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听闻,只是微微点头,未作明确回应。
毕竟他自幼所受教化,皆以入仕为官、辅弼朝堂为读书正途。
徐妙锦所言,与他一贯认知大相径庭,一时之间,实难全然接受,心中仍满是纠结困惑。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微末崛起,一路闯荡,深知民间疾苦。
朱棣虽是二代,却也随父征战,阅历丰富,见识不凡。
可朱高炽身为第三代,生于富贵,长于宫廷,诸多世事变迁,使得他所接触、认知的与祖辈父辈已然不同。
没几日,学校放了休沐假。常孤雏便领着常静与常宁,打算下乡去。朱高炽听闻,也凑热闹跟着一道去了。
朱高炽心下寻思,这无非跟父王微服查访民间情状一般无二。他先前也曾随朱棣去过几回,只觉乏味得很,料想此番也不会有甚新鲜事。
于马车上,常宁与常静皆未理会朱高炽。二人与他本就话不投机,多说无益,便各自坐着,只当他不存在。
朱高炽虽说觉着尴尬万分,可终究还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稳稳坐在那儿,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待马车行至盖州城外十五里处的一座村庄,常孤雏便招呼儿女,连同朱高炽一道下了车。
这村子规模不算大,约莫四五十户人家。村子周遭,良田成片,田埂交错纵横。那田间小道,皆以碎石铺就,远远望去,恰似玉带横陈,倒也别有一番景致。
不多会儿,村长快步迎了过来,满脸堆笑,对着常孤雏道:“国公爷,您可来啦!”
常孤雏微微点头,算是回应,紧接着问道:“今日孩子们劳动实践的地儿,都安排妥当了吧?”
一旁的朱高炽听得这话,登时愣住,心下诧异不已。实未料到,这小小村长竟认得身为国公的常孤雏,只觉不可思议,一时呆立原地。
村长赶忙应道:“国公爷,都备齐啦,那地儿是二柱子家的玉米地。”
常孤雏冲村长一点头,说道:“那劳烦村长前头带路。”
常宁与常静各拎着个小包裹,里头装的是干农活穿戴的物件。虽说此番是来体验百姓耕作,可防护也得做好不是。
一行人来到地头,常家兄妹二人手脚麻利,换上那身行头,便随着村民二柱子,一头扎进地里忙活起来。
朱高炽扭头问常孤雏:“姑父,为啥非得让表弟表妹来这地里干活呢?”
常孤雏看了朱高炽一眼,缓缓说道:“高炽啊,一来呢,这是学校布置的劳动实践课业,如今的学堂讲究全面,让孩子们参与农事,也是课业所需。
二来,让他们下地干活,是想叫他们知晓百姓的艰难。
平日里在府中,衣食无忧,哪能体会到庄稼人的辛苦。
这土里刨食的营生,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百姓的汗水。
让他们亲身劳作,才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日后对待百姓,也能多些体谅与关怀。
你看这二柱子,整日在地里忙活,风吹日晒,为的不过是一家老小的温饱。
孩子们体验过后,方能珍惜当下,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
朱高炽听了常孤雏的解释,微微皱眉,心中仍有不解,说道:“姑父,依我看,士农工商,各有其责。读书之人,本就该专注学问,将来为朝廷效力。农人耕作,商人营生,各司其职便好。
何苦要表弟表妹来受这田间劳作之苦,这岂不是打乱了固有之序?
况且,他们日后行事,自会以仁爱为本,又何须这般体验,方能体谅百姓?”
常孤雏闻言,目光望向田间忙碌的身影,语重心长道:“高炽啊,道理虽是如此,可亲身经历与纸上得来终究不同。
只在书中读那百姓疾苦,哪有亲身体验来得真切。
你看他们劳作时的汗水,才知民生之艰。
再者,这世间诸事,相互关联,哪能泾渭分明。
唯有知晓底层百姓如何生活,将来为官做事,才不会脱离实际,做出的决策方能真正惠及万民。”
朱高炽听了常孤雏所言,心中仍存执念,拱手说道:“姑父,先贤早有教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为四民之首,当以治世为己任,通过学识谋略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若士皆投身农事,岂不是本末倒置?
再者,‘君子远庖厨’,非是心狠,乃为存不忍之心,以全仁善之念。
同理,让表弟表妹远离农事,专心学问,亦能以仁善之心施政,又何须亲身体验劳作之苦?”
常孤雏静静听完,轻轻摇头,目光平和却透着坚定,说道:“高炽,先贤言论固然有理,却也不可拘泥。时代不同,情形有别。如今之世,欲成大事,仅靠书本谋略远远不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亲身体验百姓劳作之艰辛,方能深知民间疾苦,所思所行皆从实际出发。
再者,远离庖厨存仁善,却也易生隔阂。亲近百姓,方能知其所需,所行之政,才是真仁善,方能得百姓真心拥护。”
常孤雏见朱高炽依旧一脸不以为然,遂开口问道:“高炽,你自恃熟读先贤经典,那我且问你,你当真了解大明的百姓吗?”
朱高炽不假思索,微微昂首说道:“姑父,在我看来,大明百姓,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农人勤于耕种,按时纳粮,日子虽不富足,倒也能维持生计。市井商人,买卖经营,互通有无。而我等身处朝堂之家,秉持仁善,以律法政令维持秩序,保一方太平,百姓自能安居乐业。这便是我所了解的大明百姓。”
常孤雏听了朱高炽之言,未置可否,紧接着又问:“那你且说说,你在王府之中,每日吃穿用度,又花费几何?”
朱高炽略一思忖,说道:“姑父,在王府中,每日饮食菜肴丰富,酒水也皆是佳酿,算下来约莫数两银子。衣物皆选上乘布料,四季更迭,添置新衣也需不少花费。至于用度,笔墨纸砚、起居器物等,杂七杂八加起来,一日总得十数两银子。”
常孤雏紧接着又问:“那依你看,寻常百姓每日能用度多少?”
朱高炽摇了摇头,一脸茫然道:“姑父,这……我着实不知。想来应是比王府用度少些,不过具体多少,我从未细究。”
毕竟他自幼所受教化,皆以入仕为官、辅弼朝堂为读书正途。
徐妙锦所言,与他一贯认知大相径庭,一时之间,实难全然接受,心中仍满是纠结困惑。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微末崛起,一路闯荡,深知民间疾苦。
朱棣虽是二代,却也随父征战,阅历丰富,见识不凡。
可朱高炽身为第三代,生于富贵,长于宫廷,诸多世事变迁,使得他所接触、认知的与祖辈父辈已然不同。
没几日,学校放了休沐假。常孤雏便领着常静与常宁,打算下乡去。朱高炽听闻,也凑热闹跟着一道去了。
朱高炽心下寻思,这无非跟父王微服查访民间情状一般无二。他先前也曾随朱棣去过几回,只觉乏味得很,料想此番也不会有甚新鲜事。
于马车上,常宁与常静皆未理会朱高炽。二人与他本就话不投机,多说无益,便各自坐着,只当他不存在。
朱高炽虽说觉着尴尬万分,可终究还是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稳稳坐在那儿,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
待马车行至盖州城外十五里处的一座村庄,常孤雏便招呼儿女,连同朱高炽一道下了车。
这村子规模不算大,约莫四五十户人家。村子周遭,良田成片,田埂交错纵横。那田间小道,皆以碎石铺就,远远望去,恰似玉带横陈,倒也别有一番景致。
不多会儿,村长快步迎了过来,满脸堆笑,对着常孤雏道:“国公爷,您可来啦!”
常孤雏微微点头,算是回应,紧接着问道:“今日孩子们劳动实践的地儿,都安排妥当了吧?”
一旁的朱高炽听得这话,登时愣住,心下诧异不已。实未料到,这小小村长竟认得身为国公的常孤雏,只觉不可思议,一时呆立原地。
村长赶忙应道:“国公爷,都备齐啦,那地儿是二柱子家的玉米地。”
常孤雏冲村长一点头,说道:“那劳烦村长前头带路。”
常宁与常静各拎着个小包裹,里头装的是干农活穿戴的物件。虽说此番是来体验百姓耕作,可防护也得做好不是。
一行人来到地头,常家兄妹二人手脚麻利,换上那身行头,便随着村民二柱子,一头扎进地里忙活起来。
朱高炽扭头问常孤雏:“姑父,为啥非得让表弟表妹来这地里干活呢?”
常孤雏看了朱高炽一眼,缓缓说道:“高炽啊,一来呢,这是学校布置的劳动实践课业,如今的学堂讲究全面,让孩子们参与农事,也是课业所需。
二来,让他们下地干活,是想叫他们知晓百姓的艰难。
平日里在府中,衣食无忧,哪能体会到庄稼人的辛苦。
这土里刨食的营生,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百姓的汗水。
让他们亲身劳作,才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日后对待百姓,也能多些体谅与关怀。
你看这二柱子,整日在地里忙活,风吹日晒,为的不过是一家老小的温饱。
孩子们体验过后,方能珍惜当下,明白自身肩负的责任。”
朱高炽听了常孤雏的解释,微微皱眉,心中仍有不解,说道:“姑父,依我看,士农工商,各有其责。读书之人,本就该专注学问,将来为朝廷效力。农人耕作,商人营生,各司其职便好。
何苦要表弟表妹来受这田间劳作之苦,这岂不是打乱了固有之序?
况且,他们日后行事,自会以仁爱为本,又何须这般体验,方能体谅百姓?”
常孤雏闻言,目光望向田间忙碌的身影,语重心长道:“高炽啊,道理虽是如此,可亲身经历与纸上得来终究不同。
只在书中读那百姓疾苦,哪有亲身体验来得真切。
你看他们劳作时的汗水,才知民生之艰。
再者,这世间诸事,相互关联,哪能泾渭分明。
唯有知晓底层百姓如何生活,将来为官做事,才不会脱离实际,做出的决策方能真正惠及万民。”
朱高炽听了常孤雏所言,心中仍存执念,拱手说道:“姑父,先贤早有教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为四民之首,当以治世为己任,通过学识谋略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
若士皆投身农事,岂不是本末倒置?
再者,‘君子远庖厨’,非是心狠,乃为存不忍之心,以全仁善之念。
同理,让表弟表妹远离农事,专心学问,亦能以仁善之心施政,又何须亲身体验劳作之苦?”
常孤雏静静听完,轻轻摇头,目光平和却透着坚定,说道:“高炽,先贤言论固然有理,却也不可拘泥。时代不同,情形有别。如今之世,欲成大事,仅靠书本谋略远远不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唯有亲身体验百姓劳作之艰辛,方能深知民间疾苦,所思所行皆从实际出发。
再者,远离庖厨存仁善,却也易生隔阂。亲近百姓,方能知其所需,所行之政,才是真仁善,方能得百姓真心拥护。”
常孤雏见朱高炽依旧一脸不以为然,遂开口问道:“高炽,你自恃熟读先贤经典,那我且问你,你当真了解大明的百姓吗?”
朱高炽不假思索,微微昂首说道:“姑父,在我看来,大明百姓,男耕女织,各司其职。农人勤于耕种,按时纳粮,日子虽不富足,倒也能维持生计。市井商人,买卖经营,互通有无。而我等身处朝堂之家,秉持仁善,以律法政令维持秩序,保一方太平,百姓自能安居乐业。这便是我所了解的大明百姓。”
常孤雏听了朱高炽之言,未置可否,紧接着又问:“那你且说说,你在王府之中,每日吃穿用度,又花费几何?”
朱高炽略一思忖,说道:“姑父,在王府中,每日饮食菜肴丰富,酒水也皆是佳酿,算下来约莫数两银子。衣物皆选上乘布料,四季更迭,添置新衣也需不少花费。至于用度,笔墨纸砚、起居器物等,杂七杂八加起来,一日总得十数两银子。”
常孤雏紧接着又问:“那依你看,寻常百姓每日能用度多少?”
朱高炽摇了摇头,一脸茫然道:“姑父,这……我着实不知。想来应是比王府用度少些,不过具体多少,我从未细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