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行家出手-《山精女人》

  老知青农家饭庄试营业后,迎来的第一波客人果然是柳二妞带回来的。他们是奔着依依药材坊的白芍来的。

  这四个家伙,一个自称是中原制药厂的采购员,一个是关中制药厂的副厂长,还有一个是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公司的经理,第四个就是哈尔滨的一个药材贩子。跟宗佰威谈了一天价格也没谈拢……

  晚上七点多,二妞才把四个药材商人和宗佰威带进饭店。他们吃饭单间儿名字就叫芍药谷。

  华子正带着元朝辉她们做菜,二妞走进厨房,让华子陪客人。

  华子说:“告诉宗老别露底,陪他们吃一顿,让他们自己找住处去。明天早晨他们要是再来,我再出面。”

  二妞:“你怎么这么费劲啊?”

  华子:“这么大一笔买卖,我不一把把他们抓紧了,今后生意就没法做了。你盯紧那个杭州人。”

  第二天上午九点来钟,四个药材商人坐进了宗佰威的办公室。

  华子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牛皮纸袋子放到桌上。

  二妞向四个人介绍,这位大个子白净俊朗的年轻人才是这些白芍的主人——华凌霄!

  那位哈尔滨的药材贩子先开口了:“呵呵,又是一个咱东北老乡。还是小柳老师的亲戚。”

  宗佰威:“还是小柳老师的师傅呢。是个很了不起的中医。”

  那个药材贩子说:“药材和中医一前一后,同一源流,两笔生意。”

  华子:“呵呵,那倒未必。依依药材坊为什么不叫药材库、药材市场,就是想医药不分家。今后我们这里不管是入手还是出手,都得看看往哪里走啊。”

  那个操着南方口音的杭州人说:“药材糙,药品就糙,药品糙就不可能治病救人。那样公司就难以立足啊。”

  华子一抱拳:“敢问这位先生,你们采购这么多白芍,主打产品是什么?”

  杭州人:“主要是逍遥丸、越鞠丸,疏肝解郁为主。”

  华子:“另外两位也都是制药厂的吧?”

  两个人点点头,河南人说道:“棒槌沟药材市场的赤白芍价格大家都知道,小柳老师的货的确是上品。可是这位宗老师傅,一口上调两个点,这个价格,我们是不可以商量?我们一次能进货一吨。”

  华子:“一吨的确很可观啊。不过我觉得中州制药厂的逍遥丸实在不提气。”

  华子说着拿出一只药盒打开:“这是你们厂的产品。”他伸手一拍,药丸当即碎裂,颜色黄不黄绿不绿,渣滓四溅。

  华子又拿出一盒逍遥丸:“这是关中制药厂的产品。”他把药丸掰开“你们用的是陕南白芍,而且是醋炒的,酸味太大。柴胡用的是黑柴胡,所以没有香味。可想而知,你们用的当归也是土当归。这样的药能有疗效么?两位这么远来东北不容易,而且看上了我们的白芍,要我看不仅仅是为了你们厂子吧。”

  四个人听得面面相觑,他们还是第一次经历这么谈药材价格的。

  华子又拿出一盒药丸,打开包皮:“江浙一带的芍药多数中看不中用,可是胡庆余堂制药厂的逍遥丸比较来看是最精良的。同一年的成药,蜂蜜饱满,药粉细腻,有南柴胡的香味,一定用的是酒芍。”

  那个杭州人站起身连连鞠躬:“厉害厉害。华先生是绝对的大行家。”

  华凌霄放声大笑:“三位都是行家。请各位看看我们用本地酒芍制作的逍遥丸。”

  华子说着拿出一颗药丸,轻轻掰开放到桌子上,室内顿时药香弥漫,香气直透中宫!

  那个杭州人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会儿叹息道:“同为逍遥丸,此是无价宝啊!”

  华子:“我刚刚做过临床试验,一丸的疗效顶你钱塘逍遥丸一盒!我还可以告诉您,白芍柴胡甘草薄荷茯苓都是产自本县野生的。只有鸡腿白术一味,没能仔细挑选。那位关中的朋友,你听说过黄白野老么?”

  “哦,没听说过。”

  华子:“就是你们西北甘肃岷县出产的上品当归呀。我这一丸药,能值多少钱?我们的宗师傅提高两个点,不算过分吧?”

  杭州人:“同品级白芍,你们有多少?”

  华子:“不管多少,价格不减。一旦我们大山深处的逍遥丸上架,一两都没啦。”

  杭州人:“我叫余松苓,不过是制药公司的采购。我只能做五吨的主。再多了,我得联系公司,例会确定。”

  华子:“你们在我这里见到的属于上品白芍,大约两吨半,精品白芍不到半吨,还有一吨左右中下品白芍。不过那也比你们在药材市场见到的掺假硫水货好得多。”

  河南人说道:“华先生,小柳老师把我们介绍过来。我们也不能白走一趟啊。”

  华凌霄:“中州制药厂显然不是以白芍一种药材为主导的,做我们这种交易不会太长远。所以我不感兴趣。至于关中制药厂,你们的算盘打得很精,东北高档白芍便宜那就大抓一把,占不到便宜用南秦岭白芍也可以凑合。国有药厂那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哈尔滨这位朋友,我觉得产家和厂家直接交易是最实惠的,如果加上几个中间商,就是普通逍遥丸,普通患者也消费不起。我想您还是多考虑棒槌沟药材市场。另外我还告诉各位,像这种药性完足,不失时不破浆不掺假的纯野生药材我们三五年才能出货一次。所以价格没得商量。”

  杭州人问道:“纯野生药材会保证品种多样化和持久性么?”

  华子:“我们已经有十年的采药历程了,当时这位宗老还没退休。北方野生药材在我们这片地域应有尽有,就是野生的体量有限。宗先生做药材库管的时候,我们就出口过十几吨野生甘草,结果伤了本源,现在还在恢复中。就像这种白芍,采挖时必须保证原株成活,留足根系和株芽。再比如地黄,体量更小但质量非常高,我们采用人工栽培,野生生长的方式,同样能保证品质。即便是茎叶药材也必须严守季节,精心炮制,绝不要下品。我的意向,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可以合作,其他三位只能期待新的合作机会了。”

  宗佰威和柳二妞将三个人再次请进农家饭庄,美美的吃了一顿,送他们上车。

  至于华子和杭州钱胡庆余堂药厂的那位余松苓先生怎么交易怎么签的合同,没人知道。他们在药材坊东厢房谈了大半宿,第二天签订合同以后就直接去银行了。

  货发出去,华子把二妞和宗佰威叫进上房。给他们两个每人一个一万块钱的存折。

  二妞也就罢了,宗佰威在药材库干了大半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手都哆嗦了。

  华子:“这么大的交易额,在德化还是第一份儿。我们必须高度保密!我对谁都说,生产队我个人还欠着贷款呢。”

  宗佰威点点头:“你考虑的对。但凡个体实业赚点钱,黑白两道,四面八方都打主意,根本伺候不起。这叫闷头发大财呀。”

  华子:“黑道小鬼儿好打发,就是官面儿上,一旦张扬出去,非得被各方人等吸干榨净不可。咱这药材坊刚刚起步,要做的事太多,所以得万分小心。别刚迈步就夭折了。”

  二妞:“我去封账,谁问都啥也不知道。”

  宗佰威:“呵呵,我也不知道。”

  对华子来说,国咏梅的这部书比任何生意都重要!

  不过两个人在国咏梅的父母家里还是吵了起来。国咏梅要在书的作者上带上季临风、华凌霄的名字!

  华子不但不同意加上自己的名字,连带上季临风的名字也坚决不同意。季临风不过是写了一篇序言,书稿上的批注观点国咏梅基本没用。至于他自己,绝不可能要什么虚名。更不可能在一位优秀市级干部的着作上,出现小流氓劳改犯的名字!

  华子告诉国咏梅,她敢带上季临风的名字,他就上门找季临风评理。带上自己的名字,他就花钱登报发表声明。

  国咏梅无奈,答应只署自己的名字。

  华子一屁股坐到椅子上:“我说姐姐,你也忒费劲了。赶紧去出版社,我得回家了。”

  国咏梅:“想老婆儿子啦?”

  华子:“能不想么?我做菜的时候,她们娘儿俩都总在我眼前晃。再说今年粮食不好卖,我得把白芍钱给他们分一些。”

  国咏梅:“分一些?什么意思,你要私藏心眼儿?”

  华子:“也不能那么说。可是两年半监狱出来以后我才发现,做什么事儿不留余地根本不行。要是没有林业队那片芍药谷,我们拿什么恢复加工厂,拿什么开饭庄?搞不好连生产队都得卖了。”

  国咏梅:“你原来不是计划自己带着元朝辉她们当厨师么?”

  华子:“想得挺美。可是这一个多月,把我累坏了都。老娘们儿怎么那么笨!害得我白白给她们花了半年的培训费。我要顶厨师,生产队加工厂,我的个人诊所都没法办了。”

  国咏梅:“唐姐找到厨师了?”

  “呵呵,他们不会做但都会吃。再说,杀猪菜、农家菜,厨师等级不用太高。咱们主打的就是山村特色,农家特色,实惠好吃。”

  国咏梅:“我想,你还得想点办法,尽量帮乡亲们把粮食卖出去。”

  华子:“谈何容易呀。议价粮店每天也就卖出去一两百斤,主要都是白面,其次才是小米。苞米面儿两三天也就卖出十斤八斤的。我估计饭店正式营业,每天也就一百斤左右。那么多粮食得卖到驴年马月呀。”

  国咏梅:“我回到市委以后得抽时间仔细研究一下粮食政策和粮食市场。你说的没错,中国不是粮食吃不了,而是严重不够吃。为什么粮食这么难卖?”

  华子:“兄弟还是那句话,吃的江湖饭不操廊庙心。我得回去跟唐姐他们张罗饭店开业。”

  国咏梅:“哪天开业,我也得去祝贺呀。”

  “我哪知道,唐竹青是总经理。”

  潘文霞的工资还真不白拿,华子这边“老知青农家饭庄”的“饭”字上面的红绸子还没摘去,她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进了三楼安欣的办公室。

  看样子华凌霄这边,原来是打算开办制药厂,买进来几台小型中药加工机器。还用大汽车拉进来不少药材。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南方客商,从原来豆芽坊拉出去一汽车鼓鼓囊囊的袋子,不知运到哪里去了。

  安欣一惊:“整汽车的运进运出,他这笔生意不小啊。”

  潘文霞:“都是些草根子,不是什么珍贵货。”

  安欣:“亏你还在医院当过会计,在药材库当过会计。没听说黄金有价药无价么?以华子的医术,就算是草根子,他也能卖出天价来!”

  潘文霞:“可是安总,医药上的事儿除了你懂,我们这些人实在都是外行啊。我要跟你说的是他们的饭店,老知青农家饭庄。”

  安欣:“他们开业了?”

  潘文霞:“还没正式开业。要我看他们就是扯淡,五个男女知青,连厨师都没有,还不赔到姥姥家去。”

  安欣:“你说什么?他们没有厨师?华子大小儿就好吃好喝,他不可能自己当厨师。给他准备两个厨师!”

  “什么?给他们准备厨师?”

  安欣:“饭店成败关键在厨子,要是厨师做点手脚,这个饭店会怎样?”

  “那就得关张……,哦,我明白了。晚上我就跟鲁师傅说,后厨就他们俩闲着呢。”

  安欣:“你别去了,我亲自跟他们谈。”

  潘文霞退出去,安欣又坐不住了。

  她不在乎华子他们鼓捣饭店,五个穷鬼老知青根本形不成什么气候,搞不好就得分崩离析彻底散伙。她痛心的是华子真的做起了药材生意,真的不可能带她玩儿。以华子的医学水平,一个方子出去,就是她宴宾楼大半年的利润!

  人家是行家出手,自己根本掺和不进去。

  可是这小子脑袋准是让驴踢了,在大山旮旯招上那么多不着四六的老农民。来到德化县城,又带上几个打不着食儿吃的老知青。这么下去,制药厂赚多少钱都得赔进去。

  办药厂你是行家出手,开饭店你可就是个青瓜蛋子了。

  趁着上午饭店人少,她把那两个厨师叫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叮嘱一番,开始布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