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不得不服-《重回年代,从摆摊开始赚到10亿》

  “这选手一看就没受过啥高等教育,才答对7道题,太可惜了!”

  “唉,我要是去参赛,那百万大奖还不是手到擒来,分分钟的事儿!”

  大家一边吐槽着选手。

  一边眼睛却紧紧盯着电视屏幕,舍不得移开。

  就这么一边热烈地议论着,一边继续收看节目。

  使得《百万富翁》的收视率蹭蹭地往上涨。

  直接超过了无线电视台的那些综艺节目。

  无线电视台的办公室里。

  六叔和方一华正坐在一起。

  气氛略显凝重。

  方一华皱着眉头,有些着急地说:

  “董事长,您看现在亚视搞出来的那个《百万富翁》,收视率高得吓人啊。

  咱们要不要也跟着弄一个类似的节目?”

  六叔听了,立刻摆了摆手,脸上露出一丝不悦。

  毕竟一直以来,无线电视台在港城那可是龙头老大。

  地位稳固。

  六叔心里有着自己的骄傲,

  哪能轻易跟风去做别人已经做过的事儿呢。

  而且。

  他这人向来在花钱方面比较抠门。

  一想到要拿出一百万来搞这么个节目。

  就觉得不划算。

  “我也看了这个节目,确实做得挺成功的。”

  六叔靠在椅子上,双手抱胸,缓缓说道,

  “但再成功又能怎样,它不过就是个综艺节目罢了,根本动摇不了咱们的根基。

  咱们无线电视台,不管是在电视剧、综艺,还是新闻、财经这些方面,都是全方位的强大,亚视他们根本没法跟咱们斗。”

  方一华听了六叔这番话。

  仔细想了想,觉得确实有道理。

  便点了点头说:“行,那咱们就先不理会他们了。”

  然而,仅仅过了两天。

  亚视那边又有了新的大动作。

  亚视对外宣布。

  即将推出一档大型娱乐节目《超级女声》。

  而且号称要让每一个女孩子都有机会成为明星。

  《超级女声》的报名条件那叫一个宽松。

  只要是喜欢唱歌的女性都能报名,不管你是美声、通俗还是民族唱法,也不管你年龄多大(当然,16岁以下得有家长陪着),

  更不看你的外貌长相,也不问你是来自哪里。

  《超级女声》的诱人奖励一经公布。

  整个港城都为之沸腾。

  冠军不仅能捧走300万的巨额奖金。

  还能与亚视签下十年长约。

  每年稳坐女主角之位。

  基本收入保底500万。

  外加非凡集团的三个代言机会。

  亚军也不差,100万奖金到手,八年亚视合约,

  每年基本收入300万以上,

  还有非凡集团的一个代言。

  季军也能获得50万的奖励。

  就连4到30名,也都有奖金可拿,

  最少的也有3万。

  在港城。

  当明星一直是无数女孩子梦寐以求的事。

  但平日里,想出头谈何容易,要么参加港姐、亚姐选美,在一众美女中脱颖而出;

  要么运气爆棚,被星探一眼相中。

  可这样的机会少之又少,大多数女孩只能望而却步。

  如今亚视推出的《超级女声》,

  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

  报名门槛低到尘埃里,只要爱唱歌就能参加,而且从海选开始,就有机会登上电视台的舞台,

  曝光在大众眼前。

  这不仅是成名的绝佳契机,那丰厚的奖金更是让人心动不已。

  冠军300万,

  第30名都能有3万,

  谁能不心动呢?

  一时间,港城的大街小巷都回荡着女孩子们激动的讨论声。

  “必须报名啊!这么好的机会,错过了我得后悔一辈子!”

  “走走走,咱们一起去报名!”

  “离第一次海选还有十天呢,我得赶紧报个唱歌班突击一下,临时抱抱佛脚也好啊。”

  “哈哈,我就不用啦,我可是音乐班出身,专业的,这机会不就是为我准备的嘛!”

  无数港城女孩摩拳擦掌,眼神中闪烁着希望与野心的光芒。

  她们精心挑选着参赛的服装,反复练习着唱歌的技巧,满心期待着能在《超级女声》的舞台上大放异彩,一举成名,

  亚视宣布举办《超级女声》后,

  关注度如火箭般蹿升,随之而来的是收视率的大幅增长。

  这可让无线电视台那边愁坏了。

  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六叔靠在椅子上,轻轻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无奈:

  “这沈琰不愧是世界第二富豪,脑子就是好使,这么绝的点子都能想出来。

  看来,我真是不服老不行喽。”

  原本,六叔打心眼里瞧不上沈琰。

  觉得他不过是个会赚钱的商人,

  在电视台管理这一块,肯定是个门外汉。

  可谁能想到。

  这段时间沈琰在亚视大刀阔斧地改革。

  动作一个接着一个。

  收视率一路飙升。

  让六叔也不得不收起那份轻视。

  心里暗自佩服。

  方一华在一旁急得直跺脚,满脸愤懑:

  “这沈琰自从收购了亚视,隔三岔五就搞出个大动静,真是让人头疼。

  董事长,咱们台的收视率下降得太厉害了,好多观众都跑去看本港台了。”

  六叔揉了揉太阳穴,苦笑着说:

  “观众嘛,就喜欢新鲜玩意儿,谁的节目好看就看谁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

  方一华眼睛一转,提议道:

  “董事长,要不咱们也搞个类似的大型节目,把观众抢回来?”

  六叔听了,连忙摆手拒绝:

  “算了算了,这种大型节目,光奖金就得五百多万,再加上宣传和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没个一千万根本下不来,太烧钱了!”

  其实,以六叔的财力,

  拿出这一千多万倒也不是难事,但他就是舍不得花这笔钱。

  方一华不死心,继续劝道:

  “董事长,要是咱们不采取行动,亚视的收视率会越来越高,要不了多久,恐怕就要超过我们了。”

  六叔皱着眉头反问道:“就算咱们跟风搞一个,能比得过亚视吗?”

  这一问,让方一华顿时哑口无言。

  是啊,就算无线跟风推出类似节目,

  先不说能不能成功,

  单是那份抄袭的嫌疑就够让人诟病的了,

  搞不好还会沦为行业笑柄,得不偿失。

  六叔靠在真皮沙发上,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扶手,语气里满是沧桑:

  “办这种节目就是烧钱,咱们那点家底,在沈琰面前根本不够看。

  以后港城商圈,怕是要姓沈喽。谁想跟他硬碰硬,那就是拿鸡蛋撞石头。”

  方一华张了张嘴,最终还是把到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六叔说得没错。

  无线电视台虽然家大业大。

  但和手握全球资本的沈琰比起来。

  确实不是一个量级。与其砸钱跟风,

  最后落得个血本无归,

  倒不如守好现有的一亩三分地。

  同一时间,沈琰别墅的书房里,台灯把方云良递来的报表照得发亮。

  “咱们收了3万多部电影、7000多部电视剧,还有8万多首歌曲版权,总共花了4.8亿米元。”

  方云良推了推眼镜,“还在继续谈,需要叫停吗?”

  沈琰摩挲着下巴,眼神里闪过一丝惊喜。

  他没想到收购团队这么给力,一口气囤下这么多版权。

  虽说这笔钱砸得狠,

  但他心里清楚,几十年后互联网时代来临,

  这些老片子可都是能下金蛋的母鸡。

  现在花4.8亿米元,以后就算出100亿,

  只怕都买不到这么全的版权。

  “继续收,必须拿下独家!”

  沈琰猛地一拍桌子,“价格高点没关系,版权这东西,攥在手里就是话语权。”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通知电视台,减少广告时长,多播些国外经典影视剧。”

  沈琰深知,手里握着大把版权,

  不利用起来实在可惜。

  此时的他,对电视台盈利并不着急,

  他的目光放得更长远,

  那就是提升收视率和影响力。

  于是,他果断下令,将原本用来播放广告的时间,

  替换成国外经典的电影和电视剧,

  坚信这一举措能吸引观众的目光。

  按照沈琰的安排,亚视的两个频道迅速行动起来,

  开始播放那些经典的国外影视作品。

  在港城,不少年纪稍长的观众打开亚视、

  都不禁眼前一亮。

  “哟,本来还以为又是广告呢,没想到放起了国外的电视剧。

  这剧可是二十年前拍的,我当年在国外留学的时候就看过,真没想到在这儿还能再看到。”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叔惊喜地说道。

  “不错啊,本港台居然播起了漂亮国的电视剧。

  我虽然没看过这部剧,但早有耳闻,正好这次能一饱眼福了。”旁边的年轻人也兴奋地附和着。

  “哈哈,本港台放漂亮国电视剧啦,太赞了!

  我马上要出国留学了,正好通过看剧提前了解了解那边的文化。”

  另一位学生模样的人满脸期待。

  “居然放国外电影了,真是个惊喜!亚视变化可真大,广告越来越少,节目越来越精彩了。”

  一位家庭主妇也忍不住赞叹。

  “太棒了,亚视放国外电视剧,一下就放四集,看得真过瘾!

  从今天起,亚视就是我最爱的电视台了。”

  一位年轻小伙激动地说道。

  那时候,

  港城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崇洋媚外的心理,

  看到本港台播放国外的电影和电视剧,

  兴趣一下子就被勾了起来。

  就这样,亚视的收视率又大幅提升,

  整体收视率已经和无线电视台相差无几了。

  电视台的收视率不断攀升,

  《港城日报》的销量也在持续增长。

  到了11月初,

  《港城日报》的销量已经达到了7万份,

  虽然还没达到一线报纸的水平,

  但已经远远超过了二线报纸。

  可沈琰对这个成绩并不满足,

  他在报纸上开辟了一个财经专栏,

  时不时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

  没想到,这一举动让报纸的销量再次猛涨,

  日销量直接达到了13万份,几乎翻了一倍。

  如今,《港城日报》已然成为港城最成功的报纸。

  港城的上层人士,都习惯买一份带回家,

  想看看沈琰又发表了什么独到的观点;

  而底层的百姓,也喜欢买一份,

  期望能从沈琰的观点中找到发财致富的机会。

  随着亚视和《港城日报》逐步步入正轨,

  运营稳定且发展势头良好,沈琰终于能松一口气,

  无需再时刻紧盯这两块业务,放手让它们自主前行。

  此时。

  严明将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太沽洋行。

  他整日钻研策略,谋划着通过一系列手段,稳扎稳打地获取太沽洋行的绝对控股权。

  每一个决策、每一步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

  港隆航空这边,在经过一系列调整后,将业务重点明确放在了货运上。

  凭借着与非凡海外、非凡制药的紧密合作,成功承接了这两大企业的运输业务。

  如今,港隆航空的飞机频繁起落,每天都处于忙碌的运营状态,盈利状况十分可观。

  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沈琰果断拍板,决定投入巨额资金,

  一次性购置五架大型货运飞机。

  然而,飞机毕竟不是普通商品,其生产制造需要一定的周期。

  即便下了订单,也得等上一两年才能交付使用。

  面对这种情况,沈琰也只能耐心等待,

  毕竟这是行业的客观规律,无法轻易改变。

  到了11月,沈琰又将目光投向了房地产领域。

  港城虽地域狭小,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这里的土地和房产极具升值潜力。

  看准了这一点,沈琰迅速行动,在整个11月里,他一口气购入了十几幢大楼,

  成功拍下了三四块珍贵的地皮。

  不仅如此,那些分布在街头巷尾的小店,

  只要店主愿意出售,也绝不放过。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

  沈琰的名下就新增了四百多家街头小店。

  在疯狂购置土地、楼房和店铺的同时,沈琰始终没有忘记他商业版图中的关键一环——非凡银行。

  一直以来,他对这家银行都寄予厚望,

  如今资金充裕,更是将其视为重中之重,

  决心要把非凡银行打造成东南亚首屈一指的金融机构,

  让它的影响力渗透到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脉络之中。

  沈琰的首要任务,

  便是物色一位合适的行长来执掌非凡银行。

  此前,严明兼任着行长一职,

  但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他的事务日益繁杂,实在无暇顾及银行的日常管理。

  于是,寻找一位专业人士来接管银行成为当务之急。

  严明作为金融领域的天才,在银行和金融界人脉广泛。

  向沈琰推荐了自己的师兄杜通。

  杜通虽是港城出身,却早早随父母定居漂亮国。

  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智商和语言天赋,

  18岁便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24岁又从哈佛大学硕士毕业。

  29岁时,他已成为高卢银行的副总裁,

  年薪高达千万。

  然而,尽管杜通才华横溢,身为华人的他在国外工作时却始终遭受着排挤,

  心中早已萌生去意。

  严明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向沈琰力荐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