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红贝雷-《新兵连,我被直招进特种部队》

  第二天凌晨五点半,嘹亮的军号刺破营地的寂静。

  易扬已经穿戴整齐,作战靴踩在水泥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推开房门,正撞见通信员李洋抱着电台跑过,见了他立刻立正:“营长,卫星信号稳定,可以随时呼叫国内。”

  “等会儿把昨天的态势报告发回去。”易扬拍了拍他肩上的电台,“告诉集团军,我们已经完成交接。”

  他来到办公室,办公室内,副营长崔浩和指导员刘小光都到了,正在喝着咖啡。

  “起的还挺早啊!”崔浩笑着把煮好的咖啡递到了易扬的手中。

  “责任重大,愁的睡不着觉。”易扬叹了一口气。

  “我们都辅助你呢,别有太大压力。”刘小光拍了拍易扬的肩膀。

  “多谢你们了。”易扬把帽子扣在桌子上,喝着手中的热咖啡。

  操场上,各连正在组织出操。

  七百名官兵列成整齐的方阵,跑步声震得地面微微发颤。

  易扬站在跑道边,看着队伍从面前经过,每个人的步伐都透着股子较劲的狠劲。

  这是81集团军的传统,不管到了哪儿,作风不能散。

  “营长!”二连连长张海波气喘吁吁地跑过来,作训服后背已经湿透,“炊事班说井水有点浑浊,要不要启用备用净化设备?”

  易扬皱眉:“让卫生员去检测水质,半小时内给我结果。”

  “这里的水源安全是大事,不能马虎。”

  六点半,出操结束的哨声刚落,王磊就抱着个铁皮盒跑过来。

  “营长,指导员,这是老营留下的驱虫药,周营长说每天吃一片能防疟疾。”

  他掀开盒盖,里面整齐码着绿色药片。

  “通知各连,早餐后统一发放。”

  易扬接过药片看了看包装,生产日期是三个月前,“让卫生队再核对下服用剂量,别出岔子。”

  早餐是馒头配咸菜,外加一锅稠得能插住筷子的玉米糊。

  易扬端着搪瓷碗坐在士兵中间,刚咬了口馒头,就见侦察排长刘锐端着碗凑过来。

  “营长,12号难民营的路线查好了,沿途有三个武装检查站,需要提前报备联合国特派团。”

  “报备流程走完了?”

  “昨晚就跟联南苏团联络好了,他们会派观察员陪同。”

  刘锐往嘴里扒着玉米糊,“不过有个情况,难民营东门昨天新增了一道铁丝网,据说是当地武装设的。”

  易扬放下碗:“吃完饭带一个班跟我去,让工兵带上破拆工具。”

  他刚来到这里,有的事情是需要亲力亲为的。

  让别人去,他不放心。

  没事还好,要是出了事,这该怎么办?

  八点整,三辆防雷车驶出营区。

  车窗外,黄土路上满是深浅不一的车辙,偶尔能看见穿拖鞋的孩子追着车跑,手里举着空矿泉水瓶。

  刘锐指着远处的茅草棚:“那片就是12号难民营,住着差不多八千难民。”

  防雷车在铁丝网前停下。

  两名穿迷彩服的武装人员端着AK-47站在路障边,脸上画着红白相间的油彩。

  又或许是这些土着特有的部落符号。

  刘锐掏出联合国通行证递过去,对方看了半天,又用当地语言叽里呱啦说了几句。

  “他说要检查车辆。”陪同的联合国观察员是个加纳人,名叫阿库,他翻译道,“他们担心有武器运进去。”

  易扬点头:“让他们检查,但不能碰我们的装备。”

  武装人员绕着防雷车转了一圈,敲了敲车门,又扒着车窗往里看。

  当看到驾驶座旁的步枪时,其中一个瘦高个突然伸手去抓。

  “别动!”驾驶员猛地按住枪托,眼神一厉。

  瘦高个吓了一跳,后退半步,嘴里叨叨了半天。

  “他没偷偷骂我两句吧!”驾驶员小刘转头看向易扬。

  易扬心虚的摸了摸鼻子“谁知道呢…”

  阿库赶紧上去交涉,连说带比划了五分钟,对方才不情愿地挪开路障。

  “这些是‘红贝雷’的人,”阿库擦着汗解释,“上个月刚跟政府军打完,对维和部队很警惕。”

  易扬没说话,只是让刘锐把这段路标记在地图上。

  难民营里比想象中更拥挤。

  密密麻麻的茅草棚挤在一起,中间只留出仅供一人通行的小道。

  孩子们赤着脚在泥水里跑,身上裹着脏兮兮的破布。

  几个妇女坐在棚子门口,见防雷车开过来,都怯生生地往后缩。

  “停在这里吧。”易扬让车在一片空地上停下,刚下车就被一群孩子围住。

  他们仰着黑瘦的小脸,伸着手喊着“Hua.Guo”“Food”。

  “把随车带的压缩饼干分了。”易扬对身后的士兵说,“注意别让孩子抢起来。”

  饼干袋撕开的声音引来了更多人。

  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挤到易扬面前,用生硬的英语说:“先生,我儿子发烧三天了,能给点药吗?”

  易扬看向卫生员。

  卫生员立刻从药箱里拿出退烧药,又比划着告诉女人用法。

  女人接过药,突然跪下来要磕头,被易扬一把扶住。

  “让卫生队定期来巡诊吧。”他对刘锐说,“跟联南苏团申请下,在难民营里设个临时医疗点。”

  往前走了没几步,突然听见争吵声。

  三个男人正围着一个瘦老头推搡,老头怀里紧紧抱着个布袋,里面露出半袋玉米面。

  “怎么回事?”易扬让阿库去问问。

  阿库回来后脸色凝重:“他们说老头偷了部落的粮食,要把他交给武装队处置。”

  “拦住他们。”易扬沉声道,“我们去了解情况。”

  士兵上前分开人群时,其中一个络腮胡突然掏出把刀,朝着老头刺去。

  说时迟那时快,刘锐一个箭步冲上去,攥住对方的手腕反拧,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络腮胡疼得嗷嗷叫,另外两人见状也想上来帮忙,被士兵们用枪指着,不敢再动。

  “把刀收起来。”易扬捡起地上的刀,是把锈迹斑斑的砍刀。

  简直就是破伤风之刃。

  “阿库,告诉他们,有矛盾可以找维和部队调解,不许私自动手。”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

  老头趁机打开布袋,里面除了玉米面,还有个破搪瓷碗。

  他哆嗦着说,这是他孙子三天的口粮,根本不是偷的。

  周围的难民也纷纷作证,说络腮胡是故意找茬。

  “让他们散了。”易扬让士兵把络腮胡的刀没收,“告诉‘红贝雷’的人,管好自己的人,再敢在难民营里闹事,我们就按维和条例处理。”

  回到营地时已经下午两点。

  刚下车就看见通信参谋赵鹏跑过来,手里举着份电报:“营长,联南苏团紧急通知,明天有批人道主义物资要运进12号难民营,让我们负责护卫。”

  “多少物资?路线呢?”易扬接过电报,上面写着“二十辆卡车,大米和药品,途经3号公路”。

  “3号公路昨天刚发生过伏击。”赵鹏指着地图,“就是周营长说的那个炼油厂附近。”

  易扬盯着地图上的3号公路,手指在炼油厂的位置敲了敲:“让一连带一个加强班,配两辆防雷车,明天提前两小时出发。”

  “要不要跟‘红贝雷’打个招呼?”刘锐问。

  “不用。”易扬摇头,“通知各单位,今晚加派岗哨,武器不离身。”

  傍晚的霞光把营地染成了金红色。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夕阳一点点沉入远处的山岗。

  难民营的方向升起袅袅炊烟,偶尔有几声枪响划破天际,又很快被风吹散。

  在维和区的每一天都这么危险吗?

  这里的反政府武装肆虐。

  昨天还屠村了,整整一个村的村民连老人和小孩都没有放过。

  妇女的惨状都不用多说了。

  当地政府没有办法,只能申请维和部队进驻当地。

  就算进驻当地也没有任何的好转。

  而且维和人员每一天都过得异常的憋屈。

  被围起来打也不能开枪。

  开枪需要逐级上报。

  而且还是联合国。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被动的挨打。

  不能举枪,只能举防爆盾。

  “营长,炊事班炖了羊肉。”顾懂抱着个军用水壶上来,里面是刚沏好的茶,“老周留下的茶叶,说是能解乏。”

  易扬喝了口茶,茶味带着点焦香。“昨天交接时,老周说最难办的是部落矛盾。”

  他望着难民营的方向,“这些矛盾就像埋在地下的地雷,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炸了。”

  副营长崔浩往嘴里丢了颗薄荷糖:“咱们81军的兵,啥阵仗没见过?去年演习在草原上住了三个月,比这条件差多了。”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枪声,密集得像爆豆。

  了望塔下的士兵立刻跑向武器库,警报声刺破黄昏。

  易扬抓起望远镜,只见难民营方向冒起一股黑烟。

  “刘锐!”他对着对讲机喊,“让侦察排立刻升空无人机,看看是什么情况!”

  “收到!无人机已经准备好!”

  三分钟后,对讲机里传来刘锐的声音,带着点紧张:“营长,‘红贝雷’和‘绿头巾’打起来了!”

  “双方在难民营西门交火,已经有难民往咱们营地这边跑!”

  易扬握紧望远镜,镜筒边缘硌得手心生疼。

  “通知全营进入二级戒备,”他的声音异常冷静。

  “让二连守住营区大门,不许任何人靠近铁丝网,同时向联南苏团请求支援!”

  夕阳彻底落下,暮色像墨汁一样在营地上晕开。

  远处的枪声还在继续,夹杂着哭喊和尖叫。

  易扬站在了望塔上,看着难民营方向的黑烟越来越浓。

  “营长,联南苏团回电了,”王鹏的声音带着喘息,“他们说今晚派不出援兵,让我们自己保持警戒。”

  易扬没说话,只是把望远镜调向营区大门。

  二连的士兵已经列好防线,枪口对着外面漆黑的夜色。

  铁丝网外,隐约能看见影影绰绰的人影,正朝着营地方向挪动。

  “告诉二连,”他对着对讲机下令,“没有我的命令,谁也不许开枪。”

  营区的探照灯突然全部亮起,六道惨白的光柱刺破黑暗,在铁丝网外交织成一张光网。

  那些朝着营区挪动的人影被光柱照亮。

  大多是抱着孩子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地在泥地里踉跄。

  身后的枪声像催命符一样紧追不舍。

  “营长,要不要放他们进来?”二连连长张海波的声音通过对讲机传来,带着一丝犹豫。

  铁丝网外,一个瘦骨嶙峋的小男孩被光柱吓得哭起来,死死拽着母亲的衣角。

  易扬的手指在了望塔栏杆上敲了敲,探照灯光柱里能清晰看见难民们胳膊上的伤痕。

  有刀疤,有弹片擦伤,还有些青紫的瘀伤。

  “不能开营门,”他咬了咬牙,“但让二连把压缩饼干和水递出去,用抛的。”

  “明白!”

  很快,一个个迷彩包被士兵们甩过铁丝网,落在泥地里滚出老远。

  难民们立刻疯抢起来,刚才那个小男孩抱着半包饼干,被母亲死死护在怀里,缩在铁丝网根下瑟瑟发抖。

  “红贝雷和绿头巾还在交火吗?”易扬问刘锐。

  “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双方正在抢夺难民营的粮仓,交火集中在西门区域。”

  刘锐的声音有点失真,“不过有小股武装人员往咱们这边移动了,大概一个班的兵力。”

  易扬抓起望远镜,果然在西南方向的土坡上看到几个晃动的身影,肩上的AK-47闪着冷光。

  “让重机枪班到位,瞄准土坡,没有命令不准射击。”

  他顿了顿,补充道,“把车载喇叭打开,循环播放维和部队的警告。”

  刺耳的喇叭声突然响起,华文和当地语言交替播报:“这里是联合国维和部队防区,无关人员请立刻离开,禁止携带武器靠近!”

  土坡上的人影明显顿了一下,似乎在犹豫。

  就在这时,铁丝网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

  刚才还缩在角落的难民突然骚动起来,朝着营门疯狂拥挤。

  张海波在对讲机里大喊:“营长,他们想冲进来!”

  “朝天鸣枪警告!”易扬厉声下令。

  “砰砰砰!”三声枪响在夜空中炸开,拥挤的人群瞬间停滞,随即爆发出更大的哭喊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