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章 这可是价值两千万啊!-《重回年代,从摆摊开始赚到10亿》

  那中年男人似乎意识到沈琰正在看自己。

  他也看了沈琰几眼,仔细瞧瞧,发现沈琰是在盯着自己手上的这个碗看。

  中年男人顿了顿,将碗给打开,顿时露出了里面的四根烤山芋,还有压在

  三伢子往嘴里塞了一根烤山芋,又递给自己爹一根。

  “爹,再没胃口也吃点儿,累了一天了,吃不完就算了。”

  那老年人这才点点头,接了过去,牙齿不多,慢慢抿着,显然是真累着了。

  三伢子啃了两口,瞧见沈琰还在看自己,他当下没忍住,从碗里拿出一根红薯,朝着沈琰的面前递了递。

  “咋?你也要吃?来一根?”

  沈琰:“……”

  他的思绪被拉了回来,颇有些尴尬的笑着摇了摇头,拒绝了。

  “我吃饱了出来的,多谢。”

  三伢子嘟囔:“吃饱了还总瞅着我的碗?我以为你想吃呢!”

  庄稼汉子吃得多,忙活一天就吃这么几根红薯和一碗菜,要不是见沈琰盯着自己的碗,他也不舍得分。

  当下,三伢子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吃得没味儿了,就顺着碗口,用拇指扒拉一口青菜上来,大口嚼着。

  吃得有滋有味儿。

  沈琰转头瞧了一眼自己身边坐着的乘客,又和他换了位置,之后对着三伢子笑了笑,道:

  “老爷子这么大了坐在地上不合适,让他坐在位置上好好休息休息,我反正去廊坊终点站,你们半路下了再把位置还给我就成。”

  三伢子一愣。

  他下意识地朝着坐在地上的老父亲看去。

  果然。

  这年头开车颠簸,他一把身子骨都松松垮垮了,坐在扁担上,车子一颠簸,人就被颠起一点高度又落回去。

  年轻人都尚且觉得屁股疼,更何况一身骨头的老人家?

  沈琰说完,不等中年男人回复,他就已经弯下腰,将老人家扶起来,坐在了自己和人换的靠在过道的位置上。

  沈琰这一举动,顿时让车厢里不少人都看了过来。

  啧!

  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好心人,人不免高看他几分。

  三伢子也有些惊讶。

  这趟车自己基本上每天都乘坐,和自己老父亲过来,他两个簸箕,自己两个箩筐,用扁担一挑,卖点儿家里种的各种蔬菜,一圈回来,能挣点钱,补贴家用。

  可是这么久了,他还从来没遇见过给自己让座儿的!

  老人家坐在位置上,终于舒服了。

  他赶紧道谢:“哎呀,真是谢谢你了,谢谢你了啊!”

  说着就想站起来,沈琰赶紧拉着他坐下,笑着道:“老大爷,没啥,您坐着,好好睡一会儿,到了再喊您!”

  老大爷这才点点头,坐着闭着眼睡着了。

  沈琰也不含糊,直接照着那放在地上的扁担上就坐了下去。

  三伢子胡乱塞完红薯,又吃完空心菜,手指甚至沿着碗边转了一圈儿,嗦得干干净净。

  这才心满意足的将青花碗给放了回去。

  “休息会儿?”

  沈琰拍了拍身边的扁担,笑着问道。

  三伢子点头,坐下来,疑惑的瞧着沈琰:“你总瞧着我的碗干啥?你喜欢啊?”

  沈琰:“……”

  他原本还想着找个什么切入点呢,没想到幸福来得这么突然。

  他当下也不遮掩,笑了两声,又道:“是呀,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碗,瞧着真漂亮,不知道能不能给我仔细瞧瞧?”

  三伢子松口气。

  他还以为多大点事儿,不就是一个碗么!

  “成!”

  他爽朗一笑,而后伸手又将那青花大碗给拿了出来。

  “嘿嘿,刚装了饭菜,你别嫌脏就成。”

  他说着,顺手拿起衣角,将这青花碗里里外外擦了一圈,这才递给沈琰。

  瞧着对方那随意且无所谓的模样,沈琰接过来的时候都觉得沉甸甸的,心都跟着轻轻突了突。

  两千万呐。

  沈琰接过来,仔仔细细的盯着这碗看了看。

  一切都和自己上辈子见到的花纹一模一样。

  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又朝着碗底看去,果然,一道细小的裂纹出现在他的眼里。

  看到这裂纹的一刹那,沈琰就能够肯定了,这碗,绝对是上辈子自己看见的那个青花大碗!

  是清三代的制品,翻过来,果然能够瞧见八个清隽的古字——“大清乾隆,年制珍宝”。

  也是幽蓝色的字体,十分漂亮。

  “这碗是你们自己的吗?”

  沈琰没忍住,看向三伢子开口问道:“是一套还是一个?”

  “不知道啊,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前几十年的时候家里改扔的都扔了,就剩下这一个吃饭的碗,我娘瞅着蛮大,就给我和我爹天天带饭吃了。”

  那时候多少宝贝都毁了。

  能够留存下来的屈指可数,这也是后来导致价格高的原因。

  “咋滴,你喜欢呐?”

  三伢子瞧着沈琰这爱不释手的模样,当下道:“你们这些人真奇怪,这东西有啥好的?总有人问我卖不卖,天天上我家门口堵着呢!”

  沈琰一顿,又细细问了几嘴,这才明白。

  实际上,这年头开始收购这些老物件的人逐渐多了起来。

  而更多的是一些国外的人。

  找几个常年走在京都这块转悠的街溜子,有事儿没事儿就去人家门口敲敲门,问问有没有一些不要的老破玩意儿卖。

  常常一些好东西,一块两块就打发了。

  三伢子经常去京都卖菜,而且都是带着手里这一个青花大碗,早就被一些人瞧上了。

  那些人又想着自己将钱放进兜里,毕竟也是要转手给那些外国佬,钱压得越低,自个儿就越是能挣差价。

  于是这半个月来,经常好几个人堵在门口,就想着能说动三伢子卖碗。

  然而这价格给得十分离谱。

  一块两块,加钱都是一两毛的加。

  三伢子从小吃到大这碗,当下也就一直不肯卖。

  “天天上门,烦都烦死,一群街溜子,以前老子卖菜的时候,他们追着我屁股后面要保护费,这会儿要买我的碗了,天天说些不中听的。”

  他嗤了一声,一脸不屑。

  “不差那几个钱!老子就是不乐意卖!”

  沈琰沉默了片刻,没再说话。

  过了一会儿,他忽然道:“万一他们用偷用抢的呢?”

  这一下,换成三伢子不吭声了。

  他扒拉着箩筐,脸上有些难看。

  实际上,他没说的是,这些天几个街溜子找得越来越频繁,言语间甚至有些威胁的意思了。

  他心里头明白,这些人就像是那恶臭的苍蝇,要是不给,就算是用偷,用抢,估计这碗也保不住。

  “不然这样,你开个价,这碗卖给我,成不?价格多少你自己开。”

  沈琰的声音十分合时宜的响了起来。

  他心里头明白,自己这话这会儿说出来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

  但是,他这说的也是实话。

  被人盯上,没能力守护,到最后也只会成为烫手山芋。

  有句话叫做,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要是这青花碗没有被发现也就算了,如今被发现,那些人怎么可能放过他?

  “你这人,还真有啥说啥。”

  三伢子半晌才嘟囔了几声。

  他活到中年,心里头也清楚,这碗估计是个好东西,不然也不会这么多人要。

  不过他的眼光注定到这里。

  不肯卖的原因就两个,一来是那些人曾经欺负过他,他就是不乐意卖。

  二来就是价钱的问题。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话不是说说的。

  要是价钱给的够,再不舍得也舍得了。

  “十块钱,成嘛?”

  三伢子吞吞吐吐的瞧了一眼沈琰,有些不太好意思开口。

  十块钱,对于他们这些卖菜翁来说,那可真的是足足卖上半个多月才能挣来的钱了。

  如今这人瞧着亲切,又给自己爹让了座,三伢子开口喊十块钱,总觉得有些坑人家。

  沈琰:“……”

  “成交。”

  他这一点犹豫和迟疑,却给了三伢子误会,叫他更加自责。

  指定是价格要贵了!

  他正犹豫着,想着要不要降低点价格,就见沈琰答应了。

  沈琰也不含糊,伸手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张大团结,四下瞧着没人盯着自己,之后就将钱塞给了他。

  瞧见居然真的是十块钱,三伢子又紧张又惊讶。

  他赶紧攥紧钱,又将布袋子将那青花大碗包好,递给了沈琰。

  车上人挤人,也有人发现沈琰买了个碗,不过交易喊价都是特意压低了声音的,压根就没有人听见。

  一个碗,能值多少钱?

  沈琰小心翼翼的将碗拿了过来,抱在怀里,直到半小时后,三伢子和他爹才下了车。

  趁着茫茫夜色,沈琰探头朝着外面看了看,发现是一个极其偏僻的小村庄。

  回到座位上,沈琰将箱子继续踩在脚底下,之后又抱着碗,认认真真坐车。

  夜色深沉,车子上不少乘客都发出了轻微的鼾声。

  班车走走停停,一路上都是各个村子路口下车的。

  沈琰原本就不敢睡,这会儿怀里抱着价值两千多万的青花碗,他更加打起十二分精神劲儿。

  十二点半。

  班车终于驶入了廊坊汽车站。

  上辈子来的时候这里已经改天换地,在这座号称——“火车拉来的城市”的地方,不管是轻重工业都已经极其发达。

  但是在八十年代初,八三年的时候,这里火车甚至都还没开通,只能够靠着汽车来往运输。

  车子驶入车站,司机开了门。

  沈琰四处看了一眼,发现到廊坊的一共就七八个。

  他下了车,也幸好车站是有灯的,而且也有二十四小时都开的招待所。

  沈琰赶紧拿着自己的身份证明,走出车站,在一旁的廊坊车站招待所,开了一间房间。

  直到关上门,反锁,沈琰才算是彻底松了口气。

  “呼!”

  他将箱子放倒,先是检查了一下里面的东西,确认没丢失,他这才又将怀里的青花碗给拿了出来。

  里面还有一些装菜留下来的污渍。

  他从厕所里接了水,洗干净,又用毛巾擦得干干净净,这才捡了两件衣服包裹起来,作为缓冲,放在箱子的一角。

  这之后,他连衣服都没脱,倒头就睡。

  ……

  翌日,七点半。

  沈琰睁开眼,洗漱完毕,拎着箱子走出招待所。

  昨天来的时候天色太暗,他压根看不清,这会儿天亮了,走出招待所,他才算是窥得这座城市的一角。

  之所以选择廊坊,是因为上辈子沈琰在这块做过生意。

  这地方位置极好,距离京都很近,可以说是位于京,津,石三大城市的中心地带。

  别的城市还在为温饱问题发愁的时候,廊坊就已经有了塑料制品厂。

  沈琰上辈子在京都做生意的时候,购买的塑料制品,基本上都是从廊坊运输过来的。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家塑料制品厂的名字叫做顺达。

  成立于1980年,专门做塑料,和国外对标。

  因此在这个年头,不管是技术还是员工等等,都是领先于国内别的城市的。

  沈琰走到街上,站在马路牙子边看了一会儿,之后伸手拦住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去哪里呀?”

  是个年轻小伙子,皮肤黝黑,说话虽然带点本地口音,但是实实在在的普通话。

  沈琰问道:“顺达塑料厂,知道路吗?”

  “哎呀!顺达!那我肯定知道呀!”

  小伙子咧嘴一乐,伸手指了指解放路尽头,道:“从这里过去,拐个弯,再过一条街就到了!”

  沈琰这才上了车。

  年轻小伙子比较健谈,一路上都在和沈琰说话。

  “听着你的口音,不像是咱们廊坊本地人啊!你去顺达塑料厂干什么?”

  沈琰道:“当然是买塑料制品了。”

  这会儿的顺达塑料厂,基本上都用来做一些小塑料制品。

  比如台灯的底座,塑胶凉鞋,还有一些布鞋的塑料底等等。

  东西小,塑模容易,不过销量一直不高就是了。

  毕竟这年代的国人对于塑料还没有什么概念,后世泛滥的塑料袋等等制品,这会儿都没出现。

  就连暖水壶,外壳都是铁的。

  “买塑料制品呀?”

  小伙子惊讶道:“那玩意能用来干啥?轻飘飘的,纳鞋底都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