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桃花雨(壹)
Part One:寒门炒豆待知交 残梦犹闻旧院箫
江南的秋,素来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
可这嘉靖某年的秋,落在吴县乡野这间颓败的唐氏故居里,却只剩下浸骨的湿冷与挥之不去的萧瑟。几片枯黄的梧桐叶被风卷着,打着旋儿,有气无力地拍打在糊着半破桑皮纸的窗棂上,发出沙啦啦的声响,如同大自然的叹息。
灶间烟火气倒是升腾着,却掩不住一股子贫寒。唐寅唐伯虎,这位昔年名动苏杭、诗画双绝的风流魁首,此刻正佝偻着腰,守着口豁了边的铁锅。
锅里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有小半碗黄豆,在微弱的柴火炙烤下,噼啪作响,艰难地翻着身,散发出一种焦糊与仅存的豆香混合的、属于穷困的独特气味。这便是他今夜招待老友的全部家当了。
他瘦削的手指捏着锅铲,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眼神却有些飘忽,越过低矮破败的灶台,仿佛穿透了斑驳的泥墙,落在一个早已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春日。
那时节,桃花开得正盛,如霞似锦,灼灼其华。
徐员外家那偌大的花园里,假山玲珑,曲水流觞。就在一株开得最繁茂的老桃树下,一个娇小玲珑的身影,穿着簇新的桃红衫子,鬓边簪着一朵初绽的桃花,正踮着脚尖,努力攀折高处的一枝花。
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花瓣儿,在姑娘白皙得近乎透明的脸庞上跳跃,勾勒出少女特有的、带着绒毛的轮廓。她便是徐家的小姐,桃花姑娘。她折下花枝,回眸一笑,眼波流转,清澈得如同山涧初融的春水,就那么毫无预兆地,直直撞进了唐寅的眼底心间。
“桃花……”一声低低的呢喃,带着无尽的酸楚与追忆,从唐伯虎干裂的唇间溢出。这名字,是心头一道永不结痂的伤疤,是繁华落尽后最刺骨的寒冰。
“砰!砰!砰!”
院门被拍得山响,粗粝的嗓门穿透暮色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熟稔和霸道:“老唐!伯虎!开门!莫不是又抱着你那些发霉的字画做春秋大梦呢?再不开,俺老祝可要施展‘穿墙术’了!”
这声音如同重锤,瞬间击碎了唐伯虎沉溺的幻梦。唐伯虎猛地一激灵,手一抖,几粒黄豆蹦出锅沿,滚落在积满灰尘的泥地上,像生气的河豚鱼。
门外雷霆大作之人,正是祝枝山!三天前约好的,今晚四人同去城里看新排的《桃花扇》。
他慌忙将锅从火上移开,但显然豆子已然有些焦黑。他胡乱用袖子擦了擦额角不知何时渗出的细汗,又下意识地抻了抻身上那件洗得发白、肩头还缀着补丁的旧青衫,快步穿过杂草丛生的小院。
门闩拉开,“吱呀”一声,门外站着三条人影。当先一人,身材壮实,面皮微黑,正是祝枝山祝允明。只见他一身半新不旧的靛蓝直裰,腰间胡乱系着条布带,最显眼的是他抄在袖中的那只右手,生有六指,因此得了“枝山”的诨名,此刻虽未露出,却仿佛自带一股混不吝的江湖气。
祝枝山咧着嘴,露出一口不甚整齐的黄牙:“好你个唐解元,让哥几个喝西北风呢?这炒豆子的焦香,隔三里地都闻见了!”他用力吸了吸鼻子,毫不客气地挤了进来。
紧随其后的是文征明。他比祝枝山略清瘦些,面皮白净,留着三缕短须,穿着件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灰布长衫,袖口磨得有些毛边,却一丝不苟地挽着。
文征明气质沉静,带着读书人特有的内敛,眉宇间却总似凝着一缕化不开的忧虑。他冲唐寅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目光扫过破败的院落和唐寅憔悴的面容时,不易察觉地闪过一丝痛惜。
最后那位,身量最为单薄,面色在暮色中也显得有些苍白,正是徐祯卿。他裹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深色棉袍,似乎有些畏寒,还轻轻咳嗽了两声,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像蕴藏着两簇不熄的火焰。
徐祯卿朝唐伯虎拱了拱手,动作有些文弱,说话的声音也带着点中气不足:“伯虎兄,叨扰了。”目光却已越过唐寅,投向院内更深的幽暗处。
“快请进,快请进!寒舍简陋,三位莫怪。”唐伯虎连忙侧身让路,脸上堆起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习惯性地掩饰起那份深入骨髓的窘迫。他引着三人穿过院子,脚下是坑洼的泥地,墙角堆着些不知名的杂物。
堂屋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光线摇曳不定,勉强照亮中央一张瘸了腿、用碎砖头垫着的方桌。桌上,放着三个下酒碟子,用来准备盛黄豆之用。
祝枝山毫不客气地一屁股坐在吱呀作响的长凳上,拈起几粒刚出锅的豆子丢进嘴里,嚼得嘎嘣响:“啧,老唐,你这待客之道,真是十年如一日地……别致!”。
“还别说,孔尚任那老家伙的《桃花扇》,哭哭啼啼一场戏,没点油水垫肚子,怕是今晚撑不到散场啊!”他一边嚼着,一边拿眼斜睨着唐伯虎,话里话外是兄弟间特有的调侃,却也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关切。
文征明也坐了下来,动作斯文。他默默看着那三碟豆子,眉头微蹙,却没动筷。他太清楚唐寅如今的窘境了。那一场惊天动地的科场舞弊案,如同泰山压顶,不仅彻底碾碎了他“唐解元”的功名以及前程,更将他拖入万劫不复的泥潭。
声名狼藉,家产抄没,连累老母忧愤成疾,撒手人寰。
如今这点黄豆,恐怕也是靠他那些被世人视为“狂生涂鸦”的字画,在识货的当铺老板或画商手里,一点一点换回来的。
文征明自己虽在衙门里混了个小小的书吏差事,每日为五斗米折腰,受着上官的闲气和家中娘子因他接济唐寅而起的埋怨白眼,也时常捉襟见肘。他偷偷攒下些米粮银钱,总想着接济唐伯虎,可这老友骨头硬,不肯多受。
“枝山兄说笑了,”唐伯虎也坐下,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能有豆子,已是不易。李记粮铺的王掌柜,前日还嫌我的《红杏图》笔意太过放浪,只肯给两斤陈米呢。”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桃花……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看这《桃花扇》,不过是在旧伤痕上,再洒一把盐罢了。”他提起酒壶——里面灌的是最劣的村酿,给三人面前的粗陶碗都倒上,酒色浑浊。
一直沉默的徐祯卿,此刻却抬起那张苍白的脸,目光灼灼地看着唐伯虎:“伯虎兄,此言差矣!侯方域、李香君,国破家亡之际,尚能坚守气节,血染桃花扇!此去观戏,非为沉溺儿女情长,当思家国大义!”
他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忍不住又剧烈咳嗽起来,瘦削的肩膀微微颤抖,“我辈读书人,身处江湖之远,亦当心存魏阙!岂可因一时之挫,便消磨了胸中万丈豪情?”
他端起碗,竟将那浑浊的劣酒一饮而尽,仿佛饮下的不是酒,而是满腔无处宣泄的悲愤与激越。
祝枝山“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拍着徐祯卿瘦弱的肩膀,差点把他拍到桌下去:“哎呀我的徐老弟!你这身子骨,还是先顾好自己吧!什么魏阙江湖的,离咱们远着呢!看戏就是看戏,哭也好,笑也罢,痛快一场便是!”
“还有你老唐……你也别整日苦着一张脸,活像谁欠你八百吊钱似的!走走走,时辰差不多了,看戏去!看完俺老祝请大家宵夜,老地方,羊肉……汤……管够!”
唐伯虎看着徐祯卿因激动而发亮的眼睛,又看看祝枝山放浪不羁的样子,心中那潭死水,竟也被这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搅动起一丝微澜。文征明也站起身,温言道:“伯虎,走吧。孔尚任笔力深厚,兴许,我们还能……另有所得。”
四人起身,唐伯虎吹熄了油灯,屋内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微弱的月光勾勒出破败家具的轮廓。锁上吱呀作响的院门时,唐伯虎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自己这风雨飘摇的栖身之所。
角落里,似乎有个人影一闪而过,带着那股熟悉的廉价脂粉味,是李寡妇。唐伯虎心头掠过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与自厌。
去往城里的路上,夜色渐浓。祝枝山嗓门洪亮,口无遮拦地讲着市井笑话,插科打诨。文征明偶尔低声应和他几句。徐祯卿裹紧了袍子,沉默地走着,脚步有些虚浮,目光却执着地望向远处城池的点点灯火,仿佛那里燃烧着他全部的理想。
唐伯虎夹在三人中间,脚步沉重。祝枝山的话和徐祯卿的慷慨并未真正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反而更清晰地映照出他内心的荒芜。耳畔祝枝山粗豪的笑声渐渐模糊,另一个娇柔的、带着哭腔的声音却越来越清晰,穿透了十年的光阴,无比真切地响起在记忆深处:
“伯虎……伯虎……你醒醒!爹,求求您,别打了!别打了!要打就打我,打我吧!”
那是桃花姑娘的声音。就在徐家后花园那冰冷的石板地上,徐员外狰狞的面孔,家奴手中沉重的木棍,还有腿上那撕心裂肺、几乎要将他灵魂都碾碎的剧痛……记忆的碎片,伴随着身体深处旧伤的隐隐作痛,汹涌袭来。
他仿佛又看到桃花扑在自己血肉模糊的腿上,泪如雨下,娇小的身躯因恐惧和绝望而剧烈颤抖,泪水混着血水,将地上零落的桃花瓣染得刺目惊心。
“替我那不争气的蠢儿子去考!考中了,前事一笔勾销!考不中……哼!”徐员外冰冷的话语如同毒蛇的信子,缠绕着唐伯虎的脖颈。
为了活命,为了还能见到桃花,他咬着牙应承了这桩注定万劫不复的交易。结果呢?东窗事发,身陷囹圄,等他从那暗无天日的牢房里爬出来,得到的消息却是徐家早已举家搬迁,不知所踪。桃花,像一滴晨露,消失得无影无踪。
“伯虎,发什么愣?快走啊!戏要开场了!”祝枝山的大嗓门将他从血色的回忆中惊醒。
唐伯虎猛地回神,才发现已到城门口。高大的城门楼在夜色中投下厚重的阴影,如同巨兽匍匐。城门洞下,人流穿梭,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从城中戏楼的方向飘来,带着一种虚幻的热闹。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尘土、夜露和远处食物摊飘来的香气,却怎么也驱不散心头那浓郁的血腥与桃花的残香。
“来了。” 他低低应了一声,抬步跟上。脚下,是通往戏楼的路,也是通往另一个沉痛记忆的入口。《桃花扇》,桃花扇……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这秋夜的寒风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Part One:寒门炒豆待知交 残梦犹闻旧院箫
江南的秋,素来是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时节。
可这嘉靖某年的秋,落在吴县乡野这间颓败的唐氏故居里,却只剩下浸骨的湿冷与挥之不去的萧瑟。几片枯黄的梧桐叶被风卷着,打着旋儿,有气无力地拍打在糊着半破桑皮纸的窗棂上,发出沙啦啦的声响,如同大自然的叹息。
灶间烟火气倒是升腾着,却掩不住一股子贫寒。唐寅唐伯虎,这位昔年名动苏杭、诗画双绝的风流魁首,此刻正佝偻着腰,守着口豁了边的铁锅。
锅里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只有小半碗黄豆,在微弱的柴火炙烤下,噼啪作响,艰难地翻着身,散发出一种焦糊与仅存的豆香混合的、属于穷困的独特气味。这便是他今夜招待老友的全部家当了。
他瘦削的手指捏着锅铲,指关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眼神却有些飘忽,越过低矮破败的灶台,仿佛穿透了斑驳的泥墙,落在一个早已模糊、却又刻骨铭心的春日。
那时节,桃花开得正盛,如霞似锦,灼灼其华。
徐员外家那偌大的花园里,假山玲珑,曲水流觞。就在一株开得最繁茂的老桃树下,一个娇小玲珑的身影,穿着簇新的桃红衫子,鬓边簪着一朵初绽的桃花,正踮着脚尖,努力攀折高处的一枝花。
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花瓣儿,在姑娘白皙得近乎透明的脸庞上跳跃,勾勒出少女特有的、带着绒毛的轮廓。她便是徐家的小姐,桃花姑娘。她折下花枝,回眸一笑,眼波流转,清澈得如同山涧初融的春水,就那么毫无预兆地,直直撞进了唐寅的眼底心间。
“桃花……”一声低低的呢喃,带着无尽的酸楚与追忆,从唐伯虎干裂的唇间溢出。这名字,是心头一道永不结痂的伤疤,是繁华落尽后最刺骨的寒冰。
“砰!砰!砰!”
院门被拍得山响,粗粝的嗓门穿透暮色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熟稔和霸道:“老唐!伯虎!开门!莫不是又抱着你那些发霉的字画做春秋大梦呢?再不开,俺老祝可要施展‘穿墙术’了!”
这声音如同重锤,瞬间击碎了唐伯虎沉溺的幻梦。唐伯虎猛地一激灵,手一抖,几粒黄豆蹦出锅沿,滚落在积满灰尘的泥地上,像生气的河豚鱼。
门外雷霆大作之人,正是祝枝山!三天前约好的,今晚四人同去城里看新排的《桃花扇》。
他慌忙将锅从火上移开,但显然豆子已然有些焦黑。他胡乱用袖子擦了擦额角不知何时渗出的细汗,又下意识地抻了抻身上那件洗得发白、肩头还缀着补丁的旧青衫,快步穿过杂草丛生的小院。
门闩拉开,“吱呀”一声,门外站着三条人影。当先一人,身材壮实,面皮微黑,正是祝枝山祝允明。只见他一身半新不旧的靛蓝直裰,腰间胡乱系着条布带,最显眼的是他抄在袖中的那只右手,生有六指,因此得了“枝山”的诨名,此刻虽未露出,却仿佛自带一股混不吝的江湖气。
祝枝山咧着嘴,露出一口不甚整齐的黄牙:“好你个唐解元,让哥几个喝西北风呢?这炒豆子的焦香,隔三里地都闻见了!”他用力吸了吸鼻子,毫不客气地挤了进来。
紧随其后的是文征明。他比祝枝山略清瘦些,面皮白净,留着三缕短须,穿着件浆洗得干干净净的灰布长衫,袖口磨得有些毛边,却一丝不苟地挽着。
文征明气质沉静,带着读书人特有的内敛,眉宇间却总似凝着一缕化不开的忧虑。他冲唐寅微微颔首,算是打了招呼,目光扫过破败的院落和唐寅憔悴的面容时,不易察觉地闪过一丝痛惜。
最后那位,身量最为单薄,面色在暮色中也显得有些苍白,正是徐祯卿。他裹着一件略显宽大的深色棉袍,似乎有些畏寒,还轻轻咳嗽了两声,眼神却异常明亮锐利,像蕴藏着两簇不熄的火焰。
徐祯卿朝唐伯虎拱了拱手,动作有些文弱,说话的声音也带着点中气不足:“伯虎兄,叨扰了。”目光却已越过唐寅,投向院内更深的幽暗处。
“快请进,快请进!寒舍简陋,三位莫怪。”唐伯虎连忙侧身让路,脸上堆起一个有些僵硬的笑容,习惯性地掩饰起那份深入骨髓的窘迫。他引着三人穿过院子,脚下是坑洼的泥地,墙角堆着些不知名的杂物。
堂屋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光线摇曳不定,勉强照亮中央一张瘸了腿、用碎砖头垫着的方桌。桌上,放着三个下酒碟子,用来准备盛黄豆之用。
祝枝山毫不客气地一屁股坐在吱呀作响的长凳上,拈起几粒刚出锅的豆子丢进嘴里,嚼得嘎嘣响:“啧,老唐,你这待客之道,真是十年如一日地……别致!”。
“还别说,孔尚任那老家伙的《桃花扇》,哭哭啼啼一场戏,没点油水垫肚子,怕是今晚撑不到散场啊!”他一边嚼着,一边拿眼斜睨着唐伯虎,话里话外是兄弟间特有的调侃,却也藏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关切。
文征明也坐了下来,动作斯文。他默默看着那三碟豆子,眉头微蹙,却没动筷。他太清楚唐寅如今的窘境了。那一场惊天动地的科场舞弊案,如同泰山压顶,不仅彻底碾碎了他“唐解元”的功名以及前程,更将他拖入万劫不复的泥潭。
声名狼藉,家产抄没,连累老母忧愤成疾,撒手人寰。
如今这点黄豆,恐怕也是靠他那些被世人视为“狂生涂鸦”的字画,在识货的当铺老板或画商手里,一点一点换回来的。
文征明自己虽在衙门里混了个小小的书吏差事,每日为五斗米折腰,受着上官的闲气和家中娘子因他接济唐寅而起的埋怨白眼,也时常捉襟见肘。他偷偷攒下些米粮银钱,总想着接济唐伯虎,可这老友骨头硬,不肯多受。
“枝山兄说笑了,”唐伯虎也坐下,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能有豆子,已是不易。李记粮铺的王掌柜,前日还嫌我的《红杏图》笔意太过放浪,只肯给两斤陈米呢。”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去,“桃花……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看这《桃花扇》,不过是在旧伤痕上,再洒一把盐罢了。”他提起酒壶——里面灌的是最劣的村酿,给三人面前的粗陶碗都倒上,酒色浑浊。
一直沉默的徐祯卿,此刻却抬起那张苍白的脸,目光灼灼地看着唐伯虎:“伯虎兄,此言差矣!侯方域、李香君,国破家亡之际,尚能坚守气节,血染桃花扇!此去观戏,非为沉溺儿女情长,当思家国大义!”
他越说越激动,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忍不住又剧烈咳嗽起来,瘦削的肩膀微微颤抖,“我辈读书人,身处江湖之远,亦当心存魏阙!岂可因一时之挫,便消磨了胸中万丈豪情?”
他端起碗,竟将那浑浊的劣酒一饮而尽,仿佛饮下的不是酒,而是满腔无处宣泄的悲愤与激越。
祝枝山“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拍着徐祯卿瘦弱的肩膀,差点把他拍到桌下去:“哎呀我的徐老弟!你这身子骨,还是先顾好自己吧!什么魏阙江湖的,离咱们远着呢!看戏就是看戏,哭也好,笑也罢,痛快一场便是!”
“还有你老唐……你也别整日苦着一张脸,活像谁欠你八百吊钱似的!走走走,时辰差不多了,看戏去!看完俺老祝请大家宵夜,老地方,羊肉……汤……管够!”
唐伯虎看着徐祯卿因激动而发亮的眼睛,又看看祝枝山放浪不羁的样子,心中那潭死水,竟也被这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搅动起一丝微澜。文征明也站起身,温言道:“伯虎,走吧。孔尚任笔力深厚,兴许,我们还能……另有所得。”
四人起身,唐伯虎吹熄了油灯,屋内顿时陷入一片黑暗,只有窗外微弱的月光勾勒出破败家具的轮廓。锁上吱呀作响的院门时,唐伯虎下意识地回头望了一眼自己这风雨飘摇的栖身之所。
角落里,似乎有个人影一闪而过,带着那股熟悉的廉价脂粉味,是李寡妇。唐伯虎心头掠过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烦躁与自厌。
去往城里的路上,夜色渐浓。祝枝山嗓门洪亮,口无遮拦地讲着市井笑话,插科打诨。文征明偶尔低声应和他几句。徐祯卿裹紧了袍子,沉默地走着,脚步有些虚浮,目光却执着地望向远处城池的点点灯火,仿佛那里燃烧着他全部的理想。
唐伯虎夹在三人中间,脚步沉重。祝枝山的话和徐祯卿的慷慨并未真正驱散他心头的阴霾,反而更清晰地映照出他内心的荒芜。耳畔祝枝山粗豪的笑声渐渐模糊,另一个娇柔的、带着哭腔的声音却越来越清晰,穿透了十年的光阴,无比真切地响起在记忆深处:
“伯虎……伯虎……你醒醒!爹,求求您,别打了!别打了!要打就打我,打我吧!”
那是桃花姑娘的声音。就在徐家后花园那冰冷的石板地上,徐员外狰狞的面孔,家奴手中沉重的木棍,还有腿上那撕心裂肺、几乎要将他灵魂都碾碎的剧痛……记忆的碎片,伴随着身体深处旧伤的隐隐作痛,汹涌袭来。
他仿佛又看到桃花扑在自己血肉模糊的腿上,泪如雨下,娇小的身躯因恐惧和绝望而剧烈颤抖,泪水混着血水,将地上零落的桃花瓣染得刺目惊心。
“替我那不争气的蠢儿子去考!考中了,前事一笔勾销!考不中……哼!”徐员外冰冷的话语如同毒蛇的信子,缠绕着唐伯虎的脖颈。
为了活命,为了还能见到桃花,他咬着牙应承了这桩注定万劫不复的交易。结果呢?东窗事发,身陷囹圄,等他从那暗无天日的牢房里爬出来,得到的消息却是徐家早已举家搬迁,不知所踪。桃花,像一滴晨露,消失得无影无踪。
“伯虎,发什么愣?快走啊!戏要开场了!”祝枝山的大嗓门将他从血色的回忆中惊醒。
唐伯虎猛地回神,才发现已到城门口。高大的城门楼在夜色中投下厚重的阴影,如同巨兽匍匐。城门洞下,人流穿梭,灯火通明,丝竹管弦之声隐隐从城中戏楼的方向飘来,带着一种虚幻的热闹。
他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尘土、夜露和远处食物摊飘来的香气,却怎么也驱不散心头那浓郁的血腥与桃花的残香。
“来了。” 他低低应了一声,抬步跟上。脚下,是通往戏楼的路,也是通往另一个沉痛记忆的入口。《桃花扇》,桃花扇……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这秋夜的寒风中,悄然拉开了序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