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蓟的目光在刘然和那孩子之间来回逡巡。
何蓟胸腔里那团关于辛家、关于童贯、关于朝堂风险的焦灼火焰,在这无声的画面面前,竟一时被压了下去。
他本性中的敦厚和责任感慢慢占了上风。他深吸一口气,将那满腹的疑虑和劝诫暂时压下,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和缓些。他向前微微倾身,试图让自己的目光与那孩子平行,声音放得前所未有的轻缓,甚至带着点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笨拙:“你……叫刘英?”
孩子猛地一颤,像是被惊扰的小兽,下意识地又想往刘然身后缩,但肩膀被刘然稳稳按住。他怯生生地抬起眼皮,飞快地瞥了何蓟一眼,又立刻垂下,细若蚊蚋地应了一声:“……嗯。”
何藓仍是满脸的不可思议,他凑近何蓟,压低声音急道:“大哥,这……勉之兄,你这是从何处……这孩子的来历……”他话未说完,便被何蓟一个眼神制止了。
何蓟直起身,看向刘然,眼神复杂,但最终化为一声轻叹:“勉之,你……既已决定,必有你的道理。”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努力适应这新的关系,“只是,此事颇为突然。这孩子……英哥儿,日后便是一家人了。”
他这话既是对刘然说,也像是在对自己和何藓强调。
刘然感受到手下小身体的细微颤抖渐渐平复了些,知道何蓟的接纳态度起了作用。
他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大哥放心,英哥儿的事,我自有安排。福伯。”
一直垂手侍立在旁的福伯立刻上前一步:“老奴在。”
“带英哥儿下去歇息吧,就安置在我偏院那间厢房。夜里警醒些,他初来乍到,怕是会认生。”刘然吩咐道,细节处透着关切。
“是,郎君放心。”福伯躬身应下,然后朝着刘英伸出布满老茧却尽量放柔动作的手,“小郎君,随老奴去吧。”
刘英抬头望了望刘然,眼中带着依赖和询问。刘然对他肯定地点点头:“去吧,跟着福伯,需要什么就跟他说。”
孩子这才迟疑地松开一直揪着衣角的手,小心翼翼地搭上福伯的手指,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老管家离开了前厅。那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廊的阴影里。
待孩子走远,何藓终于忍不住,声音里仍带着惊疑:“勉之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的突然就……收了个儿子?这孩子的爹娘是?”
“市井偶遇,见他孤苦无依,或许有缘就带他回来了。”
何蓟闻言,眉头微蹙,心中了然,他叹了口气,将话题稍稍拉回一些:“既如此,便好好待他。只是勉之,眼下这……辛叔詹之事迫在眉睫,你收留这孩子,虽是一片善心,但若被有心人探知,怕是又会多生事端,拿来攻讦你行为莫测,或另有隐情。”
刘然转过身,脸上恢复了一贯的沉静:“大哥顾虑的是。但凡事有其轻重缓急。辛叔詹之约,明日去了就知道了。”
“罢了,”何蓟摆摆手,决定不再纠缠此事,“你心中有数便好。只是明日辛府之宴,你务必万分小心。辛叔詹此人,能得童太尉信重,绝非仅凭悍勇。其人心思缜密,手段老辣,在西北是出了名的。”
刘然颔首:“我明白。”
话虽如此,何蓟心中的巨石并未落下。他深知西军将门内部的倾轧和童贯一系的跋扈,刘然孤身入局,面对的将是何等复杂的局面。
但他也知,此刻再多言也无益,反而徒乱人心。
这时,刘然像是想起什么,又道:“对了,明日赴宴,我需带些人手,以示郑重,以防万一。我在京中并无亲随,还需向大哥借调两名稳妥的府中护卫,充作仪仗。”
“这是自然!”何蓟立刻应道,“我这就去安排,挑两名身手好、机灵可靠的老人儿与你同去。”
“有劳大哥。”刘然拱手。
正事暂告一段落,三人间的气氛稍稍缓和。何藓看着刘然,忍不住又好奇地问:“勉之兄,那孩子……英哥儿,你打算如何安置?就养在府里?开蒙识字之事可有着落?”
刘然沉吟片刻道:“先让他在府中适应些时日,调养好身体。开蒙之事……我自有打算。”他并没有细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考量。他并非只想让刘英识几个字那么简单。
又闲谈了几句,夜色已深。何蓟与何藓见刘然面有疲色,且明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便起身告辞,嘱咐他早些歇息。
送走何家兄弟,前厅顿时空寂下来。烛火噼啪一声,爆开一朵灯花。
刘然独自站在厅中,并未立刻离去。
他负手走到门前,望着庭院中洒落的清冷月光,白日里的喧嚣和方才的种种纷扰似乎都沉淀下来,但脑海中的思绪却愈发清晰。
辛叔詹、童贯、玄天观、官家、朝堂党争、西军将门、青山寨、辛兴宗……还有那个刚刚被他命名为刘英的孩子。无数条线在眼前交织,构成一张庞大而危险的网。
他就像一颗突然被投入水中的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也激起了无数漩涡。
明日之宴,是危机,或许也是契机。关键在于,如何在这漩涡中稳住自身,甚至借力打力。
他想起方才那孩子那是一种纯粹的求生欲。
这眼神,莫名地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些被铁血厮杀掩埋已久的东西。收养这个孩子,或许是一时冲动,但此刻他却觉得,这或许也是在这冰冷算计的汴京城中,为自己留下的一处真实的牵绊和温暖。
这牵绊,或许能让他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稳,不至于完全迷失在权力和阴谋的泥沼中。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锐利。无论前路如何,他已别无选择,只能向前。
刘然转身,吹熄了厅中的蜡烛,借着月光,向后院走去。他没有回自己的主屋,而是先走向安置刘英的偏院厢房。
厢房内还亮着微弱的灯火。刘然放轻脚步,走到窗边,透过细密的窗格向里望去。
只见刘英并未睡下,而是蜷缩在床榻的角落里,身上盖着柔软的锦被,却似乎睡得极不安稳。小小的眉头紧皱着,嘴唇无声地翕动,像是在梦中呓语。偶尔身体会猛地抽搐一下,仿佛被什么可怕的东西追赶。
福伯搬了个小杌子坐在床边不远处,正打着盹,但显然也记挂着这孩子,并未深睡。
刘然静静看了一会儿,没有进去打扰。他知道,要驱散这孩子心中的恐惧和过去的阴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他默默站了片刻,方才转身离开,走向自己的书房。今夜,他还有许多需要思量的事情,注定无眠。
而窗内,睡梦中的刘英,在又一次惊悸之后,无意识地向着空气中那残留的、令人安心的气息来源处蹭了蹭,眉头似乎舒展了些许。
翌日清晨,天光微熹,汴京城的轮廓在淡青色的晓色中逐渐清晰。护城河上氤氲的水汽与千家万户升起的炊烟交融,在街巷间织成一片朦胧的轻纱。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何蓟胸腔里那团关于辛家、关于童贯、关于朝堂风险的焦灼火焰,在这无声的画面面前,竟一时被压了下去。
他本性中的敦厚和责任感慢慢占了上风。他深吸一口气,将那满腹的疑虑和劝诫暂时压下,努力让自己的表情显得和缓些。他向前微微倾身,试图让自己的目光与那孩子平行,声音放得前所未有的轻缓,甚至带着点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笨拙:“你……叫刘英?”
孩子猛地一颤,像是被惊扰的小兽,下意识地又想往刘然身后缩,但肩膀被刘然稳稳按住。他怯生生地抬起眼皮,飞快地瞥了何蓟一眼,又立刻垂下,细若蚊蚋地应了一声:“……嗯。”
何藓仍是满脸的不可思议,他凑近何蓟,压低声音急道:“大哥,这……勉之兄,你这是从何处……这孩子的来历……”他话未说完,便被何蓟一个眼神制止了。
何蓟直起身,看向刘然,眼神复杂,但最终化为一声轻叹:“勉之,你……既已决定,必有你的道理。”他顿了顿,似乎在组织语言,努力适应这新的关系,“只是,此事颇为突然。这孩子……英哥儿,日后便是一家人了。”
他这话既是对刘然说,也像是在对自己和何藓强调。
刘然感受到手下小身体的细微颤抖渐渐平复了些,知道何蓟的接纳态度起了作用。
他点了点头,语气缓和下来:“大哥放心,英哥儿的事,我自有安排。福伯。”
一直垂手侍立在旁的福伯立刻上前一步:“老奴在。”
“带英哥儿下去歇息吧,就安置在我偏院那间厢房。夜里警醒些,他初来乍到,怕是会认生。”刘然吩咐道,细节处透着关切。
“是,郎君放心。”福伯躬身应下,然后朝着刘英伸出布满老茧却尽量放柔动作的手,“小郎君,随老奴去吧。”
刘英抬头望了望刘然,眼中带着依赖和询问。刘然对他肯定地点点头:“去吧,跟着福伯,需要什么就跟他说。”
孩子这才迟疑地松开一直揪着衣角的手,小心翼翼地搭上福伯的手指,一步三回头地跟着老管家离开了前厅。那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廊的阴影里。
待孩子走远,何藓终于忍不住,声音里仍带着惊疑:“勉之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怎的突然就……收了个儿子?这孩子的爹娘是?”
“市井偶遇,见他孤苦无依,或许有缘就带他回来了。”
何蓟闻言,眉头微蹙,心中了然,他叹了口气,将话题稍稍拉回一些:“既如此,便好好待他。只是勉之,眼下这……辛叔詹之事迫在眉睫,你收留这孩子,虽是一片善心,但若被有心人探知,怕是又会多生事端,拿来攻讦你行为莫测,或另有隐情。”
刘然转过身,脸上恢复了一贯的沉静:“大哥顾虑的是。但凡事有其轻重缓急。辛叔詹之约,明日去了就知道了。”
“罢了,”何蓟摆摆手,决定不再纠缠此事,“你心中有数便好。只是明日辛府之宴,你务必万分小心。辛叔詹此人,能得童太尉信重,绝非仅凭悍勇。其人心思缜密,手段老辣,在西北是出了名的。”
刘然颔首:“我明白。”
话虽如此,何蓟心中的巨石并未落下。他深知西军将门内部的倾轧和童贯一系的跋扈,刘然孤身入局,面对的将是何等复杂的局面。
但他也知,此刻再多言也无益,反而徒乱人心。
这时,刘然像是想起什么,又道:“对了,明日赴宴,我需带些人手,以示郑重,以防万一。我在京中并无亲随,还需向大哥借调两名稳妥的府中护卫,充作仪仗。”
“这是自然!”何蓟立刻应道,“我这就去安排,挑两名身手好、机灵可靠的老人儿与你同去。”
“有劳大哥。”刘然拱手。
正事暂告一段落,三人间的气氛稍稍缓和。何藓看着刘然,忍不住又好奇地问:“勉之兄,那孩子……英哥儿,你打算如何安置?就养在府里?开蒙识字之事可有着落?”
刘然沉吟片刻道:“先让他在府中适应些时日,调养好身体。开蒙之事……我自有打算。”他并没有细说,但眼神中闪过一丝考量。他并非只想让刘英识几个字那么简单。
又闲谈了几句,夜色已深。何蓟与何藓见刘然面有疲色,且明日还有一场硬仗要打,便起身告辞,嘱咐他早些歇息。
送走何家兄弟,前厅顿时空寂下来。烛火噼啪一声,爆开一朵灯花。
刘然独自站在厅中,并未立刻离去。
他负手走到门前,望着庭院中洒落的清冷月光,白日里的喧嚣和方才的种种纷扰似乎都沉淀下来,但脑海中的思绪却愈发清晰。
辛叔詹、童贯、玄天观、官家、朝堂党争、西军将门、青山寨、辛兴宗……还有那个刚刚被他命名为刘英的孩子。无数条线在眼前交织,构成一张庞大而危险的网。
他就像一颗突然被投入水中的石子,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也激起了无数漩涡。
明日之宴,是危机,或许也是契机。关键在于,如何在这漩涡中稳住自身,甚至借力打力。
他想起方才那孩子那是一种纯粹的求生欲。
这眼神,莫名地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些被铁血厮杀掩埋已久的东西。收养这个孩子,或许是一时冲动,但此刻他却觉得,这或许也是在这冰冷算计的汴京城中,为自己留下的一处真实的牵绊和温暖。
这牵绊,或许能让他在这条充满荆棘的路上,走得更稳,不至于完全迷失在权力和阴谋的泥沼中。
良久,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目光重新变得坚定锐利。无论前路如何,他已别无选择,只能向前。
刘然转身,吹熄了厅中的蜡烛,借着月光,向后院走去。他没有回自己的主屋,而是先走向安置刘英的偏院厢房。
厢房内还亮着微弱的灯火。刘然放轻脚步,走到窗边,透过细密的窗格向里望去。
只见刘英并未睡下,而是蜷缩在床榻的角落里,身上盖着柔软的锦被,却似乎睡得极不安稳。小小的眉头紧皱着,嘴唇无声地翕动,像是在梦中呓语。偶尔身体会猛地抽搐一下,仿佛被什么可怕的东西追赶。
福伯搬了个小杌子坐在床边不远处,正打着盹,但显然也记挂着这孩子,并未深睡。
刘然静静看了一会儿,没有进去打扰。他知道,要驱散这孩子心中的恐惧和过去的阴影,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
他默默站了片刻,方才转身离开,走向自己的书房。今夜,他还有许多需要思量的事情,注定无眠。
而窗内,睡梦中的刘英,在又一次惊悸之后,无意识地向着空气中那残留的、令人安心的气息来源处蹭了蹭,眉头似乎舒展了些许。
翌日清晨,天光微熹,汴京城的轮廓在淡青色的晓色中逐渐清晰。护城河上氤氲的水汽与千家万户升起的炊烟交融,在街巷间织成一片朦胧的轻纱。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
坊市间传来的零星叫卖声裹着晨雾,弥漫着一种市井烟火的独特气息。
而何府后院也传来沉稳有力的破空之声,惊起了檐下几只宿夜的麻雀。
刘然一身短打劲装,正于院中练武。
他没有演练任何花哨的套路,只反复锤炼军中最基础也最致命的几个动作,劈砍、刺击、格挡。
每一式都极为用心,带着边关沙场特有的、洗刷不掉的杀伐之气。
汗珠从他下颌滚落,砸在青砖铺就的地面上。
他的呼吸悠长而粗重,仿佛要将昨夜的思虑与即将面对的压力,都在这枯燥而暴烈的重复中淬炼殆尽。
一套练完,他收势而立,枪杆在掌心发出轻微的震颤。
一转身,却见偏院月亮门廊边,探出一个小脑袋,正怯生生地望着他。
刘英。或许现在该叫李英。
他换上了一身略显宽大的靛青新棉袍,袖口挽了三折才露出手腕。
小脸洗得干干净净,露出清秀的轮廓,唯有左颊一道旧伤在颧骨下方,眼里还带着不安和好奇,与之前的麻木截然不同。
刘然朝他那招了招手。刘英犹豫了一下,小步走了过来。
“醒了?睡得可好?”刘然拿起石凳上半旧的棉布巾擦汗,声音因刚刚的运动而有些沙哑,却刻意放温和了些,像钝刀刮过糙木。
刘英先是点头,随即又飞快地摇头:“床……太软了。”
刘然闻言,不由失笑:“慢慢就习惯了。用过早饭了么?”
“福爷……给了粥和饼。”孩子老实地回答,眼神却忍不住飘向那柄靠在石凳上的点钢枪。
枪缨暗红如凝血,枪杆被摩挲得泛出温润的光泽,唯有枪尖寒芒刺目,映得朝阳也失色三分。
“嗯。”刘然不再多问,拿起长枪,用布巾仔细擦拭着沾了汗渍和尘土的枪杆。
刘英站在一旁,不敢打扰,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孩子瞳仁里倒映着流转的寒光,流露出混合着深刻恐惧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火苗般的向往。
他不自觉地模仿起刘然握枪的姿势,藏在宽袖里的手指悄悄收拢。
沉默了片刻,只有布巾摩擦金属的沙沙声,偶有早雀掠过檐角的扑翅声。
对于这收养而来的刘英,刘然在昨夜也有所思路。
刘然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砸在清晨的寂静里:“英哥儿,记住,在这汴京城,乃至这世上,软弱和畏惧换不来生存,只会招来啃噬。”枪尖倏地指天,划开一道银弧,“你要活下去,活得像个人样,就得让自己变得有用,变得强。”
孩子似懂非懂地抬起头,望着刘然的侧脸。
“读书,明理,是强。习武,健体,护己护人,也是强。”刘然擦枪的动作不停的说道:“过几日,我会为你寻个开蒙先生。至于武艺,等你身子骨壮实些,我先教你些基础的吐纳和架势,打熬筋骨。”
刘英的眼睛猛地亮了一下,虽然对“吐纳”“架势”还不甚明了,但“习武”两个字,似乎精准地戳中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渴望。
他不自觉地挺直了瘦弱的脊背,用力地点了点头,小声却异常坚定地应道:“嗯!”
这时,老管家福伯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微躬着身:“郎君,早膳备好。大郎君那边也遣人来说,护卫已经挑好,正在前院候着。”
刘然反手收枪,枪纂轻叩青砖发出清脆一响,对刘英道:“我要出去一趟,你好好跟着福伯。”
见孩子仍盯着长枪,又补了句,“等我回来,你可摸一摸枪杆。”
说罢,便大步向膳厅走去。
辰时末,刘然换上了一身靛青色细布直裰。衣料虽非绫罗绸缎,但用皂角浆洗得干净挺括,领口袖缘绣着同色云纹,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真切。
这身装扮衬得他宽肩窄腰的身形愈发挺拔,减了几分沙场戾气,倒透出几分文武兼备的沉稳干练。唯有腰间束着的牛皮革带和踏在地上的玄色快靴,还隐隐透着武人的利落。
何蓟亲自挑选的两名护卫也已候在门前影壁下。
皆是三十上下年纪,面容被风霜刻蚀得棱角分明。左边汉子颧骨处有道箭疤斜划入鬓,右边那个缺了半片耳轮。两人目光皆沉静如古井,太阳穴微微鼓起,抱拳行礼时露出腕部虬结的筋络。
“勉之,这是张宪,这是李忠,都是府中跟着父亲多年的老人,绝对信得过。”何蓟介绍道,眉宇间仍笼罩着一丝挥之不去的忧虑。
刘然目光扫过二人虎口厚茧与稳健下盘,点了点头,声音沉稳:“有劳二位兄弟今日随我走一趟。”
“但凭郎君吩咐!”两人声如洪钟,没有丝毫迟疑。
张宪的声音带着幽燕口音的粗粝,李忠应和时有关西的耿直。
何府的马车不算奢华,但足够宽敞结实。
黑漆车厢用黄铜钉扣加固,帘幔是厚实的靛蓝棉布,辕马虽是中等个头,但蹄铁崭新、毛色油亮。
车夫是个沉默的老兵,缺了根手指的右手轻巧地挽着缰绳,见刘然出来,只无声地点头致意。
登车时刘然略顿了一步,目光扫过街角几个状似闲逛的货郎。张宪立即侧身挡住视线,李忠的手看似随意地搭在刀柄上,衣袖下滑露出腕间暗藏的铜护臂。车厢里弥漫着樟木和薄荷的气息,坐褥下分明藏着兵器匣的轮廓。
车轮碾过青石板路,辘辘声惊起巷口觅食的灰鸽。刘然指尖轻叩膝头,在明暗交错的车帘缝隙间,望向这座苏醒的巨城,朱门酒肉与陋巷寒烟在此处交织成盛世图卷,而暗涌的潮声,已在他锐利的目光中渐渐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