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买卖,没有证据的事情不要瞎说。”
“是是。”
刘文静连忙应声道,这话的意思很明显,继续盯着,把控好。
进入太康十二年以来,夏魏晋三国迎来真正的和平时期。
如果一定要全面一点,包括辽国。
这四个国家之间,不但没有任何战争的迹象,反而贸易量正在快速修复。
进入到三月的时候,夏魏之间的贸易量已经超过战争之前。
魏国设置的许多榷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边疆百姓,或者其他州郡来的商人开始自发地在边境做交换。
魏国的齐州是纺织中心,这里的纺织品除了销往魏国各地,还会卖到辽国去。
但因为销量爬坡跟不上,魏国的布匹无法与大夏的布匹在价格上竞争,夏魏边贸中,布匹是最受欢迎的商品。
其次还有大夏的茶叶,源源不断的茶叶进入魏国,并且价格低廉。
当然,按照协定,大夏是不被允许将夏盐直接卖给魏国的,而是要严格进入榷场,统一卖给魏国的官方。
最后,魏国的官方在把夏盐高价卖给民间。
当然,这不仅仅是魏国的行为,晋国也在施行这种行为。
魏晋两国的百姓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官方的恩赐。
与此同时,三个国家的改制也都开始如期进行。
大夏的改制,是沿着之前的路走。
年初的案子牵涉到的新政官员多达七十六名,经过三法司会审之后,有五十名被判死刑。
皇帝大笔一挥,五十颗脑袋落地,染红了江宁城外的刑场。
只有五十颗人头落地当然还不止,背后抄家后,一众人等被发配边关。
有的被发配到西北鄯州,有的被发配到岭南,还有的则直接被发配到了流求。
这件事处理完后,大夏朝野为之一振,不少地方的扩建也变得谨慎起来,江宁虽然在高呼印钱,但地方上的刺史、太守甚至县令,都变得有些老实本分起来。
至少暂时如此。
如此这般,有些事当然也就变慢了一些。
李彦也多次在朝堂上强调一点: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整顿新政派作风的事情到这里,其实还并未结束,接下来的半年,门下省借着这口气,把之前受的气全部发泄出来。
以往新政的各项政策细节,都是能过就过。
现在,能过的也要撕扯半天。
三省开会,也就是政事堂议事,现在各个官员是带着吃饭的家伙登场。
中书省带着诚意发表了近期某个州申请需要推行什么样细微的改制之后,门下省的给事中就开始挑毛病。
挑着挑着,双方就开始吐口水,吐完口水就开始操家伙。
操完家伙之后,再开始讲道理。
新的方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诞生,然后再体面地宣布,最后开始执行。
执行的环节,又诞生一大堆的问题,反馈到江宁,各方又因为执行的问题开始讨论,开始带着家伙挑毛病。
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转眼半年过去了。
这一日,天气炎热,李彦穿着一件薄衫,骑在马上,又在城南的皇家牧场骑马。
但这一次不是射箭,而是射击。
砰……
手里短小的燧发枪发出响声,子弹集中了前方的靶子。
一边的陈凌和高庆都松了一口气,如果这枪发生爆破,伤到了皇帝,他们都得死。
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李彦笑道:“不必紧张,是朕自己要尝试的,与你们无关。”
“陛下是万金之躯,臣等惶恐。”陈凌赶紧道。
“这东西能批量生产吗?”
“可以,但还需要时间去建立模板,以及生产线。”高庆说道,“需要时间。”
“嗯,不急,只要能批量生产。”李彦强调道,“朕手里这个是短款,朕记得是可以做长一些的?”
“可以。”
“士兵们全部配长的,再配上刺刀。”
“陛下,为何要配刺刀?”哥舒星疑惑道,“既然此物可以远程进攻,再配刀,是否多余?”
“可远战,当敌人过来,可以快速近战,尤其是对付骑兵。”李彦简单解释道,“等配置一批之后,你就明白了。”
“先生产一批出来,优先投送给南海和西北。西北河道的水师战船已经下了六艘下去,这种武器在河道之间非常好用。”
“是!”
李彦骑上马,向前面行去:“工部退下吧。”
陈凌、高庆等人道:“臣等告退。”
真正热浪滚来,前方丛林一片茂盛,正是盛夏之时,阳光照得一切都明晃晃的。
行至前面的小溪之间,李彦才停下来,翻身下马,在小溪边洗了把脸,转身看着刘文静,问道:“魏国情况如何?”
“如陛下所言,魏国在大量印钱。”刘文静道,“梁京的银钞已经出现贬值,粮食价格上涨,以前是500文一石,现在已经涨到1000文一石。另外,布匹、盐、铁的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
“梁京一个织布工一个月能拿到多少钱?”
“一两。”
“我们的织布工呢?”
“二两。”
李彦站起来,接过王元吉手中的手帕,擦了擦脸,一脸惬意:“魏无忌可真是高明。”
“魏无忌现在像是不要命地印钱,这样迟早要完蛋。”刘文静兴奋地说道。
“不会的。”一边的沈彬翻身下马后,从侍从那里拿来最新送过来的椰子,呈递给李彦。
“一个织布工一个月一两银子,这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保证在二到三两,一个月购买二石粮食,足以保证一个六口之家的口粮。剩下的一点钱,一般都积攒起来。虽然不多,却可以稳定。魏无忌的幕僚们必然是通过一些测算,算出这些数字,才敢拼命印钱。”
刘文静道:“但按照他这样印下去,梁京的粮食恐怕还会涨吧?”
“梁京粮食是从何而来?”一边的宋濂接过沈彬的椰子,“谢谢。”
“自然是粮商从农民那里收来。”刘文静也接过一颗,“谢谢。”
“收购价是多少?”
“据说是售价的六成,这是魏无忌规定的。”
宋濂说道:“那就对了,粮价上涨,收粮价也会上涨,工人在城里满足基本生活,农民会随着粮价上涨而收入增加。魏无忌是懂哪些人是他最重要的支持的。府兵是他的兵源,府兵家庭种粮食,他必须照顾到这些家庭其他的收入。”
“之前琅琊郡私下加税,魏无忌最后是如何处理的?”
“是是。”
刘文静连忙应声道,这话的意思很明显,继续盯着,把控好。
进入太康十二年以来,夏魏晋三国迎来真正的和平时期。
如果一定要全面一点,包括辽国。
这四个国家之间,不但没有任何战争的迹象,反而贸易量正在快速修复。
进入到三月的时候,夏魏之间的贸易量已经超过战争之前。
魏国设置的许多榷场已经无法满足需求,边疆百姓,或者其他州郡来的商人开始自发地在边境做交换。
魏国的齐州是纺织中心,这里的纺织品除了销往魏国各地,还会卖到辽国去。
但因为销量爬坡跟不上,魏国的布匹无法与大夏的布匹在价格上竞争,夏魏边贸中,布匹是最受欢迎的商品。
其次还有大夏的茶叶,源源不断的茶叶进入魏国,并且价格低廉。
当然,按照协定,大夏是不被允许将夏盐直接卖给魏国的,而是要严格进入榷场,统一卖给魏国的官方。
最后,魏国的官方在把夏盐高价卖给民间。
当然,这不仅仅是魏国的行为,晋国也在施行这种行为。
魏晋两国的百姓并未觉得不妥,反而觉得这是一种官方的恩赐。
与此同时,三个国家的改制也都开始如期进行。
大夏的改制,是沿着之前的路走。
年初的案子牵涉到的新政官员多达七十六名,经过三法司会审之后,有五十名被判死刑。
皇帝大笔一挥,五十颗脑袋落地,染红了江宁城外的刑场。
只有五十颗人头落地当然还不止,背后抄家后,一众人等被发配边关。
有的被发配到西北鄯州,有的被发配到岭南,还有的则直接被发配到了流求。
这件事处理完后,大夏朝野为之一振,不少地方的扩建也变得谨慎起来,江宁虽然在高呼印钱,但地方上的刺史、太守甚至县令,都变得有些老实本分起来。
至少暂时如此。
如此这般,有些事当然也就变慢了一些。
李彦也多次在朝堂上强调一点:快即是慢,慢即是快。
整顿新政派作风的事情到这里,其实还并未结束,接下来的半年,门下省借着这口气,把之前受的气全部发泄出来。
以往新政的各项政策细节,都是能过就过。
现在,能过的也要撕扯半天。
三省开会,也就是政事堂议事,现在各个官员是带着吃饭的家伙登场。
中书省带着诚意发表了近期某个州申请需要推行什么样细微的改制之后,门下省的给事中就开始挑毛病。
挑着挑着,双方就开始吐口水,吐完口水就开始操家伙。
操完家伙之后,再开始讲道理。
新的方案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慢慢诞生,然后再体面地宣布,最后开始执行。
执行的环节,又诞生一大堆的问题,反馈到江宁,各方又因为执行的问题开始讨论,开始带着家伙挑毛病。
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转眼半年过去了。
这一日,天气炎热,李彦穿着一件薄衫,骑在马上,又在城南的皇家牧场骑马。
但这一次不是射箭,而是射击。
砰……
手里短小的燧发枪发出响声,子弹集中了前方的靶子。
一边的陈凌和高庆都松了一口气,如果这枪发生爆破,伤到了皇帝,他们都得死。
看着他们紧张的样子,李彦笑道:“不必紧张,是朕自己要尝试的,与你们无关。”
“陛下是万金之躯,臣等惶恐。”陈凌赶紧道。
“这东西能批量生产吗?”
“可以,但还需要时间去建立模板,以及生产线。”高庆说道,“需要时间。”
“嗯,不急,只要能批量生产。”李彦强调道,“朕手里这个是短款,朕记得是可以做长一些的?”
“可以。”
“士兵们全部配长的,再配上刺刀。”
“陛下,为何要配刺刀?”哥舒星疑惑道,“既然此物可以远程进攻,再配刀,是否多余?”
“可远战,当敌人过来,可以快速近战,尤其是对付骑兵。”李彦简单解释道,“等配置一批之后,你就明白了。”
“先生产一批出来,优先投送给南海和西北。西北河道的水师战船已经下了六艘下去,这种武器在河道之间非常好用。”
“是!”
李彦骑上马,向前面行去:“工部退下吧。”
陈凌、高庆等人道:“臣等告退。”
真正热浪滚来,前方丛林一片茂盛,正是盛夏之时,阳光照得一切都明晃晃的。
行至前面的小溪之间,李彦才停下来,翻身下马,在小溪边洗了把脸,转身看着刘文静,问道:“魏国情况如何?”
“如陛下所言,魏国在大量印钱。”刘文静道,“梁京的银钞已经出现贬值,粮食价格上涨,以前是500文一石,现在已经涨到1000文一石。另外,布匹、盐、铁的价格都出现大幅上涨。”
“梁京一个织布工一个月能拿到多少钱?”
“一两。”
“我们的织布工呢?”
“二两。”
李彦站起来,接过王元吉手中的手帕,擦了擦脸,一脸惬意:“魏无忌可真是高明。”
“魏无忌现在像是不要命地印钱,这样迟早要完蛋。”刘文静兴奋地说道。
“不会的。”一边的沈彬翻身下马后,从侍从那里拿来最新送过来的椰子,呈递给李彦。
“一个织布工一个月一两银子,这个家庭一个月的收入可以保证在二到三两,一个月购买二石粮食,足以保证一个六口之家的口粮。剩下的一点钱,一般都积攒起来。虽然不多,却可以稳定。魏无忌的幕僚们必然是通过一些测算,算出这些数字,才敢拼命印钱。”
刘文静道:“但按照他这样印下去,梁京的粮食恐怕还会涨吧?”
“梁京粮食是从何而来?”一边的宋濂接过沈彬的椰子,“谢谢。”
“自然是粮商从农民那里收来。”刘文静也接过一颗,“谢谢。”
“收购价是多少?”
“据说是售价的六成,这是魏无忌规定的。”
宋濂说道:“那就对了,粮价上涨,收粮价也会上涨,工人在城里满足基本生活,农民会随着粮价上涨而收入增加。魏无忌是懂哪些人是他最重要的支持的。府兵是他的兵源,府兵家庭种粮食,他必须照顾到这些家庭其他的收入。”
“之前琅琊郡私下加税,魏无忌最后是如何处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