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美国记者的提问-《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

  1943年初春,重庆的雾气尚未散尽,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山城特有的草木气息。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的办公室内,于学忠正伏案批阅文件,窗外的嘉陵江上传来隐约的汽笛声。

  副官李振唐轻叩门扉,低声道:“总司令,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约翰·卡特请求采访,说是提前递过拜帖。”

  于学忠放下钢笔,揉了揉太阳穴。自从被调离山东前线,这类外国记者的访问便成了常事。他略一沉吟,道:“请他进来吧。”

  片刻后,一名金发碧眼、身着褐色西装的年轻男子大步走入,身后跟着一名华人翻译。卡特伸出手,笑容爽朗:“于将军,久仰大名!”

  于学忠起身握手,示意他落座。

  卡特开门见山:“将军,您在山东敌后坚持抗战多年,如今却调任后方,是否觉得遗憾?”

  于学忠目光平静,答道:“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前线将士仍在浴血奋战,我在后方亦当尽己所能。”

  卡特笔尖飞快记录,又问:“有消息称,您与某些地方武装曾有过合作,但后来关系紧张。您如何看待这种‘亦敌亦友’的局面?”

  于学忠端起茶杯,雾气氤氲间掩去眼底的锋芒。“抗战大局之下,凡真心抗日的队伍,我们都曾并肩作战。至于摩擦……乱世之中,各有立场,不足为奇。”

  记者忽然压低声音:“将军,有人怀疑您被调离前线,是因为高层对您的忠诚存疑。您是否认为这是政治牺牲?”

  房间内骤然安静。副官李振唐眉头一皱,正要开口,于学忠却抬手制止。他缓缓道:“卡特先生,中国有句古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我于某人行事,但求无愧家国。”

  翻译将这番话转述后,卡特若有所思,转而问道:“您对国际战局怎么看?盟军在太平洋的反攻,是否会让中国战场压力减轻?”

  于学忠神色稍缓:“日寇战线拉长,兵力分散,确是契机。但中国战场的关键,仍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持到底。”

  采访接近尾声时,走廊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卫兵匆匆进门,在于学忠耳边低语几句。他眉头微蹙,起身致歉:“抱歉,有些军务需处理。振唐,送客。”

  卡特识趣地收起笔记本,却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将军,最后一个问题——您觉得,抗战胜利后,中国将走向何方?”

  于学忠站在窗前,背影挺拔如松。良久,他才淡淡道:“那要由四万万同胞共同决定。”

  待记者离开,李振唐关紧房门,低声道:“刚接到消息,军统的人在查我们和鲁苏旧部的联络电报。”

  于学忠冷笑一声:“果然没闲着。”他走到地图前,凝视着山东的方向,喃喃道:“前线弟兄们在流血,这些人却只盯着自己人……”

  李振唐忧心忡忡:“要不要让王勇他们最近谨慎些?”

  于学忠摇头:“越是这时候,越不能自乱阵脚。告诉老周,物资转运照旧,但路线改走酉阳山区。”

  窗外,暮色渐沉,重庆的灯火次第亮起。这座雾都,始终笼罩在看不见的硝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