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深秋的重庆,晨雾中开始夹杂着煤烟味。于学忠站在军事参议院斑驳的石阶上,望着卫兵将\"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的铜牌换成\"国民政府还都筹备处\"的新匾。铜牌被卸下时在门框上刮出刺耳声响,像钝刀划过骨头。
\"总座,陈部长请您去趟军政部。\"李振唐递过烫金请柬,呢子军装肘部已经磨得发亮。于学忠注意到请柬落款日期是三天前——这种刻意的怠慢,自他被调离山东前线就从未间断。
吉普车经过民生路时,报童挥舞着油墨未干的《中央日报》:\"国军接收沈阳!共军抢占山海关!\"头版照片里,穿着美式军装的年轻军官正在故宫门前合影。于学忠突然攥紧拳头,指甲陷进掌心的旧伤疤——那是九一八事变当夜,他在北大营砸碎车窗玻璃时留下的。
军政部会议厅的暖气烧得太旺。于学忠解开风纪扣,发现长桌尽头坐着穿藏青中山装的陌生面孔,胸前钢笔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孝侯兄来得正好!\"陈诚从地图前转身,将红蓝铅笔扔在辽东沙盘上,\"山东划入第十一战区,你旧部五十一军归李延年节制。\"话说得像在讨论移交一车煤炭。
穿中山装的男人突然开口:\"于将军在鲁苏坚持游击五年,对当地匪情...\"话没说完就被于学忠打断:\"这位先生想必没去过敌后。我们在山东打的,从来只有日本人和汉奸。\"
会议室死寂。陈诚干笑着打圆场,却让副官捧来锦盒:\"委员长特颁忠勤勋章。\"金质勋章躺在猩红绒布上,于学忠想起三年前战死在蒙阴的机枪连长——那小子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时,怀里揣着的只是张东北老家地契。
傍晚的临江门照相馆比往常更隐蔽。老板在暗房多加了两道棉帘,煤油灯芯剪得只剩豆大光亮。穿长衫的访客摘下圆框眼镜擦拭,露出眼角熟悉的枪疤——是当年鲁苏战区敌工科长赵明。
\"老部下们托我问总座一句话。\"赵明从怀表夹层取出微型照片,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签名,\"五十一军弟兄都不愿打内战。\"照片边缘有焦痕,显影也不均匀,显然是在战地紧急拍摄的。
于学忠摩挲着照片没说话。暗室铁皮柜突然被撞响,窜出只灰老鼠,叼着半截美军罐头标签逃走了。这声响动让他想起1936年西安事变前夜,张学良书房里那只打翻的景德镇茶杯。
\"告诉他们...\"他最终把照片凑近灯焰,\"我于孝侯的枪,绝不会对准中国军人。\"
半夜的嘉陵江码头,货轮鸣笛声像受伤野兽的哀嚎。于学忠独自站在趸船尽头,任江风灌满呢大衣。对岸兵工厂的探照灯扫过水面,照亮他手中两份电报——左边是军政部调任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委任状,右边是旧部从山东辗转送来的密信:\"九十一军已与八路军达成停火\"。
一艘满载国军的登陆艇正在离港,甲板上挤满头戴青天白日帽徽的年轻面孔。有个娃娃兵突然冲着江岸敬礼,不知是认出了这位沉默的将军,还是向这座即将被抛弃的战时陪都告别。
\"总座!\"李振唐气喘吁吁跑来,\"刚接到消息,何应钦已密令调查您与...\"话音被汽笛吞没。于学忠把两份电报都撕碎撒入江中,纸屑像白蛾般在探照灯里纷飞。
1946年元旦的晨雾终于散了。于学忠站在白市驿机场跑道旁,看着最后一批国民政府官员登上美制c-47运输机。地勤人员正忙着用石灰粉覆盖机库墙上的抗日标语,有个戴船形帽的女护士在撕扯\"还都南京\"的横幅当包扎布。
\"真要走?\"穿着民航制服的老部下递来假证件,\"去四川的运输机半小时后起飞。\"证件上的名字是\"于守业\",职业栏填着\"荣军农场技术顾问\"。
跑道尽头突然骚动起来。十几个东北籍伤兵拦住了军政部的吉普车,他们有的缺胳膊少腿,却整齐地唱着《松花江上》。于学忠的左脚不自觉地跟着节拍轻叩地面——这只脚在长城抗战时冻掉过两个趾甲。
当运输机冲破云层的瞬间,他恍惚看见舷窗映出无数张脸:台儿庄战死的营长、沂蒙山救过的农妇、重庆防空洞里饿死的流亡学生...还有1931年秋天,那个站在北大营废墟上发誓\"不打回东北誓不为人\"的年轻师长。
\"走吧。\"他转身时碰响了腰间空枪套,金属搭扣的声响,像是为某个时代轻轻叩响了丧钟。
\"总座,陈部长请您去趟军政部。\"李振唐递过烫金请柬,呢子军装肘部已经磨得发亮。于学忠注意到请柬落款日期是三天前——这种刻意的怠慢,自他被调离山东前线就从未间断。
吉普车经过民生路时,报童挥舞着油墨未干的《中央日报》:\"国军接收沈阳!共军抢占山海关!\"头版照片里,穿着美式军装的年轻军官正在故宫门前合影。于学忠突然攥紧拳头,指甲陷进掌心的旧伤疤——那是九一八事变当夜,他在北大营砸碎车窗玻璃时留下的。
军政部会议厅的暖气烧得太旺。于学忠解开风纪扣,发现长桌尽头坐着穿藏青中山装的陌生面孔,胸前钢笔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孝侯兄来得正好!\"陈诚从地图前转身,将红蓝铅笔扔在辽东沙盘上,\"山东划入第十一战区,你旧部五十一军归李延年节制。\"话说得像在讨论移交一车煤炭。
穿中山装的男人突然开口:\"于将军在鲁苏坚持游击五年,对当地匪情...\"话没说完就被于学忠打断:\"这位先生想必没去过敌后。我们在山东打的,从来只有日本人和汉奸。\"
会议室死寂。陈诚干笑着打圆场,却让副官捧来锦盒:\"委员长特颁忠勤勋章。\"金质勋章躺在猩红绒布上,于学忠想起三年前战死在蒙阴的机枪连长——那小子用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日军坦克同归于尽时,怀里揣着的只是张东北老家地契。
傍晚的临江门照相馆比往常更隐蔽。老板在暗房多加了两道棉帘,煤油灯芯剪得只剩豆大光亮。穿长衫的访客摘下圆框眼镜擦拭,露出眼角熟悉的枪疤——是当年鲁苏战区敌工科长赵明。
\"老部下们托我问总座一句话。\"赵明从怀表夹层取出微型照片,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签名,\"五十一军弟兄都不愿打内战。\"照片边缘有焦痕,显影也不均匀,显然是在战地紧急拍摄的。
于学忠摩挲着照片没说话。暗室铁皮柜突然被撞响,窜出只灰老鼠,叼着半截美军罐头标签逃走了。这声响动让他想起1936年西安事变前夜,张学良书房里那只打翻的景德镇茶杯。
\"告诉他们...\"他最终把照片凑近灯焰,\"我于孝侯的枪,绝不会对准中国军人。\"
半夜的嘉陵江码头,货轮鸣笛声像受伤野兽的哀嚎。于学忠独自站在趸船尽头,任江风灌满呢大衣。对岸兵工厂的探照灯扫过水面,照亮他手中两份电报——左边是军政部调任徐州\"剿总\"副司令的委任状,右边是旧部从山东辗转送来的密信:\"九十一军已与八路军达成停火\"。
一艘满载国军的登陆艇正在离港,甲板上挤满头戴青天白日帽徽的年轻面孔。有个娃娃兵突然冲着江岸敬礼,不知是认出了这位沉默的将军,还是向这座即将被抛弃的战时陪都告别。
\"总座!\"李振唐气喘吁吁跑来,\"刚接到消息,何应钦已密令调查您与...\"话音被汽笛吞没。于学忠把两份电报都撕碎撒入江中,纸屑像白蛾般在探照灯里纷飞。
1946年元旦的晨雾终于散了。于学忠站在白市驿机场跑道旁,看着最后一批国民政府官员登上美制c-47运输机。地勤人员正忙着用石灰粉覆盖机库墙上的抗日标语,有个戴船形帽的女护士在撕扯\"还都南京\"的横幅当包扎布。
\"真要走?\"穿着民航制服的老部下递来假证件,\"去四川的运输机半小时后起飞。\"证件上的名字是\"于守业\",职业栏填着\"荣军农场技术顾问\"。
跑道尽头突然骚动起来。十几个东北籍伤兵拦住了军政部的吉普车,他们有的缺胳膊少腿,却整齐地唱着《松花江上》。于学忠的左脚不自觉地跟着节拍轻叩地面——这只脚在长城抗战时冻掉过两个趾甲。
当运输机冲破云层的瞬间,他恍惚看见舷窗映出无数张脸:台儿庄战死的营长、沂蒙山救过的农妇、重庆防空洞里饿死的流亡学生...还有1931年秋天,那个站在北大营废墟上发誓\"不打回东北誓不为人\"的年轻师长。
\"走吧。\"他转身时碰响了腰间空枪套,金属搭扣的声响,像是为某个时代轻轻叩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