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一定是有什么猫腻-《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沈良心中冷笑,看来赵工程师这招还真是毒辣。

  请来省里的专家,名义上是指导,实际上就是来踩他的。

  “两位专家远道而来,辛苦了。”沈良表面上客客气气,心里却在盘算着如何应对,“不知道两位对我的设计有什么指教?”

  马建军推了推眼镜,拿起桌上的一张图纸:“这个冷却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就有问题。你看这个流量计算,完全没有考虑到热交换效率,这样的设计根本不可能实现预期的冷却效果。”

  陈志强也凑过来:“还有这个结晶器的尺寸设计,明显偏小了。我们院里做过实验,这个规格根本承受不住高温钢水的冲击。”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把沈良的设计批得一文不值。赵工程师站在一旁,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得意。

  “你们说得对。”沈良出人意料地点了点头。

  赵工程师一愣,没想到沈良这么快就认输了。马建军和陈志强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知错能改就好,年轻人嘛,有想法是对的,但是技术这东西不是靠想象就能搞出来的。”马建军语重心长地说。

  “是啊,”沈良慢悠悠地说,“所以我准备了好几套方案。刚才你们看的只是其中最保守的一套。”

  说着,沈良从抽屉里拿出另一叠图纸:“这是我的主力方案,采用了一些比较新颖的技术思路。”

  马建军和陈志强接过图纸一看,脸色顿时变了。

  这套设计图的精细程度远超他们的想象,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连最细微的工艺参数都考虑在内。更让他们震惊的是,这套设计采用了一些他们闻所未闻的技术理念。

  “这个…这个热传递计算公式是哪里来的?”马建军声音有些颤抖。

  “这个结晶器的设计…我从来没见过这种结构。”陈志强也呆住了。

  沈良淡淡一笑:“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两位专家觉得怎么样?”

  马建军拿着图纸的手在微微发抖。

  作为省冶金设计院的副总工程师,他一眼就能看出这套设计的先进性。

  这种技术水平,别说是一个钢铁厂的技术员,就连他们院里最顶尖的专家都未必能达到。

  “这…这怎么可能?”陈志强结结巴巴地说,“这种设计理念至少领先现有技术十年!”

  赵工程师凑过来看了一眼,虽然他看不懂那些复杂的公式,但从两个专家的表情就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性。

  “一定是抄袭的!”赵工程师急了,“沈良,你老实交代,这些图纸是从哪里弄来的?”

  沈良冷眼看着他:“赵工程师,这话说得就没意思了。我在这里画了五天五夜,厂里多少人都看见了。再说,我要是能抄袭,我抄谁去?全世界有这种技术吗?”

  马建军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冷静下来:“沈同志,你能详细解释一下这个热平衡算法吗?我有些地方看不明白。”

  沈良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开始推导。一个个公式在他手下飞快地出现,每一步都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钢水在结晶过程中的相变热释放规律,”沈良边写边解释,“传统的计算方法只考虑了显热,忽略了相变热的动态变化。我这个算法引入了时间因子,能够更精确地控制冷却速度。”

  马建军听得目瞪口呆。这种理论深度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还有这个结晶器的设计,”沈良继续说,“采用分段冷却的思路,不同部位使用不同的冷却强度,这样既能保证钢水的凝固质量,又能降低设备的复杂程度。”

  陈志强咽了口唾沫:“这种设计思路…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想。”

  赵工程师看着两个专家震惊的表情,心里五味杂陈。他原本以为请来省里的专家能够轻松打败沈良,没想到反而让沈良大放异彩。

  “沈同志,”马建军放下图纸,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我必须向你道歉。刚才的态度是我们不对。这套设计的技术水平确实很高,我们院里确实没有人能达到这种程度。”

  陈志强也点了点头:“如果这套方案能够成功,绝对是中国冶金行业的重大突破。”

  沈良淡淡一笑:“两位专家过奖了。不过我确实遇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难题,希望能得到你们的指导。”

  “你说,我们一定全力配合。”马建军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主要是设备制造方面,”沈良说,“有些关键部件需要特殊的材料和工艺,我们厂里的条件有限。”

  “这个好解决,”陈志强立即表态,“我们院里有专门的实验工厂,可以协助你们制造关键部件。”

  “还有就是一些理论验证,需要做大量的实验。”

  “我们院里有完整的实验设备,随时可以为你们提供服务。”马建军抢着说道。

  赵工程师站在旁边,脸色青一阵白一阵。

  他原本想借这两个专家的手打击沈良,没想到反而让沈良得到了更多的技术支持。

  “那就太好了,”沈良诚恳地说,“有了两位专家的帮助,这个项目成功的把握就更大了。”

  马建军和陈志强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相同的想法。这个项目如果成功,他们也能分一杯羹,对他们的事业发展大有好处。

  “沈同志,我们想提个建议,”马建军清了清嗓子,“这个项目的技术含量这么高,是不是可以考虑申请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这样资金和政策支持都会更到位。”

  沈良眼前一亮:“这个想法很好。不过申请流程会不会很复杂?”

  “这个我们来负责,”陈志强拍着胸脯说,“我们院里和省科委关系不错,申请省级项目问题不大。”

  “而且,”马建军补充道,“如果申请成功,这个项目就不仅仅是你们厂的项目了,而是全省的重点项目。到时候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会大得多。”

  沈良心中暗喜,这可真是意外收获。有了省里的支持,连铸设备的研发会更加顺利。

  “那就拜托两位专家了。”沈良客气地说。

  “客气什么,都是为了国家的技术进步嘛。”马建军笑呵呵地说。

  就在这时,厂长张建国走了进来。看到屋里这么多人,他有些意外。

  “建国厂长来了,”赵工程师连忙介绍,“这两位是省冶金设计院的专家,专门来指导连铸项目的。”

  张建国热情地和两位专家握手:“欢迎欢迎,有了专家的指导,我们的项目一定能成功。”

  “张厂长,您的厂里出了个人才啊,”马建军指着沈良说,“这个连铸技术方案的水平相当高,我们都很震惊。”

  张建国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沈良确实是我们厂的技术骨干,之前改造炼钢炉就让我们刮目相看。”

  “不只是技术骨干这么简单,”陈志强摇着头说,“这种技术水平,在全国都是顶尖的。”

  听到专家对沈良的高度评价,张建国更加高兴。他拍着沈良的肩膀说:“好好干,厂里全力支持你。”

  “厂长放心,我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沈良点点头。

  赵工程师站在一旁,心情复杂至极。他原本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不但没有打击到沈良,反而让沈良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对了,沈良,”张建国想起什么,“市里刚才来电话,李部长想了解一下项目的最新进展。”

  “张厂长,这正好,”马建军接过话头,“我们准备帮助沈同志申请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到时候李部长那边也好有个交代。”

  “省级项目?”张建国眼睛亮了,“那太好了!”

  作为厂长,他当然知道省级科技项目意味着什么。不仅有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政治意义巨大。如果项目成功,整个钢铁厂都会跟着沾光。

  “我这就给李部长汇报,”张建国兴奋地说,“他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很高兴。”

  看着众人兴奋的样子,沈良心中也充满了干劲。有了这么多支持,连铸设备的研发之路会更加平坦。

  但他也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技术再好,最终还是要在实践中检验。

  接下来的三个月,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期。

  散会之后,赵工程师一个人留在了办公室里,脸色阴沉得像要滴出水来。

  他怎么也想不通,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怎么可能设计出这么高水平的连铸方案?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赵工程师咬着牙自言自语,“这小子肯定是从哪里抄来的技术资料!”

  他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沈良才进厂多长时间?即使有些天赋,也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达到这种技术水平。

  一定是有什么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