心上。他跪在佛前冰冷的蒲团上,额角抵着青砖地,僧袍宽大,裹着他嶙峋如竹的骨架,更显得空荡。
殿内光线昏昧,只有长明灯豆大的一点火苗,在佛像低垂的眼睑下跳跃,映得那悲悯的面容也忽明忽暗,捉摸不定。殿外的风,吹拂过竹林,沙沙作响,无端添了几分肃杀之气。
朱耷,这个名字曾与天潢贵胄相连,如今,只是一件沉重的、随时可能引来杀身之祸的旧衣。他削发为僧,躲在这荒山野地,非为向佛,只为活命。
皇子?那是前世的虚妄泡影。
女神王祖贤清冷的声音,时常在他的耳边回响:“想什么想,想也有罪。”随便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是血溅五步的催命符。这世道,一步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青云谱寺这方小小的天地,青砖灰瓦,古木森森,便是他无意间寻得的、勉强能喘息的囚笼。他像五台山的鲁智深,却无那份快意恩仇的豪气,只有深入骨髓的惊惧,如跗骨之蛆,日夜啃噬。
方丈慧明年过七旬,是个枯瘦的老僧,眼神如古井深潭,仿佛能看透人心。他知晓朱耷的画技,也深知他身份的敏感与恐惧,所以初入庙门,他给朱耷的功课是每月两幅画,不多不少。
画作在月初由方丈亲自裹在青布包袱里,悄然送往山下的“墨韵斋”。那掌柜的姓李,精瘦干练,一双眼睛透着商贾的精明,却不多问一句画作来历,只按方丈的吩咐行事。
卖画所得铜钱,悉数用于寺中灯油、僧衣、米粮,维持着这方外之地清苦却安稳的运转。
日子在木鱼声、诵经声和笔墨的沙沙声中缓缓流淌。朱耷的画作上的山水、花鸟也日渐值钱,最重要的是画技也日益精进,高价求画之人趋之若鹜。
在这时,慧明方丈突然改了规矩:三月一幅,继而一年一幅。朱耷不解,一日趁着送画稿给方丈过目,终是忍不住问:“师父,弟子手勤,多画几幅,寺里用度岂不更宽裕些?”
此刻,慧明正在用一把小铜壶浇窗台上一盆半死不活的兰草,闻言停下动作,枯槁的脸上浮起一丝极淡、近乎狡黠的笑意,他捻着佛珠,慢悠悠道:
“痴儿。这世间万物,皆有其道。市井买卖,亦有其理。画作如米,多则价贱,寡则价昂。此乃‘物以稀为贵’,亦是商贾所谓的‘饥饿之法’。”
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遥远的天际:“把你当成阿尔卑斯山的那只‘小山羊’,慢慢地‘薅羊毛’。你就不会跑,老衲也不必费心去追。追,是要花大力气,担大风险的。”
那“阿尔卑斯山”和“小山羊”的字眼,从方丈的口中吐出,带着一种古怪的异域腔调,显得格格不入,却又莫名地贴切。
朱耷默然。
方丈的话,剥开了这安稳表象下冰冷的现实。
他是一头被圈养、被缓慢榨取价值的羊,而青云谱寺,既是庇护所,也是无形的羊圈。这认知让他心头泛起一丝苦涩的凉意,却也奇异地减轻了那份日夜悬心的恐惧。
被利用,至少证明还有价值,有价值,便说明是安全的。他深深一揖,不再多言,心底还是感谢方丈的真诚,对自己说了那句“不中听”的实话。
但自此,他笔下的禽鸟,眼珠常翻向上,透着一股睥睨世间的冷傲与孤愤。他笔下的残山剩水,枯荷败柳,萧索荒寒,满纸尽是末世般的苍凉。
暮春时节,赣江畔草长莺飞。
那日,朱耷避开喧闹的渡口,独自溯流而上,寻到一处僻静的江湾写生。
江风带着湿润的水汽和泥土的气息,吹拂着他宽大的僧袍。他盘膝坐在一块青石上,摊开素纸,研墨濡笔。
江面开阔,对岸汀洲上芳草萋萋,几头水牛悠闲地甩着尾巴。他的目光却越过这恬淡的景致,落在更远处一片嶙峋的怪石滩上。
滩涂乱石间,一抹异样的灰白色攫住了他的视线。定睛看去,竟是一只山羊。
那羊体型不大,毛色灰白相杂,并非本地常见的品种。它站在一块被江水冲刷得溜圆的巨石顶端,姿态奇崛。
最令人心悸的是它的眼睛,并非温顺驯良,而是大睁着,眼白占据了大半,黑色的瞳仁死死地翻向上方,直勾勾地瞪着苍天。
那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漠然、嘲弄,仿佛看穿了世间一切虚妄,带着一种非人间的疏离与孤绝。
朱耷的心猛地一跳,呼吸为之一窒。
这眼神……这眼神何其熟悉。
不正是他笔下,那些白眼向天的鱼鸟所流露的么?
只是眼前这活物眼中的神韵,比他刻意描摹的更加纯粹、更加惊心动魄。一股强烈的战栗感从脊椎升起,直冲头顶,血液仿佛瞬间涌向指尖,带着一种宿命般的灼热。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提笔,墨色饱蘸,带着从未有过的急促与力量,在素白的宣纸上疾走。不再是工笔的细致描摹,而是酣畅淋漓的大写意。
枯笔渴墨勾勒出嶙峋怪石的轮廓,焦墨迅疾地扫出山羊扭曲而孤高的身形,浓墨重重点染那翻向苍穹的、硕大而冰冷的白眼。
整幅画,笔触狂放,墨气淋漓,一股郁勃孤愤、睥睨苍天的气息破纸而出。那白眼山羊立于危石之上,背景是苍茫寥廓的虚空,仿佛天地间唯一的叛逆者,无声地质问着亘古的沉默。
画成,朱耷掷笔于地,望着画中那翻白眼的羊,又抬头望向江滩怪石处。那里早已空无一物,只有江风呜咽而过,卷起几片枯叶。
他呆立良久,胸中似有惊雷滚动,又似冰河解冻。
那羊的眼神,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长久以来的惊惧与伪装,直抵灵魂深处某种更为坚硬、更为本质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卷起这幅异乎寻常的画作,如同怀揣着一个巨大而危险的秘密,默然返回青云谱寺。
他没有将这幅画交给方丈。
这幅画太不同了。
画中山羊那直刺苍穹的白眼,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昭示着他内心深处不愿也不敢触碰的真相。
他将画卷起,深深藏在了禅房榻下最隐秘的角落,如同封印了一个来自异界的精魂。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