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而过,来到了五月。
这期间,齐国镇之以静,高殷在努力消弭着当日政变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此次胜利得有多么完全,被政变都是事实,而这本身就代表着“有人公开反对高殷执政”这一严峻的情况。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概念体,它没有实体,纯粹靠众人的意识和思维在维系着。当所有人都觉得齐国将要诞生的时候,齐国就真的诞生了;而当人们觉得魏国要灭亡的时候,哪怕魏帝还坐在皇位上,百官万民天天对着他喊万岁,那魏国也将不存在了,即便魏齐的可能是同一批人。
短短一年的时间,还不够将高殷已是齐国正统皇帝的印象散播到整个齐国,总有人质疑、不屑、无所谓,因此新君上位,第一要务就是不要乱操办,刘义符就是乱动给自己动死的。
然而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这半年来,高殷除了清算高演残党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革除高洋时期的一些弊政,顺便让李湛、封子绘、封孝琰、宇文邕等人在每日本职公务结束后,就进到东廊一起抄录春秋战国汉晋以来在礼乐、职官、田市、赋税等方面制度沿革的情况,让他们根据已有的材料,计算各朝能收取的赋税和花销,将数据进行量化,以此方便参考。
裴世矩、高劢、慕容兄弟等还没成年,但颇有才学,也把他们招进宫来,给令牌进出,平日就各择上面一人作为师傅,既给他们拉关系、伸人脉,也是磨炼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
宰相要从娃娃抓起。
高殷跨过了历史的考验,也让齐国走向了新的未来,而其他国家的时间也同样在流逝着,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许高殷的影响。
周国在去年兵败之后,曾出现过一段时间“周土将归齐”的谶言,这让宇文护有够紧张的,他虽然大概知道齐国也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但不能确保高洋会不会为了提高威望而进攻周国,很是虚空恐惧了一段时间。
而之后,他就知道了那时候击败他儿子和诸多周国宿将的齐军主帅就是齐国的太子、如今的皇帝——这让他心里暗恨,却又不敢发作。
形势比人强,不得不服啊,而且他老妈阎姬还攥在齐人手里,齐国从高殷登基后,就时不时派遣使者来秀一秀,主要是说他们把自己亲妈和弟弟照顾得有多好,让宇文护既欣慰又难受,急切地想把自己母亲接回来。
这方面,齐人一直是不急的,仿佛只是为了炫耀一样,摁打太极拳,把宇文护磨得都有些没脾气了,直到陈国的皇帝陈霸先去世,换上其侄陈蒨后,齐人才松口透露了些许:将陈昌、陈顼等一干陈国重要宗室交给齐国,送还阎姬的事情就有眉目。
这把宇文护架在了火上烤。
陈昌是陈霸先嫡子,前面三个兄弟早夭,就剩他这么一个独苗,侯景之乱被平定的当年,写小说的梁元帝萧绎就将陈昌拜为了陈霸先的世子,很是看重陈昌,而因为平定侯景的是元帝一系,所以陈昌在陈国有很深厚的支持,这恰好和齐国反了过来——陈国没有强势的太后,叔叔依据国情继位,侄子来夺叔叔的皇位。
所以历史上陈蒨一定要陈昌死,而且在他到达陈国之前就要动手,否则陈昌一旦进入陈国境内,就有了比陈蒨还要高的合法性。
也因此,陈昌一直作为对南陈特攻牌,被周国攥在手里,远远威胁着陈蒨,不过效果说不上特别好:因为现在天下四分,周国据关西和巴蜀,齐国据关东与淮南,王琳占荆州,与陈国争夺南朝正统,陈国则泛泛控制扬州。
因为地缘的关系,齐国和王琳对陈国影响最大,可自从淮南兵败后,齐国对陈国的军事计划就变成了无限绥靖,只要他们不来闹事,自己这方就以接纳南朝降兵、支援王琳给陈国添乱为主,将重心都放在了北方军事上。
即便高殷在淮南发展垦田、操练新兵,对淮南的注意也远没有对晋阳和邺都上心,毕竟这两个地方才是齐国的基本盘;其次就是高殷在去年于白马城建设的新军镇,对高殷和北齐而言,也都比淮南重要得多。
淮南目前作为供粮基地的意义比军事重镇的意义要大,而且连高洋都护不住淮南,高殷更不想自己还没建设起来成气候的淮南,被人下黑手给弄没了。
淮南一直缺少一个统领大局的将领,对于这个人选,高殷心仪的是王琳,以他的才能,给他三年时间准备,就能拉起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
虽然王琳野心勃勃,又以梁室忠臣自居,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他现在没有跟历史上一样被击溃,还有着自己的荆州小梁国可以经营,没心情接高殷的offer。
如今坐镇淮南的是高殷的四叔、平阳王高淹,他的出身与威望足够将淮南治理得很好,但要说能不能组织兵马,南征陈国,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现在的国情也难以给高淹准备这样的机会,高淹是治世之能臣,但不能打的话也只是守户之犬耳。
可若是能文能武,南征十分顺利,又难免会给他进化成乱世之奸雄的机会,现在高殷掐灭了高演高湛,但谁又能确定高淹不是这个时间线上的“真高演”呢?万一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往邺都赶过来呢?
在解决了高演政变之后,对于宗室们的猜忌就不可避免的升级和弥漫。高演是嫡王,不过按顺序排在第六,而三叔高浚是跟七叔高涣一起被先帝洋子一起狠狠整过的,现在高殷都没彻底放心的用这两人,还要再磨一段时间,用君臣的默契压住叔侄的辈分。
那高淹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按照打Boss的顺序,轮也轮到高淹了。
这还是高殷乃后世穿越者,对高淹的脾性有基本的了解,自觉能够相信他,而且淮南的兵马不能对抗河北,才没有贸然下手。若是换成了高义符、高宝卷,那猜疑链这时候就开始了,新帝将与叔叔们开启新一轮吃鸡大赛,胜者才拥有生命与皇位。
就是高允炆也得动手啊,这位是四叔呢。
所以说治国难啊,难的不仅是资源的调配,还有各方面关系上的影响。如果随意斩杀亲属臣下,那么就无法回头了。
这也是高殷没有当场弄死高演的重要原因,他在做,宗王叔叔们都在看,对高演的宽容,就是对叔叔们的安抚。
像爽文里绑定系统,叮的一声就能召唤满忠诚满属性还有各类特技的神将,这样的事情……高殷也想要这样的系统啊!
所以这个时间,高殷也不太好调高淹回朝,用脚指头想都觉得新君猜忌诸王,要调回来整倒了,调高淹回去的成本大过于让他继续留任的成本,还不如好生安抚,让他再待一段时间,等风头过去了,再把他调回来。
这期间,齐国镇之以静,高殷在努力消弭着当日政变所带来的影响,无论此次胜利得有多么完全,被政变都是事实,而这本身就代表着“有人公开反对高殷执政”这一严峻的情况。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概念体,它没有实体,纯粹靠众人的意识和思维在维系着。当所有人都觉得齐国将要诞生的时候,齐国就真的诞生了;而当人们觉得魏国要灭亡的时候,哪怕魏帝还坐在皇位上,百官万民天天对着他喊万岁,那魏国也将不存在了,即便魏齐的可能是同一批人。
短短一年的时间,还不够将高殷已是齐国正统皇帝的印象散播到整个齐国,总有人质疑、不屑、无所谓,因此新君上位,第一要务就是不要乱操办,刘义符就是乱动给自己动死的。
然而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这半年来,高殷除了清算高演残党外,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革除高洋时期的一些弊政,顺便让李湛、封子绘、封孝琰、宇文邕等人在每日本职公务结束后,就进到东廊一起抄录春秋战国汉晋以来在礼乐、职官、田市、赋税等方面制度沿革的情况,让他们根据已有的材料,计算各朝能收取的赋税和花销,将数据进行量化,以此方便参考。
裴世矩、高劢、慕容兄弟等还没成年,但颇有才学,也把他们招进宫来,给令牌进出,平日就各择上面一人作为师傅,既给他们拉关系、伸人脉,也是磨炼他们处理政务的能力。
宰相要从娃娃抓起。
高殷跨过了历史的考验,也让齐国走向了新的未来,而其他国家的时间也同样在流逝着,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许高殷的影响。
周国在去年兵败之后,曾出现过一段时间“周土将归齐”的谶言,这让宇文护有够紧张的,他虽然大概知道齐国也深陷政治斗争的漩涡,但不能确保高洋会不会为了提高威望而进攻周国,很是虚空恐惧了一段时间。
而之后,他就知道了那时候击败他儿子和诸多周国宿将的齐军主帅就是齐国的太子、如今的皇帝——这让他心里暗恨,却又不敢发作。
形势比人强,不得不服啊,而且他老妈阎姬还攥在齐人手里,齐国从高殷登基后,就时不时派遣使者来秀一秀,主要是说他们把自己亲妈和弟弟照顾得有多好,让宇文护既欣慰又难受,急切地想把自己母亲接回来。
这方面,齐人一直是不急的,仿佛只是为了炫耀一样,摁打太极拳,把宇文护磨得都有些没脾气了,直到陈国的皇帝陈霸先去世,换上其侄陈蒨后,齐人才松口透露了些许:将陈昌、陈顼等一干陈国重要宗室交给齐国,送还阎姬的事情就有眉目。
这把宇文护架在了火上烤。
陈昌是陈霸先嫡子,前面三个兄弟早夭,就剩他这么一个独苗,侯景之乱被平定的当年,写小说的梁元帝萧绎就将陈昌拜为了陈霸先的世子,很是看重陈昌,而因为平定侯景的是元帝一系,所以陈昌在陈国有很深厚的支持,这恰好和齐国反了过来——陈国没有强势的太后,叔叔依据国情继位,侄子来夺叔叔的皇位。
所以历史上陈蒨一定要陈昌死,而且在他到达陈国之前就要动手,否则陈昌一旦进入陈国境内,就有了比陈蒨还要高的合法性。
也因此,陈昌一直作为对南陈特攻牌,被周国攥在手里,远远威胁着陈蒨,不过效果说不上特别好:因为现在天下四分,周国据关西和巴蜀,齐国据关东与淮南,王琳占荆州,与陈国争夺南朝正统,陈国则泛泛控制扬州。
因为地缘的关系,齐国和王琳对陈国影响最大,可自从淮南兵败后,齐国对陈国的军事计划就变成了无限绥靖,只要他们不来闹事,自己这方就以接纳南朝降兵、支援王琳给陈国添乱为主,将重心都放在了北方军事上。
即便高殷在淮南发展垦田、操练新兵,对淮南的注意也远没有对晋阳和邺都上心,毕竟这两个地方才是齐国的基本盘;其次就是高殷在去年于白马城建设的新军镇,对高殷和北齐而言,也都比淮南重要得多。
淮南目前作为供粮基地的意义比军事重镇的意义要大,而且连高洋都护不住淮南,高殷更不想自己还没建设起来成气候的淮南,被人下黑手给弄没了。
淮南一直缺少一个统领大局的将领,对于这个人选,高殷心仪的是王琳,以他的才能,给他三年时间准备,就能拉起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
虽然王琳野心勃勃,又以梁室忠臣自居,但这些都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还是他现在没有跟历史上一样被击溃,还有着自己的荆州小梁国可以经营,没心情接高殷的offer。
如今坐镇淮南的是高殷的四叔、平阳王高淹,他的出身与威望足够将淮南治理得很好,但要说能不能组织兵马,南征陈国,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现在的国情也难以给高淹准备这样的机会,高淹是治世之能臣,但不能打的话也只是守户之犬耳。
可若是能文能武,南征十分顺利,又难免会给他进化成乱世之奸雄的机会,现在高殷掐灭了高演高湛,但谁又能确定高淹不是这个时间线上的“真高演”呢?万一他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往邺都赶过来呢?
在解决了高演政变之后,对于宗室们的猜忌就不可避免的升级和弥漫。高演是嫡王,不过按顺序排在第六,而三叔高浚是跟七叔高涣一起被先帝洋子一起狠狠整过的,现在高殷都没彻底放心的用这两人,还要再磨一段时间,用君臣的默契压住叔侄的辈分。
那高淹就更不用说了,哪怕是按照打Boss的顺序,轮也轮到高淹了。
这还是高殷乃后世穿越者,对高淹的脾性有基本的了解,自觉能够相信他,而且淮南的兵马不能对抗河北,才没有贸然下手。若是换成了高义符、高宝卷,那猜疑链这时候就开始了,新帝将与叔叔们开启新一轮吃鸡大赛,胜者才拥有生命与皇位。
就是高允炆也得动手啊,这位是四叔呢。
所以说治国难啊,难的不仅是资源的调配,还有各方面关系上的影响。如果随意斩杀亲属臣下,那么就无法回头了。
这也是高殷没有当场弄死高演的重要原因,他在做,宗王叔叔们都在看,对高演的宽容,就是对叔叔们的安抚。
像爽文里绑定系统,叮的一声就能召唤满忠诚满属性还有各类特技的神将,这样的事情……高殷也想要这样的系统啊!
所以这个时间,高殷也不太好调高淹回朝,用脚指头想都觉得新君猜忌诸王,要调回来整倒了,调高淹回去的成本大过于让他继续留任的成本,还不如好生安抚,让他再待一段时间,等风头过去了,再把他调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