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赤星初现地球貌,风雨欲来布局时-《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第五次撞击的尘埃落定后第三个月,桃源集团火星监测中心的全息投影台上,一颗蓝绿相间的星球缓缓旋转,表面的云层流动与海洋反光几乎与地球无异。当秦思远调出最新体检报告时,连最沉稳的科学家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冷气——屏幕上的核心数据,正以惊人的精度向地球靠拢。

  “重力加速度:9.2米/秒2。”秦思远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位外表不到四十岁的首席科学家,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轻点,调出地球标准值对比,“地球平均9.8米/秒2,火星当前值已达到地球的93.9%。更关键的是,全球重力场分布误差小于0.3米/秒2,这意味着站在火星表面,你几乎感觉不到与地球的差异。”

  梁小龙突然蹦起来,在观测站的模拟重力区跳了跳:“难怪刚才感觉不到轻飘飘的!原来已经这么接近了!”

  投影上的数据继续刷新,每一项都在冲击着众人的认知:

  - 质量:5.8×102?千克(地球质量的96.7%,仅比地球轻约1.9×1023千克)

  - 引力场强度:9.8牛/千克(与地球赤道区域几乎持平,两极略高0.2牛/千克。

  - 液态水总量:1.38×101?千克(地球总水量的92%)

  - 自转周期:24.1小时(比地球长0.1小时,昼夜节律几乎同步)

  - 公转周期:689地球日

  龙国科学院的周院士调出太阳系行星参数表,将火星与地球的数值并列:“除了公转半径(1.52天文单位)略大于地球,这颗星球的基础物理参数已经无限逼近地球。看看这海洋覆盖率——32%,只比地球低3个百分点。”

  “说它是几十亿年前的地球翻版,都算保守了。”梁小龙趴在观测台上,看着屏幕里掠过水面的鸟形无人机——那是桃源生物部投放的测试无人机,“连空气阻力都差不多,生物生存的基础物理条件已经成熟了。”

  李扬的目光却停留在参数表的最后一行,那里的红色标记像一根刺,扎在完美的数据中:“基础条件够了,但生存门槛还没跨过去。”

  全息投影的光芒突然转红,火星模型上炸开密密麻麻的警示标识,将刚才的完美表象撕出一道道裂口。

  “第一,地质稳定性。”秦思远的激光笔指向“新喜马拉雅山脉”的断层扫描图,那里的岩层像被揉皱的纸,“五次撞击让火星质量达标,但地壳还没来得及‘适应’新的重力场。表层100米范围内,土壤压实度仅为地球同类地层的40%,用地质锤轻轻一敲就能崩裂。”

  实时画面切到火星前哨站的测试现场:一台挖掘机在“新华北平原”开挖地基,铲斗刚入土3米,周围地面就出现蛛网般的裂纹,半小时内塌陷面积扩大到20平方米。旁边的测压仪显示,土壤承载力仅80千帕,远低于地球建筑标准的150千帕。

  “通俗说,就是脚底下的土是‘虚’的。”李扬踩了踩观测站的模拟地面,“建个小房子或许能撑住,要是盖摩天大楼,搞不好就成了‘楼倒倒’。更麻烦的是,这种松散结构让地下水极易渗透,可能引发大范围塌陷。”

  “第二,大气成分。”周院士调出气体色谱分析,红色的有毒气体曲线像毒蛇般盘踞在图表上,“氧气含量20.1%(完美达标),但二氧化硫浓度0.5%(地球的250倍),氯气0.2%(地球的100倍),这些都是撞击后火山喷发的产物,吸入一口就可能引发肺部灼伤。”

  更诡异的是大气环流——由于地表热量分布不均,火星正经历全球性的“超级对流”:赤道区域形成直径5000公里的巨型低气压,将南北两极的冷空气源源不断地吸过来,形成永不停歇的风暴。气象卫星显示,这种风暴已持续两个月,中心风速达50米/秒(相当于地球强台风级别)。

  “第三,百万年暴雨。”水文专家调出云层含水量数据,屏幕上的数值触目惊心,“撞击产生的能量让地表50%的水分蒸发到大气中,而火星的引力和新形成的大气环流,刚好能维持这种‘蒸发-凝结’的循环。模型预测,这场雨至少要下100万年才能让大气能量平衡。”

  画面里,“新太平洋”的海面上巨浪滔天,雨点密集得像白色帷幕,测雨雷达显示小时降雨量达120毫米——这意味着一天的降水量就能填满一个西湖。更要命的是,雨水里含有的酸性物质(pH值4.2),足以腐蚀金属和岩石。

  “100万年?”李扬的眉头拧成疙瘩,指节叩击着桌面,“等得起吗?我们的移民计划按年算,不是按地质年代算。”

  “第四,臭氧层缺失。”大气物理学家调出紫外线监测图,红色的辐射区覆盖了火星90%的表面,“当前臭氧浓度仅为地球的8%,紫外线指数高达42(地球安全值为0-10)。前几天投放的抗辐射细菌,暴露在外三小时就全部死亡。”

  投影上的模拟动画显示,没有臭氧层的保护,太阳紫外线直接穿透云层,在地表形成“辐射灼伤带”——任何裸露的生物组织,半小时内就会出现细胞坏死。这意味着,即使大气成分达标,人类也必须躲在防护罩内生存。

  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如铁。所有人都明白,火星就像一个精心雕琢的蜡像,远看与真人无异,近看却全是致命缺陷。

  “基础参数是骨架,这些问题才是血肉。”李扬的声音打破沉默,“骨架搭好了,该填血肉了——而且要快。”

  三天后的联合会议上,秦思远团队的方案带着一股“红警式”的粗暴与精准,投影在众人面前。

  “地质夯实是核心。”秦思远调出三维地质模型,火星被切成无数个100米×100米的方块,每个方块都标注着不同的夯实参数,“我们研发的‘量子级岩石重组仪’,能通过超时空技术将松散岩层的分子间距压缩30%,同时注入纳米级胶结剂,让土壤承载力达到地球标准。”

  方案将火星表面划分为五大功能区,每个区域的夯实标准精确到厘米:

  - 城市区(如规划中的“龙兴市”):地表以下50米全层夯实,承载力≥200千帕,确保高层建筑稳固;

  - 农业区(如“新东北平原”):表层30厘米保留疏松结构(孔隙度40%,利于根系生长),30-50米夯实至承载力120千帕(防地下水渗透);

  - 雨林区:表层50厘米疏松(孔隙度50%),下层夯实至80千帕(兼顾保水与抗倒伏);

  - 海洋与湖泊底部:全层夯实至150千帕(防止湖床塌陷引发海啸);

  - 自然保护区:仅做基础夯实(承载力60千帕),保留原始地质风貌。

  “差异化处理是关键。”秦思远强调,“比如雨林区,表层太实了植物扎不了根,太松了又会水土流失,必须像调咖啡一样精准。”

  针对大气问题和那场“百万年暴雨”,李扬拍板用红警的天气控制器来解决。

  方案讨论到最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设备部署”上——要完成如此精细的全球改造,需要覆盖火星每一寸土地的夯实设备,这意味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航天动员。

  李扬的动员令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炸弹,在地球掀起滔天巨浪。

  “调用所有具备星际航行能力的飞行器,72小时内完成改装,加装‘量子级岩石重组仪’。”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全球航天资产分布图飞速刷新,“桃源集团承担所有改装成本和燃料消耗,任务期间飞行器统一调度,所有权归火星改造指挥部。”

  桃源集团的响应最为迅速:月球“广寒宫造船厂”的200艘货运飞船停止建造,连夜拆除货舱加装设备;地球轨道的“桃源空间站”释放出1500艘小型运输舰,每艘都搭载着迷你版夯实仪;马里奥舰队的30艘主力舰则作为“旗舰”,负责核心区域的设备部署。

  龙国国家队紧随其后:1200艘“神舟”系列飞船、500架“翔龙”运输机、甚至连3座退役的空间站模块都被重新激活,挂上夯实设备飞向轨道集合点。

  但麻烦很快来自西方。米国NASA发表声明:“愿提供600艘飞行器参与改造,但要求获得火星20%的土地开发权。”欧盟则提出:“需由欧洲科学家主导大气净化项目,否则拒绝合作。”更有几个资源小国联合宣称:“火星是全人类共同遗产,应按人口比例分配利益。”

  “利益?”李扬在全球直播中冷笑,调出改造投入清单:桃源集团累计投入1.8×101?美元,龙国投入6.7×1013美元。老子特么出钱又出力,这快见到收益了,你们想来分蛋糕了,想得美。

  “从提出计划,到五次撞击完成,我们用了11个月,投入的资源够重建3个地球。”李扬的身后,全息投影展示着马里奥舰队拖运小行星的画面,“那些现在跳出来要‘利益’的,问问自己:谷神星撞击时,你们的舰队在哪里?木星采氢时,你们的科学家在哪里?”

  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凌厉:“火星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老子的。谁特么敢伸爪子,别怪老子剁了他爪子。”

  画面突然切换到马里奥舰队的战备状态:30艘主力舰的反物质炮充能完毕,能量护盾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我的舰队,不介意让某些人明白‘主权’二字怎么写。”

  直播结束后,米国和欧盟的态度立刻软化,600艘飞行器全部报备改装,只字不提“开发权”;那些跳得最欢的小国,则彻底销声匿迹。

  72小时后,地球同步轨道出现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壮观的景象:5800艘各式飞行器组成环形阵列,从货运飞船到小型运输机,每艘的腹部都挂着银白色的夯实设备,在太阳光下反射出密集的光点,像一条环绕地球的“星链”。

  “第一批次1000艘已出发,预计72小时后抵达火星。”调度中心传来汇报,“所有设备自检正常,量子通讯链路稳定。”

  李扬站在观测窗前,望着那片由飞行器组成的星海。它们正沿着预定航线缓缓移动,像一群衔泥的燕子,飞向那颗等待雕琢的红色星球。

  “下一步,就是让这颗星球,真正‘站稳’脚跟。”他轻声说,目光穿透遥远的星空,落在火星表面即将迎来新生的土地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