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建设新城的,是从辽东来的难民-《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第253章 建设新城的,是从辽东来的难民

  就是不知道这些华人劳工会不会像去建设巴达维亚的那些华人劳工一样成为移民。

  如果他们也愿意留下来,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

  “既然是劳工,为何都要留在市镇区呢?”

  李国助不解地道,

  “难道不应该派他们去西边沿海一带建要塞吗?”

  林福嘴角一勾,笑道:

  “你再仔细看看,除了人变多以外,市镇区还有什么变化。”

  李国助这才开始留意市镇区的建筑,终于发现不但比以前变多了,也变精致了。

  1620年及以前,市镇区里的建筑都是松木搭建的简易木屋,

  而现在却出现了不少画栋雕梁的中国古建筑,

  还有若干西式木桁架楼房,精美程度毫不亚于永明要塞内的木桁架楼房,

  甚至还有几栋小洋楼,应该都是欧洲客商投资兴建的。

  除了狭长以外,金角湾西岸的地形也是遍布低矮的丘陵。

  因为最早的建筑都是沿岸建造的,所以新增的建筑全都是沿山坡向上延伸的。

  视线随着新增的建筑向上移动,李国助又看到四座最高的山头上都各耸立起了一座炮台,

  无一不是小型方角形铳台,也就是四角上有棱堡的小型方形实心棱堡,

  目测高度大约都是三丈,边长大约都是十二丈左右。

  向北眺望,在金角湾西岸尽头的山丘上,也耸立起了一座小型的实心棱堡。

  金角湾西岸就是一条长约七公里,宽约两公里的狭长陆地,

  因为金角湾在那个位置折向东边,所以其西岸的狭长陆地也是以那里为起点的。

  毫无疑问,那里就是金角湾西岸的咽喉要冲。

  在那个位置,有那样一座小型铳台,无疑是锁住了敌人从陆上攻入市镇区的通道。

  只有在冬季的结冰期,敌人才能从西边阿穆尔湾的冰面绕过那座铳台,

  然后翻过丘陵来攻击金角湾西岸的市镇区。

  可是正如李国助刚才看到的一样,那些丘陵中最高的四座山头上也是有炮台扼守要冲的。

  这使得金角湾西岸的市镇区即使没有城墙也一样固若金汤。

  因为按炮台之间平均间隔两公里算,这五座炮台上的火力就足以覆盖12公里的范围。

  如果说以前的市镇区寒酸地像个小山村,

  那么现在的市镇区简直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山城了。

  而且还是一座武装到牙齿的山城。

  很明显这些都只能是承包商带来的劳工建造的,难怪他们都会集中在市镇区呢。

  此外,李国助还记得自己乘坐的荷兰商船刚航行到金角湾口时,

  他曾看到金角湾西岸长出金角湾口都那一段陆地的海岸上出现了许多高大的风车塔。

  当时很多荷兰船员看到那些风车塔都激动地大叫起来,

  毕竟能在数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看到自己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着实不易。

  由于在那里建风车,早就在董事会的计划之中,只是1620以前,

  因为人手有限,又忙着建雅兰城和改造永明要塞的城墙,一直都没有动工。

  他觉得可能是去年雅兰城竣工以后,施工队过来建的,所以他当时也没在意。

  但现在看来,那些风车塔说不定也是承包商带来的劳工建造的。

  可是李国助心里很清楚,这是很大的一个工程,

  且不说那些风车塔和城镇里新增的建筑,单是那五座小型的实心棱堡,

  每一座都得三百人持续建造三个月左右才有可能竣工。

  这些劳工最早也只能是今年4月初过来的,到现在满打满算差不多就是三个月。

  就按林福说的三千人算,那五座炮台就得1500人去建造,

  然后剩下1500人建造城里的风车塔其他各类建筑,

  李国助真心里真是吃不准,他们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市镇区建到这个程度。

  “你的意思是说,他们都在这里建设市镇区呢?”

  李国助明知故问,反而并不急着弄明白这些劳工是如何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把市镇区建到这个地步的。

  “唉,少东家真是冰雪聪明呀是!”林福赶忙恭维道。

  “可为什么不让他们去西边沿海一带建新城呢?”

  李国助不解地道,

  “市镇区是给外国商人居住的,人多了适当新增一些建筑可以理解,但为什么还要造那么多炮台呢?”

  “这是董事会的决议,我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

  林福耸了耸肩,无奈地说道,突然话锋一转,

  “不过新城也有人在建,少东家完全不必担心。”

  “哦!”李国助吃了一惊,“这么说劳工还不止对面的三千人吗?”

  林福摇头道:“不是,建设新城的,是从辽东来的难民。”

  “什么!已经有辽东难民来了吗?有多少?”李国助又惊又喜。

  “少东家还没听说吗?”

  “今年三月,沈阳和辽阳先后被建奴攻破,”

  “四月起,就有大批辽民渡过鸭绿江,进入了朝鲜的义州。”

  “黄昭向朝鲜国王光海君进言,把那些辽民安置在了铁山郡。”

  “四月中旬,庄桂往咱们这运了一船流民过来,然后咱们就派船队过去运流民了,”

  “到如今已经往返三次,运来了万余人,听说滞留在铁山的还有数万人呢,”

  “咱们的船队到现在还在不停地往返运人呢。”

  永明城往朝鲜铁山运辽东难民的船队,李国助是知道的,

  早在1618年,他去永明学宫找李俊臣帮忙研发酸碱试剂和减压蒸馏装置时,

  就跟后者提过要准备能运载二三百人的大船十艘运载逃入朝鲜的辽东难民。

  不久以后,公司就从各处贸易线路上征调来了十艘2000料的大福船,

  除过操控船只的船员,及粮食、饮水等必要的物资,运载300人毫无压力。

  这样一来,十条船往返一次,便至少能从朝鲜运来3000人。

  由于当时还没有辽民逃入朝鲜,而黄昭借助职务之便,又在价川郡取得了采矿权,

  这支船队从那时起就开始往返朝鲜和永明城,运送起了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