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太皇太后溘然长逝-《乖巧的女人最好命,太子欲罢不能》

  太皇太后与武王相拥恸哭了一场。

  随后,太皇太后将离宫出走半年的两个孙子和两个曾孙唤到跟前,淳淳教导了一番。

  枭枭和雄雄依偎在太皇祖母身边,将这一路的见闻和感悟细细讲给她听。

  太皇太后听得格外认真,苍老的眼眸中,竟也浮现出几分向往之色。

  她十六岁入宫,如今八十有三。

  在这深宫之中,已整整度过了六十七年的光阴。

  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何模样,她从未亲眼去见过。

  她慈爱地摸了摸两个曾孙的头,又将其他几个曾孙子曾孙女也叫到跟前。

  如同往常每一次,她往孩子们手里塞着香甜的糕点,笑容满面地看着他们小口小口地吃着。

  淼淼吃得最欢,小嘴塞得鼓鼓囊囊,眼睛圆溜溜地转着,像只贪食的小松鼠。

  太皇太后将她搂在怀里,心肝儿肉地叫着,满心怜爱。

  然而,强撑了大半天的精神终究是耗尽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武王和太后几乎寸步不离地在太皇太后身边侍奉汤药。

  晏时叙和温梨儿也每日带着孩子们来慈宁宫,陪老人家几个时辰。

  其他皇子皇孙、孙媳们,也都带着各自的孩子,在她膝下承欢尽孝。

  嫁出去的公主们,也纷纷带着驸马和孩子赶回了京城。

  慈宁宫内,这一个半月交织着儿孙绕膝的热闹与行将永别的悲切。

  然而,所有的努力,最终也没能留住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

  太皇太后在深秋时节溘然长逝。

  庭院中那棵石榴树,枝丫上硕果累累,皆已成熟。

  慈宁宫内顿时恸哭声四起。

  太皇太后枯瘦的手,最后一次带着无限留恋与疼惜,轻轻抚过武王粗糙而饱经风霜的脸颊,终于无力地滑落下去。

  支撑着她最后一丝心力的微光,悄然熄灭了。

  那双阅尽世事、睿智而慈祥的眼眸,永远地阖上。

  唯有唇角,凝固着一抹如释重负、近乎安详的淡淡笑意。

  仿佛终于卸下了所有的重担,奔向她口中那个可以“偷懒”的老伴去了。

  “母后——!!!”

  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嚎从武王喉咙里迸发出来,震得殿宇似乎都在颤抖。

  他将母亲已然冰冷的身躯紧紧拥入怀中,仿佛想用自己的体温将她重新捂热。

  他的头颅深深埋在那失去生息的肩颈处,宽阔的肩膀剧烈地耸动。

  数十年的孺慕与此刻生离死别的剧痛,化作滚烫的泪水,汹涌奔流。

  这位曾在尸山血海中屹立不倒、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铁血将军王,此刻脆弱得像个失去依靠的孩子。

  他抱着失而复得又永远失去的母亲,哭得肝肠寸断。

  “皇祖母……”

  晏时叙双膝一软,重重跪倒在榻前,额头深深抵在冰冷的金砖上。

  强撑了数月的帝王威仪轰然崩塌,巨大的悲痛让他泪如雨下。

  那个曾给予他童年温暖与庇护的港湾,最终还是彻底消失了。

  太后踉跄着扑倒在榻边,紧紧抓住太皇太后垂落的手。

  那手心的冰凉如同万载寒冰,瞬间冻结了她的心。

  她张着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有大颗大颗的泪珠无声地滚落,砸在锦被上,晕开深色的湿痕。

  姑母……真的走了。

  温梨儿捂着嘴,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

  她挺着沉重的肚子,艰难地走到晏时叙身边跪下,一只手轻轻抚上他因极力压抑悲痛而绷紧的脊背。

  枭枭、天天、淼淼、昭昭、暮暮几个孩子也早已哭成了泪人,被宫人搀扶着跪在父皇母后身后,小小的肩膀一抽一抽。

  太皇祖母……那个总是笑眯眯塞给他们糕点糖果、看着他们闹腾的老人,真的不在了。

  殿内的宗室亲王、女眷、宫人,无不伏地恸哭。

  慈宁宫内,哀声震天,愁云惨淡。

  ……

  太皇太后的梓宫停灵于慈宁宫正殿。

  皇室成员、宗亲贵戚、文武百官,皆按制轮番守灵哭临。

  武王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梓宫旁。

  他高大的身影仿佛一夜之间佝偻了许多,鬓角的白发在短短数日内便添了大片。

  他沉默地跪着,不言不语,如同最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母亲最后的安眠。

  偶尔,他会伸出手,轻轻抚过那冰冷的棺椁,眼底是浓得化不开的悲恸与茫然。

  仿佛直到此刻,他才真正意识到,那个无论他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都始终在京城默默守望他的“家”,永远地消失了。

  晏时叙强撑着主持大局。

  他身着粗麻孝服,形容憔悴,眼底布满血丝,却依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繁复的丧仪。

  只有在夜深人静独自面对梓宫时,或是回到紫宸殿卸下伪装的那一刻,深埋的脆弱和透支的疲惫才会悄然流露。

  温梨儿心中总萦绕着不安。

  太后的状态很不对劲。

  自太皇太后离去,她就像被抽走了主心骨,整个人迅速地枯萎下去。

  她大部分时间只是呆坐在灵堂角落,眼神空洞地望着梓宫,或是望着悲痛欲绝的武王。

  她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泪仿佛早已流干,只剩下一种深入骨髓的麻木和死寂。

  这种死寂,让温梨儿没来由地心慌。

  她将自己的担忧告诉了晏时叙。

  晏时叙立刻命宫人务必时刻看顾好太后,严防意外。

  发引之日,京城万人空巷。

  皇家的送葬队伍绵延数里,素幡如林,哀乐呜咽。

  漫天飞舞的纸钱,如同冬日里一场不合时宜的大雪,覆盖了朱墙碧瓦,也覆盖了长街青石。

  晏时叙身着斩衰重孝,手持引魂幡,神情肃穆地走在最前方。

  身后,是同样重孝的武王。

  他亲自扶灵,巨大的棺椁压在他宽阔的肩头,每一步都走得异常缓慢而稳当,仿佛要将母亲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走得尽量平顺一些。

  再之后,是太后、皇后、皇子公主、宗室亲王、文武百官……

  长长的队伍在深秋的寒风中缓缓前行,肃穆而悲凉。

  沿途百姓自发跪伏于道旁,哭声震天,为这位历经三朝、德高望重的太皇太后送上最后一程。

  整个京城沉浸在深沉的哀伤之中,连天空都低垂灰暗,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当梓宫最终被安奉入早已修建好的帝陵地宫,厚重的石门在无数悲恸的目光中缓缓合拢,彻底隔绝了两个世界。

  象征着大晏皇室最高尊荣的那位老人,终于归于永恒的寂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