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我们先来说第一件事-《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1617年5月7日,万历四十五年丁巳蛇年四月初三。

  廉司南、孙元昌、张薇从金角湾启航,准备前往日本。

  不过两波人的目的地不同,廉司南要去江户,孙元昌和张薇夫妇则要去平户。

  所以廉司南与孙元昌夫妇乘坐的船并不相同。

  廉司南乘坐的是洪升送李旦和考克斯返回平户的那艘老闸船,依然由洪升送他。

  除了护送廉司南外,洪升这次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在江户购买5千担粮食。

  上次他送李旦和考克斯回到平户后,就买了5千担粮食运了回来。

  这是永明要塞的储粮计划,要在五年内储备30万担粮食,

  为此他们每年需要从日本和朝鲜购买6万担粮食。

  为了不引起两国政府的警觉,他们只能分多次在不同的地方购买。

  因为江户在本州岛东岸,所以廉司南此行的航程要比孙元昌夫妇多出不少。

  趁现在刚进入夏季,风向还不稳定,廉司南才决定尽早出发。

  否则一路上就只能是逆风航行了,而且北上的对马暖流也会对行船构成阻碍。

  风帆时代的行船就是如此,能否快速到达目的地,取决于船的航向是否顺风和洋流。

  同时顺风和洋流的话,三个月横跨太平洋也不是没可能。

  反之,若是又逆风又逆洋流的话,从福建月港到日本平户也可能得航行三个月。

  所以廉司南的航线与孙元昌夫妇也不相同。

  他会横跨日本海,从本州岛与北海道之间的津轻海峡绕到本州岛东岸。

  这样在去江户的途中便可以一路顺风了。

  孙元昌夫妇的航线则是沿朝鲜东海岸南下,直达平户。

  他们并不像廉司南那样需要赶时间,

  只是单纯觉得趁夏初风向未稳时航行,沿途可以顺利一些。

  他们乘坐的是自家的福船,颜思齐兄弟四人依然乘坐去时的那艘老闸船护送他们。

  孙元昌夫妇此去平户的目的,是为了拜会李旦和许仪后,

  他们想通过李旦,为自己从山东带出的一船琉璃在日本找到销路。

  孙元昌居然给南海边地公司投资20万两现银,一跃成为仅次于李旦的大股东。

  他还委托颜思齐作为董事,全权代理自己在南海边地公司的产业。

  至于拜会许仪后,则是张薇的主意,

  她想看看什么样的老师能把一个九岁小孩教成一个颇具国学修养的人物。

  在与张薇交流后,李国助也是大为震撼。

  原来林下经济根本不是什么现代的新鲜玩意,早就是老祖宗玩剩下的东西了。

  他前世虽然也看过不少古书,却偏偏没怎么看过农书,所以才不知道。

  而张薇却跟他提到了很多不同朝代的农书里与林下经济相关的内容。

  于是当天,李国助就邀请张薇担任永明学会农政委员会的名誉主任。

  之所以是名誉主任,是因为他知道,张薇不可能常驻永明城。

  否则他就邀请她参选下一届农政委员会的正式主任了。

  对于这个邀请,张薇欣然同意。

  在陪同孙元昌夫妇结束平户之行后,

  颜思齐兄弟四人还要把他们送回山东,希望能再招募一批人来永明城做工。

  在码头上送行的时候,李国助又苦口婆心地劝廉司南回到平户以后要去许仪后那看病,并要谨遵医嘱,按时定量地服药。

  去江户参加完德川家康的祭礼后,廉司南还是要回到平户英国商馆的。

  “李大哥,召集永明学会全体成员,七天后咱们在永明学宫开个会。”

  目送三艘船驶出金角湾后,李国助突然对李德说道,

  “另外,麻烦你把永明学会的资料给我整理一份,”

  “我要知道咱们永明学会现在到底有多少委员会,每个委员会的主任是谁。”

  ……

  1617年5月15日,万历四十五年丁巳蛇年四月十一。

  会议在永明学宫一楼的大会议厅如期举行。

  永明学会的全体成员人数目前还不过百,不到永明要塞总人数的十三分之一。

  毕竟有学识的人还是凤毛麟角,主要是各船上的出海、舟师、财副等职位,才有参加永明学会的知识基础。

  李国助在讲台上朗声说道:

  “各位,今天召集这个会议主要是为了八件事。”

  “第一件事,是讨论成立永明铸炮厂的事情。”

  “第二件事,是讨论成立永明蒸汽机厂的事情。”

  “第三件事,是讨论成立永明纺织厂的事情。”

  “第四件事,是讨论开发四种单兵火铳的事情。”

  “第五件事,是讨论在海藻湾建立雅兰城的事情。”

  “第六件事,是讨论复原王祯《农书》中,记载的水转大纺车的事情。”

  “第七件事,是讨论为翁翊皇和廉司南两位先生立生祠的事情。”

  “第八件事,是讨论开拓朝鲜市场的事情。”

  “这其中第四、五、六件事,我这里有图纸和王祯《农书》,”

  “还请高贯、陈勋、林翌三位哥哥上来拿一下。”

  四种单兵火铳和雅兰城的图纸,是李国助在过去七天里精心绘制出来的。

  王祯《农书》是李国助从平户带来的,他早就有复原这种纺织机器的打算。

  待高贯、陈勋、林翌分别拿走了火铳和雅兰城的图纸,及王祯《农书》后,李国助继续说道:

  “高大哥、陈大哥,图纸你们先看看,”

  “林大哥,王祯《农书》里记载水转大纺车的内容,你也看看,”

  “事情我们按顺序一件一件说,你们有什么问题,等说到你们的事情时,我们再讨论。”

  “好。”高贯、陈勋、林翌异口同声地应了一声。

  李国助点了点头,又对众人朗声说道:

  “我们先来说第一件事,”

  “在翁先生发明能稳定批量产出灰口铸铁的方法之前,”

  “我们一直是在以小作坊的形式生产火炮。”

  “如今既然有了稳定批量生产灰口铸铁的方法,”

  “我们也是该把创办永明铸炮厂的事提上日程了。”

  “永明城如今已有1300人,等俊臣哥和颜叔他们回来后,应该还能再带来几百人,”

  “相信从中招募到百人左右来运营永明铸炮厂应该不是什么难事。”