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道义-《北齐:家父文宣帝》

  “那咱们就为大齐的将来,议议事情吧。”

  首先呈上的,是关于荆州的战事。这一年的王琳活跃异常,或者找个更具体的原因:由于齐、周都专注于内务,各自都在处理新主登基的事情,将舞台让给了南方二国。

  齐国作为最强之国,正在新君平定内患,平稳掌权的过程里,整个国家宛如沉睡的雄狮,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打扰,否则就要承受清醒的雄狮之怒了。

  但齐国的扩张又不能不扼制,那么作为齐国狗腿的王琳,就成为了周陈共同的目标——没有《三国演义》,就亲自表演三国志。

  原先历史上的560年,王琳已经被打败,带着残部投奔齐国,孙瑒降陈,陈国得到郢州等长江中游之地,与周国和西梁对峙;八月中旬,周将贺若敦率领部众一万进犯武陵,陈国武州刺史吴明彻退回巴陵,而后陈太尉侯瑱兵逼湘州,与贺若敦交战,之后到九月,周军还要调集大军继续逼近。

  但现在王琳还在,而且在高殷的命令下,高涣与慕容俨阻止了他和陈军的决战,或者说送人头行为,这就使得荆州东南部与长江中游都在王琳的治下,像是一根铁刺,扎走了萧詧、扎在陈国与周国之间。

  这导致历史上针锋相对的周陈双方,反而同时对这不该存在的第四国发起攻击,王琳腹背受敌,岌岌可危。

  “又是来求援兵的啊。”高殷轻叹一声,收起奏表,“卿等意见如何?”

  齐国诸臣讨论起来,对于至尊在二月时对南国的战事干预,他们倒没有太多的反对。齐人向来是不重视南方的,也不希望王琳和陈国哪一方做大,像现在保持均势最符合齐国的利益,所以至尊的干涉无可指摘;

  但既然做出了干预,表达了自己对王琳这个残梁政权的控制权,那在附庸国受难时,也要表现出自己作为宗主国的担当,否则人家凭什么跟你混?没准王琳头脑一发热,直接投周或跟陈和解,齐国反而失去了一颗重要棋子。

  因此诸臣的意见倒是很明确:应当出兵援助王琳,理由也非常符合齐国的战略需要。

  高长恭出列:“启奏至尊。臣以为,王琳受命朝廷,镇守郢湘,今克复荆州,为至尊守御疆场,掣肘敌国,其功实不可没。今周陈二国合兵来犯,王琳孤军难支。出于道义,我大齐应当施以援手;以国利观之,坐视其败,则周陈既除肘腋之患,必更定盟修好,合力谋我。且南朝正统,若尽归陈氏,恐非国家之福。”

  高长恭除了当任天策上将,还领五兵尚书之职,相当于齐国国防部长,要等到隋代才改名为兵部尚书。

  原先的五兵尚书是崔昂,和高德政、杨愔、魏收并列天保年间四位最受信用的汉人大臣,高洋还曾指着崔昂、尉瑾、司马子瑞三人对高殷说“此是国家柱石,汝宜记之”。

  但他年少时与杨愔不和,还和杨愔的政敌高德政是中表亲戚,历史上高洋杀死了高德政,因此在自己驾崩前曾让崔昂兼任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作为高德政的下位代替,但现在的时间里高德政未死,崔昂也就没被提拔。

  而在高洋死后、高殷在晋阳坐镇,没回邺城的那段时间,崔昂作为高德政的亲党,被杨愔狠狠打压,免去了五兵尚书的职位,高殷为了不激化自己阵营的内部矛盾,也就默认了这个结果,顺便将五兵尚书的职位给予了高长恭。

  杨愔在年初被高殷废掉,崔昂便重新获得启用,先转祠部尚书,而后在五月份担当了高殷设置的新官——江淮水陆转运使。

  北齐的行政区划是州郡县三级制,现在是齐国最强盛的时期,河北辖有三十七州,河南辖有三十九州,淮南地区有二十九州,共计一百零五州;其中淮南地区本来不是齐国所有,是趁着侯景之乱南伐,狂捞的一大片流着奶与蜜的肥地。

  辛术夺取后,就移治广陵城,坐镇东广州,他死后,就换成了高淹坐镇,高涣则在秦州驻扎,听候调遣。

  就是在这样与陈国胶着拉扯、策应王琳的战时格局下,齐廷想要直接领导前线战区,并且进行有效监督是很困难的,因此高殷设置了转运司,任命崔昂为江淮水陆转运使,正如其官名,淮南二十九州的财谷调配全部由崔昂支配,他甚至能够越过高淹,直接调令各地官员开启府库。

  这么庞大的权力,傻子才会全部给出去,因此随着崔昂一起行动的,还有中央保安寺的不良人,他们负责保护转运使,以及在淮南各州建立不良人府署。

  原先唐宋的转运使集监察与转输于一身,就具备了干预州县行政事务的能力,之后又进一步稽察管内刑狱,获得了干涉地方司法的能力,这样转运使就可以全面且直接的干预所有地方事务,在事实上就成为了地方最高层行政长官。

  对一个处于上升期的王朝而言,这种地区军政结构的重新建设其实是有利于国家的,腐败和冗官那是后面的事情,至少在扩张的战时,这一套能够有效稳定的吸纳本地人丁和赋税,更快地恢复生产、组建军队、强化统治,为一统天下积蓄力量。

  不过这就极其考验这个转运使的才能,如果他有着经天纬地之才,不难将自己变成曹操、侯景,可若是个废物点心,那整个地区也就全部拉胯完了,毕竟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而且淮南本就是意外所得的财富,更不适合现在就将其凝结成一个团体,虽然有助于催生新生的南人汉将基本盘,但高殷已经坐稳了皇位,不需要搞得这么分裂,将来还要拆散打压。

  因此适当的分权是必要的,不良人作为中央的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立府署,分走了转运使的监察和刑狱职责。

  如此一来,平阳王高淹作为淮南经略使、淮南道行台尚书,掌管最高的行政权,江淮水路转运使崔昂掌管淮南的财权,高涣、慕容俨等将领握有兵权和前线指挥权,不良人拥有监督权,四方都有权力,同时因为高殷启用了密折制度,四方都有着直接向高殷写小作文打报告的权力,既不能过分压制某一方,又不会过于受委屈,哪一方要生乱,剩下的三方都能及时反应,至少能将消息传递到齐廷去,达成了微妙的政治平衡。

  将来再利用起赵匡胤的更戍法,将一批批鲜卑二三线将领、勋贵子弟派遣去淮南服役,拆散晋阳的鲜卑力量、稀释他们的成分,就能让整个齐国的鲜汉矛盾更加缓和一些,创作《三国演义》、《后汉演义》的意义也就在此浮现了,用评书戏文和佛教信仰的力量,让全国各地的底层士兵对齐主的天命所归有所认识,让他们脱离熟悉的环境,就会让他们更容易抓住熟悉的事物。

  当年的赤旗能够闪耀神州,文艺宣传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要让士兵们对军伍产生感情,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知道是为了天下苍生而奋战。有钱的军队和有信仰的军队,哪一个更强不好说,但两个都有的,肯定战斗力不会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