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无奈,术到用时方恨少-《三国渣男,开局捡尸华雄》

  其实,王通并不想杀害那些医者。

  尤其是三大神医,那都是医德高尚之人,王通无论如何也下不去这个手。

  而是想以此次突发的瘟疫为由,邀请他们到晋阳举行“防疫医学研讨会”。用自身先进的医学知识协助名医们开发出特效药方。并借机建立相对完善的医疗体系,为后续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注:感谢书友白喵,借用一下你在上一章的评论。)

  ……

  汉末三大神医,分别是华佗、张仲景和董奉。

  其一,华佗

  华佗是沛郡樵县人,与曹操是老乡。因精通外科手术而被誉为“外科鼻祖”,首创麻沸散用于手术麻醉,精通五禽戏养生术。着有《青囊经》。

  原本历史上,华佗在208年时因提出开颅手术被曹操处死,享年63岁。其着作《青囊经》也因此而失传。

  其二,张仲景。

  张仲景是荆州南阳人。所着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被后世奉为临床经典,被尊为“医圣”。

  发明饺子(饺耳),防治冻疮。病死于公元215年,享年69岁。

  其三,董奉。

  隐居庐山行医,治病仅要求患者栽杏树,形成“杏林”佳话。医德高尚和“杏林”典故便是源于董奉。

  董奉将医术与道教养生结合,传说有气功装死、斩杀巨蟒等轶事。生卒年不详。

  ……

  这都是医术高超,而且德行崇高之人。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王通现在的医术,已经是高等四级。

  由于略懂一些后世的医常识和生物常识,与三大神医相比,虽然在某些理论方面强上不少,但是,在医术和临床经验方面却相差极远,因此,凭王通一己之力,很难研制出治疗瘟疫的特效药。

  所以,王通便想将他们叫到一起,希望能够将现代的一些医疗知识与传统的医术相结合,从而想办法研制出可行的特效药方出来。

  为了将三大神医请来并州,王通连夜奋笔疾书,耗时六天六夜。

  写出了《病毒论》。

  在《病毒论》中,王通首先引入了“细胞”的概念,利用很长的篇幅指出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细胞组成。并且对细胞的结构和类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

  接着,王通指出:

  导致人类患病的是一种用人类肉眼无法看到的、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且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这种微型生物,就是病毒!

  这种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并在人体细胞中大量繁殖,就会导致人类生病或死亡。

  与此同时,王通又提出了“免疫细胞”的概念。指出人类的身体有一种细胞叫做“免疫细胞”,这种免疫细胞类似于一个国家中负责保家卫国的军队。

  当人类的身体遇到病毒入侵时,免疫细胞就就会大量增加,就如同国家有难时,会大量增加军队用于抵抗敌军入侵一样。

  因此,最终能杀死病毒的并不是药物本身,药物的作用是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细胞大量增加,最终将体内病毒杀死,使人体机能恢复正常……

  ……

  写完之后,又叫来大匠师郑浑,对郑浑道:“速将这本册子用白纸印刷1000份备用。

  郑浑有些发愣。

  对王通道:

  “主公,那个白纸,根据你的指点,已经生产出来了,成本很低,而且质量比起蔡侯纸要好上百倍。只是……那“印刷”又是何物?”

  “你个锤子!”

  王通气得破口大骂:“你怎么就那么笨啊?!”

  “我笨吗?”

  “你不笨谁笨?”

  王通没好气地骂道:“娘希匹,老子问你,你会不会盖印章?”

  “会啊?”

  “这不就得了?”

  王通斥道:“雕板印刷,就是一个复杂点的印章而已……”

  “我懂了,我懂了!”

  郑浑如醍醐灌顶。

  顿时欣喜若狂,大声赞道:“主公真是天纵之才,属下对主公的敬仰之情,就如那……”

  ……

  科学其实就是一层膜。

  一捅就破。

  印章的使用,起源于公元前1600多年的商朝。但是,印刷术却一直到唐朝才被发明出来。

  然而,仔细想想,“雕板”不就是一个大一点,复杂一点的印章吗?

  印油,不就是印泥吗?

  这么浅显的道理,其实没任何科技含量,只是一直以来没有人去将这层膜捅破而已。

  郑浑听王通如此一说,立马就明白了过来,赶紧叫了几十名木匠雕刻师,对王通的《病毒论》,进行雕刻印刷。

  几十人同时雕刻。

  一人雕一块板子,也就是一页纸上的字,几天就完成了。

  雕版印刷,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

  此后,王通又叫来典学从事管宁,让他找些工匠,印刷各类书籍,成立一个“晋阳印刷总局”。

  印刷的书籍,一方面可供并州学子使用;一方面销往全天下,赚取大量钱财。其所得钱财,全部用于发展教育。

  如此一来,仅凭纸张和印刷书籍的收入,就可以让所有并州的学子,全都免费入学。

  ……

  当然,现在的当务之急,还是抗疫。

  王通让郑浑将《病毒论》印刷1000份,由黑冰阁派人分发投送给天下各地的名医。与《病毒论》一同送去的,还有一封王通亲笔签名的邀请函。

  王通在邀请函中写道:

  “值此瘟疫横行,病魔肆虐、百姓危亡、民不聊生之际,通虽学识浅薄,亦愿挺身而出,为民请命!

  故,诚邀天下各地的名医来晋阳,携手同心,共同研制抗疫新药,以拯救天下百姓。新药若有制成,必不分地域,不分族群,公之天下。

  望天下仁心医者速来,助我!”

  ……

  一本《抗疫手册》。

  一本《病毒论》。

  一封《邀请函》。

  再加上一些钱财路费,四样东西同时送到那些医者的手上,必会召来不少名医。

  ……

  抗疫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汉末的疫情,此起彼伏。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前后延续了长达100多年。因瘟疫而死者,超过一千万人。这并不是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也不是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问题。

  在后世,科技何等发达?

  然而,一场新冠疫情,都持续了三年之久。

  王通其实心中并没有把握。纵然是集合天下名医于一堂共同研论,王通也没有把握能研究出抗疫的特效药方。

  但是,去做!

  总比不去做好。

  既然让自己遇上,自己绝不能袖手旁观。

  无论如何也要拼上一把,尽量少死一些人,为这个民族多保留一丝元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