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继任人选-《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

  冯保下去传旨,着礼部议涂泽民谥号。

  而朱翊钧在万寿宫中待了许久,也思考了许久。

  他知道涂泽民去世的消息一旦传开。

  这个巡抚的位置,定是有很多人想上去干一干。

  而此时的朱翊钧,心中也有了人选。

  礼部知道涂泽民去世的消息后不久,整个朝堂上上下下也都知道浙江官场的这次震动。

  大明开海国策。

  覆盖整个沿海地区。

  山东,南直隶,浙江,福建,两广……就连是辽东的港口也开始大规模利用,运送粮食衣物等……

  但在整个布局方面,浙江算是其核心区域。

  而作为浙江巡抚,一直都是朝堂开海系中的头头,在整个政治势力中话语权最重。

  虽然开海系,在京师中的影响力,与此时势力最为庞大的内政改革派,相差甚远。

  可在地方,在天子的心中,那还是占据相当高的地位,比此时渐渐兴起乡党势力强大了不少。

  最为重要的是,这个职务经手的银钱数目,可是能跟户部尚书相媲美的。

  如果从后世大才,推断出来的职务含金量上来说。

  此时的浙江巡抚算是东南半壁的户部尚书,并且还离皇帝远……

  在朱翊钧接到浙江奏书的次日。

  礼部尚书张四维前往乾清宫奏陈。

  拟定六个谥号,供天子择选。

  襄惠,襄敏,以及襄烈。

  上谥三个。

  中下谥号也有三个。

  朱翊钧拍板定下了襄惠的谥号给与涂泽民。

  虽然昨日,他把话说到了那个地步。

  但在择选谥号的时候,还是多少有些不忍心。

  襄惠。

  “‘甲胄有劳曰襄’…”

  朱翊钧的声音低沉平缓,在空旷的殿宇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回响,听不出喜怒。

  “开海禁,通商路,算得上为朝廷披荆斩棘,甲胄劳形了。嗯…再加个‘惠’字吧,‘柔质慈民曰惠’。他涂泽民在浙江,总归…也算做过些安抚地方的事。就定‘襄惠’。”

  “陛下圣明。‘襄惠’二字,公允中正,恰如其分,臣等拜服。” 张四维立刻躬身,语带恭敬。

  谥号定下,尘埃落定,涂泽民盖棺论定,身后哀荣也算有了着落。

  乾清宫再次陷入沉寂。

  朱翊钧随手从御案一角的青玉笔山上拿起一本奏折,漫不经心地翻看着,似乎已无意再谈此事。

  然而,张四维并未如常告退。

  他依旧站在原地,身形挺拔,只是那垂在身侧的手指,几不可察地微微蜷缩了一下,又松开。

  朱翊钧翻动奏折的手微微一顿。

  他并未抬头,视线依旧落在纸页上,声音却比刚才更淡了一分,仿佛随口一问,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张爱卿,还有未尽之言?”

  张四维仿佛就在等这一句。

  他深吸一口气,上前半步,拱手,声音刻意保持着平稳,却比方才奏对谥号时多了几分沉甸与试探:“陛下明鉴。涂巡抚…襄惠公不幸薨逝,臣等痛惜。然…浙江开海,乃朝廷经略东南之重器,宁波港岁入数百万,实乃国之大计……”

  “如今主事者遽然离世,千头万绪,皆需能臣速往料理,以免生变,致朝廷心血付诸东流。今日谥号既已议定,襄惠公身后事毕,臣斗胆恳请陛下,不如…召阁部诸公入宫,共议这浙江巡抚继任人选……”

  “国事为重,早定则早安心啊。”

  他一口气说完,目光低垂,落在御案前光洁的地板上,等待着天子的回应。

  朱翊钧的目光终于从奏折上抬了起来。

  他没有立刻说话,只是静静地看向张四维。

  暮色四合,烛火未燃,光线愈发昏暗。

  皇帝的脸庞在阴影里显得有些模糊,但那双眼睛却异常清晰。

  他的唇角,甚至微微向上牵起了一个极浅的弧度,乍一看去,竟似带着一丝温和的笑意。

  也是这个笑容,让张四维有了敢往下说的勇气。

  “哦?” 朱翊钧的声音里似乎也染上了这点笑意,听起来颇为平和。

  “张爱卿思虑周详,一心为国。既已说到此处…”

  说话间,他身体微微前倾,手肘支在御案上,十指交叉,那姿态竟显出几分闲适。

  “想必爱卿心中,已有人选了吧?”

  张四维心头一松,只觉天子果然从善如流。

  他并未察觉到那笑意背后的冰寒,只当是天子认可了自己的提议,语气不由得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积极:“陛下圣明烛照!臣…臣确有一人,思之再三,或可胜任此东南重责!”

  他抬起头,眼中闪烁着举荐贤才的光彩。

  “准奏。”

  “现任山东布政使司左参政,提督登莱海防、兼理开海事宜的宋应昌宋大人!宋大人乃嘉靖三十八年恩科进士,久在山东,于开海事体,熟稔在心……”

  “登州港在其督理之下,虽规模不及宁波,然井井有条,岁入亦颇可观,足见其才干干练,老成持重……”

  “宋应昌?”

  “对,陛下,就是宋应昌。”

  “爱卿是不是少说一句。”

  “他籍贯山西,与你有同乡之谊,其为人臣非常熟悉,清廉勤勉,实乃不可多得之良才……”

  说着这话时,朱翊钧身体缓缓靠回,交叉的十指松开,右手随意地拿起御案上一方温润的羊脂玉镇纸,在掌心无意识地摩挲着,目光却依旧钉在张四维脸上,带着一种审视的玩味。

  “张爱卿为国举才,真是…不遗余力啊。”

  朱翊钧的声音依旧不高,语速也未见加快,只是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冰窖里捞出来的,砸在地上带着清晰的回响。

  听到这里,张四维已经慌了。

  他明显感觉出来陛下的不满。

  宋应昌是那么多开海系官员中,唯一一个山西籍贯,又与张四维交好的官员。

  这个,朱翊钧是清清楚楚的。

  “前番你举荐的那个浙江布政使李崇德,朕记得也是你力保,说他‘精明强干,可当大任’。结果呢?到了地方,不思报效朝廷,不思造福一方,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争权夺利,怎么攀附钻营!闹得乌烟瘴气,如今还在牢里呢,你现在又在跟朕举荐人才……”

  “你啊,还真是一个热心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