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佳节,齐帝高殷于昭阳殿行大朝会之礼。
元宵节就是上元节,从殷商开始就对日月星辰有着礼拜仪式,周朝则“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祀月必然是在晚上,因此从古至今,诸多节日经常选择在黄昏昼夜交替之际,一是可以顺祭日月,二是一天劳作结束,方便举行仪式,因此男女成亲叫做“昏礼”,日本则将这个时刻称为“逢魔之时”。
《太平经》曰:“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是万物形成的根本,继而产生了滋养万物的“三统”,即天地人。
直至东汉,五斗米道又发展出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到了南北朝,则因国势而发展各异:
南朝至齐梁时,仍将正月一日视为三元之始,而北朝则明确了“上元”、“中元”、“下元”之概念。
十五日是望日,也是月圆之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之日,因此北朝的上元确定在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有重大的象征意义,这一点被后来的隋唐所继承,乃至成为后世的通俗。
对北齐来说,上元节还是与佛教一同强化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政治仪式。
东汉明帝有次做奇怪的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明帝醒后,在朝会上询问群臣,博士傅毅说可能是西方的佛陀,因此明帝派出蔡愔等十八人赴天竺求经书,回来后报告称摩揭陀国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燃灯法会、瞻仰佛舍利的传统,因此明帝下诏,在雒阳建造中国第一座佛寺,即白马寺,又建立第一座古塔,即齐云塔,而后又在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内燃灯表佛,以弘扬佛法。
佛教发展至今,已经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元修西奔,为他背负玉玺之人是沙门,高欢派去劝说孝武帝归朝之人亦是沙门,而佛门在高氏诸帝的造势、齐国的建立里更是出了大力,就和晋阳军头在军事上的支持一样,政治上齐帝也同样离不开佛教。
燃灯佛授记的主要情节,是说释迦牟尼的前世是一个儒童,儒童听闻佛要进城,便买花前去拜见,五枚莲花散于空中不坠,燃灯佛便做出儒童未来亦成佛的预言。而后儒童看见地上泥泞,就解下身上衣物盖住泥泞,但衣服不足以覆盖,于是将头发散开,铺在地上,让佛踏发而过;自此以后,儒童历经劫难,成就转轮圣王,最终成佛。
高洋行布发掩泥,受菩萨戒,就是模仿这段故事,将自己打造成中原的释迦牟尼,提供自身上位的合理依据,而高殷同样离不开这样的手段,甚至还需要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
为什么高殷对僧人阿秃师的言论进行解读,就可以找借口打死高阿那肱?因为阿秃师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显名的游僧,不住寺庙、出入民间、神出鬼没、语必有验,在尔朱氏当权时期,就在晋阳附近游历,据说遇见过幼小的高洋,高洋和玩伴们询问未来的官品和俸禄,对其他人,阿秃师都做出解答,唯独对高洋,则“举手再三指天,口所无言”。
不论这是不是高洋给自己搞的传奇小故事,但不妨碍他用这一招提高自己的神性,因此阿秃师在齐国也有着超然地位,使得高殷借他的口打死人,居然在明面上没有大问题;作为回馈,对佛教的支持与发展也是齐国皇室应该给予的政治让利。
因此元宵节在各方面都被赋予了极其强大的政治寓意,它是高殷登基以来第一个上元节,第一次燃灯表佛,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殷能不能坐稳头年的皇位,已经接近于一场决定国运的战役。
高殷不仅要打得漂亮,打出自己是英雄天子的继承人,而且还要将其超越。
于是元宵这一日,邺都褪尽了冬日的肃杀,化作一片流淌着光与火的琉璃世界,极尽奢侈华丽。
从巍峨宫门到邺都城门,数以万计的华灯次第点亮,将邺城照耀得有如白昼,处处张灯结彩,歌舞不休,御街两侧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百姓扶老携幼,翘首仰望辉煌的灯海。
“阿耶,儿要吃饴糖!”
李家三郎指着糖果铺子,老父难得豪爽一把:“好好好,阿耶给你买!都买!”
一对恋人相携于街上,见到新奇玩意,女子便摇晃着爱郎的胳膊:“郎君,那灯花可真好看!”
“可我觉得你更好看。”
“就会油嘴、唔……”
在巷子角落,还有着比他们更激烈的恋爱:“郎君稍缓些——别!奴要嫁,奴要嫁……”
赏灯游玩、享受天伦、恋侣约会、男女窃爱,人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世间百态给不夜之都点燃焰色,每一副面孔都展露出充实而炽热的情感,构就这片繁华的星海。
从十三日开始,官府就下令放偷。
“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各家可以随意偷窃,官府不管,哪怕看见自家有贼,也要笑着把人家放走,如果主人骂贼,也会当做一种吉兆和祝福,很有点“你急了破防了,所以我赢了”的意思。
不服?你也去偷啊,又没人拦着你,爱偷什么偷什么,农场偷菜只是线上游戏,早在古代,百姓就稳定享受三天的“俺拾之乱”了,孝静帝在位时期,甚至下令停止过十五日的“相偷”,也就是说大家四处偷东西是常态。
偷葱给孩子吃有使其聪明的象征,偷菜叶拍打肩背是祛病,偷灯则是求子,甚至这时候去偷别人妻子、女儿,也往往能得到宽容,是各家偷情的大好时机。
如果高殷没事,那他也可以去偷一偷高浟乃至高演的王妃,可惜从十三日开始,他就在宫中散花梵乐、烧香燃灯、斋戒崇佛,前往各大寺院祭拜,忙得连自己的妃嫔都没时间照顾。
今日的盛宴,有七帝、合水、云门、妙胜等几大寺庙支持,昭玄寺大统法上率领法顺、那连提黎耶舍、达摩、僧达、昙遵、惠顺、昙衍、道顺等都维那为齐国举行祈福仪式。
庭院中设置黄麾仗,百官穿着朝服而立,最前方的是高演和高睿,高睿难耐神情上的激动,为了参加元宵大会,他还特意从晋阳赶回邺都。
高殷身穿天子衮冕,亲自祭礼完毕,接着向太皇太后、皇太后敬酒上寿:“孙皇帝祝太皇太后、皇太后佳龄永驻、千秋万寿!”
娄昭君、李祖娥依次敬回礼酒,接着高殷转回内殿,换成通天冠与绛纱袍,还额外披了一件朱红色的镶玉袈裟。
宫女们在地上铺设金莲装饰,让天子步步踏过,众僧跪拜,口中念诵经文。
在群臣眼中,新君的形象愈发神秘和高大,焰火照耀,与金玉形成反射,更使得新君光华璀璨,恍若神仙下凡。
“拜舞祝寿!”
侍宦曹宝高声呼喊,百官撩起衣摆,按照彩排的节奏、顺着乐曲踏舞而歌,太尉尉桀手持酒爵,等高殷站到指定位置后,就跪着向皇帝献上法酒。
高殷饮第一爵,尉桀便高呼:“至尊百万岁寿!”
与此同时舞曲变换,众臣停止舞蹈,一同行礼。
饮下第二爵,尉桀再次高呼:“至尊千万岁寿!”
群臣于是跪坐在坐席上。
饮下第三爵,尉桀最后高呼:“至尊万万岁寿!”
群臣同时头触于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寿!”
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才能,皆要向自己这个毛头小子跪拜,只因为自己是皇帝,无怪汉高祖在叔孙通改革礼制后感慨:“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
元宵节就是上元节,从殷商开始就对日月星辰有着礼拜仪式,周朝则“以实柴祀日月星辰”。
祀月必然是在晚上,因此从古至今,诸多节日经常选择在黄昏昼夜交替之际,一是可以顺祭日月,二是一天劳作结束,方便举行仪式,因此男女成亲叫做“昏礼”,日本则将这个时刻称为“逢魔之时”。
《太平经》曰:“夫物,始于元气”,元气是万物形成的根本,继而产生了滋养万物的“三统”,即天地人。
直至东汉,五斗米道又发展出天地水三官的说法,“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到了南北朝,则因国势而发展各异:
南朝至齐梁时,仍将正月一日视为三元之始,而北朝则明确了“上元”、“中元”、“下元”之概念。
十五日是望日,也是月圆之日,正月、七月、十月之望为三元之日,因此北朝的上元确定在正月十五,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有重大的象征意义,这一点被后来的隋唐所继承,乃至成为后世的通俗。
对北齐来说,上元节还是与佛教一同强化自身统治合法性的政治仪式。
东汉明帝有次做奇怪的梦,梦见一高大的金人,头顶上放射白光,降临在宫殿的中央。明帝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
明帝醒后,在朝会上询问群臣,博士傅毅说可能是西方的佛陀,因此明帝派出蔡愔等十八人赴天竺求经书,回来后报告称摩揭陀国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燃灯法会、瞻仰佛舍利的传统,因此明帝下诏,在雒阳建造中国第一座佛寺,即白马寺,又建立第一座古塔,即齐云塔,而后又在下令,每年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内燃灯表佛,以弘扬佛法。
佛教发展至今,已经具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元修西奔,为他背负玉玺之人是沙门,高欢派去劝说孝武帝归朝之人亦是沙门,而佛门在高氏诸帝的造势、齐国的建立里更是出了大力,就和晋阳军头在军事上的支持一样,政治上齐帝也同样离不开佛教。
燃灯佛授记的主要情节,是说释迦牟尼的前世是一个儒童,儒童听闻佛要进城,便买花前去拜见,五枚莲花散于空中不坠,燃灯佛便做出儒童未来亦成佛的预言。而后儒童看见地上泥泞,就解下身上衣物盖住泥泞,但衣服不足以覆盖,于是将头发散开,铺在地上,让佛踏发而过;自此以后,儒童历经劫难,成就转轮圣王,最终成佛。
高洋行布发掩泥,受菩萨戒,就是模仿这段故事,将自己打造成中原的释迦牟尼,提供自身上位的合理依据,而高殷同样离不开这样的手段,甚至还需要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
为什么高殷对僧人阿秃师的言论进行解读,就可以找借口打死高阿那肱?因为阿秃师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显名的游僧,不住寺庙、出入民间、神出鬼没、语必有验,在尔朱氏当权时期,就在晋阳附近游历,据说遇见过幼小的高洋,高洋和玩伴们询问未来的官品和俸禄,对其他人,阿秃师都做出解答,唯独对高洋,则“举手再三指天,口所无言”。
不论这是不是高洋给自己搞的传奇小故事,但不妨碍他用这一招提高自己的神性,因此阿秃师在齐国也有着超然地位,使得高殷借他的口打死人,居然在明面上没有大问题;作为回馈,对佛教的支持与发展也是齐国皇室应该给予的政治让利。
因此元宵节在各方面都被赋予了极其强大的政治寓意,它是高殷登基以来第一个上元节,第一次燃灯表佛,某种程度上,直接决定了高殷能不能坐稳头年的皇位,已经接近于一场决定国运的战役。
高殷不仅要打得漂亮,打出自己是英雄天子的继承人,而且还要将其超越。
于是元宵这一日,邺都褪尽了冬日的肃杀,化作一片流淌着光与火的琉璃世界,极尽奢侈华丽。
从巍峨宫门到邺都城门,数以万计的华灯次第点亮,将邺城照耀得有如白昼,处处张灯结彩,歌舞不休,御街两侧人潮涌动,摩肩接踵,百姓扶老携幼,翘首仰望辉煌的灯海。
“阿耶,儿要吃饴糖!”
李家三郎指着糖果铺子,老父难得豪爽一把:“好好好,阿耶给你买!都买!”
一对恋人相携于街上,见到新奇玩意,女子便摇晃着爱郎的胳膊:“郎君,那灯花可真好看!”
“可我觉得你更好看。”
“就会油嘴、唔……”
在巷子角落,还有着比他们更激烈的恋爱:“郎君稍缓些——别!奴要嫁,奴要嫁……”
赏灯游玩、享受天伦、恋侣约会、男女窃爱,人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世间百态给不夜之都点燃焰色,每一副面孔都展露出充实而炽热的情感,构就这片繁华的星海。
从十三日开始,官府就下令放偷。
“六街灯月影鳞鳞,踏遍长桥摸锁频,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门犹有放偷人。”
各家可以随意偷窃,官府不管,哪怕看见自家有贼,也要笑着把人家放走,如果主人骂贼,也会当做一种吉兆和祝福,很有点“你急了破防了,所以我赢了”的意思。
不服?你也去偷啊,又没人拦着你,爱偷什么偷什么,农场偷菜只是线上游戏,早在古代,百姓就稳定享受三天的“俺拾之乱”了,孝静帝在位时期,甚至下令停止过十五日的“相偷”,也就是说大家四处偷东西是常态。
偷葱给孩子吃有使其聪明的象征,偷菜叶拍打肩背是祛病,偷灯则是求子,甚至这时候去偷别人妻子、女儿,也往往能得到宽容,是各家偷情的大好时机。
如果高殷没事,那他也可以去偷一偷高浟乃至高演的王妃,可惜从十三日开始,他就在宫中散花梵乐、烧香燃灯、斋戒崇佛,前往各大寺院祭拜,忙得连自己的妃嫔都没时间照顾。
今日的盛宴,有七帝、合水、云门、妙胜等几大寺庙支持,昭玄寺大统法上率领法顺、那连提黎耶舍、达摩、僧达、昙遵、惠顺、昙衍、道顺等都维那为齐国举行祈福仪式。
庭院中设置黄麾仗,百官穿着朝服而立,最前方的是高演和高睿,高睿难耐神情上的激动,为了参加元宵大会,他还特意从晋阳赶回邺都。
高殷身穿天子衮冕,亲自祭礼完毕,接着向太皇太后、皇太后敬酒上寿:“孙皇帝祝太皇太后、皇太后佳龄永驻、千秋万寿!”
娄昭君、李祖娥依次敬回礼酒,接着高殷转回内殿,换成通天冠与绛纱袍,还额外披了一件朱红色的镶玉袈裟。
宫女们在地上铺设金莲装饰,让天子步步踏过,众僧跪拜,口中念诵经文。
在群臣眼中,新君的形象愈发神秘和高大,焰火照耀,与金玉形成反射,更使得新君光华璀璨,恍若神仙下凡。
“拜舞祝寿!”
侍宦曹宝高声呼喊,百官撩起衣摆,按照彩排的节奏、顺着乐曲踏舞而歌,太尉尉桀手持酒爵,等高殷站到指定位置后,就跪着向皇帝献上法酒。
高殷饮第一爵,尉桀便高呼:“至尊百万岁寿!”
与此同时舞曲变换,众臣停止舞蹈,一同行礼。
饮下第二爵,尉桀再次高呼:“至尊千万岁寿!”
群臣于是跪坐在坐席上。
饮下第三爵,尉桀最后高呼:“至尊万万岁寿!”
群臣同时头触于地,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寿!”
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才能,皆要向自己这个毛头小子跪拜,只因为自己是皇帝,无怪汉高祖在叔孙通改革礼制后感慨:“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