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严苛的科举考试-《直播被剧透:我居然是千古一帝》

  【第一届的科举制度是在永安六年六月七日正式开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底才结束。

  所有想要参加科举取士的都必须回到原籍考试,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家族中有考试者,皆不允许参与科举取士流程。

  一旦被发现,无论有没有违规情况,一律按照违规处理。

  毕竟规定都是提前制定好的,那如果家族中有人考试,你还去监管流程,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大梁时期,凡是能读书明智者,无疑不是权者,钱者。

  几乎没有平民百姓的参与,这也是他们不坚决反对的原因之一。

  书籍、知识是被上层人士垄断的,书籍是无比珍贵的,更是不外传的。

  即便是开私学的儒家、墨家、法家等等收的弟子在上层人士看来或许是普通人,但在真正的百姓看来也是惹不起的人物。

  因此,第一届的科举取士,文帝不用看录取的结果,就能知道名单人的背景,多为官宦子弟。

  自幼被熏陶,接触良好的教育,怎么可能会考不过其他人?

  即便是有萧良在前肃清了朝堂上下不少的官员,但比起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来说,还是相差巨大。

  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考生被称为秀才,秀才不具备做官的能力。

  只有通过乡试,并且取得前十名才有做官的机会,而通过者被称为举人,录取率大概在百分之四左右。

  下一步的考试是会试,中者为“贡士”录取率在百分之八左右。

  接下来就是最后的考试,被称为殿试,由皇帝亲自举行,皇帝出题。

  没有淘汰率,但会重新进行排名。

  这个录取率还是相当低的,基本上到举人才有初步做官的资格。

  但基本上也是被派往偏远地区去做官,除非是做出重大功绩,否则一般而言不会往上调任。

  科举考试的花销是巨大的,虽然不要报名费,但书本费,请夫子的费用等等是不少的。

  还有那种屡考屡不中的,坚持不懈想要当官。

  就像是我们现在也有一心想要考公务员的,考个几年的都大有人在。

  更别是在古代大梁了,那可是实实在在的地位优势,“士农工商”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那句话叫什么来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含金量比之现在不知道要高上多少,一旦参加殿试,你就是天子门生。

  可以自豪的宣传“我乃文帝的弟子”

  一句话就把你和皇帝联系在一起了,这荣耀感给的杠杠的。

  文帝,那可是古代人士的偶像中的偶像,谁不想要和偶像有点联系。

  只要成为贡士,参加殿试,只要参加了,不论名次,都是天子门生。

  这把完全可以写进族谱里,开篇介绍自已“我是陛下的弟子,曾受过陛下的教导”

  毕竟殿试是皇帝出题,怎么不算是陛下的教导呢?】

  {咱文帝完全是做一步看三步,这么多的落榜生,甚至于屡次不中者,有些小产的家庭完全支撑不住,这不就方便了文帝的下一步动作}

  {儒家有话说,儒家有这个经历}

  {大梁考试院,一个独立于朝廷体系的存在,一个致力于为难所有的考生的存在}

  {每每到考试季节,大梁考试院都会被拉出来痛批一顿,我淋过雨,就要撕碎

  {文帝几乎是最大程度的防止科举作弊,每一位考生想要参加必须先在所在的里提供报名资料。

  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家庭背景,成员,求学经历等等内容。

  每当通过一阶考试,考生的背景就会被重新查一遍,当一位考生走到殿试,并且考完,起码要经过七遍的背景审查。

  每位审查人都要在考生资料上签字,但凡是发现不符者,立刻追查考生与责任人。

  {县试、府试、院试由地方出卷,剩下的都是由大梁考试院出题,从出题到考试结束,其出题人除了能见到皇帝,能见到送饭的,其他人都见不到}

  {即便是如此,文帝期间还是发生了几起科举作弊事件,牵连数百人,皆被流放,其家族五代以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比之触犯轻微的律法还要严重,一旦被发现,即使是过了几年,依旧全部革职,而且还会被游街示众}

  {游街示众、五代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个都狠狠的戳在大梁众人心中,不仅仅名声丢了,全族的前途都因此葬送}

  {还真的是一步天堂,一步地狱,但就是工程量有点大,最忙碌的要数县试了,参加人士众多,还要审查资料。

  一项大工程,也是出成绩最慢的考试,毕竟只有等他们审查完资料,确定无误才会下发。

  毕竟一个不小心就要被砍头}

  {每到考试,文帝都会望着国库叹气,毕竟底层的官员们确实很累,考试补贴也能激励他们努力。

  文帝对巴月、治粟内史与对其他人简直是两副面孔。

  对巴月、内史:嘻嘻,又来送钱的

  对其他人:不嘻嘻,又来要钱的}

  大梁百姓看着天幕,这科举考试竟是如此的难?

  有些家里可以给点助力的,当个小官没问题的,这是真的不希望科举考试的出现。

  本来不用什么努力就能得到的东西,突然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就算是如此也不一定能保证百分百成功。

  这录取率也太低了,这无疑对他们来说是天塌了,而且科举考试可能是未来唯一除了“军功爵位制度”的唯一当官途径了。

  现在趁着家里有关系的,能荫蔽的赶紧荫蔽,毕竟再不弄以后就要努力了。

  天子门生、文帝弟子,这着实吸引了大批人马,毕竟能成为千古一帝的弟子,那说出去倍有面。

  他们都选择性的忽略掉文帝的字迹,这点上文帝确实没法说成他们的老师。

  景帝心痒痒,他现在是看到这,也想要弄,看到那,也想要搞。

  但奈何一没钱,二没钱,三没钱。

  完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