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兄与弟,太子朱标的心思(上)-《大明:让你就藩,没让你立国》

  太子朱标看着眼前这条刚刚修建完成的水泥路,心中是感慨万千,眼神里却是充满了欣慰。

  虽然只是一条水泥路,但是,他仿佛看到大明其他各处到处都是这种水泥路的场面了。

  他也仿佛看到了那一条条水泥路上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了。

  而这正是他和他父皇这些年一直努力追寻和奋斗的模板,而如今朱榑似乎就要帮他们实现了。

  这一刻,太子朱标在面对眼前这个比他小得多的七弟,心中是莫名的复杂。

  其实,太子朱标也早就听闻了朱榑在海外拥有大量殖民地和私人领地,以及大军的消息。

  甚至朱榑在海外拥有的殖民地和私人领地比大明现在的疆域还要辽阔数倍,拥有的大军数量可能比大明现在的总兵力还要多,并且还全部都是配备了威力巨大的火枪,战斗力十分的强悍。

  说实话,他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朱榑怎么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能做到这种程度了。

  可是,他从其他那些出海归来的大明贵族子弟和官员口中得到了再三的确认后,才不得不接受了这个事实。

  他知道,现在的这位七弟的实力已经远超过他了,甚至都超过了现在强大的大明。

  尤其是这些天跟朱榑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就越发感觉到朱榑的优秀和不凡。

  这让他心里不由产生了一种自愧不如的感觉。

  接着,还未等他想更多,朱元璋便安排他协助朱榑在大明各处修建水泥路。

  这一忙碌起来,他也就没时间和心思想其他的事情了。

  如今难得有时间来这刚刚修建好的水泥路视察,他才会忍不住有感而发。

  在他看来,大明现在各地能够修建水泥路,都是朱榑的功劳。

  可以说,没有朱榑,就没有现在的这条水泥路,也没有如今大明其他各处正在修建的那些水泥路,更不会有大明如今这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说实话,身为大明的太子,朱标自然知道现在大明的整体情况了,虽然说不出坏,但也算不上好。

  整个大明除了朱榑的封地之外,几乎都是一片死寂沉沉的样子,没有丝毫的生机。

  甚至大明很多地方都还有吃不饱饭的情况,而对此身为大明的太子,朱标对此也几乎是无能为力。

  而自从朱榑在大明各处修建水泥路之后,整个大明的情况就彻底变了,变得充满了朝气和生机勃勃起来。

  到处都是忙得热火朝天的大明百姓,都在忙着修建水泥路。

  虽然那些大明的百姓劳动十分的辛苦,但是他们脸上却是没有了往日的那种愁容,更多的还是发自内心的笑意。

  因为对于那些普通大明百姓来说,能够有活干,有钱赚,能够养家糊口,吃饱喝足,他们就已经十分满足了。

  这在太子朱标看来,实在是太不可思议了。

  他之前怎么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似乎却被朱榑如此轻而易举的给彻底解决了。

  他们整个大明再次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大哥客气了!”

  “我身为大明的王爷,也是大明的一份子,能够为大明出点力,也是理所应当的。”

  “我也希望大明能够变得更好。”

  “之前是因为我财力有限,所以才一直没敢在大明其他各地修建水泥路,现在有了倭国那些殖民地之后,开采出了不少黄金、白银和铜,有了点钱,用来修水泥路是再好不过了。”

  “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朱榑听了朱标的话后,不由对着朱标微微一笑道。

  对于朱标这个大哥,朱榑还是十分尊重的。

  毕竟,这位大哥平日也没少维护他和其他的那些藩王。

  或许在太子朱标看来,身为大哥,自然要保护和维护自己的弟弟妹妹们了。

  但是,在朱榑看来,朱标的这份心意和情义却是十分难得的。

  他知道,朱标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仅凭这一点,就值得他尊敬。

  “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凭你这份胸襟和气魄,大哥就不如你。”

  朱标听了朱榑的话后,不由再次看着朱榑感叹道。

  说实话,他对朱榑的能力和胸襟、格局是佩服不已。

  在整个大明,能够让他佩服的人很少,他那便宜老爹朱元璋算一个,而眼前比他还小很多的朱榑也算一个。

  他不得不承认,他无论是在能力,还是其他很多方面,都不如眼前这个弟弟。

  这让他内心是深受挫折。

  尤其是他这个弟弟所做的那些事,哪一件不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大哥谦虚了,你的能力和胸襟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朱榑听了朱标这发自内心的夸赞后,不由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然后对着朱标微微一笑道。

  “大明如果在我的手中,最多也只是维持现状而已,但是,如果在你手中,将会大放异彩,变得更加繁荣昌盛起来。”

  “七弟,有没有想过继承大明的江山?”

  朱标接着突然再次对着朱榑开口道。

  只是,朱标此话一出,顿时让朱榑的眉头不由微微蹙了起来。

  因为朱榑不知道朱标这番话是在试探他的心思,还是真的这么想的。

  这让朱榑一时之间摸不透朱标的想法。

  “大哥说笑了。”

  “这继承大明的江山,可不是你我说了算的,而是要看父皇的意思。”

  “以父皇的聪明睿智,自然心中有自己的决断了。”

  朱榑接着不由对着朱标再次微微一笑道。

  他在没有弄清楚朱标的真正想法之前,自然不会表露出自己的心思和想法了。

  虽然朱榑心中已经决定要争这大明的江山了,但是现在却还不是时候。

  最重要的是,他还不知道朱元璋真正的态度。

  当然,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朱榑虽然十分的聪明,但是当真正涉及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身处其中的时候,却未能看清朱元璋的真正态度。

  其实在朱元璋没有因为他海外之事动他,并且还把他召回京城,让他在大明修建水泥路,其实这态度已经算是很明显了,就来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清楚的看到了朱元璋态度的变化了,而朱榑却还未看透这一点。

  当然,在没有确定之前,也没有人敢说真正懂朱元璋的心思。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帝王的心思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让人猜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