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王通和卢珝从天幕中得到的启发-《短视频:给古人亿点点红色震撼!》

  “科举制,本意就是启用寒门子弟,凡是能读书会读书之人也有一个机会能进入仕途。”

  “但是久而久之难免被有心人钻空子,让整个科举背离的初衷。”

  卢珝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说道:“确实,不光王兄说的这些,就说进士吧,这里面品行不端的人也大有人在。”

  “当朝廷变的昏庸的时候,奸臣当道的时候。”

  “光明磊落的有志之士便会被排挤,没有靠山的人也会被排挤。”

  “所以啊,制度再好,若是没有一个正直的人来执行,也只不过是徒有其表罢了。”

  王通微微摇头叹息。

  二人又是看了一会儿天幕神情肃然。

  他们心中都在默默思考,如何完善科举制,让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

  “王兄你说科举制可还有法改进?”

  卢珝思索片刻最终还是问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

  良久,他才缓缓开口:

  “科举制,本身并无过错,错就错在那些别有用心之人。”

  “是啊,这些人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歪曲科举的本意,让真正有才能的人无法脱颖而出。”

  “那王兄可有良策?”

  卢珝急切地问道。

  对于卢珝的询问,王通并没有急于回复,反而是看着天幕上播出的画面。

  嘴唇微抿,不知道在想什么。

  ......

  【然而韩愈撞了南墙,回头是不可能再回头了。】

  【韩愈在经历五个月的守孝后,又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吏部考。】

  【三次之后又三次。】

  【韩愈苦于一身柴华却因为没有背景被拒之门外。】

  【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马说》。】

  【其中最为经典的便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此来吐槽自己的境遇。】

  ......

  天幕之下。

  王通看到这才缓缓开口道:

  “依我看科举制度的改变还得从根源上解决。”

  “就比如说韩愈三次之后又三次,这样的失败不是他所左右的。”

  “从他一句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我就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无奈。”

  王通说到这顿了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精光,那光芒极为锐利,仿佛要割破世间一切。

  “所以,改变科举制,还得从官吏上动手,尤其是主考官,审阅官。”

  “改变科举官的选拔和监督?”

  卢珝看向王通耐心的听着。

  王通继续道:

  “就拿韩愈来说,他现在的情况很有可能就是考官徇私舞弊导致的。”

  “关键还是要从考官入手,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来把关才是。”

  卢珝点点头,补充道:“光靠那些考官还不够,还需要从制度上改变,就比如文章的规范还有科举选拔的要求。”

  “还有对考生信息的保密,考官不得和考生在私下接触等等。”

  二人说到痛快处,皆是眼前一亮提笔就写。

  王通笔走龙蛇,迅速在纸上勾勒出一幅科举改革的蓝图.

  每一个字都显得那么坚定有力。

  卢珝亦是全神贯注。

  他的笔下则是对于科举选拔制度的种种设想.

  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二人时而相视一笑,是对于彼此想法的认同。

  天幕上还在继续:

  【无奈之下,韩愈只好辗转各地来到藩镇给节度使担任幕僚。】

  【一直到他三十二岁的 时候他再次前往长安,参加第四次吏部试。】

  【终于通过遴选,被任命为国子监的博士。】

  ......

  西夏位面。

  某个府邸内。

  两名男子正在凉亭中对弈。

  他们正是西夏的两位重臣,宰相谢景成和兵部尚书李德明。

  二人是棋逢对手,谁也奈何不了谁。

  “啪!”

  李德明抓住一个机会落下手中的黑子。

  靠在椅子上身体微微向后仰,长长舒了一口气。

  “呼~”

  “老谢,这局咱们又是和局。”

  谢景臣笑了笑,指着天幕上的韩愈,摇头道。

  “这状元郎般的人物,竟然被如此对待简直就是暴殄天物。”

  李德明也是唏嘘不已:“是啊,大儒,那般的才华却几次落榜,这科举制度恐怕有问题。”

  “也不能全怪科举。”

  “从各种书上看来,只怕是有人在刁难他,不让他进朝堂罢了。”

  李德明闻言,一拍大腿,愤愤不平道。

  “对!”

  “就是那些守旧的老家伙们,不想让新人上位,所以才搞些这样的事出来,不让大儒进入庙堂。”

  谢景臣点头,,“不过,韩愈也是够倔脾气的,不撞南墙心不死啊。”

  “但也会变通,既然庙堂不要,人家转头就给节度使当幕僚去了。”

  “哈哈哈,要是我,我也会这么干。”

  “既然在朝廷受不到重用,那去边关藩镇也是一条出路。”

  “不过,就韩愈而言,那篇马说就证明他不可能在节度使那里待上一辈子。”

  他的才华,他的傲骨,注定了他不会甘于平庸。

  终究,他是要回到朝堂之上,去施展他的抱负,去实现他的理想。

  而科举,只是他人生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罢了。

  这块绊脚石,却也让韩愈更加看清了世态炎凉,人心叵测。

  ......

  天幕上,韩愈的故事还在继续。

  【担任国子监博士的这段时间里。】

  【韩愈又写下了着名的师说。】

  【其中最为闻名的便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这些道理是我, 在现在都还赞成和认同的道理。】

  【但是在他当前的环境下,说出这样的大实话,简直需要极大的勇气,也是因为韩愈的耿直,他的路渐渐走窄了。】

  【朝堂之上,需要的不仅仅是才华,更需要的是圆滑与世故。】

  【很显然,韩愈并不具备后者。】

  【他的耿直,他的傲骨,在朝堂之上显得格格不入。】

  【也因此,他的仕途并不平坦,甚至可以说是坎坷。】

  ......

  武则天位面。

  天授元年。

  华夏大周万国来朝。

  武则天端坐龙椅之上神情颇为威严。

  左右分列着文武百官,各个都是精神抖擞。

  武则天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众人,心中暗自思量。

  她轻轻咳了一声。

  下方的文武百官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